中國音樂劇“瘋癥”蔓延
借著近年來話劇市場紅火的“東風”,音樂劇頓時也成了演出商們眼里的“香餑餑”?!吧萑A的舞美,蹩腳的劇本”幾乎成為所有國內原創(chuàng)音樂劇的通病,國內音樂劇可謂“瘋癥”蔓延。
業(yè)內人士指出,國內原創(chuàng)音樂劇的“瘋癥”可以分為三種類型:一是東施效顰派。此類型特指某些錢包太鼓但專業(yè)性匱乏的演出商做出的戲。特征是大手筆大制作,然而恢弘壯觀的場面與大氣磅礴的音樂都無法掩蓋其內核的蒼白乏力。例如三寶作曲、關山編劇的原創(chuàng)音樂劇《蝶》,故事是新編的“梁?!?,雖還算是可圈可點之作,但創(chuàng)作者對于創(chuàng)意的處理顯然過于隨意,因此落下了“故事不成立”的大忌?!案窬执?,野心大,但后繼乏力”,幾乎成了本土大制作音樂劇的通病;二是移花接木派。此類型音樂劇秉承了魯迅先生的“拿來主義”精神,借了音樂劇的“殼”,卻沒用人家的“核”。歐美的音樂劇已有百年傳統(tǒng),可東西畢竟是別人的,不加分辨很容易水土不服;三是自娛自樂派。此類型音樂劇的生產者就是國營院團,他們是不折不扣的中國音樂劇“先驅”。自上世紀80年代起就開始了持續(xù)不間斷的“探索”。此類型音樂劇的商業(yè)價值微乎其微。譬如音樂劇《茉莉花》,其敢于將“民族風”混搭“洋”音樂劇,同時融匯多種唱法,本身是個不錯的嘗試。但舞美過于炫技;場景過于破碎,為悲情而悲情,為催淚而催淚的故事情節(jié)顯得過于蒼白。
專家指出,中國話劇走過了百年歷程仍然在艱苦探索著話劇本土化的課題,中國音樂劇剛剛開始了幾年,在當今優(yōu)秀劇本稀缺、演員表演水平參差不平的情況下,如何開掘好的劇本、培養(yǎng)合格的音樂劇演員隊伍才是重中之重。西方音樂劇還有很多優(yōu)點等待我們去學習、去發(fā)現。要學習的不是他們龐大的開支、奢華的舞美,而是他們編寫劇情的方法和角度以及音樂作曲的大眾性和演員表演的深度。其實,以開放的心胸學習西方音樂劇之長是個迅速提高國內音樂劇水平的好方法,博取眾家之長的精神應當在國內音樂劇創(chuàng)作中發(fā)揚光大。
(根據2010年8月15日《搜狐娛樂網》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