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孫 醒
王文清:讓善舉成為習慣
■文/孫 醒
20年來,王文清無償獻血8萬多毫升,可挽救70個人的生命!他把關心困難群體當成了自己的追求,成為他無與倫比的快樂和一生的信仰。
◎榮膺“中國網(wǎng)事·感動2010”年度網(wǎng)絡人物,王文清(左二)成為網(wǎng)民心目中的“草根英雄”。攝影/徐 星
2011年11月10日上午,揚州市紅十字中心血站,王文清靜靜地躺在床上捐獻血小板。電腦記錄清晰地顯示:1992年以來,王文清義務獻血累計達到85000毫升。
針頭拔出,扎上止血帶。王文清接過工作人員遞來的表格,簽上自己的名字后,隨手將200元補助連同口袋里的350元一起,放進了紅十字捐助箱內(nèi)。
對于王文清來說,一月一次的血小板捐獻如同吃飯睡覺一樣,是必須做的事情。而無數(shù)次捐獻出獻血補助金,更被他視為理所當然。
21歲那年,王文清看到報紙上急求血漿救人,立即趕到血防站獻血,那是他印象中第一次憑自己的能力去助人。 20年來,王文清的休假日大多在公益獻血、扶貧幫困中度過。無論走到哪里,只要有機會,他都要加入無償獻血的行列。從揚州到南京、徐州、南通、上海、太原等地,十幾座城市的獻血站都留下了他的熱血。20年來,他無償獻血8萬多毫升,相當于15個成年人血液的總和,相當于體內(nèi)的鮮血輪換了15遍,可挽救70個人的生命!
王文清報名參加了當?shù)氐募t十字會,自愿服務紅十字會23年,服務時間近萬小時。王文清牽頭組建了揚州市愛心奉獻自愿服務站。他東奔西走,把自己的電話印在宣傳冊上作為24小時公益緊急救助熱線。如今,服務站逐步發(fā)展壯大,成員達到100多人,累計組織動員4000余人次參加義務獻血活動。
最近幾年,王文清又陸續(xù)與揚州市紅十字會簽下協(xié)議,身后捐骨髓、捐眼角膜、捐器官、捐遺體。對此,王文清淡然地說:“我要做一個徹底的人?!?/p>
2010年8月4日下午,揚州石油公司經(jīng)理方順利接到了一個特殊的電話:“我是揚州市精神文明建設辦公室,麻煩你幫我們找一個叫王文清的人……”原來,王文清被推選成為10位“揚州好人”優(yōu)秀事跡報告會的得獎人之一。報告會前夕,文明辦連找他兩天都聯(lián)系不上,情急之下他們才想起求助于王文清的工作單位。
順利輾轉要到了王文清的聯(lián)系方式,結果手機一直處于關機狀態(tài)。電話打到加油站,才知道這兩天王文清休息,問人會去哪里,油站員工說:應該又去幫困了吧。王文清終于回電話了,原來他利用休息的時間,又去了宿遷泗陽看望兩個貧困大學生和一個帶著三個智障孫子的孤寡老人。
2011年1月13日晚,“中國網(wǎng)事·感動2010”年度網(wǎng)絡人物評選頒獎典禮剛剛結束,工作人員把5000元獎金發(fā)給王文清?!蔼劷鹞也灰?,還是把它捐給更需要的人吧!”王文清心里惦記著“更需要幫助的人”,他匆匆趕往北京軍區(qū)總醫(yī)院看望罹患白血病的揚州女孩常靜怡,王文清將口袋里臨上車時經(jīng)理塞給他的備用錢中的1500元交給了小靜怡,然后便匆匆踏上了歸途。回來之后,他又將剩余的500元捐給高郵的雙胞胎孤兒。
走到哪里,幫到哪里,王文清扶危助困的足跡遍布祖國大地。愛心奉獻志愿者說,“他四處幫助貧困學生,有周邊鄉(xiāng)鎮(zhèn)的,有蘇北農(nóng)村的,遠的還有山西呂梁山區(qū)的、安徽的、云南的、河南的等。”王文清自己已搞不清他的幫扶之路走了多長多遠,資助了多少學生,捐助了多少金錢和物品。問急了他便說:“幫就幫了,說那么清楚干啥?!?/p>
1997年春節(jié),王文清在山西與貧困孩子們一起過年,當準備返回時,才發(fā)現(xiàn)錢包被人偷了。萬般無奈的王文清只好扒上一輛運煤車到達太原,再從太原扒火車到鎮(zhèn)江,是朋友趕來幫他補了火車票,而此時的王文清已兩天兩夜沒吃東西了。每年,他還利用節(jié)假日,千里迢迢看望自己幫扶的孩子,為他們送上生活和學習用品。在扶貧幫困的路上,王文清一走就是20多年。據(jù)統(tǒng)計,23年來王文清捐助幫扶困難人員、孤寡老人、流浪乞討人員、失學兒童1000多人。
20多年無償獻血、捐資助困,王文清從未想過要得到什么回報,但也有人不理解,甚至認為他組織人去獻血,是拿了血站的回扣,說他自私、動機不純。
實際上,王文清每次組織人去獻血時,常常是自己支付車費,有時還請獻血的人吃盒飯。他認為,“最大的回扣就是義務的獻血者越來越多”。
弟弟王文林也曾經(jīng)一度認為哥哥是為了追逐名利。在寫給王文清的信中,弟弟說:“……在你房間里靜坐了半天,沒有家的半點樣子,始終的凄苦。媽媽說每天夜里都被夢驚醒,輾轉反側,想的還是你……媽媽的心已經(jīng)太累了,我無法安心工作……只想你二哥能在痛苦中拋棄‘名’的包袱,找回屬于自己的自己……”
王文清卻堅定地表明了自己的心志:“世界觀的轉變是一個人根本的轉變,我已經(jīng)在‘痛苦’中漸趨成熟了,已為自己樹立了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你沒有到過偏僻的山區(qū),你未感受孤兒的凄苦……唯有理解,才能關懷;只有關懷,才能幫助;唯有幫助,才能被拯救?!?/p>
一個追名逐利的人,必定不可能甘于這樣的生活:一件80元的棉服穿7年,一部別人淘汰的老式諾基亞手機一用就是近10年,卻資助了180多名貧困少年;花費上萬元為孤寡老人蓋房,自己卻住著七八個平方米的單位宿舍,沒有自己的房子;一張床、一張桌子、一臺舊電視、一輛電動車是全部家當,卻有40多本義務獻血證、數(shù)百張匯款單,累計捐出50萬元。憑王文清的工資本可以使自己在當?shù)剡^上很好的生活,但他的信仰卻使他把關心困難群體當成了自己的追求。
在揚州雙溝加油站工作時,王文清高尚的人品深深感動著大家,與他一起工作的葉武龍、張莎、姜月仙、吉蘭霞等加油站員工,加入到了義務獻血和幫助弱勢群體行列中來;王文清牽頭組建的揚州江都愛心奉獻志愿服務站,16年間已發(fā)展成員100多人。
如果一定要談“名”,那么最讓王文清高興而又深感壓力的是,當社會知名度越來越高時,就有越來越多的人找到他尋求幫助。力量雖微薄,但王文清堅信他的事業(yè)與追求會走得更遠,更遠!
◎“對人有感情,才能做好人;對工作有感情,才能做好工作,如果沒有感情,什么事都做不好?!?王文清說。攝影/徐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