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高妍
一個建筑師的文字表達
——記清華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執(zhí)行總建筑師季元振及其專著《建筑是什么?》
文/高妍
誰是城市的主人?
誰在影響我們的住行?
誰來為窮人買房?
建筑為民生還是為政績?
……
這一連串的問號,取自清華大學建筑學院教授、建筑設計研究院執(zhí)行總建筑師季元振的著作《建筑是什么?》,也可為季先生寫作出版這一著作的初衷作出注解。
季元振多年從事建筑設計和工程結構設計工作。該書以季元振豐富的建筑設計、工程研究經驗和作為業(yè)內人士對建筑界現狀的觀察與思考為源泉,通過文字書寫這一平實的表達方式,傳達自身對建筑界、房地產行業(yè)等熱點問題及種種弊端的見解。
該書語言樸實,分析問題一針見血,古今中外信手拈來,涉及建筑歷史、建筑原理、建筑創(chuàng)作、建筑設計、建筑教育、建筑師的成長等諸多內容,完美傳達出了季元振作為一個優(yōu)秀建筑師所具備的尊重現實、推崇科學精神的建筑設計理念。
同時,作為一個社會人,一個勇于對社會負責的建筑師,季元振反思現狀、呼吁嚴正風氣的寬廣人文情懷也盡寓書中。他呼吁建筑師更多地關注與人民生活息息相關的公共空間和民生問題,摒棄過分追求怪異、華麗造型的觀念,重新回歸建筑的本質,重視建筑的實用功能,追求建造技術的科學合理性。
他以不同以往的方式集中表達自己的思想,以期引起業(yè)內和社會的關注,引發(fā)爭論或共鳴,他也希望能以此方式引導改變大眾對建筑的認識,提升大眾的審美觀念。
季元振教授
古羅馬時期,一位叫做馬可?維特魯威的建筑師在他的著作《建筑十書》中,提出建筑應該堅持“堅固、適用、美觀”的建筑原理,逐漸成為世界各國公認的建筑創(chuàng)作基本原則。
新中國成立初期,基于“一窮二白”、百廢待興的國情,黨和政府確立了“適用、經濟、在可能條件下注意美觀”的建筑方針。
1986年,建設部總結以往建設實踐經驗,結合國家發(fā)展的整體情況,將建筑方針調整為:適用、安全、經濟、美觀。汶川地震后,中央又將“安全”放在了方針的首位。
總的說來,建筑是通過科學地選擇建筑材料和技術去建造房屋,其目的是為了創(chuàng)造滿足人類各種不同的生活和生產需要的物質環(huán)境?!鞍踩笔侵附ㄖυ谄渲猩畹娜藗兊纳拓敭a的保護,這里包括建筑對自然和人為各種災害的防御能力,例如抵抗地震、水災、火災等的能力,還包括抵御戰(zhàn)爭、盜匪、恐怖分子等的能力?!斑m用”是指建筑的功能和用途?!敖洕敝溉祟愒趶氖陆ㄖ顒訒r,必須以最小投入去創(chuàng)造最大產出的觀念,這個產出包括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huán)境效益。“美觀”反映的是人們對建筑的精神需求,建筑應該使人們在其形成的環(huán)境中產生愉悅的心情。
一個優(yōu)秀的建筑創(chuàng)作必須同時滿足上述各方面的要求,執(zhí)行黨的建筑方針。
2005年,季元振教授在美國
季元振開始學習建筑的時候,正是國家遭受“三年自然災害”發(fā)展嚴重受困時期。“一窮二白”的時代里,季元振那一代建筑師學到的,除了“功能、技術合理、經濟適用”外,最重要的就是“一個建筑師的責任”?!罢湎嗣窈貌蝗菀讛€下的每一分錢,把它用到國家最為需要的地方上去”,是那個年代建筑工作者的理想。
這也造就了季元振注重功能與技術的建筑設計理念,他認為為解決民生問題而建設,才是回歸建筑本質的行為。
人們在建筑及其環(huán)境里居住、工作、生活、娛樂,建筑的目的就是為了滿足人類生存和發(fā)展的上述各種需求,因此,“追求建筑功能的人性化設計與追求建筑技術的經濟合理性,追求技術的進步,永遠是建筑創(chuàng)作最核心的價值觀?!?/p>
現階段,我們一切工作的出發(fā)點,是中國國情。應該從中國的國情出發(fā),用適合于中國的技術去解決中國的問題。
季元振特別用《誰來為窮人買房》一文分析城市高房價現象形成的原因,并總結發(fā)達國家的經驗提出解決問題的建議和思路。
他說:“對于窮人的住房問題,絕不能光靠市場經濟,因為住房是一種特殊的商品,只要他是一個人,不管他是否有能力買房,社會都必須提供房子給他居住。在這里,商品等價交換并不適用。住房、教育、醫(yī)療這些領域在很大程度上有社會福利的成分,在此我們更應該強調的是公平和正義?!?/p>
他還說:“由于住房是保證每一個人生存的必要條件,所以,它是一種特殊的產品,有時并不具有商品的特性。由于貧富不均,所以政府必須進行干預,用稅收、政策和法律來保證所有人都有房住。在這里,只有靠‘計劃’才能奏效?!?/p>
他又說:“政府資助的保障性住房的開發(fā)必須有相當的規(guī)模才能抑制商品房房價的上揚。而保障性住房的標準,則完全根據國家的經濟情況和住房的需求來確定,隨著全民的住房情況逐年去提高。”
他最后說:“在解決國人住房的問題上,千萬不要迷信市場經濟,50%的缺房者是要靠政府的幫助才能解決住房的,這就是先進地區(qū)的經驗。將來有誰會為窮人買房呢?我想那只能是政府,因為這是政府的責任,而且也只有政府,才會有這樣的力量?!?/p>
汶川地震的嚴酷事實使人們對建筑的安全有了前所未有的重視,而建筑的安全取決于建筑結構。季元振是推崇結構理性主義的。結構理性主義學派的精髓,是將建筑的科學性作為判斷建筑形式的發(fā)展及其優(yōu)劣的標準。所謂建筑的科學性,既包括建造的科學性,又包括使用功能的適宜性?!敖Y構理性主義認為,優(yōu)秀的建筑一定是建筑功能、建筑結構與美的完美統(tǒng)一?!倍@正是維特魯威建筑三原則在現代社會的語言解讀,是結構理性主義追求的建筑創(chuàng)作的最高原則。因此,結構理性主義“適合于不同風格的建筑,適合于不同歷史時期不同建筑學派,它絕不限制建筑師的創(chuàng)造力,而是引導建筑師在創(chuàng)造建筑作品時,在崇尚科學地運用材料、運用結構的前提下,去發(fā)揮個人的創(chuàng)造力”。
仍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中國,還有相當長的路要走?!啊覀冃枰ㄔO大量的住房、學校和醫(yī)院,我們還要建設大量的城鎮(zhèn)和工廠。與發(fā)達國家相比,我們的建筑質量還很差,建筑標準還太低,機械化與工業(yè)化程度不高。大量的建設需要對資金的科學和合理的使用,把每一分錢都用在對民有利的實惠上是我們的責任?,F代主義在這方面為我們做出了榜樣。我們不要浮華,不要刺激眼球,我們要把建筑創(chuàng)作回歸到建筑的本源上來?!?/p>
季元振教授在清華學堂前留影
好好審視我們周圍的新建筑,就不難發(fā)現,建筑界中一部分人的注意力已經集中到追求“標新立異”、“時尚”、“奪人眼球”,這種不從功能和技術出發(fā)的形式主義隨處可見。若不加制止,任其發(fā)展,必將產生經濟和社會問題,影響人們的公共生活,甚至阻礙城市的和諧發(fā)展。
經濟的快速發(fā)展帶來了社會的進步,也帶來了世俗的欲望追逐、浮躁的社會環(huán)境。為數不少的人,不僅限于建筑師,都被名利所驅使,在他們的觀念里,建筑只是追逐名利、加官進爵、凸顯政績的工具。當今的一部分建筑創(chuàng)作與設計只注重建筑外觀和建筑的表現形式,極力突出“眼球效應”,嚴重缺失對建筑功能和技術的思考,已經背離了建筑創(chuàng)作的真諦。
當建筑師不再專注于設計的初衷,業(yè)主們只在乎建筑的外觀形象、“眼球效應”,當越來越多的大型公共建筑出現在我們的身邊,其奢華的外形、不菲的造價都與建筑的功能無關,與城市的規(guī)劃無關,而建筑的功能只能成為建筑形式與材料的附屬品……季元振說,“我們以史無前例的速度改變著城市,但是我們不知道未來是什么在等著我們。”這其中飽含著他對中國城市建筑現狀及未來的憂慮。
只重形式不重內容,從根本上說,是因為我們缺乏科學理性的精神。19世紀末,西方建筑開始進入中國。在這之前,受傳統(tǒng)封建文化中嚴格的等級制度影響,中國的建筑形式(外觀)“僅僅用來傳達建筑主人的身份和地位,是反映主人的文化觀念和喜愛的載體”,中國人沒有發(fā)現建筑的形式與功能以及技術之間的必然聯系。
直到今天,傳統(tǒng)中國建筑等級思想的影響依然存在。這也是某些中國人選擇建筑方案時,大多僅憑對外觀的喜好決定方案的選取,卻很少將建筑的形式與功能、技術、經濟緊密相連的深層次原因。
針對這種現象,季元振一針見血地指出:建筑應該是它的使用功能和選擇的建筑材料及其結構的合理表達。只有“正確的建造”,才是優(yōu)秀建筑的基礎?!敖ㄖ问讲皇请S心所欲的、表征個人喜好的產物,它是為人的生活而設計,它是受經濟制約的,它是應該符合建筑材料的自然屬性的。”“在建筑創(chuàng)作中,反對一切形式主義,形式應該是設計研究的結果而不是出發(fā)點。”任何打著文化和藝術的幌子開展建筑創(chuàng)作,而否定建筑實用性和物質性的行為,都是十分危險的傾向?!肮δ芘c技術是建筑的基礎,舍去基礎,哪里有藝術可言呢?”
季元振指出,“現代主義的建筑設計有兩個基本原則是必須遵循的:第一是形式要追隨功能?!ㄖ男问綉撌莾炔亢侠淼厥褂每臻g的需求的外部反映。……第二是形式要忠于建筑材料的特性,忠于建造方式,忠于建筑結構和技術。”建筑的形式要真實地反映甚至表現其內容。這個“內容”既包括建筑的功能,也包括支撐建筑的技術、建筑材料與結構,甚至建造方法等。
基于以上種種,季元振認為,中國要取得現代建筑的發(fā)展,就應該“抽象地繼承古代中國匠人思想中合理的內核,摒棄一切封建文化、封建迷信強加在建筑上的種種精神枷鎖,同時吸收西方先進的建筑文化及其技術,并根據中國當前的社會需求、經濟和技術水平,去創(chuàng)造中國的現代建筑”。
針對現在大力提倡的節(jié)能建筑、綠色建材,季元振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同意“節(jié)能問題,最終只有從對人的行為的約束才能實現”的看法;他指出目前正在實行的以美國LEED標準為樣版制定的中國綠色建筑評價標準,反映的是廠家的利益,并不適合中國國情;他認為,評價一個建筑是否環(huán)保和節(jié)能,不是看該建筑采用了多少項所謂的節(jié)能措施,而是看它的生產、建設、使用過程是否真正做到了低碳環(huán)保、節(jié)能減排。
季元振教授(右二)與本刊記者在清華園合影
有人說,設計是教不會的。季元振并不認同,他認為“天才是教育的結果”。“只要經過正確的引導,嚴格的訓練,調動起學生對建筑設計的興趣,改變不正確的學習方向和學習方法,變‘教’為‘學’,一般的人成為一個合格的建筑師是并不困難的事。問題的關鍵是學生們必須勤奮,因為勤能補拙?!?/p>
作為經驗型和實踐型緊密結合的職業(yè),建筑師所需要的素質廣度非常寬,不僅需要社會學、工程學、文化、藝術等各學科理論知識的積累,還需要長期實踐積累下來的高瞻遠矚的眼光和腳踏實地解決技術細節(jié)的能力。季元振認為,一個優(yōu)秀的建筑師,除了應該具備學者的風范、工程師的嚴謹和藝術家的想象力,還應該練就外交家的溝通能力和政治家的組織能力。而這些素質的養(yǎng)成,不是一朝一夕的結果,需要十幾年甚至幾十年的努力?!八宰呱辖ㄖ熯@條路,就要準備勤奮一生,活到老學到老?!?/p>
實踐是建筑設計過程中最重要的,它是把學習到的理論基礎、知識片段同實實在在的工程聯系在一起的唯一途徑。建筑設計,僅靠有想法是不夠的,還要研究細節(jié),要對尺度、構造、色彩、材料及其表現有深刻的了解,更要考慮經濟因素的制約。而這些,沒有長時間勤奮扎實的工程實踐經歷,是把握不住的。
季元振說,“人類從事科學研究的唯一動力應該來自于人類探索自身及其生存環(huán)境(大自然)的求知欲和改善人類生存環(huán)境的各種技術的創(chuàng)造和發(fā)明。所以科學和技術工作應該是神圣的事情。”作為一個建筑師,應該始終維系這份神圣,保有對技術最崇高的尊重,維護最原始的求知欲,對自己負責,對建筑負責,對社會負責。
季元振以平凡建筑師自居,他認可并在書中摘錄了S教授對平凡建筑師的描寫?!捌椒步ㄖ熓墙ㄖO計大軍中的主流,他們設計的建筑最直接關系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他們還設計明星建筑師不屑一顧的,而對國民經濟發(fā)展極其重要的工業(yè)建筑?!?/p>
“平凡建筑師是城市文化、城市環(huán)境的主體。把奇特的‘地標建筑’當作城市文化的代表的觀點是片面而且錯誤的?!?/p>
敬業(yè)、嚴謹、務實、對社會負責,季元振們以此為己任、為目標,也以此寄托對年輕學者的期望?!捌椒步ㄖ焸?,牢記你們的社會責任,深信你們的社會價值,勇敢地走下去!”
季元振,清華大學建筑學院教授、建筑設計研究院執(zhí)行總建筑師。1945年生,祖籍江蘇。1967年畢業(yè)于清華大學建筑學專業(yè),從事過建筑施工、建筑結構研究、建筑設計及建筑教學等工作。曾任南京市建筑設計研究院副院長、南京市第二建筑設計院院長。1994年調清華大學任教。
長期從事建筑設計和工程結構設計工作,是中國為數不多對結構工程做過研究的建筑師,曾在結構工程研究方面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并多次獲得國家、省部、市級優(yōu)秀設計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