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宋永杰
人事改革是科技體制改革的關鍵
□ 文 宋永杰
動力是保持工作熱情和追求工作完美的推動因素。缺乏了動力,就會感到工作乏味與內心疲憊,導致工作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降低,工作狀態(tài)只求應付完成,不求盡善盡美。
勞動者的工作動力主要來自兩個方面:自身內在的動力與外部環(huán)境的動力。自身內在的動力主要來自于勞動者的興趣、責任心和事業(yè)心;而外部環(huán)境的動力主要來自于單位管理制度的約束和激勵作用。
關于內在動力,比如我們常說的成就、贊賞、工作本身、責任、進步等。舉一例說,據《院士思維》一書中對113位院士的成材因素進行的統(tǒng)計分析顯示:8%的院士歸因于責任感或使命感,7%的院士歸因于興趣;
而關于外部動力,比如公司政策與管理方式、上級監(jiān)督、工資、人際關系、工作條件等。大家都知道,供職于企業(yè)或單位的勞動者必然受這一組織的管理制度約束,不遵守勞動紀律或不能勝任崗位工作就有丟失飯碗的危險;而為了激勵勞動者超額完成任務和高質量完成任務,企業(yè)或單位往往也會有相應的獎勵措施來激勵勞動者,這就形成了外部的工作動力。
在我們每個人的工作中,無疑,內在動力是主動性動力,具有長久激勵作用;而外部動力則是被動性動力,往往需通過勞動者本人的響應才能發(fā)揮作用——外在動力的追求者,受環(huán)境因素的影響,對工資、工作條件等工作環(huán)境方面的不滿是經常而且是日益強烈的,工作環(huán)境改善獲得的滿足是短期的,從工作成就中獲得的滿足微乎其微;而內在動力的追求者,受工作內容的激勵,對較差的環(huán)境具有較高的忍耐力,對工作環(huán)境方面的改善反應微弱,能夠從工作成就中獲得巨大的滿足,最終可能成為輝煌的成功者。
以此,我們可以很容易地解釋:為什么在當年那么艱苦的條件下,中國科技能夠取得“兩彈一星”的輝煌;而如今在資金、條件等外部環(huán)境遠遠要優(yōu)越得多的情況下,我們的科技創(chuàng)新卻很難取得具有重要影響的成果。
工作的實質是要取得成就,滿足心理成長的需要,外部動力不能使人對工作產生積極的滿意感,只有內部動力提供的心理激勵,才能促使個人努力去達成自我實現的需要——對從事科研工作、創(chuàng)新工作來說,道理是同樣的:如果科技工作者僅僅是把科研、創(chuàng)新當作是一種謀生手段、謀利工具,而科研單位又缺乏科學的考核機制和有效的獎懲機制,那么在科研工作中就將缺乏內在動力,少有高水平成果是必然的。
再退一步講,無論是內部動力還是外部動力,都與人事管理制度有直接的關系。因此,解決科研工作動力不足的問題上,需要從人事制度著手。竊以為,人事制度改革是國家科技體制改革和科研單位改革的關鍵所在。
>> 無論是內部動力還是外部動力,都與人事管理制度有直接的關系。
(作者供職于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