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南京 王石川
總有一種感動讓人心里不是滋味
■江蘇南京 王石川
誠然,如果我們的社會保障制度和助學制度更完善些,又何需劉盛蘭這樣的人出頭露面、劬勞助學?
在煙臺招遠市一個小村莊里,有一位89歲的貧窮老人劉盛蘭,他17年幾乎未嘗肉味,沒添過一件新衣,“吝嗇”得連一個饅頭都舍不得買;可正是這個倔老頭,在貧苦交加的17年里,幾乎都是依靠撿拾別人丟棄在垃圾堆里的蔬菜過活,卻慷慨地將所有錢財捐給了全國各地的貧困學子?!八傻亩际欠e德事兒,但日子卻過得連要飯的都不如?!眲⑹⑻m的親友如是說。
耄耋之年的劉盛蘭老人的壯舉,不免讓人想到白芳禮,那個用一輛破爛不堪的舊三輪車,推出了20年“助學神話”的老人。他們有太多相似之處,都是年邁老人,都矢志助學,都有一個良善而偉大的靈魂,如圣徒般堅韌而沉毅,都拆下肋骨當柴燒,寧肯苦自己也要幫別人
在鹽堿地般的現(xiàn)實面前,人心容易變得粗糲化,甚至沙漠化,但總有一些感動,觸動人們內(nèi)心的柔軟,復(fù)蘇那些漸行漸遠的感動。比如白芳禮,比如劉盛蘭。劉盛蘭的義舉讓不少網(wǎng)友沐浴了精神洗禮,紛紛感嘆再也不能鋪張浪費了,再也不能挑三揀四了,再也不會怨天尤人了
總有一種感動讓人淚流滿面,總有一些感動讓人醍醐灌頂,但是,也總有一種感動讓人心里不是滋味。比如,劉盛蘭的義舉既讓不少人感動,也引發(fā)了另一種層次的熱議。
一是不少網(wǎng)友感嘆,這樣的人才是“共和國脊梁”。是的,劉盛蘭老人盡管衰老得有些駝背,但他的精神是偉岸的,他的氣質(zhì)是挺拔的。更耐人尋味的是,還有不少網(wǎng)友認為,像劉盛蘭這樣的人,才有資格擔當紅十字會負責人,只有這樣,紅十字會才能用好善款,也才有公信力。當然,這是調(diào)侃之詞,但誰能說調(diào)侃之中不隱喻著一定的民意訴求呢,不正說明很多人對某些慈善機構(gòu)嚴重不滿嗎?
由此,筆者想起了此前網(wǎng)絡(luò)上被熱傳的一個段子,“你一個為面條加不加蛋都想半天的人,給一餐上萬的人捐款,你好意思么?你一個拿山寨機當手表的人,給戴百達翡麗的人捐款,你不害臊么?你一個住月租幾百元出租房的人,給住別墅的人捐款,你不覺得可恥么?你一個漲價前連夜排隊加油的人,給開瑪莎拉蒂的人捐款,你還要臉不?”段子未必屬實,但于辛辣的嘲諷之中,說出了不少人的真實心聲。真不知道相關(guān)慈善機構(gòu)的負責人如何看待劉盛蘭,如何體味網(wǎng)友的嘲諷?
二是劉盛蘭的行為到底該不該推崇?劉盛蘭“日子過得連要飯的都不如”,卻拼著一把老骨頭靠撿垃圾過活,積累錢財捐助貧困學子,固然值得尊敬,但他畢竟年事已高,快90歲的人了,該享受厚實的養(yǎng)老保障,溫馨地安度晚年了,但是他沒有。從報道可知,為多點錢捐助學生,劉盛蘭一直沒進養(yǎng)老院,因為不去養(yǎng)老院,他可拿到每年1800元的生活補貼。老人是倔強的,但這種舍棄自己全力助學的行為是不是讓人感到有些難受?17年來,他捐助了無數(shù)學子,這些學子現(xiàn)況如何,又是如何對待劉盛蘭的?劉盛蘭當然不要求回報,但是受到劉盛蘭捐助的學子不能心安理得。
最關(guān)鍵的是,貧困學子為何如此之多,誰最該幫助?從白芳禮到劉盛蘭,再到無數(shù)默默無名的善人,他們在力所能及地捐資助學,但這顯然是杯水車薪?!睹献印防镉芯湓捳f得好,“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也就是說,認真地興辦好學校教育,把孝悌的道理反復(fù)講給老百姓聽,那么,須發(fā)花白的老人便會有人代勞,不致頭頂著、背負著東西在路上行走了。誠然,如果我們的社會保障制度和助學制度更完善些,又何需劉盛蘭這樣的人出頭露面、劬勞助學?劉盛蘭是令人感動且值得尊敬的,但總有一種感動讓人心里不是滋味。但愿劉盛蘭這樣的老人能夠少一些,晚年能夠幸福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