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磊
(濰坊學院,山東 濰坊 261061)
西方建筑思潮的啟示
——淺談自然主題的回歸
朱磊
(濰坊學院,山東 濰坊 261061)
唯物辯證法認為歷史是循環(huán)運動的,但不是簡單地回到過去,而是沿著螺旋階梯在新的水平上的回歸。建筑歷史的發(fā)展己經表明,每一次“動蕩”(多元)的時期過后,建筑設計總要回歸到對技術、社會和人的最終極意義的嚴重關切,回歸新條件下的建筑本體。本文基于對西方建筑思潮的思考,試圖從建筑師對自然的認識上探討其中的進步啟示。
西方建筑思潮;自然主題;天然材料;自然;共生
在遠古時代,由于生產力低下,人們不得不屈從于自然,營造建筑只能就地取材,利用有限的工具和技術,并運用智慧使人類的居所在最大程度上取自然之利而趨避自然之害,用順應自然的方式獲得自身生存的可能。所以F·培根(Francis Bacon)指出:在古代,自然是通過對其服從而被戰(zhàn)勝的。
隨著工業(yè)革命的到來和科學技術的飛速進步,人與自然環(huán)境的關系逐漸由屈從地位轉變?yōu)樽匀坏恼鞣?,在建筑領域隨著新的人造材料、新結構、新設備的層出不窮,建筑逐漸與自然脫離,日益顯示出與自然對立的態(tài)度,城市中的建筑不再與自然和諧共處,而以鋼筋混凝土、玻璃等取代了原始的自然材料;以電力化、現代化的設備淘汰了歷史上建筑與自然的協調手段;以機械化、高技術擯棄了傳統(tǒng)建筑中與自然親和的低技術。雖然在國際風格盛行之際,建筑設計領域不乏關注自然環(huán)境的實踐,但是在世界潮流和第二次技術革命的大背景下,這些實踐不可能得到重視,只能是一脈保存希望的支流。
上世紀70年代以來的能源危機、環(huán)境污染以及由此引發(fā)的個性危機和人的異化,迫使人們開始反思在應用機器、科學、技術過程中的過失。于是,傳統(tǒng)建筑中所表現出的順應自然、親和自然的現象以及現代建筑運動支流中所表現出的尊重自然的主題重又獲得重視。比如,當代一些建筑師開始研究史前的村落和沒有建筑師的建筑,通過探索這些代表建筑本源的現象,重新考慮一些基本問題。B·賽維在《現代建筑語言》中指出:“當我們對工業(yè)社會未來的幻想破滅之后,我們越來越多地把注意力轉向了史前社會。因為我們己醒悟到困擾我們星球的生態(tài)災難的嚴重程度,己覺察出龐大的社會使人與人和人與周圍的環(huán)境越來越疏遠,已意識到官僚政治使個性失去特色而趨于一致。”從上世紀70年代起,人們再次走上通過服從自然而戰(zhàn)勝自然的道路,只不過這一次發(fā)揮作用的不只是天然材料和原始工具,而且涵括了應用人造材料和現代技術手段。
圖1羅比住宅,早期草原建筑風格的代表作品
F·賴特是一位與眾不同的現代建筑大師,他相信泛神論,視自然為上帝,他主張“有機建筑”,所以在他大部分作品中,表現出基地特征和天然材料的本性。他設計的草原住宅,由于地處美國中西部草原,有著平靜的地平線,因而采用低緩的坡頂、低矮的比例、平緩的天際輪廓、遮風避雨的挑檐、低伏的平臺等處理手法形成水平伸展的造型,摹擬草原。
F·賴特還認為:“材料因體現了本性而獲得了價值,人們不應去改變它們的性質或想讓它們成為別的。”在草原住宅、羅比別墅、流水別墅、塔里埃森等許多名作中,他展現了石材、木材等天然材料的藝術魅力。
在斯堪的那維亞半島,建筑大師A·阿爾托對自然的肌理、氣候、材料給予了特別的關注。他出色地駕馭功能的同時,使建筑外輪廓順應或摹擬自然之理,如沃克斯瓦根文化中心和賽那特薩洛市政廳;在嚴寒的氣候中,創(chuàng)造出抵御寒冷、獲得溫暖且經濟可行的手法,如芬蘭維堡市立圖書館天窗與頂部采光的處理;他擅長木材飾面,因為芬蘭盛產木材且具有溫暖感,與傳統(tǒng)相統(tǒng)一,如瑪利亞別墅和國際博覽會芬蘭館。
從上世紀50年代開始,L·柯布西耶的個人風格有了明顯的轉向,很大程度上與國際風格的流行有關。印度昌迪加爾市政建筑,作為轉向的一個例證,表現出對建筑地域特點和個性的重視。為了在炎熱的氣候條件下獲得良好的小氣候,柯布西耶從傳統(tǒng)建筑中抽象出“陽傘原則”,他運用各種形式的遮陽板、空氣隔熱層、陽傘區(qū)域、通透空間、水池降溫等手法,最大限度地改善了不利的氣候條件,同時也使建筑造型別具特色。比如在處理高等法院的屋頂時,他采用了雙層結構,既保證了通風又滿足了遮陽的需要,并產生通透感人的藝術效果,使建筑溶化于藍天之中。這種轉向的另一個例證是50年代柯布西耶設計的朗香教堂,塑性的體量、漂浮的屋頂、不定的光線,猶如史前的墓穴形式,是對自然的神秘威力的表達和向往。
圖2朗香教堂,位于法國東部索恩地區(qū)一座小山頂上
由朗香教堂所表現出的抽象的自然精神,說明在人們的心目中,自然不只是一個物質的主題,也是一個精神的主題。在現代建筑起始之際的新藝術運動、表現主義作品中也曾出現過,比如A·高迪的作品,立面凹凸不平,呈波狀起伏,形象怪誕,仿佛在呼喚和回應某種原始的力量;表現主義代表作,愛因斯坦天文臺象正在爆發(fā)的火山一樣從地下鉆出,具有動感、雕塑性和奇異的開窗方式,表達了自然科學成就的神秘感,被大家普遍認同。
這些事實表明,自然是人類歷史、建筑進程中一個永恒的主題,它既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也是人類精神的依托,即使暫時受到壓抑,終將隨著人類認識的深化而重新崛起。60年代以后修正現代建筑運動主流的實踐,從諸多方面展示了自然主題的弘揚與發(fā)展。
70年代左右,當自然的意義和價值被人類重新認識的時候,在建筑領域出現了兩種現象,其一是,一些原本名不見經傳的建筑師,由于他們的實踐一直與自然連結在一起而受到重視并享譽世界;其二是在世界各地,無論是第一世界還是第三世界,建筑都開始普遍尋求與自然結合。這兩種現象均或多或少地傳承了歷史或現代建筑支流中曾經出現的思想和方法,使自然的主題在新的社會氣候中廣泛地擴展開來。
H·法賽就是這樣一位在人們的興趣開始轉向自然的時候冉冉升起的一顆新星。幾十年來,他一直不為各種時髦的理論所動,始終如一地探索著為第三世界服務、為窮人謀利的土坯建筑。他選擇土坯材料主要因為它經濟、易于施工、維修簡便,而且能夠很好地表現出地理文化環(huán)境,以低技術體現了高藝術。然而H·法賽的土坯建筑之所以引起世界的普遍關注,主要是因為它對解決能源危饑、環(huán)境和氣候等問題具有獨到之處。土坯建筑的圓頂和拱券是熱帶地區(qū)理想的制冷裝置,其空間組合形式包含空氣動力學原理,有利于通風、降溫,并可以利用太陽能,因此大量節(jié)約了能源且無公害,不污染環(huán)境。正是由于H·法賽對建筑與自然關系的杰出貢獻,他在1983年獲得了國際建筑師協會(UIA)授予的金質獎章,當時他己經是83歲高齡。
F·L·賴特開創(chuàng)了模擬自然的主題,這一主題在西方當代建筑走向自然的實踐中仍占有重要位置。S·霍爾,作為建筑現象學的代表人物,在深入分析基地自然現象基礎上確定建筑語匯,從而使建筑與自然對話,錨固于基地之上。日本象設計集團為了表達建筑物所處地段的環(huán)境特點和當地居民的生活方式,常常模擬基地周圍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如對沖繩群島珊瑚礁的擬態(tài)),并抽象隱喻了當地居民的生活情境。
圖3 Y住宅,Catskills,NY,United States
在歐洲,以 Ralph Erskine、Jeremy Dixon、Aldo Van Eyck、Robert Maguige 和 Keith Murray為代表的建筑師繼續(xù)著A·阿爾托開辟的道路,他們或者運用地方材料,如磚材回應自然,或者運用現代人造材料,模仿由于歷史積淀而自然形成的肌理,以體現地方特色,或把空氣動力學原理應用于寒冷地區(qū)的規(guī)劃和設計,以抵御自然風寒,達到節(jié)約能源、減少污染的目的。Jeremy Dixon設計的英國倫敦圣馬克路邊住宅,采用傳統(tǒng)地方材料,由磚石建造,坡頂以及階梯狀的連接方式,均回應著傳統(tǒng)的城市細節(jié)。Aldo Van Eyck設計的荷蘭阿姆斯特丹Zwolle住宅,保持著現存的中世紀街道的肌理,采用傳統(tǒng)的連排住宅形式,并在外部增加了陽臺、涼柵和公共步道。Ralph Erskine在嚴寒地區(qū)所作的規(guī)劃設計,將高層公寓放在小區(qū)北部,北立面只開小窗,整個小區(qū)可以避風向陽。
在印度,C·柯里亞、R·里瓦爾 (Raj Rewell)、B·V·多西(Balkrishna V·Doshi)等人繼承、發(fā)展并修正了柯布西埃在昌迪加爾市政建筑中的設計方法,在利用自然氣候條件方面,除了沿用柯布西埃的手法之外,創(chuàng)造出處理光線、日照空氣流通等因素的新手段,如干熱和濕熱地區(qū)不同的建筑剖面、下沉庭院等等,使建筑空間秩序層次豐富多變,同時在城市空間尺度上吸收傳統(tǒng),維護自然形態(tài)。比如,B·V·多西設計的桑加事務所,位于炎熱干燥的氣候中,因此,他把陽光、空間、功能、形式綜合起來考慮,創(chuàng)造了一系列半地下空間,上面覆以反射陽光的白色拱券。這種半地下的空間形態(tài)常見于印度傳統(tǒng)建筑,能夠產生陰涼舒適的感覺。在馬來西亞,楊經文的生態(tài)氣候學設計方法則是將熱帶傳統(tǒng)低層建筑中的精華擴展升華到熱帶高層建筑中,是傳統(tǒng)的新生。
在當代建筑作品中,仍有人延續(xù)著將自然作為精神的主題,日本建筑師安滕忠雄運用“水”、“光”等自然主題使原來刻板的混凝土變得溫暖起來;原廣司將自然界的云、霧、虹和海市蜃樓等極具浪漫色彩的景象凝煉成建筑的特殊涵義。匈牙利建筑師Imre Makovecz常設計半地下的、有機的建筑形象,仿佛某種原始的動物將從地下沖出,其動機是保存能量并象征著與自然的連續(xù)。
圖4 Imre Makovecz設計,世界博覽會匈牙利館
C·詹克斯認為Imre Makovecz是當代的高迪。
值得一提的是,西方當代建筑作品中表現出的自然主題,并不像詹式后現代、高技派、光亮派、解構等先鋒流派那樣來勢兇猛,引人注目。與自然主題相關的建筑理論也不像先鋒理論那樣高深。然而由于它們觸及到建筑存在的本真意義,致力于解決建筑發(fā)展中的實際問題,傳承了遠古和現代建筑的相關精華,因此其進步性不言而喻。相比之下,先鋒理論與流派則只停留在表面化、感性的層次,缺乏推動建筑發(fā)展的內在動力。幾十年間,自然主題不斷深化的事實恰恰表明了其生命力。
建筑設計中的自然主題同回歸人本精神一樣,都不是孤立的,是社會大氣候的必然產物。當我們生存的世界面臨能源危機、資源枯竭、氣候惡化、環(huán)境污染的時候,一系列頗有見地的理論著述和宣言紛紛問世,敲響了警世鐘。1962年美國女作家R·卡爾松(Rachel Carson)出版了專著《寂靜的春天》,書中通俗易懂地描述了技術革命帶來的破壞,肯尼迪總統(tǒng)讀后親自倡議次年為聯合國自然保護年。1972年,聯合國在瑞典斯德哥爾摩召開了第一次人類環(huán)境會議,發(fā)表了《人類環(huán)境宣言》,提出“只有一個地球”的口號,并把6月5日定為“世界環(huán)境日”。在建筑界,I·麥克哈格的力作《設計結合自然》問世,針對“現代技術由于輕率和不加思考地應用科學知識或技術設施,已經損壞了環(huán)境和降低了它的可居性”,提出建筑設計應充分利用自然提供的潛力,結合自然。70年代出版了Bernard Rudolfsky的《沒有建筑師的建筑》,書中挖掘了建立在地區(qū)氣候、技術、文化等基礎之上的鄉(xiāng)土建筑價值,成為當代建筑設計重要的參照對象。在這些理論的基礎之上,以社會大背景為契機,建筑設計中的自然主題不再是一些零散的現象,而是獲得了深層的內涵,與生態(tài)環(huán)境和人類自身的生存與發(fā)展緊密聯系起來,成為推動建筑發(fā)展的實質性動力。建筑的可持續(xù)發(fā)展意味著當代建筑不僅要滿足當代人的需要,而且不能對后人的需要構成危害。實現這一目標,唯一的辦法就是走向與自然相協調。這不但要求我們向歷史和傳統(tǒng)建筑學習,從古代建筑構成和聚落形態(tài)中總結出順應自然和利用自然的方法、材料及原始技術,更重要的是從當代社會的現實入手,發(fā)展仿生建筑、綠色建筑、生態(tài)建筑。仿生建筑可以有效地借鑒自然界生物的成長規(guī)律在滿足人類自身需要的同時而不破壞環(huán)境,“它的研究意義既是為了建筑應用類比的方法從自然界中吸取靈感進行創(chuàng)新,同時也是為了與自然環(huán)境相協調,保持生態(tài)平衡?!本G色建筑是指“節(jié)能、無垃圾、無污水、無廢氣、無電磁污染和立體綠色的建筑”。生態(tài)建筑則包含“人工生態(tài)環(huán)境、回歸自然生態(tài)、溫馨舒適、良性循環(huán)、資源可持續(xù)利用”等內容。毫無疑問,這一切必將涉及到科學技術的發(fā)展與應用。H·薩克塞(Hans Sachsse)在《生態(tài)哲學》中指出:“如果說生態(tài)學有前途的話,那么只能以工業(yè)的形式,而工業(yè)如果有前途的話,也只能成為生態(tài)學的工業(yè)。這里預言了工業(yè)和生態(tài)學的結合。”這也同樣是生態(tài)建筑與科學技術之間關系的預見,正如B·塞維指出的:“建筑和自然的組合必須在人類學、社會學和精神分析學的研究基礎上,通過科學的途徑來進行,而沒有其他的途徑?!?/p>
當代建筑中的自然主題強調,在使用天然材料的同時,更主張運用人工材料取得與自然的共生;在使用卓有成效的低技術的同時,更注重以高技術手段利用自然、生產可自然降解的材料。因此,與建筑的持續(xù)發(fā)展交織在一起的自然主題必然成為未來發(fā)展的方向。
[1]肯尼思·弗蘭姆普敦.現代建筑:一部批判的歷史[M].張欽南,等,譯.北京:三聯書店,2004.
[2]布魯諾·賽維.現代建筑語言[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2005.
[3]項秉仁.賴特[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1992.
[4]劉先覺.阿爾瓦·阿爾托[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1998.
責任編輯:陳冬梅
J59
A
1671-4288(2011)01-0047-04
2010-10-09
朱 磊(1982-),男,山東濟南人,濰坊學院建筑工程學院教師。主要研究方向:人居環(huán)境與西方建筑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