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軼,馬長路,任海偉,張百剛,趙 萍
(1.蘭州理工大學生命科學與工程學院,甘肅蘭州730050;2.北京農(nóng)業(yè)職業(yè)學院,北京102442)
馬鈴薯蛋白酸法脫酰胺改性的初步研究
張 軼1,馬長路2,任海偉1,張百剛1,趙 萍1
(1.蘭州理工大學生命科學與工程學院,甘肅蘭州730050;2.北京農(nóng)業(yè)職業(yè)學院,北京102442)
采用鹽酸法對馬鈴薯蛋白進行脫酰胺改性,實驗得出最佳工藝條件為:鹽酸濃度0.5mol/L,80℃下反應(yīng)2.5h,此條件下馬鈴薯蛋白的脫酰胺度為44.76%。該脫酰胺度下,馬鈴薯蛋白的溶解性能、持水性及乳化性、乳化穩(wěn)定性較改性前樣品都有顯著增加。
馬鈴薯蛋白,酸法脫酰胺,改性
馬鈴薯蛋白系馬鈴薯淀粉加工后的副產(chǎn)物,從淀粉廢水中回收后目前僅作為飼料應(yīng)用,附加值低。對其進行基礎(chǔ)及改性研究有助于擴大其應(yīng)用范圍,并提升利用價值,為馬鈴薯產(chǎn)業(yè)鏈的延伸開辟新的方向。蛋白質(zhì)的脫酰胺化是指蛋白質(zhì)中的天門冬酰胺和谷氨酰胺側(cè)鏈酰胺基脫去氨基而變成高親水性的羧基的過程[1]。其中,酸法脫酰胺是一種常用且有效的脫酰胺方法,對植物蛋白質(zhì)的溶解性、乳化性等性質(zhì)有較大程度的提高[2]。但將該法應(yīng)用于馬鈴薯蛋白的改性尚未見報道。本實驗采用鹽酸法對馬鈴薯蛋白進行脫酰胺改性的初步研究,以期為馬鈴薯蛋白的開發(fā)和利用提供理論依據(jù)。
馬鈴薯蛋白粉 蛋白含量65%,黑龍江嵩天薯業(yè)有限公司;鹽酸、硼酸、氫氧化鈉、甲基紅、溴甲酚綠、牛血清白蛋白、考馬斯亮蘭G-250、乙醇、磷酸以上均為分析純。
FD-I-55冷凍干燥機 梅特勒-托利多上海有限公司;Mark500sR電子分析天平(BEL)、PHS-3D型pH計 上海雷磁儀器廠;UV-9200紫外分光光度計 北京瑞利分析儀器公司;HH-4數(shù)顯恒溫水浴鍋
鄭州長城科工貿(mào)有限公司;FSH-2A可調(diào)高速勻漿機 江蘇金壇市醫(yī)療儀器總廠;TDL-5-A型高速臺式離心機 上海安亭科學儀器廠;JB-50D型電動攪拌機 上海標本模型廠。
1.2.1 馬鈴薯蛋白酸法脫酰胺樣品的制備[3-4]準確稱取5g馬鈴薯蛋白粉,分散于100mL一定濃度的鹽酸溶液中,采用電磁攪拌,在一定溫度下反應(yīng)一段時間后,迅速在冰浴中冷卻,用10mol/L的氫氧化鈉溶液調(diào)節(jié)pH為7.0,離心得到上清液,冷凍干燥,得到改性蛋白樣品。
1.2.2 馬鈴薯蛋白酸法脫酰胺程度的測定[2]準確稱取0.5g蛋白樣品,加5mL 2mol/L鹽酸,抽真空封于硬質(zhì)玻璃管中,在125℃下水解3h,水解完畢取出,待冷后打開玻璃管。在微量彌散皿中央加入含甲基紅-溴甲酚綠指示劑的2%硼酸作為吸收劑,外圍加入2mL樣品,用薄膜覆蓋,留一定空隙,在外圍再加入40%NaOH溶液3mL,立即封上薄膜避免漏氣,輕輕擺動,使外圍的樣品與NaOH溶液充分混合,平放桌上反應(yīng)3h,揭開薄膜后用0.01mol/L標準鹽酸溶液滴定至略帶微紅,記錄消耗鹽酸的體積,按下式計算脫酰胺度。
式中:C0-未處理蛋白質(zhì)的酰胺氮含量(mmol/g);Cn-改性后蛋白質(zhì)的酰胺氮含量(mmol/g)。1.2.3 馬鈴薯蛋白酸法脫酰胺改性反應(yīng)條件的選擇
以馬鈴薯蛋白的脫酰胺度為指標,考察鹽酸濃度、反應(yīng)溫度及時間對馬鈴薯蛋白脫酰胺改性的影響。
1.2.3.1 鹽酸濃度對脫酰胺度的影響 設(shè)置鹽酸濃度分別為:0.1、0.2、0.3、0.4、0.5、0.6mol/L,其他條件為:溫度50℃,時間2h,料液比1∶25(g/mL)。
1.2.3.2 反應(yīng)溫度對脫酰胺度的影響 設(shè)置脫酰胺反應(yīng)溫度分別為:40、50、60、70、80、90℃。其他條件為:鹽酸濃度0.4mol/L,時間2h,料液比1∶25(g/mL)。
1.2.3.3 反應(yīng)時間對脫酰胺度的影響 設(shè)置脫酰胺反應(yīng)時間分別為:0.5、1.0、1.5、2.0、2.5h。其他條件為:鹽酸濃度0.4mol/L,溫度50℃,料液比1∶25(g/mL)。
1.2.4 馬鈴薯蛋白酸法脫酰胺改性最優(yōu)反應(yīng)條件的確定 根據(jù)單因素實驗的結(jié)果,以脫酰胺度為指標,進行L9(34)正交實驗,確定馬鈴薯蛋白脫酰胺改性的最優(yōu)反應(yīng)條件。正交實驗因素水平見表1。
表1 馬鈴薯蛋白酸法脫酰胺正交因素水平表
1.2.5 改性前后馬鈴薯蛋白質(zhì)部分功能性質(zhì)的測定[6]
1.2.5.1 溶解性能測定 準確稱取改性前后的馬鈴薯蛋白各0.5g,分別溶于50mL蒸餾水中,配制成1% (W/V)的樣品溶液,平衡30min后于3000r/min轉(zhuǎn)速下離心15min。吸取1mL上清液采用考馬斯亮藍法測定溶解蛋白含量。
1.2.5.2 乳化活性及乳化穩(wěn)定性測定 準確稱取改性前后的馬鈴薯蛋白各0.5g分別溶于0.02mol/L、pH7.0的磷酸鹽緩沖液中,配制濃度為1.0g/L的蛋白質(zhì)溶液,靜置30min使蛋白樣品充分浸潤。
分別取30mL各蛋白溶液,加入10mL大豆色拉油,于室溫下,以10000r/min速度均質(zhì)1min后用微量注射器迅速從底部吸取乳化液100μL稀釋于裝有20mL的0.1g/L SDS溶液的比色管中,以0.1g/L SDS溶液為空白參比,立即用分光光度計在500nm下測定吸光值(A),乳化活性(EA)用吸光值表示。
測定后的乳液在室溫下放置24h,在80℃加熱30min,冷卻至室溫,搖勻,按上述方法測定乳化活性(EA80),并按照下式計算乳化穩(wěn)定性:
式中:ES-攪打后立即測定的乳化活性值; EA80-乳化液放置24h,并在80℃加熱30min破乳后所測定的乳化活性值。
1.2.5.3 持水性與吸油性測定 分別準確稱取改性前后的馬鈴薯蛋白置于已干燥、稱重的10mL離心管中,準確稱重,之后加入7mL蒸餾水(或大豆色拉油),用細鋼絲攪拌,使樣品充分與水(油)混勻,在攪拌過程中盡可能地減少損失。將離心管在60℃水浴中加熱 30min,然后用冷水冷卻 30min,接著在2000r/min轉(zhuǎn)速下離心10min,去除上清液(或油)后再次準確稱重離心管與沉淀總質(zhì)量。按下式計算持水性(或吸油性)。
式中:W0-分離蛋白樣品的質(zhì)量(g);W1-離心管和干燥樣品的總質(zhì)量(g);W2-離心后離心管和沉淀的總質(zhì)量(g)。
2.1.1 鹽酸濃度對酸法脫酰胺改性的影響 馬鈴薯蛋白與不同濃度的鹽酸在50℃下作用2h的結(jié)果見圖1。由圖1可知,馬鈴薯蛋白脫酰胺度隨著鹽酸濃度的增加而增加,當鹽酸濃度達到0.4mol/L,脫酰胺度的增加趨緩??紤]到鹽酸濃度過高,會導致蛋白肽鍵的水解,因此鹽酸濃度0.4mol/L較為適宜。
圖1 鹽酸濃度對脫酰胺度的影響
2.1.2 反應(yīng)溫度對酸法脫酰胺改性的影響 馬鈴薯蛋白與0.4mol/L鹽酸,在不同溫度下作用2h結(jié)果見圖2。由圖2可知,馬鈴薯蛋白質(zhì)的脫酰胺度隨反應(yīng)溫度的增加而提高,當溫度介于60~80℃之間時,變化趨勢更為顯著,80℃后脫酰胺度提高幅度不大。
圖2 反應(yīng)溫度對脫酰胺度的影響
2.1.3 反應(yīng)時間對酸法脫酰胺改性的影響 馬鈴薯蛋白與0.4mol/L鹽酸,在50℃下作用不同反應(yīng)時間結(jié)果見圖3,由圖3可知,反應(yīng)時間對馬鈴薯蛋白脫酰胺度有較大影響,隨著反應(yīng)時間的延長,馬鈴薯蛋白的脫酰胺度隨之增大,到2h后,脫酰胺度的增加趨于平緩。
圖3 反應(yīng)時間對脫酰胺度的影響
正交實驗結(jié)果見表2。
表2 馬鈴薯蛋白酸法脫酰胺正交實驗結(jié)果及極差分析表
經(jīng)驗證,馬鈴薯蛋白脫酰胺化反應(yīng)的最佳條件為:鹽酸濃度0.5mol/L,80℃下反應(yīng)2.5h,此條件下馬鈴薯蛋白的脫酰胺度為44.76%。
對正交實驗最優(yōu)條件下得到的改性蛋白進行功能性質(zhì)的測定,并隨行對照,比較結(jié)果見表3。
表3 馬鈴薯蛋白質(zhì)功能性質(zhì)的比較
表3結(jié)果表明,除了吸油性未見明顯改善外,改性后的馬鈴薯蛋白溶解性、持水性及乳化性、乳化穩(wěn)定性較對照都有顯著增加。其原因主要是由于脫酰胺引起天冬酰胺和谷氨酰胺轉(zhuǎn)化為天冬氨酸和谷氨酸,使凈電荷增加,對水的吸引能力增強。而在脫酰胺過程中可能存在的少量水解亦會引起蛋白質(zhì)溶解度的增大。
3.1 馬鈴薯蛋白脫酰胺改性的最適條件:鹽酸濃度0.5mol/L,80℃下反應(yīng)2.5h,此條件下馬鈴薯蛋白的脫酰胺度為44.76%。該脫酰胺度下,馬鈴薯蛋白的溶解性能、持水性及乳化性、乳化穩(wěn)定性較改性前樣品都有顯著增加,這與文獻報道的馬鈴薯蛋白含有較高天冬氨酸和谷氨酸相一致[7],因此脫酰胺改性對馬鈴薯蛋白而言是有效的改性方法,有助于擴大馬鈴薯蛋白的應(yīng)用范圍。
3.2 酸法脫酰胺改性是在酸性條件下的高溫反應(yīng),必然伴隨著馬鈴薯蛋白的水解和變性過程,該過程的變化趨勢和這部分改變對馬鈴薯蛋白營養(yǎng)價值、功能性質(zhì)的影響以及脫酰胺度與馬鈴薯蛋白功能性質(zhì)的關(guān)系等問題將在今后的研究中進一步深入探討。
[1]董奮強,崔英德,崔亦華,等.蛋白質(zhì)化學修飾及其工業(yè)應(yīng)用[J].河南化工,2006,23(4):1-4.
[2]那治國,王成波,張浩,等.大豆蛋白酸法去酰胺改性及對蛋白溶解性的影響[J].現(xiàn)代食品科技,2009,25(6):600-603.
[3]李紅梅,侯立琪,馬興勝.玉米蛋白去酰胺改性的研究[J].糧食與飼料工業(yè),2007(4):19-21.
[4]孔祥珍,周惠明.小麥面筋蛋白改性的研究[J].食品科學,2003,24(12):47-50.
[5]易翠平,姚慧源.大米濃縮蛋白脫酰胺研究(1)酸法脫酰胺與酶法脫酰胺工藝比較與參數(shù)優(yōu)化[J].食品科學,2005,26 (1):145-159.
[6]朱科學,周音卉,周惠明.小麥胚芽球蛋白的提取及功能性質(zhì)研究[J].中國糧油學報,2008,23(5):19-21.
[7]張澤生,劉素穩(wěn),郭寶芹,等.馬鈴薯蛋白質(zhì)的營養(yǎng)評價[J].食品科技,2007,23(11):219-221.
Preliminary research of modification of potato protein by acid deamidation
ZHANG Yi1,MA Chang-lu2,REN Hai-wei1,ZHANG Bai-gang1,ZHAO Ping1
(1.College of Life Science and Engineering,Lanzho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Lanzhou 730050,China; 2.Beijing Vocational College of Agriculture,Beijing 102442,China)
Potato protein was deamidated by hydrochloric acid.The experiments showed that the optimal conditions: the concentration of HCl 0.5mol/L,reaction time 2.5h at temperature 80℃,the deamidation degree was 44.76%. After deamidation,the solubility,holding water capacity and emulsifying activity of potato protein were improved greatly.
potato protein;acid deamidation;modification
TS201.2+1
A
1002-0306(2011)12-0152-03
2011-08-30
張軼(1976-),女,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農(nóng)產(chǎn)品加工與貯藏。
甘肅省自然科學研究基金(1107RJZA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