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玉華
食管癌是我國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而晚期患者的有效治療方法即為手術治療,為提高治療效果,近幾年我院應用DF化療方法在圍術期進行輔助治療,臨床上取得一定療效,現結合病例資料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篩選我院1995年3月至2009年4月期間收治食管癌患者152例,均為T2B、T3、T4期患者,男89例,女63例;年齡57~83歲;病程21 d~6個月;術前均行食管鋇餐檢查及胃鏡檢查確診,血常規(guī)及肝﹑腎功能﹑心電圖基本正常,無明確的化療禁忌證。
1.2 方法 對152例病例資料進行歸類,其中直接手術患者75例設定為對照組,術前接受化療患者77例設定為試驗組;對照組患者直接進行手術,試驗組化療采用DF方案:順鉑40 mg/m2+氟尿嘧啶500 mg/m2,靜脈滴注5 d;3周后行第2個周期化療,共2個周期,化療結束2周后進行手術,化療期間常規(guī)補液、保肝、利尿,并適當使用止吐藥等;對手術后效果進行對比,探討新輔助化療在局部晚期食管癌圍術期的臨床療效。
1.3 評價標準 按照實體瘤療效評價標準(RECIST)[1],分為完全緩解(CR)、部分緩解(PR)、疾病穩(wěn)定(SD)、疾病進展(PD)。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數據均采用SPSS 10.0統(tǒng)計軟件包處理,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試驗組77例患者,化療后食管腫瘤明顯縮小者49例,無明顯變化者28例(見下表);根治性切除63例,姑息性切除8例,剖胸探查術6例,所占比例分別為81.8%,10.4%,7.8%;3年、5年生存率分別為63.5%、41.7%。
表1 術前化療臨床療效(n=77)
2.2 對照組75例患者,根治性切除50例,姑息性切除10例,剖胸探查術15例,所占比例分別為66.7%,13.3%,20%。3年、5年生存率分別為35.1%、22.6%。兩組切除率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兩組3年、5年生存率對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
2.3 化療毒副反應,按WHO毒性反應分級標準分別評價順鉑+氟尿嘧啶的毒副反應,試驗組主要毒副反應為:出現Ⅲ度以上白細胞下降12例,Ⅲ度以上消化道反應9例,脫發(fā)7例。
晚期食管癌的臨床治療手段仍以手術為主,但其術后復發(fā)率仍然很高,且術后5年總生存率不超過20%,近幾年,為提高手術療效及術后存率,圍術期化療方法已廣泛應用于臨床,其目的在于縮小原發(fā)腫瘤及降低腫瘤期別,確保手術切除的完整性,這一方法現已取得一定療效,但仍需加大樣本進行研究。但由于缺少較高級別循證醫(yī)學依據,腫瘤內科治療晚期食管癌存在太多的不確定因素,而在這一領域內,鉑類藥物治療晚期食管癌一直被關注,以往文獻報道較的為PDD 和卡鉑以及 NDP[2,3]。
本組研究結果表明:試驗組77例患者,根治性切除63例,姑息性切除8例,剖胸探查術6例,所占比例分別為81.8%,10.4%,7.8%,3年、5年生存率分別為 63.5%、41.7%;對照組75例患者,根治性切除50例,姑息性切除10例,剖胸探查術15例,所占比例分別為66.7%,13.3%,20%,3年、5年生存率分別為35.1%、22.6%;兩組切除率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兩組3年、5年生存率對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
對于局部晚期食管癌圍術期的化療來說,潛在的作用是通過化療清除術前和術中隱患,提高手術完全切除率,尤其是對化療有效患者的手術完全切除率有明顯提高,可有效減少原發(fā)腫瘤的腫瘤負荷,可使隨后進行的局部手術治療更有可能獲得成功;能夠控制原本通過局部治療所不能控制的病灶;通過術前減少癌細胞的數量,可降低術后潛在轉移灶的發(fā)生率;由于病灶的縮小能使手術切除病灶的范圍相對縮小,有利于術中最大程度的保留正常組織。臨床已有研究[4]證明,DF化療方案臨床可操作性強,患者依從性好,藥價低廉,對鱗癌有效率達44%,本方案毒性反應主要表現為Ⅰ0、Ⅱ0消化道反應。
綜上所述,DF化療方案在局部晚期食管癌圍手術期療效確切,方法簡便,可有效提高病灶全切除率,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1] 楊學寧,吳一龍.實體瘤治療療效評價標準-RECIST.循證醫(yī)學,2004,4(2):85-90.
[2] 李蘇宜,凌揚,袁保蘭,等.奈達鉑聯合順鉑治療晚期食管癌多中心臨床研究.東南大學學報(醫(yī)學版),2008,27(2):113-115.
[3] 李蘇宜,孫新臣,劉琳,等.食管癌內科治職及綜合治療進展.癌癥,2006,25(4):509-515.
[4] 孫燕.臨床腫瘤內科手冊.第4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3: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