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明芳
唯有源頭“清風”來
□ 張明芳
2007年全國煤炭工業(yè)生產一線優(yōu)秀青年科技工作者李波
他是把握通風命脈的“守護神”,把源源不斷的新鮮空氣送到井下,排除礦井中的有毒有害氣體,保障井下3000多名職工的身體健康,調節(jié)井下氣候,創(chuàng)造良好的工作環(huán)境。他是系統(tǒng)安全的“保護者”,井下16.8萬米巷道中,到處都有他的足跡;對成千上萬個通風設施,他了如指掌。他就是大屯煤電公司姚橋煤礦通風副總工程師李波。
翻閱李波的履歷,你會發(fā)現很多榮譽和頭銜:全國煤炭工業(yè)生產一線優(yōu)秀青年科技工作者、上海市職工科技創(chuàng)新標兵、“十佳”創(chuàng)新型青年人才、中煤科學技術進步獎,這些榮譽激勵著他不斷成長、進步,實現了姚橋煤礦“一通三防”工作長治久安。
時間回溯到1999年,剛從遼寧工程技術大學安全工程專業(yè)畢業(yè)的李波只身來到姚橋煤礦。這位生長在內蒙古的年輕人天生有一股闖勁。他在掘進隊干了一年后,被調到通風科任技術員。他深知通風系統(tǒng)對于礦井的重要性,便暗自立下宏志,要潛心通風事業(yè),干出一番業(yè)績來。
通風工作點多面廣、線長量大,系統(tǒng)極為復雜。為了及時準確地掌握井下“一通三防”的動態(tài)情況,他不怕苦,勤下井,多跑路,上至-181井底,下至-850放水巷,東至東六軌道上山,西至西六采區(qū)邊界,都留下了他研究探索的身影??伤睦锴宄L領域博大精深,僅靠大學里學到的那些知識還遠遠不夠。于是,他加強了業(yè)務學習,白天下井,晚上暢游在書的“海洋”里,如饑似渴地涉獵多領域、多專業(yè)的知識,很快便掌握了井下“一通三防”系統(tǒng)的情況。他每年編寫的各類措施達150余份,累計施工200余處,繪制防塵管路系統(tǒng)圖和注漿管路系統(tǒng)圖20余張。
俗話說,機遇只垂青有準備的人。由于技術過人、表現突出,2007年,年僅32歲的李波被提拔為通風科科長。角色的轉變,擔子的沉重,并沒有讓他忘記科技創(chuàng)新對于“一通三防”工作的重要性。他潛心鉆研新技術、新工藝,解決了礦井通風工作中的一道又一道難題。姚橋煤礦煤質較硬,且生產過程中還會產生大量揚塵,雖然巷道中有多道水幕,仍不能將粉塵全部消除,極易污染整個回風流,特別是分散度較高的煤塵,即使水幕霧化效果再好,也難全部捕捉到,給巷道沖洗工作帶來一定的難度。
李波在長期的摸索過程中,發(fā)現分散度高的煤塵很容易吸附在各種附著物上,能不能設計出一種裝置,既不影響通風,又能“捕捉”到粉塵呢?飯前飯后,他不停地思索著,一次洗紗窗的經歷讓他想到了紗布網孔多,四周都有線條,既不影響通風,又有良好吸附煤塵作用,而且便于沖洗。他把這一發(fā)現應用到煤礦除塵工作中,經過實踐,除塵率可達到60%。
2010年,姚橋煤礦在7519工作面拆除期間,拆架前工作面支架上方煤體松散,局部冒落地點曾有CO氣體生成,最高濃度已超過24ppm,而溜子道內仍有大型設備沒有回收。為防止CO等有害氣體超限導致人員中毒,作為主管科長的李波第一時間到達工作面,分析了氣體升高的原因所在:一是7519工作面由于頂板破碎,機尾壓力比較大,造成工作面機頭支架咬架,機尾支架升降不到位,使上網地點及靠近機尾處留有大量煤炭,為煤炭的緩慢氧化提供了充分條件;二是工作面臨近結束時,為了保證支架回撤時的安全,工作面放煤量逐漸減小;三是常規(guī)的注漿只能解決工作面老塘的氣體升高問題,對支架上方的CO濃度升高卻沒有辦法解決;四是拆除前的準備工作不充分,停采后的修巷、修道、安裝設備及其他不可預測的因素等,延長了拆除時間,為采空區(qū)遺煤氧化蓄熱提供了時間。根據他的分析,姚橋煤礦制定了切實可行的措施,通過壓注寧膠羅克休、注漿、保持工作面通風可靠和風壓穩(wěn)定、灑水降溫等綜合措施,使隱患得到控制,同時制定了應急預案,有效地抑制了采空區(qū)的自然發(fā)火,保證了工作面142臺支架的安全回收,為該礦在特殊頂板下完成工作面拆除工作積累了寶貴的經驗。
姚橋煤礦通風副總工程師李波
當中煤集團大屯煤電公司領導宣布李波任姚橋煤礦通風副總工程師的時候,大家都不約而同豎起了大拇指,這是對李波工作的充分肯定。12年來,李波從一個普通技術員,一步一個腳印地走上副總工程師的崗位,能力已經證明了一切。對于建礦40年的老礦來說,井下采空區(qū)多,漏風點多,逐年增加的產量也造成了生產比較集中,系統(tǒng)不穩(wěn),風量緊張。為此,李波帶領全體通風人員奮戰(zhàn)在一線,抓現場,堵漏洞,砌密閉墻,封閉巷道,先后對中央采區(qū)、新東四采區(qū)及-400西大巷等進行系統(tǒng)優(yōu)化改造,節(jié)約了大量風量,使井下通風系統(tǒng)更加安全可靠。有付出就會有回報。近年來,李波主持和參與完成的煤礦技術革新項目獲國家實用新型專利2項,獲上海市、徐州市、中煤集團科學技術進步獎8項,獲大屯煤電公司科學技術進步獎18項、優(yōu)秀技術創(chuàng)新獎12項、“五小”科技成果6項,獲礦科學技術進步獎60余項,每年提合理化建議60余條,并先后在《礦業(yè)安全與環(huán)?!贰睹禾考夹g》《江蘇煤炭》等雜志上發(fā)表多篇技術論文,撰寫的《綜采工作面智能噴霧除塵系統(tǒng)研制與應用》一文被評為全國煤炭工業(yè)生產一線青年技術創(chuàng)新優(yōu)秀論文。他參與完成了《姚橋煤礦綜放面防滅火技術研究與應用》《礦井大面積采空區(qū)煤炭自燃治理技術的研究與創(chuàng)新》《姚橋煤礦7247綜放面防滅火處理技術的研究與應用》等20多個項目,參與研究開發(fā)了JF高效懸浮劑和JN膠凝劑防滅火材料和地面大流量、定量配比及管網式遠距離輸送膠體防滅火工藝,填補了國內空白。他推廣使用的全自動無線支架噴霧裝置、高壓噴霧自動降塵裝置、環(huán)境監(jiān)測防塵控制分站,實現了工作面綜合防塵治理自動化、遠控化,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減少了水資源的浪費,避免了煤質的破壞,凈化了風流,降低了粉塵濃度,改善了職工的作業(yè)環(huán)境。
但愿蒼生俱飽暖,不辭辛苦出山林。憑著對煤炭事業(yè)的堅守與執(zhí)著,十幾年來,李波就像一塊樸實無華的煤,靜靜地燃燒,默默地奉獻。但對于個人的小家庭,他卻有些愧疚。一次,上小學的兒子開家長會,他沒時間參加,氣得兒子幾天不和他說話。離開內蒙古老家十幾年了,參加工作后他幾乎沒回去過,60多歲的老父親想念他,就自己坐火車來看他,讓這個七尺男兒淚流滿面。2007年10月,父親生病要手術治療,因為是第一次上手術臺,心里害怕,希望唯一的兒子能陪在身邊。他請好假準備回去,卻由于工作忙而耽擱了,愧疚的他只能用電話委托姐姐代盡孝心。
在領導崗位上的李波沒有豪言壯語,只是默默地扎根煤海深處,用樸實無華的行動奉獻著自己最美好的青春年華,把頑強拼搏的汗水傾注在滾滾的煤海之中,用實際行動譜寫了一曲平凡之歌、敬業(yè)之歌、奉獻之歌。
(作者單位:大屯煤電公司姚橋煤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