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衛(wèi)花
(重慶郵電大學思政部,重慶 400065)
論蒯因“本體論承諾”及其價值
劉衛(wèi)花
(重慶郵電大學思政部,重慶 400065)
蒯因從“寬容和實驗精神”出發(fā),運用量化理論或一階邏輯,提出了“本體論承諾”的新概念,發(fā)展出一套新穎獨特的本體論學說。這種學說重建了“本體論”在哲學中的地位,改變了分析運動的發(fā)展方向;為低谷中的實用主義注入活力,成為邏輯實用主義創(chuàng)立的前提;為中國哲學運用現(xiàn)代邏輯來解決哲學問題、從而發(fā)揚光大提供了借鑒。
蒯因;本體論承諾;本體論;邏輯實用主義
本體論問題歷來是西方哲學界研究的焦點問題。從歷史的發(fā)展來看,古代本體論關心的是“存在是什么”;而近代本體論由于西方哲學的認識論轉(zhuǎn)向,更多地關注于“我們能夠認識什么”或“知識的根據(jù)”;現(xiàn)代西方哲學的語言學轉(zhuǎn)向使得本體論問題變得更為復雜,許多現(xiàn)代西方哲學家尤其是分析哲學家關注的不再是“存在”或認識問題,而是語言的問題,亦即語句陳述的“意義”問題。本文所描述的本體論,就是現(xiàn)代意義上發(fā)生語言學轉(zhuǎn)向后的本體論,即分析哲學家運用現(xiàn)象學和邏輯學的手段如何解決“存在”問題,亦稱現(xiàn)代邏輯的形式本體論或邏輯本體論。本文主要討論現(xiàn)代分析哲學家蒯因所主張的“本體論承諾”。蒯因的這種“承諾”,立足于“寬容和實驗的精神”,考察他的這種“精神”,挖掘其“承諾”的價值,對于認清本體論問題在哲學和邏輯學中的地位,是頗有意義的。
蒯因的“本體論承諾”理論是建立在“寬容和實驗的精神”這一原則上的。蒯因認為,物理對象只是設定,科學理論只是工具。具體說來,承認某種事物如物理對象的存在,是為了便于說明問題而作出的一種理論假定;科學理論也不是客觀實在的反映,只是人們?yōu)榱吮阌陬A測未來而主觀創(chuàng)造出來的工具。在蒯因看來,本體論像任何科學理論一樣,不應當以是否同實在相符合作為取舍標準,而應當以是否方便和有用作為標準。由此,關于是否方便、有用的實用主義考慮就具有決定性意義。蒯因在為“本體論承諾”選擇標準時說道:“我所提出的明顯的忠告就是寬容和實驗精神”[1]。所謂“寬容原則”用卡爾納普的話解釋就是:“每一個人都能夠自由地選擇他的語言規(guī)則,從而也可以按他的愿望選擇他的邏輯?!保?]即在邏輯上,無道德可言。每人都有隨意建立自己的邏輯即他自己的語言形式的自由。而所謂“實驗精神”在蒯因看來就是實用主義精神。他說:“作為經(jīng)驗主義者,我繼續(xù)把科學的概念體系看作最終是按過去的經(jīng)驗來預測將來的經(jīng)驗的工具”,“我們評價概念系統(tǒng)的基本變化的標準必須是一個實用的標準,而不是與實在相符合的實在論標準。概念是語言,概念和語言的目的在于達到有效的交際和預測。這是語言、科學和哲學的最高任務?!保?]可見,實用主義成為了蒯因的本體論學說以至他的整個哲學的最后歸宿。
“本體論承諾”一詞是蒯因最早在1943年寫的論文《略論存在和必然性》中首次使用的,后來在1948年的《論何物存在》及其他論文中他全面地闡明了“本體論承諾”理論并且作了詳細的發(fā)揮。蒯因認為,本體論問題簡言之就是關于“何物存在”(what is there?)的問題。它包括兩方面的內(nèi)容:一是事實問題,即實際上有什么東西存在;一是承諾問題,即說何物存在。他指出:“當我探求某個學說或一套理論的本體論承諾時,我所問的是,按照那個理論有什么東西存在?!币簿褪钦f,“實際上有什么東西存在”與“何物存在”是兩類完全不同的問題。其指向不同,對問題回答的結(jié)果也不同。“本體論承諾”與實際上有什么東西存在無關,而只與我們說有什么東西存在有關,因而歸根結(jié)底只與語言有關。這就是說,蒯因是從語言分析的視角上,在語言的構(gòu)架中論及本體論問題的,他認為“任何指稱都需要一個背景語言來落腳,以任何絕對的方式來詢問指稱是沒意義的?!边@樣,指稱的相對性就成為本體論的相對性。在這里蒯因把一階邏輯,亦即量化理論或謂詞演算作為已被整編過的科學理論的標準框架,他說:“我們所面臨的這個作為世界體系的構(gòu)架,就是今天邏輯學家們十分熟悉的結(jié)構(gòu),即量化理論或謂詞演算。”[3]
既然本體論承諾只與一個理論說什么存在有關,那么在一個理論中,是什么要素使其作出了本體論承諾?我們又如何檢驗邏輯系統(tǒng)中的何物存在的問題呢?蒯因認為:單稱詞項不可能是本體論承諾的承擔者,使用它們決不會使人們擔負在本體論上許諾某物存在的責任。作出本體論承諾的是被量詞所約束的變項,“存在就是成為約束變項的值”,①蒯因在其1939年的《對本體論問題的邏輯探索》一文中首次提出,后來在《論何物存在》《邏輯和共相的實在化》等論文中作了周密的論證。如“柏拉圖的老師是哲學家”,這個含摹狀詞的語句可以看成是這樣一個合取命題:“至少有一個并且至多有一個個體x是柏拉圖的老師,并且這個x是哲學家?!迸c它相應的邏輯公式是:
在這個單稱命題中,單稱詞項、摹狀詞都不見了,剩下的只有邏輯聯(lián)結(jié)詞、謂詞、約束變項“x”。其中邏輯聯(lián)結(jié)詞和謂詞都不代表存在物,只有約束變項“x”成為本體的承擔者。這個觀點非常重要,因為它是蒯因本體論思想的核心。
蒯因認為,任何理論都逃脫不了對某物存在作出本體論的承諾,“存在就是成為約束變項的值”,語言中除了約束變項之外,不能再包括其他與本體論相關的東西。這樣一來,蒯因就把哲學的存在問題變?yōu)榱诉壿嬛涤虻倪x擇問題。按照一階謂詞演算的語言構(gòu)造的理論,其本體論承諾是個體,即這種理論的基礎為個體;按照高階謂詞演算的語言構(gòu)造的理論,其本體論承諾是類或其他抽象對象,即這種理論的基礎為類或其他抽象對象。然而盡管如此,何物存在的問題在蒯因那里并沒有真正得到解決?!按嬖诰褪浅蔀榧s束變項的值”僅是本體論承諾的識別標準,僅能正確地判定一個理論所承諾了哪種本體論。但對于一個理論可能作出的多種本體論承諾來說,并非每一個承諾都是可接受的,“存在就是成為約束變項的值”并沒有為哪一種本體論提供可接受的、正確的標準。蒯因自己也承認,“存在就是作為一個變項的值”這個公式僅僅“是為了知道我們的或別人的某個陳述或?qū)W說說什么東西存在”,“而關于什么東西存在的問題則是另一個問題”[1]。于是,蒯因提出了另一著名的口號即本體論承諾的認可標準:“沒有同一性就沒有實體”,亦即本體論的可容納性標準。即是說,“如果某種學說承認某類對象是實體(即存在的),但卻不能為它們提出同一性的標準,那么這類對象實質(zhì)上是不存在的,從而不可避免地得出,這種學說的本體論立場是錯誤的?!保?]這是判定一個理論的本體論承諾是否成立、判定哪一種本體論是正確的標準。但蒯因所說的同一性是一種外延的同一性,因此,他的這一標準的實質(zhì)是:只有一個理論能夠給它在本體論上所承諾的東西提供外延性同一的標準時,它所承諾的那些東西才能個體化,才能成為本體論上可承認、可接受的實體。這一標準預先排除了內(nèi)涵性實體如意義、命題以及可能個體等等的存在。就是說,蒯因的本體論只承認了具體的對象和個體。正如他自己所說的:“我們不相信抽象實體。沒有一個人認為抽象實體——類、關系、屬性等等——存在于時空之中;可是,我們更進一步完全拋棄了它們?!保?]
不難看出,蒯因根據(jù)外延同一性標準,只接受一階謂詞邏輯,只允許個體變項量化,不允許謂詞變項量化,反對任何高階邏輯和非外延邏輯的方法進入本體論的研究。他認為量詞只能作用于個體變項,而不能作用于謂詞變項和命題變項,因此按照“存在就是成為約束變項的值”的本體論承諾標準,謂詞演算就沒有承諾意義、命題、性質(zhì)、關系、函項、數(shù)等內(nèi)涵性實體或抽象共相的存在。
蒯因立足于“寬容和實驗精神”,運用量化理論或一階邏輯并以此作為工具,提出了“本體論承諾”這個新概念,發(fā)展了一套新穎獨特的本體論學說,在現(xiàn)代邏輯的發(fā)展中具有重要的價值。
1.重建了“本體論”在哲學中的地位,改變了整個分析運動的發(fā)展方向
邏輯學界和哲學界長期以來對邏輯和本體論之間是否有聯(lián)系、要不要研究本體論問題存在很大分歧。一些哲學家認為邏輯和本體論是兩個互不相關的理論,邏輯不關心何物存在的問題,也不為何物存在提供證明。而在現(xiàn)代分析哲學家看來,本體論的根本錯誤乃在于對語言的誤用,認為傳統(tǒng)的本體論根本談不上真假對錯,都是無意義的胡說,不是真正的哲學問題。
以維也納學派為代表的邏輯實證主義者更為極端,他們對本體論采取絕對否定的態(tài)度,在他們看來,何物存在不僅與邏輯無關而且與哲學也不相干。他們認為,科學所研究的是命題的真理性,哲學所研究的是命題的意義,真正的哲學就是科學的邏輯,它的主旨在于對科學所使用的語言進行邏輯分析,這種分析沒有任何本體論的意義,其中也不包括任何本體論的前提。在這些哲學家的眼中,傳統(tǒng)哲學所討論的世界本原、物質(zhì)、精神等問題都是無法用科學的、經(jīng)驗的方法驗證其真?zhèn)蔚模耙粋€語言構(gòu)架的接受絕不可以看作蘊涵著一個關于所談的對象的實在性的形而上學的教條”[5]??柤{普就是持這種觀點的典型代表??柤{普認為蒯因所作的一切都是徒勞,邏輯可以限于研究語言符號的形式關系而不必顧及其意義,從而不必涉及非語言的實體。他認為任何語言都依屬于一定的“語言構(gòu)架”,邏輯是對一語言構(gòu)架而言的,是“內(nèi)部問題”,可根據(jù)對象的性質(zhì)而運用邏輯或經(jīng)驗的方法解決。而本體論提出的關于事物、數(shù)、命題等整個實體的存在問題是“外部問題”,“不能夠被判定為真的或假的,……它只能夠被判定為或多或少地便利的、富有成果的。”[6]語言構(gòu)架的選擇和接受是完全沒有認識價值的?!靶味蠈W整個是由這些假陳述組成的”[5]??柤{普認為,語言陳述有無意義,一是看其中的詞有無意義,二是看詞語組合有無意義,而形而上學命題在這兩者上都是無意義的。
而蒯因從實用主義的角度,運用現(xiàn)代數(shù)理邏輯方法來討論存在,認為無論是哲學還是邏輯學都不能回避或拒絕本體論問題,盡力恢復本體論在哲學和科學中的地位。蒯因認為邏輯和本體論息息相關,分析哲學家的理論都有一定的本體論前提,他們僅僅是用一種形而上學反對另一種形而上學。所以蒯因明確指出,一種科學理論,甚至日常經(jīng)驗都包含承認或否認這樣或那樣事物的存在的這樣或那樣的本體論前提。也就是說,一定邏輯系統(tǒng)的構(gòu)造和取舍,總是建立在一定的本體論基礎上的,都要對外部世界的某種類型的實體作出本體論承諾。此外,邏輯本身也與一定的本體論相關。蒯因說道:接受某種邏輯系統(tǒng)就是對使用某種語言框架或概念框架做出的選擇,盡管事實上何物存在不依賴于我們語言的選擇,但人們說何物存在卻依賴于語言或概念框架的選擇。一種理論總是在本體論上承諾了何物,“何物存在”問題的解決是其他一切理論問題得以解決的基礎。在蒯因看來,無論是自然科學家、數(shù)學家或哲學家,當他們構(gòu)造或談及一種理論時,實際上都連帶著他們的本體論態(tài)度,他們在各種理論的陳述中不可避免地暗含著本體論上的斷言。例如物理學家談論物體時,是以承認物質(zhì)對象存在的約定為前提的;數(shù)學家討論各種關于數(shù)的問題,也是以承認各種數(shù)存在的約定為前提的;因此當哲學家給出一種個體理論或包含類的理論時,也同樣是以承認個體或類存在為前提的。由此蒯因合乎邏輯地引出一個結(jié)論:謂詞邏輯是現(xiàn)代邏輯的重要內(nèi)容,而謂詞的使用需要一定的定義域,而定義域必是非空的,雖然這一集合的個體究竟是什么需要詳細分析,但其畢竟暗含了一種本體論??吹贸鰜?,蒯因的這種本體論已不是傳統(tǒng)意義下的事實本體論,而是一種形式本體論。但無論怎樣,蒯因的邏輯并不能脫離本體獨立發(fā)展,他的理論中邏輯與本體論息息相關的結(jié)論,從而為重建了“本體論”在哲學中的地位是貢獻了力量的。
蒯因恢復了本體論研究在哲學中應有的地位,這種“恢復”幾乎起了一種扭轉(zhuǎn)乾坤的作用,改變了整個分析運動的發(fā)展方向。但蒯因的“本體論承諾”畢竟不是傳統(tǒng)思辨的形而上學,而是在20世紀“語言的轉(zhuǎn)向”的背景下,提出并以嚴密的邏輯方式論證本體論預設與本體論承諾的必要性,探討一個理論中說什么的問題。蒯因巧妙地避開了傳統(tǒng)哲學的困境,使本體論爭論變成有關語言的爭論,對哲學本體性質(zhì)進行了重新思考和重新規(guī)定。無論是對邏輯實證主義的現(xiàn)代轉(zhuǎn)向,還是對本體論哲學的現(xiàn)代發(fā)展,其影響都是不可低估的。
2.為低谷中的實用主義注入活力,創(chuàng)立了邏輯實用主義
在美國實用主義發(fā)展史上,蒯因在關鍵時刻起了決定性作用。
19世紀70年代產(chǎn)生于美國,20世紀初在西歐流行的實用主義是一個“時髦”的主觀唯心主義哲學流派。實用主義認為,哲學研究不應再注重一般實在和認識問題,而應注重于在價值領域內(nèi)對人類活動所可能進行的指導。它以生物進化論為自然科學基礎,從生存斗爭的觀點來看人類行為,把采取行動當做主要手段,獲得效果當作最高目的。實用主義的集大成者杜威就把這種哲學稱之為“行動的哲學”、“實踐的哲學”,以突出其“實用”的特點。但實用主義的這些特征與邏輯實證主義相比,其缺乏“科學性”卻又是顯而易見的。
當代自然科學的發(fā)展使實用主義不得不承認,傳統(tǒng)的實用主義觀點已面臨落后于時代、不能適應自然科學發(fā)展潮流的危機。20世紀50年代隨著杜威逝世,實用主義一度走入低潮,為分析哲學所代替,這期間雖有劉易斯、莫里斯等大哲學家出現(xiàn),但并未使實用主義重振雄風。而產(chǎn)生于20世紀20年代的邏輯實證主義以數(shù)理邏輯和現(xiàn)代物理學等嚴密精確的科學為背景,力圖在經(jīng)驗主義基礎上把傳統(tǒng)經(jīng)驗論與現(xiàn)代自然科學成果糅合起來。20世紀五六十年代,蒯因把邏輯實證主義與實用主義結(jié)合,創(chuàng)立了邏輯實用主義。他一方面情牽分析哲學,另一方面又有意無意地以美國所特有的實用主義精神來處理分析哲學的問題,強調(diào)語言和理論的體系性與整體論,取消了分析——綜合區(qū)別的一元方法論。蒯因利用美國實用主義哲學,從內(nèi)部批評邏輯經(jīng)驗論,從而改造了分析哲學。蒯因的這種“改造”,事實上是把實用主義從低谷中引上新的發(fā)展階段,彌補了傳統(tǒng)實用主義的不足,緩和了實用主義的危機,使實用主義在美國哲學中得到某種程度的復興,并最后導致分析哲學的自行消亡與后分析哲學(即理查德·羅蒂所代表的新實用主義哲學)的興起。
實際上,實用主義和邏輯實證主義這兩個學派在某些觀點上早已不謀而合。實用主義早已從邏輯實證主義那里吸取了邏輯分析的技術,如皮爾士的指號理論和意義理論、劉易斯的概念論等,這些都為后來蒯因創(chuàng)立邏輯實用主義打下了理論基礎。
蒯因把實用主義與邏輯實證主義結(jié)合起來,改造了邏輯實證主義,創(chuàng)立了邏輯實用主義,這種發(fā)展盡管有主觀經(jīng)驗唯心論的傾向,但從根本上摧毀了邏輯實證主義的根基,標志著邏輯實證主義作為一個哲學思潮的分化與衰落。
3.運用現(xiàn)代邏輯來解決哲學問題,值得中國哲學借鑒
蒯因的本體論成功地運用了現(xiàn)代邏輯,特別是一階邏輯。在他的“本體論承諾”理論中,他以一階邏輯為背景框架,利用羅素摹狀詞理論將限定摹狀詞消除。從而解決了一階邏輯中“非存在物存在”問題。
我們認為,熟悉和運用邏輯方法特別是現(xiàn)代邏輯方法,來解決中國哲學界乃至世界哲學界問題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我國著名學者陳波就說到過:“中國傳統(tǒng)思維方式長于神秘的直覺、頓悟、洞見,以及籠統(tǒng)的綜合和概括,但拙于精細的分析與嚴密的論證。這從留傳下來的中國傳統(tǒng)哲學文本中可看出,鮮有圍繞單一主題進行嚴密論證的專門著作,更多的是作為未經(jīng)嚴密論證的觀點集成的‘語錄’?!保?]而加拿大著名哲學家馬里奧·本格也曾指出:“大多數(shù)唯物主義哲學家都只說日常語言——從而必然只能以一種不精確的方式來表述自己的觀點——他們很少考慮以一種令人信服的方法來對自己的觀點進行論證。”[8]他認為,“哲學研究應當系統(tǒng)地、精確地和科學地進行而不能采用文學的描述方式……”[8]馬里奧·本格的意見是值得重視的。
哲學的本性在于“追問”,在于“反思”,在于對智慧的愛,因而,哲學應當是說理的[9]。哲學特別是現(xiàn)代哲學,理所當然地應運用嚴密的邏輯推理、論證,使問題更加精確、明確、嚴格。
分析哲學離開了邏輯也許根本不可能提出它的那些主要問題(意義問題、指稱問題、模態(tài)與真理問題等),更不用說有效地處理這些問題。而蒯因的哲學則是對現(xiàn)代邏輯的成功運用,顯示了其哲學的明晰、精確、嚴謹、細致等優(yōu)點[10]。我國著名的數(shù)理邏輯學家王浩也指出了蒯因哲學運用邏輯特別是一階邏輯這一特征。如今,哲學界由于邏輯技術的介入其思辨形象已被大大改變,哲學的推理過程變得清晰,那些被不合法引入的前提被暴露出來,漫無限制的狂想和隨意性受到抑制,各種觀點的邏輯嚴密性大大提高,整個研究因此而更加富于成效。這些情形的出現(xiàn),與蒯因的貢獻不能說是沒有關系的。中國哲學倘若也借助蒯因的方式和方法,討論其一些核心的概念和原則,是不是可以也有新的進步、新的提高呢?
[1][美]蒯因.從邏輯的觀點看[M].江天驥,等,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7.
[2][美]卡爾納普.卡爾納普思想自述[M].陳曉山,等,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5.
[3]陳波.奎因哲學研究——從邏輯和語言的觀點看[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98.
[4]朱新民.現(xiàn)代西方哲學邏輯[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87.
[5]洪謙.邏輯經(jīng)驗主義(上卷)[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2.
[6]翟玉章.蒯因的科學哲學[J].自然辯證法通訊,2001(3):23.
[7]陳波.蒯因哲學的理性精神及其啟示[J].哲學研究,1994(12):44.
[8][加]馬里奧·本格.科學的唯物主義[M].張相輪,鄭毓信,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9.
[9]段琦,何向東,唐曉嘉.克里普克語言哲學研究[J].重慶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4):48-51.
[10]侯彥明.解讀維特根斯坦私人語言中的三個區(qū)分和八種樣式[J].重慶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2):56-59.
A Study on Quine’s“Ontological Commitment”and Its Value
LIU Wei-hua
(Department of Ideology and Politics,Chongq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Chongqing 400065,China)
Based on ‘the spirit of tolerance and experiment’,Willard Van Orman Quine,has put forward a new concept,that is,‘ontological commitment’,and developed a novel and unique ontological theory.It has rebuilt the position of ontology in philosophy and changes the developing direction of analysis movement,it injected vitality to pragmatism at low ebb and becomes the precondition of the formation of logical pragmatism,and it provides references for Chinese philosophy to use modern logic to solve philosophical problems so as to push it forward.
Quine;ontological commitment;ontology;logical pragmatism
B81;B016
A
1674-8425(2011)07-0011-05
2010-09-10
重慶郵電大學社會科學基金項目(K2010—120)資助。
劉衛(wèi)花(1979—),女,山西平遙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邏輯學、馬克思主義哲學。
(責任編輯 王烈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