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國芳
(浙江三聯(lián)專修學院)
自考助學課堂教學中隱性課程因素研究
◆潘國芳
(浙江三聯(lián)專修學院)
隱性課程又稱潛在課程、隱蔽課程,是與顯性課程相對應的一個范疇,兩者同為課程的有機組成部分。筆者認為,隱性課程是一種具有廣泛內涵的可以對學生產生重要作用的環(huán)境信息,它們在學校政策、課程計劃上并沒有明確規(guī)定,然而又是學校經驗中常規(guī)的、有效的一部分。這種環(huán)境信息,融合于學校的整體文化,通過社會、學校、教師甚至學生自己的各種非正式期望,使學生在無意識的心理狀態(tài)下接受教育環(huán)境所負載的信息滲透而達到在顯性課程中難以實現(xiàn)的“文化心理層”的改變。
課堂教學是學校教育教學活動的基本組織形式,課堂是對學生施與知識、道德、人格教育,使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做人的主要場所。課堂教學中的隱性課程對學生的作用是顯性課程所不及的,如果忽視它們,將不能使學生受到完好的教育。但從目前情況看,各大院校的課程改革主要著眼于顯性課程,隱性課程還未得到各大院校的足夠重視,特別是自考助學院校,教師關注更多的是學生在課堂中應該學到的各種學科專門知識或應試能力,而對學生全面、健康發(fā)展起重要作用的隱性課程卻未得到應有的關注和重視。在從應試教育到素質教育轉變的今天,研究探索自考助學課堂教學中隱性課程因素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現(xiàn)實意義。
2.1 第一階段:預調查
我們在浙江三聯(lián)系專修學院學生中隨機選取60人,以無記名的方式進行開放式問卷調查,要求被調查者根據自己的體驗和認識,盡可能多地列出課堂教學中的隱性課程因素。
對所收回的60份調查問卷進行歸類整理,由于被試提供的答案不可避免地具有重復性、含義模糊性和個體獨特性,因此,在整理時對被試提供的相同內容答案合并成一個清晰準確項目,并征求有關教育專家的意見,篩選出頻率數最高,最具有代表性的30個課堂教學中的隱性課程因素。
2.2 第二階段:重要性調查
將篩選出的30個項目編制成課堂教學中隱性課程因素重要性評價問卷,量表采用5點量表(5表示很重要;4表示重要;3表示一般;2表示不重要;1表示很不重要)。
2.2.1 調查對象
以浙江三聯(lián)專修學院1~3年級學生為調查對象,共發(fā)放問卷135份,有效問卷129份,有效率95.6%。其中,男生97人,占75.2%,女生32人,占24.8%;年齡在18-25歲之間,平均年齡21.50歲;文科生44人,占34.1%,理科生85人,占65.9;各年級的人數和比例分別為:一年級44人,占34.1%,二年級52 人,40.3%,三年級33 人,占25.6%。
2.2.2 調查方法
采用根據預調查的結果編制的量表——課堂教學中隱性課程因素重要性評價問卷,要求被試根據自己的體驗和認識,對表中30個評價項目的重要性進行選擇。
2.2.3 數據處理
采用EXECL電子表格,對被試數據進行統(tǒng)計分析。
將129名被試對象課堂教學中隱性課程因素重要性評價問卷進行統(tǒng)計處理,結果見表1。根據主次因素排列圖法以累計百分比的80%為界定主次因素的標準,確定了自考助學課堂教學中隱性課程因素共24項,其結果如表1所示。
從表1中可見,在學生心目中重要性排在前8位的課堂教學隱性課程因素依次為:學習環(huán)境、教學方式方法、教師的責任心、教師的態(tài)度、教師的教育觀念、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教師人格、學生學習動力;而教學時段、規(guī)章制度、對教師的喜好、教師儀表、學生性別比例、學生人數則被學生認為是影響較小的隱性課程因素。
表1 高職課堂教學中隱性課程因素重要性排序
通過對自考助學課堂教學中隱性課程因素的分析,初步明確了自考助學課堂教學中有哪些隱性課程因素,哪些隱性課程因素對學生來說是重要的。具體的隱性課程因素由表1中前24項組成。通過對主次因素排列圖法所確定的24個自考助學教學中隱性課程因素進行研究分析,可以看出這些因素主要涉及物質環(huán)境、人文環(huán)境、教師、學生四個方面。因此,我們將自考助學課堂教學中隱性課程因素劃歸成以下四類:
第一,物質環(huán)境因素:包括學習環(huán)境、教學設施。第二,人文環(huán)境因素:班風學風、課堂氣氛、師生關系、同學關系、校風。第三,教師因素:包括教學方式方法、責任心、態(tài)度、教育觀念、人格、行為方式、道德修養(yǎng)、思想意識、價值觀念、教學風格、語言、評價。
第四,學生因素:包括學習態(tài)度、學習動力、課堂紀律、素質、興趣愛好。
隱性課程以默化的方式,通過美的物態(tài)環(huán)境、精神環(huán)境和人際環(huán)境,對學生的道德情感、道德行為、態(tài)度、品質等的形成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因此,要真正提高自考助學課堂教學質量,促進學生的和諧發(fā)展和全面素質的提高,就應該關注自考助學課堂教學中的隱性課程。
[1]譚偉平.論隱性課程與大學精神[J].現(xiàn)代大學精神,2004,(6).
[2]蘭杏芳.高等職業(yè)教育隱性課程建設初探[J].中國高教研究,2006,(6):61 -62.
[3]史曉紅.試析課堂中的隱性課程[J].教育探索,2003,(3):28 -30.
[4]方成智.高職學院隱性課程的建設與實踐[J].中國職業(yè)技術教育,2006,(7):37 -38.
[5]王英娜.淺談我國高校隱性課程的建設[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6,(1):9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