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瑞芬
(長江師范學院文學與新聞學院 重慶 408100)
讀圖時代《古代漢語》課程教學改革研究
白瑞芬
(長江師范學院文學與新聞學院 重慶 408100)
隨著讀圖時代的到來,學生越來越要求通過圖片、視頻、音頻等直觀方式展示課堂教學內容,這種趣味教學對《古代漢語》課程改革是一個極大的挑戰(zhàn),既要使古代漢語教學與時俱進,又不能失其本真。通過大量的教學調研活動和分析可以發(fā)現(xiàn),《古代漢語》課程在教師教學理念、課程重難點講解、學生學習主動性調動、第二課堂開發(fā)等方面存在問題,為此提出了一系列對策有待實踐。
讀圖時代;古代漢語教學;人文素養(yǎng)
在近期教學中發(fā)現(xiàn),當代大學生越來越傾向于讀圖,通過圖文并茂的感性多媒體展示來理解教育內容,圖像的優(yōu)點是生動形象,信息量大,圖像淺顯易懂,加上配樂、解說等降低了理解的難度,學生只需被動接受不需主動思索,讀圖時代的到來對古代漢語教學是一個極大的挑戰(zhàn)。一方面,古代漢語作為漢語言文學專業(yè)的一門工具性基礎理論課程,可以培養(yǎng)學生閱讀古代文言作品的能力,提高學生對漢語的理解和運用能力,這就需要學生通過理性的思維邏輯來理解古代漢語的教學內容。另一方面,古代漢語教學無法采取大規(guī)模的多媒體資料進行課堂內容展示教學,造成學生理解古代漢語課堂內容有一定難度。如何提高古代漢語的教學和改革水平,提高學生對古代漢語及其所負載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解讀能力,并能勝任中學語言教學。這一突出問題是古代漢語教學改革的一項重要內容,也是同類型學科亟待解決的問題。
為探求在新形勢下古代漢語的教學改革,進一步提高古代漢語課堂教學水平,更好實現(xiàn)教學目標和教學任務,我們采用問卷調查法和訪談法,對長江師范學院及同類2所院校已經(jīng)開設過和正在開設《古代漢語》課程的學生展開了較大規(guī)模的調查。本次調查設置了14個問題,采用問卷調查、深度訪談法和小組座談會的方式,對我校200名已開設過和正在開設古代漢語的本科學生進行調查。問卷調查法采取整群隨機抽樣法、分層隨機抽樣法和系統(tǒng)隨機抽樣相結合,共發(fā)放問卷200份;深度訪談對象調研學生10人,小組座談調研學生50人。本次調查共回收有效問卷180份,有效回收率為90%。問卷資料數(shù)據(jù)統(tǒng)計分析采取EXCEL數(shù)據(jù)分析,分析內容如下:
A B C D E 1 73% 27% — — —2 16% 84% — — —3 30% 52% 9% 9%4 11% 48% 30% 10% 1%5 25% 8% 21% 46% —6 22% 42% 31% 5% 0%7 14% 54% 27% 5% 0%8 27% 50% 16% 5% —9 57% 43% — — —10 46% 33% 1% 10% 10%11 84% 16% — — —12 13% 37% 17% 24% 9%13 10% 56% 34% — —14 26% 48% 3% 10% 13%
1.課程認知與定位。在被調查的180份有效問卷中,有52%的被調查者認為古代漢語是一門語言文化課程,30%的學生認為是一門基礎工具課程,只有1%的學生認為既是一門基礎工具課程,又是一門語言文化課程,也是一門人文素質課程。在有效調查問卷中,只有18人對古代漢語的定位準確,認識到了古代漢語作為人文素質課的性質。造成學生對古代漢語認識不清的原因,一方面在最具有權威性的《古代漢語》教材(如王力、郭錫良、許嘉璐主編的教材)里,主要強調《古代漢語》是基礎課、工具課,課程的目的是提高閱讀古書的能力,而沒有從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方面加以引導。另一方面,教師在古代漢語課程教學中,沒有將文選中蘊含的人文素養(yǎng)傳達給學生,事實上我們只有一個漢語,現(xiàn)代漢語和古代漢語一脈相承,只有深刻理解和把握古漢語豐富的語言智慧和深厚的文化意蘊,才能更好地理解和運用現(xiàn)代漢語,進行現(xiàn)代話語組合時詞匯更豐富,措詞更準確,語言的風格和色彩更具有表現(xiàn)力和感染力,還能使《現(xiàn)代漢語》課的知識體系得到深化、升華和融會貫通。
2.課堂教學重點。41%的學生認為古代漢語的教學重點是文化常識講解,18%的學生認為重點是字詞句講解。在訪談中,一些學生感到教師對字詞活用及語法講解講得比較粗糙,以致今后在自主學習和閱讀時解決問題能力不足。其實,忽略語言課程人文素質教育功能的現(xiàn)象在教學中普遍存在,教學中不強調語言課程具有對學生進行人文素質教育的價值功能,對文化層面的觀照僅提及課程具有繼承古代文化遺產(chǎn)精華之作用;在教學目的方面則基本不言及人文素質教育。普遍的狀況是,在課堂教學中僅對教學素材進行語言學意義的分析描述,忽略語言作為文化載體的文化學價值,對于一些富有文化學意義和素質教育意義的語言材料沒有實現(xiàn)其中蘊涵的教育功能。語言課教師往往著眼于語言是人類的交際工具和思維工具,而忽略了語言還是人類文化最重要的載體和人類最后的精神家園。
3.教學目的與效果。語言課程普遍重視語言知識體系的灌輸,而忽略對學生語言運用能力的培養(yǎng)。在學生認為自己的語言能力是否提高及得到哪方面的提高這一問題上,有57%的學生認為有所提高,其中46%的學生認為提高了閱讀古書的能力,33%的學生認為提高了語言的理解能力,11%的學生認為提高了語言的運用能力,11%的學生認為各方面的能力都有所提高。而對于初步的語言研究能力,僅有1%的學生。注重教師的“教”,從理論到理論,忽略了學生的“學”和“練”,致使“知識”不能及時向“創(chuàng)新”與“能力”的轉化,未將“課堂”教學延伸到“課外”和整個校園及社會。多門漢語類課程的實施并不能使學生具備較高的語言運用水平和初步的語言研究能力,本科生畢業(yè)時許多人不愿寫語言學論文、或不具備撰寫語言學論文的能力。以普通話教學為例,語言接受必須營造語言環(huán)境,可是目前主要是相關教師在課堂上強調,有關部門實施普通話水平測試和隨時督察,事實上并沒有在校園真正形成人人都說的風氣,學習者仍處在方言的汪洋大海之中,“推普”工作舉步維艱。為此,漢語課程應擔負起發(fā)掘課程自身蘊涵的素質教育和語言智力教育資源,為全面貫徹素質教育而進行教育教學改革。
4.教學內容手段。盡管古代漢語全部采取多媒體教學形式,但展示手段相對匱乏。65%的學生認為古代漢語的PPT文字太多、制作乏味,47%的學生認為古代漢語的PPT沒有太多改進的余地,無法做到趣味教學,38%的學生希望教師的PPT能夠有圖片、音頻和視頻資料。教師制作PPT課件時,忽略了大學生對直觀和感性資料的需求,講解課本時忽略了“言”與“文”之間原本血肉相連、水乳交融的關系,從文本到文本,忽略了課堂教學與現(xiàn)實生活中鮮活生動、充滿智慧與靈性的口頭語言之關系。缺乏生活氣息和藝術審美價值,很難喚起學生對母語由衷的敬意和熱愛之情,難以產(chǎn)生學習和研究漢語的熱情,而這些正是學習最需要的動力。
5.第二課堂教學活動。對于第二課堂的開展,我們主要從開展的必要性、如何開展來調查的。84%的學生強烈要求開展第二課堂,其中37%的學生認為可以通過開展民間文化、民間文學語言、地域方言調查的方式進行,24%的學生認為可以通過培養(yǎng)學術興趣和初步的語言研究能力的方式進行,17%的學生認為可以通過開展課外興趣小組的方式進行,13%的學生認為可以通過采集民間歌謠、諺語、故事的方式進行,9%的學生認為以上四種方式都要進行。此外,通過調查,我們發(fā)現(xiàn)64%的學生都有創(chuàng)作仿古文言文、古體詩、近體詩、詞、賦的想法,這也就成為我們開展第二課堂的另一種形式。還有的學生認為可以采取古代文化常識競賽的方式??磥?,教師需要將第二課堂開展的步伐加快,方式多樣化。對于課堂教學效果,我們主要從課堂氛圍、知識范圍、互動教學來調查的。被調查者對課堂氛圍比較滿意,認為知識范圍比較開闊,認識到了互動教學的重要性。對調查結果進一步分析,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認為課堂氛圍活躍、知識范圍開闊的同學都強烈要求開展互動教學活動,而那些認為沒有必要開展互動教學活動的同學感受到的正是沉悶的課堂氛圍、拘泥于書本的知識。
通過對問卷統(tǒng)計資料的分析,我們有以下幾點對策:
首先,將人文素質教育與語言能力培養(yǎng)作為漢語課程教學理念。語言材料不僅是語言材料,而且是積淀了特定的歷史文化和哲學審美意蘊的文化載體,對語言所負載文化的心領神會,可以使學生走進語言背后絢麗多彩的文化世界,能夠極大地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研究如何挖掘課程知識體系的文化意蘊,特別關注其中蘊涵的對現(xiàn)代社會有借鑒和指導意義的文化觀念,如“天人合一”的自然觀與生態(tài)憂患意識,熱愛祖國、熱愛民族的家國觀念,剛健有為、厚德載物的人文精神,崇尚道德、注重人格尊嚴的價值取向,以及話語組合積淀的語言智慧和非凡創(chuàng)造力,這些都是豐富的人文教育資源。在第一層次上,將人文素質教育和語言能力教育作為漢語課程教學的總原則之一;在第二層次上,將這一總原則落實到具體課程的課堂教學過程中,促使學科知識內化為學生人文素質和語言能力,注重對學生個人能力的培養(yǎng)。
其次,堅持改革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統(tǒng)一。我們認為漢語教師不僅要進行漢語知識體系傳授,而且要肩負起實施人文素質教育和語言運用與創(chuàng)新實踐能力的責任。教師在課堂上要做到將知識召喚到場,這樣才能師生共享獲得知識的快樂。這就要將課程知識點與學生已有的現(xiàn)代漢語、古代文學、歷史及哲學等知識緊密聯(lián)系,同時更應注重與現(xiàn)實生活的聯(lián)系,這樣學生才不會有距離感,才會學以致用。教師必須準確把握課程教學重點。
再次,注重課堂授課的直觀趣味性與知識性結合。一方面,在課堂上充分適時地開展互動教學來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為學生提供展示個人的機會,同時,要注意學生的個體差異,盡量發(fā)掘其對知識的興趣點,切實做到將知識“召喚到場”,從而活躍課堂氛圍;如果教師一味地為了激發(fā)學生興趣將課堂重點放在文化常識的講解上,而忽略了課程教學重點,就會走入課堂教學的誤區(qū),從而影響課程教學目標的實現(xiàn)。因此,在課堂教學與古代文化的聯(lián)系這一問題上,要做到恰到好處,感受到古漢語及其所負載的中國古代文化的知識。
最后,堅持在學生充分實踐的基礎上推進課程教學改革。漢語課程要重視學生實踐鍛煉,除課堂實踐外,要開展第二課堂活動,舉辦辯論賽、演講比賽、朗誦比賽、古詩文誦讀和講解比賽、漢語知識競賽、普通話表達比賽、普通話會話角等活動,使學生廣泛參與,人人參與,在實踐中培養(yǎng)學習語言的興趣和研究語言的創(chuàng)新能力。引導組織學生在分析文本語料的語言學意義之基礎上,能夠關注其蘊涵的人文資源。指導學生采集民間歌謠、諺語、故事,開展民間文化、民間文學語言、地域方言的調查研究,培養(yǎng)學術興趣和初步的語言研究能力。加快開展多樣化的第二課堂。只有第二課堂的內容豐富多彩,才能進一步激發(fā)學生對第一課堂的興趣,增強他們的求知欲。在充分考慮學生的個體差異的前提下,引導學生更加熱愛自己的民族語言和文化,全面提高學生的語言能力和人文素養(yǎng),培養(yǎng)學生研究古代漢語和古代文化的興趣和能力,從而改變學生一提到古代漢語就感到深不可測的局面。
[1]王力.古代漢語[M].中華書局,2006.
[2]郭錫良.古代漢語[M].商務印書館,2006.
[3]許嘉璐.古代漢語[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
重慶市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0822002)
白瑞芬(1980-)女,山西大同人,碩士,長江師范學院文學與新聞學院講師,研究方向:典籍與文化、語言與文化相關研究。
2011-0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