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史繼忠
千古龍崗漫有名
■ 文/史繼忠
王陽明學說,不是產生于繁華的京城,也不是他那“水鄉(xiāng)澤國”的故鄉(xiāng),而是窮鄉(xiāng)僻壤的貴州。這是偶然中的必然,是在特定時間、地點、條件下迸發(fā)出來的思想火花。
作家余秋雨在《王陽明法書集》的序中寫道:“倘若把中國歷史上集大成式的哲學家的名單縮小到最低限度,也一定少不了王陽明的名字。由于他的哲學思想高超、警策、簡明,又由于他的人生經歷曲折、奇特、宏富,他在中國文化領域中的知名度是其他許多哲學家所無法比擬的。”在儒學影響中國千年歷史進程后,在宋、明兩朝疊起了一座高峰,進入了“新儒學”階段,而王陽明心學則是儒學發(fā)展的最后一個高峰,并成為近代啟蒙思想的先導。
王陽明(1472~1529年),名守仁,字伯安,浙江余姚人,世稱“陽明先生”。遺憾的是,人們只知王陽明生于浙江,卻沒有充分重視他“成道于貴州”。其實,陽明心學的起點是“龍場悟道”,它奠定了王學的基石,并構建起“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的基本理論框架。他在龍場(今修文)著下《五經臆說》,單憑自己獨到的理解去領悟孔孟之道,重新審視了當時一統(tǒng)天下的程朱理學,以極富反叛精神的“異端曲說”向程朱理學發(fā)起猛烈的攻擊,從而成為他人生中一大轉折,更成為新說的開端。
王陽明學說最先在貴州傳播,在貴陽文明書院“始講知行合一”。龍崗書院是他開辦的第一個書院,《教條示龍場諸生》和《龍崗生問答》基本確立了他的教育思想,往后的濂溪書院、稽山書院、陽明書院等都遵循這一教育思想。他傳習的第一批弟子是貴州人,如在《鎮(zhèn)遠旅邸書札》中提到的陳宗魯、湯伯元等16人。他一生寫下了許多文章,被收錄在《古文觀止》做范文的就有三篇,其中,《瘞旅文》和《象祠記》兩篇是在貴州寫的。正是因為這些原因,修文龍場成了“王學勝地”,他居住的龍崗山也從此名揚天下。
王陽明學說,不是產生于繁華的京城,也不是他那“水鄉(xiāng)澤國”的故鄉(xiāng),而是窮鄉(xiāng)僻壤的貴州,這是偶然中的必然,是在特定時間、地點、條件下迸發(fā)出來的思想火花。王陽明因彈劾宦官劉瑾觸怒了武宗皇帝,被責打40大板后發(fā)配至貴州龍場,一住三個年頭。他由繁華的京城,突然流落到偏僻的龍場,舉目無親,衣食無著,心境自是孤獨、寂寞、苦悶、悲戚。憂憤憂思無法排解,終夜不能入眠。起而仰天長嘯,悲歌以抒情懷。詩不能解悶,復調“越曲”;曲不能解悶,乃雜以詼笑。他自知仕途無望,沉資難伸,萬念俱灰,對石墩哀嘆:“吾為俟名而已?!?/p>
在絕望之中,是淳樸善良的龍場人民給予他無私的援助。他們?yōu)樗麡嬛戮?,同他親密交往,安宣慰還給他送來糧食物品,使他度過了生活的難關。王陽明看見一線希望,便有了生活的勇氣,他重新站立起來,與命運抗爭。他在龍場附近的小山洞里(把)玩(周)易,心境由煩躁轉為安然,由悲哀轉為喜悅,一種生機勃勃的情緒油然而生,得到“悟道”的靈感,一個新的思想由此產生。到龍場未帶書卷,他默記《五經》要旨,冷靜思索,跳出了“以經解經”的窠臼,發(fā)揮獨立思考,從而創(chuàng)立與程朱理學想抗衡的新說。這段日子,使他最受感動的就是那些樸實無華的“夷民”,他們與王陽明非親非故,卻在他最艱難的時候伸出援救之手,使他體味到人間自有“真情”在,深感“良知”的可貴。他在《何陋軒記》中說這些“夷民”有如“未琢之璞,未繩之木”,在《象祠記》中說“天下無不可化之人”。一個光輝的思想在龍場誕生,是貴州成就了王陽明。
王陽明在危難中不忘教書育人,創(chuàng)辦龍場書院,講學文明書院,在貴州播下文化的種子。(鄭鐵牛/攝)
王陽明在危難中不忘教書育人,創(chuàng)辦龍場書院,講學文明書院,在貴州播下文化的種子。自此以后,貴州辦起許多書院,如貴陽的陽明書院、正學書院,思南的為仁書院,清平(今凱里)的學孔書院,都勻的鶴樓書院、南皋書院等等,開啟自由講學之風,對貴州教育產生深遠影響。王陽明思澤于貴州,貴州人民對他無比景仰,在修文建陽明祠,在貴陽建立了陽明祠,許多地名都以他的名字和事跡命名,表達對他永久的懷念。
下期關注:
《會館:外地經濟輻射的紐帶》
(編輯/田旻佳、張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