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 光,宮 麗,張桂平,楊學軍
(1.河南理工大學資源環(huán)境學院,河南焦作454000;2.中國地質圖書館,北京 100083;3.遼寧省物測勘查院,沈陽 110121)
鄂東南地區(qū)是我國重要的鐵、銅、金、多金屬成礦帶,引起了地學界的廣泛關注[1-16],成礦帶內礦床類型多樣,有夕卡巖型、斑巖型、熱液型、隱爆角礫巖(筒)型、卡林型、沉積(火山)型、風化淋濾型及復合型等。區(qū)內有銅綠山銅鐵金礦(大型)、雞冠嘴金銅礦(大型)、桃花嘴金銅礦(大型)、雞籠山金銅礦(大型)、李家灣銅礦(中型),以及鐵山、鄂城、金山店等大型鐵(銅)礦床分布。不少學者認為這些礦床與該地區(qū)的地幔隆起密切相關[17-20],但到目前為止,尚未見到運用殼幔結構不均一形成的地幔熱柱(即“黃石熱點”)控礦的觀點來闡述鄂東南地區(qū)金屬礦床的形成、就位機制的文獻。本文試圖從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學等角度對“黃石熱點”的存在進行論證,希望得到同行和專家的指點,并為總結鄂東南金屬礦床形成機制提供了新的思路。
鄂東南位于揚子陸塊的西段,在大地構造上處于淮陽地塊與江南地塊之間的下?lián)P子拗陷帶呈西寬東窄的楔形鄂東斷褶帶內,在陸塊碰撞、拼接過程中形成了造山、隆起及前陸褶沖帶,其中的銅綠山礦床受NW向展布的陽新巖體、陽新巖體西北端的NW向區(qū)域構造和斷裂-破碎帶構造、NWW向斷裂-隱爆角礫巖帶-接觸帶復合構造,以及銅綠山巖體與大理巖接觸-破碎帶等構造的共同控制,是受以“黃石熱點”形式表現(xiàn)出來的殼幔結構不均一性控制的典型礦床。
鄂東大地電磁測深資料解譯和分析結果顯示,區(qū)域殼幔結構具有立體“層塊結構”性質,在縱向和橫向上都存在不均一性[21]。從區(qū)域莫霍面等深線圖(圖1)可以看出,黃石北東的麻城—岳西一帶為一幔凹區(qū),中心部位的莫霍面深度為39.0 km;黃石南西一帶也為一幔凹區(qū),莫霍面深度亦達38.0 km;黃石一帶正處于2個幔凹之間,恰好對應于深部構造的NW向幔隆帶,莫霍面深度約為35.5 km。區(qū)域莫霍面呈現(xiàn)出的中間淺、兩側深的特點,說明在黃石附近存在著富含成礦熱液的地幔熱柱,熱柱下部與地幔相連,形成明顯的地幔隆起,在地表則以熱點的形式(“黃石熱點”)表現(xiàn)出來。鄂東—贛西北眾多礦床分布都位于黃石附近這一典型特征,也恰恰說明了黃石是該地 區(qū)幔隆帶的中心,熱點控制了礦床的產出和分布。該區(qū)的中基性-中酸性火山噴發(fā)和中酸性巖漿侵入成礦作用,以及銅綠山礦床隱爆角礫巖型銅金礦體和云煌斑巖的侵位,均可以佐證“黃石熱點”的存在。
圖1 區(qū)域莫霍面等深線圖(據(jù)文獻21,修改)Fig.1 Regional Moho isodepth contour map
地球內部的幔源熱是地殼表層熱能的主要來源[22],而殼幔結構的不均一性是造成地熱溫度異常的重要因素。從圖2可以看出,黃石附近的地熱溫度接近50℃,地溫等值線有NW向分布特征。NNE向斷裂帶(新華夏構造體系的一部分)不但規(guī)模較大,而且活動性強,因此導致了比較強烈的火山活動相地熱活動,形成了一個強烈的地溫異常帶(異常最高值為60℃)。若從大地構造角度更廣闊和更深層次分析地溫異常形成條件,不難看出構造體系對區(qū)域地溫分布的控制作用。由此可見,地熱溫度歸根結底都與一定的構造體系及它們的活動性密切相關。這一點與本區(qū)的大地構造特征相吻合,這些地溫異常主要是在斷裂構造控制下由地下水的深循環(huán)作用形成的。
地熱溫度的這種變化特征在不同深度上也表現(xiàn)得非常明顯(圖3,圖4),1 000 m深度的地溫約為40℃,3 000 m深度的地溫約為90℃,地溫異常都有沿NW向和NNE向延伸的特征,與該地區(qū)熱流分布異常(圖2)及莫霍面等深度圖(圖1)都有很好的吻合關系,反映地熱分布明顯受控于區(qū)域深大斷裂。
圖2 中國部分地區(qū)熱流分布圖[22]Fig.2 Heat flow distribution map of some areas in China
圖3 1 000 m深度地溫分布圖[22]Fig.3 Geothermal distribution map at 1000m level
研究表明,鄂東南地區(qū)是一個地殼上地幔異常區(qū),它不僅是中國東西部不同地殼上地幔結構的明顯分界,也是南北不同深部構造的明顯分界[23-28]。
圖4 3 000 m深度地溫分布圖[22]Fig.4 Geothermal distribution map at 3000m level
由于構造破碎帶存在著巖石的破裂和地應力的聚集與釋放,所以成為地下流體(特別是氣體和地熱流體)上涌的良好通道,常使某些元素如Rn等沿構造帶形成地球化學異常帶(區(qū))。破碎帶中存在大量的斷層泥,黏土是斷層泥的主要成分,又是Rn很好的吸附劑,大氣降水在下滲過程中將土壤吸附的Rn溶濾出來,進入地下水進行遷移,從而造成Rn在破碎帶的富集,致使Rn高值異常帶大都與活動斷裂帶展布一致,受深大斷裂的控制。所以研究地下水地球化學異常是尋找構造帶(特別是活動性斷裂構造)的有效途徑。
從圖5可以看出,鄂東南 Rn異常區(qū)總體呈NE-NNE向延長,呈長250 km,寬500 km的長條狀,黃石地區(qū)Rn含量>135 Bq/L,黃石的北東方向Rn含量為45~135 Bq/L,明顯降低,說明桐柏—黃陂一帶存在切割深度較大的斷裂帶,與前述區(qū)域地質和地球物理結論相吻合。該異常的延長方向與深切上地幔的郯廬斷裂走向一致,證明了以NNE向郯廬大斷裂為主的斷裂-褶皺帶的存在。
圖5 我國部分地區(qū)水點氡含量分布圖[22]Fig.5 Rn content distribution map of water sampling point of some areas in China
圖6 REE-La/Yb圖解[10]Fig.6 REE-La/Yb diagram
鄂東成礦區(qū)的巖漿巖與華南地區(qū)同熔型巖漿巖具有相似的特征,而與華南地區(qū)重熔型巖漿巖存在很大區(qū)別,在∑REE-La/Yb圖解上表現(xiàn)得非常明顯(圖6),說明鄂東成礦區(qū)巖漿巖與幔源成分的密切關系,“黃石熱點”的存在是形成同熔型花崗巖的直接原因。
通過以上論述可以看出,黃石地區(qū)存在著殼幔結構的不均一性,這種不均一性表現(xiàn)為該區(qū)形成莫 霍面深度明顯小于兩側地區(qū)而成為幔隆帶,并形成深達地幔的固體物質熱塑性流(熔漿)-地幔熱柱,地表以熱點的形式表現(xiàn)出來。含有成礦熱液的地幔熔漿是熱柱的主要組成部分,其與具有化學活動性的圍巖發(fā)生一系列復雜的變質作用和成礦作用,不但提供了部分成礦物質和幾乎全部熱源,形成了夕卡巖型、隱爆角礫巖型、斑巖型、卡林型[1]和熱液脈型等多種礦床類型,同時也導致熱流明顯增高的地熱異常和Rn的地球化學異常區(qū)。由于該熱點的存在,形成了與幔源物質密切相關的銅、鐵、金、多金屬礦床有利的深部構造和地球化學背景,對鄂東南銅、鐵、金、多金屬礦床的形成具有控制性作用。
[1] 劉繼順,舒廣龍,高珍權.鄂東豐山礦田卡林型金礦地質地球化學特征[J].地學前緣,2004,11(2):379-386.
[2] 劉繼順,馬光,舒廣龍.湖北銅綠山夕卡巖型銅鐵礦床中隱爆角礫巖型金(銅)礦體的發(fā)現(xiàn)及其找礦前景[J].礦床地質,2005,24(5):527-536.
[3] 趙一鳴.夕卡巖礦床研究的某些重要新進展[J].礦床地質,2002,21(2):113-136.
[4] 郭純智,魏全民,葉暉.雞冠嘴礦床隱爆角礫巖和斑巖型礦體的存在及其特征[J].金屬礦山,2007(2):52-57.
[5] 馮守忠.中國東部伴生金礦床的類型及主要控礦因素[J].黃金地質,2003,9(3):9-14.
[6] 顧連興,陳培榮,倪培,等.長江中、下游燕山期熱液銅-金礦床成礦流體[J].南京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2,38(3):392-407.
[7] 劉治國.銅綠山銅鐵礦床地質特征及巖漿巖與成礦關系探討[J].化工礦產地質,2002,24(4):207-214.
[8] 戚學祥,曠宏偉,陳培良,等.長江中下游燕山期侵入巖地球化學特征及其地質意義[J].資源調查與環(huán)境,2002,23(1):52-59.
[9] 翟裕生,姚書振,林新多,等.長江中下游地區(qū)鐵銅(金)成礦規(guī)律[M].北京:地質出版社,1992:1-235.
[10] 舒全安,陳培良,程建榮.鄂東鐵銅礦產地質[M].北京:冶金工業(yè)出版社,1992:160-165.
[11] 常印佛,劉湘培,吳言昌.長江中下游銅鐵成礦帶[M].北京:地質出版社,1991:1-359.
[12] 魏全民,鄧剛利,胡振軍.雞冠嘴銅金礦床礦體賦存規(guī)律探討[J].黃金科學技術,2006,14(5):30-33.
[13] 馬會珍,羅茂,龔一鳴.湖北黃石早三疊世的遺跡化石及其古環(huán)境意義[J].地質科技情報,2008,27(3):41-46.
[14] 趙穎弘,胡明安.鄂東南礦山環(huán)境評價指標體系[J].地質科技情報,2005,24(1):91-94.
[15] 張哲,杜遠生,舒雪松,等.鄂東南地區(qū)早三疊世風暴沉積序列及其環(huán)境意義[J].地質科技情報,2006,25(2):29-34.
[16] 張曉軍,胡明安.鄂東南鐵山地區(qū)土壤-植物系統(tǒng)中重金屬元素分布及富集特征[J].地質科技情報,2008,27(2):103-107.
[17] 馬光.鄂東南銅綠山銅鐵金礦床地質特征、成因模式及找礦方向[D].長沙:中南大學,2005.
[18] 舒廣龍.湖北豐山礦田成礦地質背景及斑巖成礦系列與微細浸染型金礦[D].長沙:中南大學,2004.
[19] 傅國平.銅綠山銅鐵礦床邊深部找礦前景分析[J].采礦技術,2007,7(1):6-7.
[20] 陳國英,宋仲和,安昌強,等.華北地區(qū)三維地殼上地幔結構[J].地球物理學報,1991,34(2):172-181.
[21] 蘇欣棟.鄂東南成礦區(qū)殼幔結構及其特征[J].地質與勘探,1995,31(1):18-25.
[22] 高文學,蔣鳳亮,高慶華,等.地球化學異常-地震預測整體觀的探索[M].北京:地震出版社,2000:1-252.
[23] 儲國正.長江中下游地區(qū)成礦地質背景分析[J].安徽地質,2003,13(1):34-53.
[24] 李曙光.長江中下游中生代巖漿巖及銅鐵成礦帶的深部構造背景[J].安徽地質,2001,11(2):118-122.
[25] 安昌強,宋仲和,陳國英,等.中國西北地區(qū)剪切波三維速度結構[J].地球物理學報,1993,36(3):317-325.
[26] 宋仲和,陳國英,安昌強,等.中國東部及其相鄰海域S波三維速度結構[J].地球物理學報,1992,35(3):316-330.
[27] 莊真,傅竹武,呂梓齡,等.青藏高原及鄰近地區(qū)地殼與上地幔剪切波三維速度結構[J].地球物理學報,1992,35(6):694-709.
[28] 陳立華,宋仲和,安昌強,等.中國南北帶地殼上地幔三維面波速度結構和各向異性[J].地球物理學報,1992,35(5):574-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