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愛華
淺談網絡英語詞匯特征
黃愛華
在電子交際時代,網絡語言蓬勃發(fā)展,英語受網絡文體的影響尤為明顯。以網絡英語詞匯為研究對象,從其語音特點、詞匯結構、副語言特征及句法特征等方面進行了探究。
網絡英語詞匯;網絡文體;英語學習
互聯(lián)網誕生于1969年,繁榮于20世紀90年代,而今,它已經成了最為重要的人際交流和信息傳遞方式。因網絡語言和電子出版物缺乏規(guī)范機制,同時網絡即時交流中(包括手機簡訊)必須快捷,所以為了省時和減少敲擊鍵盤的次數,人們通常會采用一些非常規(guī)的語詞拼寫方式。于是,大量不規(guī)范的語詞被杜撰(coinage)、類比(analogy)或簡化(simplification)。這種精簡、直接、隨意的語言形式便演變成了一種網絡文體 (cyber style或e-style)。例:“I C U@1st Xing of 5th Ave@4:50.”。這就是一個典型的網絡文體。在傳統(tǒng)文體中應為:I(will)see you at the first crossing of the Fifth Avenue at 4:30.相比而言,網絡文體更簡潔。不懂網絡文化的人,很難讀懂,以為是隱語、黑話。盡管這種文體比較新穎,但是它在電子交流中很普遍。越來越多的人開始使用并接受。它之所以能存在與繁榮,是因為其具備以下特質。
在網絡交際中,語言使用者常用短小的詞匯,甚至某一音素相同的字母或字母組合來替換同音的長詞。這是由于網絡交際中主要是以文本傳輸為主,而文本傳輸卻需要鍵盤的輸入,故須文詞精簡、時間節(jié)省。在例1中,字母C和U就在網絡交際中來代替單詞see和you。這種替換源于其讀音的相似性。這種非正統(tǒng)的語言表達形式并沒有改變語意的傳達,它通過提供的上下文來幫助信息的接受方來解碼其真正的含義(如圖1)。
圖1 解碼機制示意
這種同音關系所帶來的詞的替換涉及語音、語意和句法三個層面。在語音層面上有兩個關鍵的因素:可替換詞 (replaceable items)和被替換詞(replaced items)。它們是通過解碼器(語言使用者的邏輯、思維和相關語言機制)所關聯(lián)的。二者為同音異形詞(homophones),但詞素異體??商鎿Q詞能通過解碼機制代替被替換詞就是因為前者在形態(tài)上比后者要簡短。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特質。語言信息的接受者要理解話語的真正含義,此有賴于解碼機制。解碼機制必須要求語言信息接受者站在句法層面上對語言進行信息加工,從可替換詞中解碼出被替換詞,從而將句法復原(restored)。
除語音特性外,網絡文體還具有其獨特的構詞特征:截除、縮略、字母數字混用比比皆是。
截除詞。截除法是通過截掉單詞的部分而不改變詞義的一種構詞方法,它是現(xiàn)代英語中一個重要的造詞法。最初,該方法僅用于科技或新聞領域,而現(xiàn)在也出現(xiàn)在網絡文體中了。例:(1)yr/ur—your;(2)coz—because。截除法可以截除單詞的前部分、后部分、中間或者去兩邊存中間。
縮略詞??s略詞是截除詞的一種特殊形式,它是將合成詞組的首字母合在一起,組成的一個新詞(字母串letter cluster)。若能夠以單詞形式拼讀,我們稱之為alphabetism,但有些是不能視其為單詞進行拼讀的,而是依字母順次拼讀,我們稱之為initialism。后者在網絡文體中較常見。例:(1)I D K—I don’t know.(2)A/S/L—(Can you tell me your)age,sex and location?這兩個例子在網絡聊天室中可以見到。
與數字混用。在網絡文體中,人們經常會看到數字與字母的組合連用。2和4是連用頻率最高的。例:(1)B2C—Business to customer;(2)B4—before;(3)2B or not 2B—to be or not to be。之所以這種現(xiàn)象出現(xiàn),是因為這些數字與某些單詞有著相同的發(fā)音。在網絡交際中,由于一個字節(jié)的數字可以用來代替很多字母,這樣就減少了鍵盤的敲擊次數,保證了信息傳遞的即時性。
網絡語言除了在詞匯上的創(chuàng)新外,也具有一些副語言特征。
(一)圖釋及表情
在很多的即時通訊工具,如ICQ,MSN或電郵服務中,都會有圖釋或表情。在交流中,只要點擊某一個選中的內容,它就會在文本框中出現(xiàn),代替文本進行交流。但是,和文本不一樣的是,圖釋(similey)或表情(emotion)可以比較直觀地沖擊視覺并能夠在網聊中制造一種浪漫的氛圍。網聊本身就是一種增進友誼的方式。毫無疑問,這種輕松的做法能很好地表達觀點和交流情感。
(二)標點與大寫
在即時交際中,標點也會經常用來代替語詞。其中,用得最多的標點為感嘆(!)、問號(?)和省略號(…)。其意義非常豐富,依語境而定。問號可以用來表示疑問,驚奇或進一步求證信息;感嘆號可表示贊同、褒揚或警告(尤其是紅色的大感嘆號);省略號表示未說完的話語或要求對方提供更多內容。有時,在網絡交際中會出現(xiàn)一整行的同一標點,以此來表代更強烈的感情。
此種標點的使用,可以省去鍵盤文字輸入的次數。如果說它是懶漢的文字游戲,也不過分。但與此不同的,有人卻不厭其煩地在文字中輸入大寫。他們之所以這樣,也是為了突出或強調個別信息。
上面談及的兩種副語言特征在網絡文體中雖然不是很重要,但卻很明顯,有著很強的生命力。因為網絡交際是基于文本的(這里不涉及視訊),這些符號、突出的大寫等是可以感知的、可讀的,也是可理解的。
語詞是句子的基礎,并直接服務句子。由于上述網絡文體中特殊的詞匯特征,句法上也變得有別于其他文體。首先,句子短小,多為簡單句。這是因為,詞匯本身多為簡單詞,同時交際中是不允許長話連篇的。第二,句子多省略。在很多情況下,只用關鍵詞,故而會省掉很多句子成分,經常忽略文法。第三,問句感嘆較多。問句是交流中獲取信息的行為方式,感嘆則是情感交流之必須。
綜合將上面的特征,網絡文體在句法層面上就構成了別具一格的語言特征:
雜合體。網絡語言是一個雜合體。不管是否是同一語言,都可以合在一起用。如“4u”(for you),它就是由阿拉伯數字和羅馬字母組合的。依傳統(tǒng)語言標準論者的觀點來看,這種語言形式的存在無疑是污染了英語,但是從另外一個層面看,這種多樣的語言表現(xiàn)形式體現(xiàn)了語言交際中的兼容性。
新穎性。這種新的網絡文體,因其在語言中注入了新的詞匯,就使語言變得不再枯燥、乏味。這種反傳統(tǒng)的、以多媒體為基礎的語言呈現(xiàn)形式成就了其新穎的特性。
幽默。作為語言的藝術,幽默在網絡文體上得到了充分的體現(xiàn)。這種幽默不是語言本身的直接表達,而是通過語言符號的承載,加以正確的語意解碼,從而構建幽默。
不規(guī)則、不穩(wěn)定性。網絡文體無常態(tài)。不同的電子語言社區(qū)(電子語言社區(qū)指有著共通的電子語言特征的網絡交流群體)會有自己的語言模式,其詞匯、語法、句法等可能迥異。它們的出現(xiàn)是偶然的,然生命力不可小窺。這種語言現(xiàn)象也是不穩(wěn)定的,在語言演變史上可能是曇花一現(xiàn)。
分析至此,一個非常好的英語詞e-pidgins可以用來歸納網絡文體的特點。Pidgin,即洋徑濱語,也叫contact language,它是口頭交際中一種簡化的語言形式,通?;煊袃煞N或兩種以上語言,含有基本的詞匯和一定的語法架構,用于使用不同母語的群體進行交流。不同于洋徑濱語,e-pidgins不用作原始的貿易交流,而是用于網絡交流。盡管該語言有一些人為的元素,但是它并不能稱為人工語言。
網絡語言或e-pidgins,是邊緣性語言形式,但其對傳統(tǒng)的語言也是有一定影響力的,它使語匯更加豐富。在電子出版物中,我們經常會看到一些簡化的語言形式,如“APNewsBreak:Iran Shows UN Advanced Nuke Equipment”。這是《紐約時報》網站上的一個新聞標題。其中單詞nukes是nuclear的縮寫,是指與核子相關的各種事情,如核子談判、核子武器開發(fā)等等。隨著使用頻率的增多,該詞已經被部分詞典收錄,因為這種形式的語言構詞精簡、短小。
然而,網絡語言的消極面也是不容忽略的。網絡文體的詞匯不好管控,它會在一定程度上擾亂人們的語言習得,尤其是那些語言機制尚為健全的小孩或語言初級學習者。他們有比較強的模仿能力,但極容易受非標準語言的誤導,不利于正常的語言習得。過多地模仿網絡文體,會使傳統(tǒng)的語言遭受污染。但是我們相信,語言使用者會理性地對待這種新型文體。
[1]Aitchison,Jean.The Seeds of Speech:Language Origin and Evolution [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6.
[2]Chomsky,Noam.Knowledge of Language:Its nature,Origin, and Use[M],Greenwood Publishing Group,1985.
[3]傅軼飛.網絡英語詞匯理據芻議[J].大連海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4).
[3]林承璋.英語詞匯學引論[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87.
[4]秦秀白.英語語體和文體要略[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2.
[5]張德祿.功能文體學[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8.
H313
A
1673-1999(2011)24-0127-02
黃愛華(1979-),男,碩士,嘉興學院(浙江嘉興 314001)外國語學院講師。
2011-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