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勇/文
從哈哈鏡中看世界
Seeing the world in a distorting mirror
曹勇/文
這個人的畫,跟“歷史”有關(guān),不僅是他喜歡把一些關(guān)于重大歷史事件的現(xiàn)成作品拿來改造,更因為他所有作品中的元素,如歷史中的英雄人物、傳說中的俠客義士、電影中的角色,以及老物件‘如蒸汽機車、解放卡車等等’,都是過去的東西,也就是已成為“歷史”的東西,絕少涉及當下,它們屬于過去時,而非現(xiàn)在進行時或?qū)頃r。這些已經(jīng)逐漸成為過去的事物,不斷出現(xiàn)在他的畫面中,但呈現(xiàn)出來的,并非面對那些泛黃的老照片所感受到的歲月流痕的滄桑,并非觸摸到了一個真實的過去,而是略顯荒誕,熟悉卻又有疏離感。他迷戀的不是歷史,套用日前流行的一句網(wǎng)絡(luò)用語:“不要迷戀哥,哥只是個傳說。”
向我開炮 布面油畫 60cmx60cm 2009年 曹勇
可以感覺到的是,這個人習(xí)慣用繪畫這種方式記錄自己過去記憶中那些揮之不去、刻骨銘心的點滴片段,但顯然,他記錄的不是真實,不是接近真實的事物的原本,或許是感覺,是畫面中流露出來的種種情緒,這種東西才是他真正想要記錄的。但即使是感覺,也不是真實的,因為在這樣一個精彩多變的世界,個人感覺已成為一個泛共性的感覺,你不知道哪個感覺才是你自己的,就像一杯牛奶下肚,口感尚好,不久即被告知,這種牛奶中某某物質(zhì)超標,喝多了會變大頭娃娃,這時你還有所謂的感覺嗎?自以為是不是,他以為是也未必是,最后只能是“信則是,不信則不是”。常說,繪畫是對客觀世界和現(xiàn)實生活的觀照與反映,類似于鏡子。一面正常的鏡子就像一雙正常的眼球,反映的該是客觀的真實,但這個人用一雙類似哈哈鏡的眼球在看世界,看到的是變了形的真實。這種變形好像已經(jīng)偏離了造型趣味,已對他的認知經(jīng)驗產(chǎn)生了影響?!把垡姙閷崱?、“耳聽為虛”產(chǎn)生的效果最終都是“似是而非”和“似非而是”,關(guān)鍵在于,這個“是”根本就不是個事。
圖1 哥是個傳說布面油畫170cmx110cm 2010年 曹勇
作為人類,這個人對自己這個物種相當自戀,他的畫中從不缺人,且人物眾多,偶有物件,也是硬添上一二,這也是他喜歡選擇宏大的歷史題材作品去改造、變體的原因之一。千人一面,長相差不多,都是哈哈鏡中照出來的,表情各異,或激昂,或慷慨,或焦慮,或悲哀,或懦弱,嘗遍人世百味,這些形象所表現(xiàn)出來的種種情緒正是現(xiàn)實生活中他自身所流露的。畫中人物多為士兵、武俠,道具都是刀、槍、炮,應(yīng)該是“不愛紅裝愛武裝”的時代較極端的例子,不靠譜的“老男孩”趣味。
這個人的作品很容易被列入曾經(jīng)相當流行的“反諷”一類,甚至展覽中曾被觀眾批評“丑化”人類,因為畫中人長相“困難”??伤兴睦碛桑骸叭瞬豢擅蚕?,外表難看,可能心靈夠美夠高尚。”至于風(fēng)格,應(yīng)該是趣味所致,他坦言,不喜歡光滑的、細膩的、干凈的、勻稱的,當然這些標準不適用于對異性的判斷。
看一個人的畫,每個人都會想知道,他的作品想表達什么。對此這個人想說的是,人肚子漲就想放屁,高興就會笑,憤怒就想叫,你不會有興趣想知道屁里含什么成分吧。
哈哈,就此打住。文章中的“這個人”即本人,自己寫關(guān)于自己的畫,感覺像照鏡子為了不使自己難過,我選擇去照哈哈鏡。
圖2 公元1027年某月某日,攻占東京汴梁布面油畫 206cmx310cm 2009年 曹勇
圖4 故鄉(xiāng)的云布面油畫 180cmx80cm 2010年 曹勇
曹勇,1970年6月生于湖南株洲,1994年畢業(yè)于湖南師范大學(xué)藝術(shù)學(xué)院,同年分配至湖南美術(shù)出版社工作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