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傳家
古典美與現代性的兼容并重
周傳家
《曹操與楊修》
《宰相劉羅鍋》
《北風緊》
《成敗蕭何》
京劇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雄辯地說明京劇藝術的水準、品位、價值、地位、意義在世界范圍內得到承認。這對于京劇藝術的挖掘、保護、繼承、創(chuàng)新,無疑是兼得天時、地利、人和的重大利好消息。但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并不等于進了博物館,存入保險箱,從此就可以束之高閣,永存不朽了?!度祟惙俏镔|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不是“丹書鐵券”、護身法寶。如果今后保護不好,傳承不力,有名無實,隨時都可能被從《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中淘汰除名,將有損于民族尊嚴、國家信譽。所以,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不僅是一種崇高的榮耀,更是一種莊嚴的承諾,一種無法推卸的責任。胡錦濤主席在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28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的賀辭中指出:“加強世界遺產保護已成為國際社會刻不容緩的任務。這是歷史賦予我們的崇高責任,也是實現人類文明延續(xù)和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必然要求?!睘榇?,我們必須滿懷強烈的使命意識,遵循京劇藝術的發(fā)展規(guī)律,堅持古典美與現代性兼容并重的方針,不斷開掘博大精深的京劇藝術寶藏,譜寫京劇藝術的新篇章,為人類文化傳承做出新的貢獻。
一
在我國劇壇上,京劇藝術有著得天獨厚的地位,歷來受到官方、民間的重視。遠的不說,即從徽班進京200周年以來,就有一系列弘揚民族文化、發(fā)展京劇藝術的政策措施付諸實施:文化部振興京劇指導委員會和中國京劇藝術基金會的相繼成立,中國戲曲學院新址的落成,多屆“京劇之星”推薦活動的舉辦,京昆藝術演講活動的開展,中國京劇優(yōu)秀青年演員研究生班(簡稱“青研班”)、“中國京劇流派藝術研習班”的嘗試,京劇音配像精粹工程和“彩霞、晚霞工程”的完成,多項賽事的百花齊放,國家重點京劇院團五年扶持計劃的實施并推出一批有基礎、有分量的京劇劇目[1]……全國上上下下、里里外外,為了國粹京劇的繁榮發(fā)展所做出的努力從未間斷。
平心而論,京劇作為最受寵幸的“國色天香”,其機遇條件和生存狀態(tài)大大優(yōu)于其他劇種和其他劇院團。然而,與投入相比,京劇藝術的現狀遠未盡如人意。在傳統(tǒng)繼承、人才隊伍、文本創(chuàng)作、藝術生產、市場開拓等諸多方面依然存在著深刻的危機,成為令人糾結的老大難問題。如何才能徹底改變京劇久振不興的局面?見仁見智,開出很多藥方。譬如有一種很流行的觀點認為,如果能有一位熱愛京劇、重視京劇的高端領導人出現,促使政府加大對京劇的扶持力度,京劇的繁榮興旺將指日可待。誠然,能有熱愛京劇、重視京劇的領導人出現當然是京劇之幸,政府加大對京劇的扶持力度則可謂好上加好。但是,事實證明:僅靠外部“給力”和“輸血”,只能解燃眉之急,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京劇藝術的孕育、形成、鼎盛、衰落、起伏,是時代、環(huán)境、地域及藝術本身、接受主體等內外因素交叉匯合的結果。過去在極左思潮籠罩下,一味不加分析地批判清廷扼殺花部皮黃,顯然有違事實,有失公允?,F在片面夸大慈和清廷對京劇發(fā)展的推動作用,也不是實事求是的唯物主義態(tài)度。特別是處在當今激烈競爭、眾聲喧嘩、追求公平的時代,京劇藝術唯有自尊才能自立,唯有自強才能自救,唯有有為才能有位。片面強調外因,將希望寄托于個別領導人的興趣和愛好,奢望得到特殊關照和永久嬌養(yǎng),讓人捧著、寵著,是沒有出息的表現,只會銷蝕京劇主體和京劇本體的斗志,滋生依賴思想,難以從根本上擺脫危機。為了少走彎路,不陷迷津,現在最為緊迫和至關重要的是克服“重申報,輕保護”的思想傾向,借京劇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的東風,歷史地、辯證地分析京劇藝術興衰起伏之規(guī)律,深刻認識京劇藝術本質特色,總結經驗,接受教訓,丟掉不切實際的幻想。在摸清京劇家底的前提下,制定科學而切實可行的振興計劃。不斷優(yōu)化外部環(huán)境,激發(fā)京劇藝術主體本身的創(chuàng)造活力,一步一個腳印地為京劇振興多做實事。
二
京劇藝術是源遠流長的民族戲曲的驕子,是根植于幽燕文化沃土的國色天香,是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的結晶。由于京劇的崛起和鼎盛,掀起中國戲曲史上的第三次浪潮,迎來我國戲曲的又一個黃金時期。
京劇藝術具有很強的象征性和寫意性,以形傳神,物我滲透,描摹并表現了華夏民族的生活態(tài)度和生命狀態(tài)。京劇按照真、善、美的原則,將生活的自然形態(tài)提煉概括為節(jié)奏鮮明、內涵豐富的程式,“有聲皆歌,無動不舞”,將歌、舞、劇綜合成載歌載舞的戲劇形態(tài)。念白朗朗上口,唱腔優(yōu)美動聽,身段富有韻律感,積淀、凝聚了一整套古典形式美,集中、鮮明地體現出東方戲劇的審美風采。
京劇劇目具有歷史性、連貫性和系統(tǒng)性,繼承了昆曲、京腔、徽調、漢調、梆子、秦腔、柳枝腔、羅羅腔等聲腔劇種世世代代積累下來的大量劇目。內容豐富,視野開擴,樣式豐富,多姿多彩地反映了廣闊復雜的社會人生。展現出立體、形象的中國歷史畫卷和中華民族精神家園圖景。有著近200年歷史的京劇積累創(chuàng)造出5000多出劇目,鼎盛期經常上演的就有2000多出,程長庚、譚鑫培、四大名旦、四大須生等大師們每人都能戲數百出。經過歷代卓越的表演藝術家千錘百煉而流傳下來的整本戲、折子戲、以及少數連臺本戲,絕非單純文字形態(tài)的“案頭曲”,而是包括音樂、唱腔、美術、服裝等元素在內的立體化的舞臺文本,它們往往是由文人、藝人共同創(chuàng)造的,雙方取長補短,珠聯璧合,“……每打一出戲,打戲的人必要先與演員在一起商議研討一番。把戲的布局、情節(jié)的發(fā)展、場子的穿插……商量妥當,然后動筆寫出戲來,再由唱戲的去‘油漆彩畫’?!盵2]因此,這些戲能夠淋漓盡致地體現京劇的藝術精神及表演精髓。
然而令人痛心的是,由于歷史風雨的吹打和各種人為的因素,京劇傳統(tǒng)劇目流失極其嚴重。目前京劇舞臺上經常上演的全本戲及折子戲少得可憐,滿打滿算也不過幾十出。而其他絕大部分劇目雖有文本,但其中所包含著的音樂、服飾特別是獨特精彩的表演手段和表演語匯,除了少量有可能還藏在碩果僅存的老藝人肚子里,大部分都已經淹沒無聞了。人在藝在,人去藝亡,藝術的流失迫在眉睫。所以,當務之急要抓緊搜羅、發(fā)現、確立、保護好京劇的傳承人,集中人力、精力、財力,爭分奪秒地進行搶救、記錄。即便在找不到直接傳承人的情況下,也要按照行當流派、題材范圍、戲劇類型,梳理、遴選出代表性劇目,依靠全社會的力量和智慧,搜尋、借鑒文字、口述、音像等資料,分期分批地恢復和重建經典特色劇目,復排和錘煉折子戲。
在回眸傳統(tǒng)、找回傳統(tǒng)、復修傳統(tǒng)的過程中,首先要懷著對傳統(tǒng)的敬畏之心,心追手摹,親身體驗,盡量忠實于原來的形態(tài)和面貌,但是也應該盡量避免、最好拒絕依葫蘆畫瓢式的低級模仿,力求展現出能夠體現戲曲藝術精神的古典美。在這個過程中,不排除必要的揚棄和創(chuàng)造。如果說傳統(tǒng)藝人口傳心授的傳統(tǒng)劇目是“原生態(tài)”或“本生態(tài)”,那么也應該允許“衍生態(tài)”的出現和存在。前者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基礎,后者則是非物質文化遺產變異與發(fā)展的內容。[3]以舞蹈為例,著名舞蹈藝術家、“中國第二代孔雀王”楊麗萍認為:“原生態(tài)的含義不是指原始的,而是原本的?!盵4]其意思是說藝術并非越早越好,越土越好,關鍵在于是否以人為本,是否按照美的規(guī)律進行創(chuàng)造。楊麗萍以南疆傣族、白族、彝族等土著舞蹈為創(chuàng)作素材和靈感來源,加以改編提煉和升華,運用到《云南映象》之中,收到極好的藝術效果。再以繪畫為例,著名畫家吳冠中先生指出,初期的繪畫臨摹是必要的,但如果一直停留在臨摹傳統(tǒng)階段,就會禁錮、扼殺屬于自己的個性化創(chuàng)造精神,而一旦沒有了個性生命,模仿也就成了抄襲,哪里還有什么時代的風采和青春的活力!因此,他堅決反對一味摹古。他認為 :“掌握‘術’容易,創(chuàng)造‘美’困難,”“‘像’不一定‘美’?!比绻撾x了人物、意境和美感,“筆墨等于零”。[5]藝術都是相通的,吳冠中的藝術主張同樣適用于傳統(tǒng)戲的挖掘、整理和復修。
三
博大精深的京劇藝術有著無比豐富的內涵,既散發(fā)出濃郁的與傳統(tǒng)詩、書、畫、印、園林、建筑異曲同工的東方古典美的韻味,又包蘊著東西相通、古今貫穿的現代精神。對于當今的京劇藝術來說,5000年的中華民族文化長河,8 0 0年的戲曲藝術殿堂,200年的京劇成長年輪,固然都值得回眸凝視、留連忘返;但京劇畢竟不是“夕陽藝術”,并沒有走進日暮途窮的桑榆晚境。京劇藝術本質上是立體的、動態(tài)的、生生不息的鮮活藝術,她的肌體里還蘊藏著頑強的生命力,還可以與時俱進地向前發(fā)展。絕不應把京劇藝術看成一種凝固的美、絕對的美,不可企及,無法超越。像夏鼎周彝、秦磚漢瓦、唐詩宋詞一樣,只能模仿復制;更不能把京劇視為干枯僵死的木乃伊、銹跡斑斑的文物、一成不變的儀式。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不等于說淪為博物館藝術,恰恰意味著京劇將擔當起豐富人類文化生活、滿足人類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的歷史責任。
對于經過歷代仔細打磨的經典全本戲,和那些膾炙人口的折子戲精品,可以進行原汁原味的活態(tài)展示:悠揚的絲竹,鏗鏘的鑼鼓,優(yōu)美的旋律。一笑一顰,一招一式,衣香鬢影,千嬌百媚,美侖美奐?;ㄋ卮钆?、黑白相襯,花團錦簇,熠熠生輝。和諧的古典美、異彩紛呈的流派美營造出如詩如畫的美好意境和氛圍,供人觀摩,令人陶醉,發(fā)揮調劑、滋潤、寬慰現代人緊張、焦灼、迷茫心靈的作用。
對于尚感粗糙的“本生態(tài)”劇目,可以進行重新包裝。如富有海派特色的大型武戲《盤絲洞》,將古典美與現代美結合起來,使盎然的情趣、明快的色調、生動的表演、高超的技藝、令人目迷心驚的武功與音樂、舞臺美術種種新的手法交織在一起。畫面絢麗逼真,構圖流暢生動,音樂唱腔豐富新穎,適應了當代觀眾追求視聽復合、且以畫面形象為主的蒙太奇思維方式。新連臺本戲《貍貓換太子》站在當代理性高度處理題材,對那個婦孺皆知的古老故事的思想內涵進行深層次的挖掘,剔除了封建迷信、因果報應之類的糟粕,提煉出一個超越時空、帶有普遍意義的懲惡揚善、殺身成仁、弘揚正義,追求真、善、美的永恒主題,超越了一般的忠奸斗爭故事戲。與當代觀眾保持了心理感情上的溝通,引起強烈共鳴,產生了認同感和親切感。
筆墨當隨時代,京劇也要貼近時代,貼近生活,貼近觀眾,通過新編劇目書寫生活、批判現實、反思歷史、挖掘人性,弘揚具有普世價值的公平正義、人文關懷精神,保持與時俱進的活力,為當代人提供“精神的食糧”、“療病的生藥”、“日用的百貨”。[6]新時期以來,在陣陣危機聲中,新編歷史劇取得了不俗的成績。戲曲作家們浩思越千載,彩筆繪春秋,借歷史題材抒發(fā)情懷、寄托理想、諷世勸人,弘揚民族精神。京劇《曹操與楊修》緊緊圍繞著人才問題展開戲劇沖突,通過曹操與楊修之間的一段際遇,觸目驚心地揭示出封建制度和封建文化壓抑人才、扼殺人才的殘酷現實,揭示出悲劇產生的根源。以其對傳統(tǒng)文化的深刻反思,對歷史人物的重新審視,對傳統(tǒng)戲劇觀念和戲劇手法的拓展與更新,全面顯示了新時期以來京劇革新的實績,成為新京劇的標志和徽章。
《北風緊》堪稱繼京劇《曹操與楊修》之后又一部表現士人命運的力作,突破我國傳統(tǒng)悲劇的思維模式和故事模式,憑借著深邃的史識和獨到的眼光,從史籍夾縫的蛛絲馬跡中開拓出想象空間,運用發(fā)展的、動態(tài)的、大華夏的歷史眼光俯視千古,溝通古今,重新審視那段撲朔迷離的歷史和主人公施宜生的戲劇性際遇,并透過表象直達人情人性的深層,從而把對歷史的反思和對現實的關照交融到一起。抒發(fā)出對歷史發(fā)展之必然和現實未能實現之慨嘆,呼喚超越狹隘民族觀念的和諧,具有強烈的現實意義。
而具有鮮明麒派風格的《成敗蕭何》,則是一出君臣之間的信任危機釀成的歷史悲劇。集中精力在“敗也蕭何”上大做文章,抒發(fā)了“成敗豈能由蕭何”的喟嘆!呼喚建立法制性的社會信任,對當今社會有著巨大的啟示意義。
《徐九經升官記》、賀歲連臺本戲《宰相劉羅鍋》既古典又時尚,成為一道亮麗的風景?!对紫鄤⒘_鍋》巧妙地處理了繼承與創(chuàng)新的關系,發(fā)揮了連臺本戲情節(jié)曲折,懸念迭出,表演火爆等優(yōu)勢,既不像有些新編京劇那樣理念先行、負載過重,活潑不起來;也不似“戲說”一類,只圖好聽、好看、好玩,失之于膚淺輕飄;《宰相劉羅鍋》包蘊著正義與邪惡、光明與黑暗、昏貪與清廉的較量和斗爭,觀眾看了能舒怨解氣,有精神的寄托。既有觀賞性,又有文化品格和藝術追求,使新老觀眾都覺得“京劇比過去好看了!”“京劇充滿了生機!”可見,新編京劇大有可為。
京劇是包羅萬象的綜合藝術,古典美與現代性,猶如車之兩輪、鳥之兩翼,唱之和聲復調,具有同等重要的價值,應兼容并重,不可偏廢。展現古典美之極致、弘揚現代性之精神,使古典與時尚水乳交融,應成為京劇藝術不倦的永恒追求,將通向京劇繁榮的康莊大道!
注釋:
[1]翟群:《20年京劇振興之路》,中國文化報2010年12月29日。
[2]《蕭長華戲曲談叢》,中國戲劇出版社,第135頁。
[3]宋俊華:《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本生態(tài)與衍生態(tài)》,轉引自“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視野下的傳統(tǒng)戲劇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綜述(未刊資料)。
[4]張婷:《楊麗萍:原生態(tài)舞蹈不是原始的》,中國文化報2011年1月4日。
[5]石華鵬:《讀吳冠中的畫想到的》,《中國文化報》2010年 11月 25 日。
[6]南懷瑾語:“儒家像糧食店,絕不能打。否則,打倒了儒家,我們就沒有飯吃——沒有精神食糧;佛家是百貨店,像大都市的百貨公司,各式各樣的日用品俱備,隨時可以去逛逛,有錢就選購一些回來,沒有錢則觀光一番,無人阻攔,但里面所有,都是人生必需的東西,也是不可缺少的;道家則是藥店,如果不生病,一生也可以不必去理會它,要是一生病,就非自動找上門去不可?!币姟赌蠎谚住返?卷《老子他說》第2-3頁,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年出版。
責任編輯:賈舒穎
周傳家:北京聯合大學應用文理學院人文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