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泉市國土資源局 凌 赟
又見石林
龍泉市國土資源局 凌 赟
群山千峰秀,蒼巖萬柱石。
自孩提時代看過電影《阿詩瑪》后,彩云之南的石林也就成了我神往已久的地方。
雖然,云南石林于我并不陌生。記得,早在上個世紀90年代初,在深圳的“錦繡中華”里,就看到了似曾相識的“云南石林”,且還留過影。而真正地走近石林,領略并感知石林,卻是2010年陽春三月的滇南之行。確實,只有當你親躬于這片真實的石林中時,才能感知得到她所張揚著的生命力量與龐大氣勢,才不得不為這些充滿生命的活力之石而感到震撼!
在這里,你可看見,根根石柱拔地而起,座座石峰參差崢嶸,種種石景巧奪天工?!扒旰}敗鄙裥渭?zhèn)?,“貓鼠爭斗”栩栩如生,“犀牛望月”活靈活現(xiàn),
“唐僧師徒”惟妙惟肖……奇峰異景,應有盡有,令人心馳神往,目不暇接。這是石的海洋,你撫摸著石,踩踏著石,凝望著石,品味著的還是石!
當你進入“大石林”景區(qū),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在入口處的石壁上,那鐫刻著的“石林”兩個古樸而有力的大字,字如其景,渾然一體,人稱“石林屏風”。其左側石柱上的“天下弟一奇觀”之“弟”,粗看以為是個別字,細想,才解其中奧妙。原來,這石林并不是一枝獨秀,國外還有個比這更大的石林,如果說那是老大,這里當然就是小弟了,不過又偏偏排在老二,就名副其實地成了“弟一”。轉過“屏風”,往里不遠,只見兩根高高的石柱,上面正歪歪斜斜地架著一塊石頭,就像要掉下來似的,謂“千鈞一發(fā)”。聽當?shù)厝苏f,如果你良心好,經(jīng)過時就不會掉下來,反之則不然,因而此石又叫“良心石”。其實,這只不過是人們超乎想象的借景發(fā)揮罷了。地質學家早已證明,這里的石林是經(jīng)過漫長的地質運動和物質進化而成的。三億年前,這里還是一片海洋。后來,由于沉積于海底的厚厚石灰?guī)r,在兩次新造山運動的過程中,地殼抬升,海水退盡,繼而露出了成片成嶺的石峰。石峰天長日久,風化雨蝕,彼此間就相互斷裂撳倒,橫疊斜倚,形成了今天這千姿百態(tài)的莽莽石林。著名詩人趙樸初曾有詩道:“高山為谷谷為陵,三億年前海底行;可惜前人文罕記,石林異境晚知名”。驗過“良心”,繼續(xù)前行,有一巨石,擋住去路,因像船帆,故叫“一帆風順”。難怪在這“千鈞一發(fā)”的關鍵時刻,人人都能一順而過,直抵“且住為佳”。這“且住為佳”,實際上就是一個天然形成的“石屋”。其上方“無欲則剛”四個大字,出自民族英雄林則徐的“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刃,無欲則剛”。此洞如廳似屋,門口有石凳石桌,洞內有石床石枕,石壁上刻一《石林歌》:“何處飛來怪石叢,盤根竇竅郁玲瓏。森林棱棱鐵騎列,千門萬戶曲澗通。崖窟層層鎖玉關,羊腸鳥道苦難攀。恍疑紫云天上落,五丁把住留人間。危磴高峰真鬼斧,球琳瑯軒奚足數(shù)。中有一線清泉流,老藤穿壁苔痕古”。道盡石林 “ 盤根竇竅” 之巧、 “ 鐵 騎層鎖” 之雄和 “ 羊 腸鳥道” 之險。詩中所云“一線清泉”,即指距“且住為佳”不遠的“劍峰池”。果然,從這“石屋”左行不久,幽深之處,一泓池水正波光粼粼地掩映于群峰秀色之中。四周石峰,層層疊疊,密如刀叢;池中之水,輕盈流暢,澄碧如鏡,那書有“劍峰”二字的石柱,猶如一柄矗立于池中的寶劍,甘寒清洌,直指蒼穹。池后就是溝壑縱橫、群峰攢列的蓮花峰,其峰頂上的一根根石柱,遠看就像一朵朵含苞欲放的蓮花,不禁使人想起宋時周敦頤那千古
傳頌的《愛蓮說》?!啊鲇倌喽蝗?,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花之君子也”。告別這一塵不染的“蓮花”,迂回向前,只見曲徑通幽,景隨影換,“異境天開”。忽而“極狹通人”,忽又洞頂漏光;忽現(xiàn)“雙鳥渡食”;忽出“羔羊依喂”;忽閃“象踞石臺”,忽見“鳳凰梳翅”;還有“鐘石”可擊,叩之不同部位,就可發(fā)出不同之聲??傊?,只要你用心地去品味,這里的每一處,都會給你不一樣的感覺。
自然的力量所賦予這片石頭的是生命,但讓你感到驚奇的還有生長在這里的植物。也許,你無法想象能在石頭上長出植物,但在這里,你卻隨處可見這石頭的每一條裂隙之間都有那綠色生命的存在。是它們,以不屈的毅力將根深深地扎入到石縫中,頑強生長。人們不僅為此永恒的生命之石而贊嘆,更為這不息的生命之物而敬仰!而當你正于奇景迭出中敬慕那生命力強的綠色、于林立石峰間仰望那一線縫隙中的蒼穹、于峰回路轉中欣賞那狀人摹物的奇石之時,不覺間也就來到了山頂?shù)耐逋?。置身于此,你可上觀藍天白云,柔情似水,下視奇石景觀,點點入目,任思緒在山石之間縱橫馳騁,放飛飄蕩。
再自東而望,遠處就是地勢開闊 , 景觀疏朗 , 樹木蔥郁的“小石林”。
如果說雄奇的大石林是勤勞勇敢的阿黑哥,那么,雋美的小石林就是柔情似水的阿詩瑪了。沿道看去,但見“觀音默坐”, 似在想著蕓蕓眾生;“駱駝騎象”,息山野而思草原;“母子偕游” , 悠閑自在;“老僧沉思” , 苦悟禪機;“書生趕考” , 行色匆匆;“馬馱行李” , 緊緊相隨;“蛤蟆仰思,天鵝之肉”;“如蓋靈芝” , 挺立其間。然而,最讓人流連纏綿的還是那屹立于玉鳥池畔的“阿詩瑪”。一個圓形的水池邊上,有座活象一個姑娘的石峰。她身材修長,婀娜多姿,背著背簍,深情地凝望著遠方,這就是傳說中美麗多情的彝族姑娘——“阿詩瑪”。傳說,很久以前,彝族姑娘阿詩瑪愛上了誠實勤勞的阿黑哥,但財主兒子阿支卻看中了貌美如花的阿詩瑪,并把她搶走了,是勇敢的阿黑哥救出了阿詩瑪??删驮谒麄冸p雙回家的路上,突遇山洪暴發(fā),阿詩瑪被卷走。后來,阿詩瑪被十二崖子的應山歌姑娘所救, 化成一座石峰。千百年來,她就一直站在這兒,期盼著她那阿黑哥的到來。她既端莊肅穆,又充滿活力,既俊美無比又剛毅不阿,仿佛在向人們訴說著什么。時下,云南人都把這傳說中的主人公當作一個美麗的稱謂。男男女女不論年齡大小,男的一律稱阿黑哥,女的則叫阿詩瑪。
當你意猶未盡地離開景區(qū),揮手告別這巧奪天工的“阿詩瑪”時,耳邊也就會再次地響起電影《阿詩瑪》中的那首經(jīng)典插曲:
“馬鈴兒響來喲玉鳥兒唱,我和阿詩瑪回家鄉(xiā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