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彪永
社會結構的分裂與整合
——從迪爾凱姆到默頓而后赫希
段彪永
介紹三個著名犯罪學家及其犯罪社會學理論。認為犯罪學理論不只是一個一個獨立的理論,他們之間明顯地存在著繼承和發(fā)展的關系。
結構功能主義;失范;社會控制
社會學的創(chuàng)始人孔德和斯賓塞,同時也是結構功能主義理論體系的奠基人。法國社會學家埃米爾·迪爾凱姆(Emile Durkheim)對結構功能主義的理論體系化做出了重要貢獻,被認為是現(xiàn)代結構功能主義的真正奠基人。結構功能主義的一個基本假設認為:社會是由諸多相互依存的單元組成的統(tǒng)一系統(tǒng),其內部存在著結構上的分工,每個單元都各自發(fā)揮著特定的功能,他們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維系著社會作為一個整合系統(tǒng)而存在。倘若一個部分發(fā)生變化,勢必影響到其他部分乃至整體發(fā)生變化。系統(tǒng)一般保持均衡狀態(tài),當受到外部或內部因素刺激時,原有的均衡被打破,系統(tǒng)內部開始進行調整,為適應新的環(huán)境而出現(xiàn)結構分化,繼而吸收或同化干擾,爾后建立新的均衡[1]22。
迪爾凱姆提倡的是一種社會整體觀,他認為社會系統(tǒng)的存在和延續(xù),需要社會內部各部分之間有最低程度的整合,社會的整體性強調的是個體之間相互作用和結合的關系,不能認為是個體之間的簡單疊加。他最重要的貢獻之一就是提出了“社會團結”思想,他根據(jù)社會各部分之間的結合方式和緊密程度的區(qū)別,把社會分為機械團結和有機團結兩種類型的社會,它們除在一條簡單進化鏈條上,并從機械社會向有機社會轉變。迪爾凱姆把在情感體驗、道德情操和理想信念上有高度同質性的聯(lián)結關系稱為機械團結,它以強烈的集體意識為基礎,個人意識完全處在共同的情感支配之下,極強的社會強制力限制了個人之間的差異性,社會成員具有極高的同質性和相似性,這種團結存在于傳統(tǒng)社會中;而把在這些方面具有高度異質性的,以社會高度分化,社會成員充分分工為基礎的聯(lián)結關系稱為有機團結,有機團結是建立在社會分工和個人差異的異質性基礎之上的,“集體意識”的控制力減弱,但社會分工卻加強了社會成員之間的聯(lián)系和依賴,這種團結存在于現(xiàn)代工業(yè)社會中。在社會轉型時期,社會需要分化和重組,以超越個體的價值理想和宗教意識為紐帶的機械團結,與以分工造成的經(jīng)濟利益關系為紐帶的有機團結不只是否定和超越,更多的是借鑒和結合。
迪爾凱姆把犯罪當作一個社會事實來研究,主張犯罪并非來自于其他的個人原因,而是來自于文化結構本身,觸犯集體意識的行為將被視為犯罪。這里的集體意識是指社會成員的信仰和情感的綜合。一個人之所以犯罪,是因為他違反了社會成員所公認的準則或情感,犯罪即是一個社會群體對另一個社會群體的標定。因此,只要不存在集體意識的高度一致性,犯罪就不可能被消滅。他認為,對于犯罪的研究,要和特定的文化和社會結構聯(lián)系在一起。
社會整體性是由統(tǒng)一的規(guī)范體系以及社會成員的合意而促成的,整體的瓦解就表現(xiàn)為社會的解組,具體講就是規(guī)范的個別化,也就是“失范”狀況的出現(xiàn)?!笆Х丁笔堑蠣杽P姆提出的最為著名的概念之一。失范也稱為社會反常態(tài),當社會各部分的功能異化,現(xiàn)有的社會結構不再對個人的需要加以有效控制,不能保持社會的規(guī)范狀態(tài),就會導致“失范”。在“失范”的社會里,社會監(jiān)督弱化,社會準則崩潰,社會成員利己主義得到強化,并且已經(jīng)不感到自己的欲望應受現(xiàn)有規(guī)范體系的束縛,為了實現(xiàn)欲望不擇手段。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失范是社會的一種狀況和特性,而不是指人的一種狀況。在這樣的社會狀態(tài)下,犯罪和其他社會問題(如自殺)將易于產(chǎn)生?!保?]103迪爾凱姆在《自殺論》中以自殺這種特殊現(xiàn)象進行分析,“社會愈是一體化(即較多的人同其他人相互交流、彼此影響),對自殺的強制就愈大,自殺率就越低。與此相反,社會愈是解體,自殺就愈多。”[3]52迪爾凱姆把自殺分為三類:失范型自殺是指個人由于價值觀的混亂,缺乏必要的社會約束而自殺;宿命型自殺是指社會控制過度,個人沒有必要自由而自殺;利他型自殺是指個人過度的結合在社會中,以致失去了自主而自殺。
迪爾凱姆在提出“失范”這一概念后,沒有對失范理論做出更進一步的闡釋,而是由結構功能主義的另一個代表人物默頓將其發(fā)揚光大。
羅伯特·默頓(Robert k·Merton)也是結構功能主義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默頓認為,社會價值觀確定了社會追求的目標,而社會規(guī)范界定了為達到目標可采用的手段。如果文化結構(目標)與社會結構(制度化手段)之間發(fā)生脫節(jié),就會產(chǎn)生失范狀態(tài),導致越軌行為[1]120。任何社會的文化結構都為個人確定了值得追求的目標和價值觀,并鼓勵每個社會成員為追求這樣的目標而奮斗,任何社會的社會結構也個人確定了達到目標的制度性手段。一般情況下,社會的文化系統(tǒng)為社會成員樹立了社會所公認的目的,社會結構為社會成員提供合法的制度化的手段,社會成員都能接受實現(xiàn)這些目的所需的制度化手段。但如果某些社會成員在爭取社會目標的過程受到阻礙,不能用制度化的手段實現(xiàn)目的,或是沒有受到相應的社會化,不懂得達到目標應當采用何種手段,那么,為達到目標而采取非法手段就不可避免。目標和制度化手段之間產(chǎn)生失衡,這就是“失范”現(xiàn)象,默頓運用“社會結構性緊張”來描述這種社會狀況,因此默頓所倡導的這種犯罪學理論也被稱為“緊張理論”。
社會變遷時,社會價值多元化,社會結構不穩(wěn)定和社會秩序混亂,社會目標和制度化手段之間的失衡長期存在。社會結構對個人實現(xiàn)社會目的限制,導致了社會成員的普遍緊張。默頓區(qū)別了5種個人對他所在的社會失范的困境所作出的反應方式(表1)。
表1 價值失范狀況與個人緩解壓力、緊張的五種行為適應模式[4]
(1)遵從型模式。個人認同社會的目標,同時也擁有獲取目標的恰當方法和手段。在一個平衡的、穩(wěn)定的社會,這是一種最為普遍的社會適應模式。(2)革新型模式。個人認同社會的目標,但是并不通過或者無法通過合法的方法和手段去實現(xiàn)這些目標。美國文化特別強調成功的目標,這使得那些缺乏經(jīng)濟機會的社會成員背上了沉重的包袱,因而他們采取越軌、違法的方法以獲取成功就不足為奇了。(3)禮儀型模式。拒絕傳統(tǒng)的文化目標,卻同時接受合法的方法和手段。禮儀的選擇者不會有未實現(xiàn)目標而出現(xiàn)的沮喪感,而是從既無現(xiàn)實追求也無意義目標的傳統(tǒng)禮儀的實踐中獲得愉悅。(4)頹廢型模式。既排斥社會目標,也否定合法方法和手段。認同這種適應模式的人是一種雙重失敗者,他們既被剝奪了實現(xiàn)成功目標的合法方法和手段,又不能使用違法的方法去獲取成功,于是疏遠社會,退出正常的社會生活,采取頹廢的態(tài)度,試圖通過精神上、肉體上的消沉來逃避失敗的現(xiàn)實。(5)反叛型模式。以另一套目標和手段的組合來替代可以接受的、可供選擇的一系列社會目標和方法。采納這一適應模式的社會成員,希望推進現(xiàn)行社會結構的激烈改革,,他們號召取舍生活方式、目標和信念。他們中的一些人采取暴力推翻現(xiàn)存的社會秩序,而另一些人則倡導使用非暴力的、消極的抵制以改變社會。從上述個人行為模式的介紹中,我們可以知道,遵從型模式表明文化目標和制度性手段是一致的,而其他4種反應模式都或多或少的屬于越軌。
默頓在研究中并為停留在對社會結構的描述上,而是把關注轉向社會結構對社會成員的影響上來,使得“失范”從概念完善到了理論層面。默頓通過上述分析試圖說明,社會結構如何對社會成員產(chǎn)生壓力,從而出現(xiàn)遵從者和不遵從者。他認為,失范的產(chǎn)生不是由于個人的心理差異,而是社會目標和制度化手段矛盾的結果,如果社會能夠提供實現(xiàn)目標的制度化手段,并保障其暢行無阻,失范就不會產(chǎn)生。默頓同時也認為,窮人比富人更傾向于使用非制度化手段去實現(xiàn)目標。美國窮人受到社會化教育,而去要求同中上層階級的社會和金錢成功完全一樣的東西,他們在失范性壓力下,被社會迫使使用非法手段去減輕失范性緊張[3]57。
社會控制理論,又稱社會聯(lián)系論,肇始于埃米爾·迪爾凱姆。一般認為,迪爾凱姆提出的社會失范論是社會控制理論最重要的基礎性架構。他認為,“人性本自私,如果放任人的欲望自行發(fā)展,個人無止境的欲望會導致社會秩序的瓦解。”[5]作為控制理論的代表人物,赫希對青少年犯罪控制理論的研究是在迪爾凱姆的原始失范概念的基礎上進行的??梢哉f,迪爾凱姆為社會控制理論預備了“柴薪”,而赫希則使社會控制理論之火熊熊燃燒。
特拉維斯·赫希(Travis Hirschi)在 1969年出版的《少年犯罪原因》一書中,系統(tǒng)論述了少年犯罪的社會控制理論。赫希以人性惡為假設,認為人性本為非道德的動物,每個人都有犯罪的傾向。因此,犯罪是不需要解釋的,而不犯罪才是需要社會家和犯罪學家解釋的問題。赫希認為,人類要是不受外在法律的控制和環(huán)境的陶冶與教養(yǎng),便會傾向于犯罪。因此,人類之所以不犯罪,就是外在環(huán)境的教養(yǎng)、陶冶和控制的結果。在這種社會化的過程中,人和社會建立起強度大小不同的社會聯(lián)系而防止一個人去犯罪[6]。赫希把社會聯(lián)系劃分為四大要素,這也是赫希社會聯(lián)系論的核心[7]。
其一,依戀(Attachment)。依附的對象包括父母、家庭、學校、師生以及同齡人。社會規(guī)范的內化、良心和超我的建立,其實質在于個人對他人的依附。一個人如果不在乎他人的看法和期待,也就是對他人的意見不具有敏感性,不在乎他人對自己的看法,因而也就無法內化外在的道德與規(guī)范,他就不會被規(guī)范所約束,也就可能陷入越軌之中。因此,一個人如果對父母、學校的感情依戀越強烈,就越不可能走向犯罪。
其二,奉獻(Commitment to Conventional Action)。其全稱應為“奉獻于傳統(tǒng)活動”。社會控制理論認為,一個孩子投入相當?shù)臅r間和精力去追求高尚的教育和事業(yè),那么,在他從事越軌時,就會考慮越軌行為可能對他帶來多大的負面代價。不論青少年的家庭背景如何,對未來教育的報復越高,就越不可能從事越軌行為。也就是說,一個學生越是期望將來能受到高等教育,其犯罪的可能性就越低。
其三,參與(involvement)。這里的參與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參與,而是指參與學習、學術活動、運動、正常的休閑活動。社會控制理論認為,邪惡產(chǎn)生于懶人之手。一個人要能集中精力于自己的學業(yè),也就占用了他無聊閑逛的時間,他就無暇考慮越軌的活動,而從事正當?shù)幕顒樱瑥亩诳臻g上和時間上杜絕了青少年越軌的機會。
其四,信仰(belief)。社會控制理論認為,社會中存在一整套共同的價值體系。越軌行為違反了這套價值體系中的行為規(guī)范。如果越軌者奉行著一套與傳統(tǒng)社會不同的價值體系,那么根據(jù)這種理論,就不存在進行解釋的必要。青少年越軌時,并沒有為了實現(xiàn)非法目標而建立或者拋棄這些信念,而是因為他們對遵守準則的信念存在差異。個人對他應當遵守的準則想念程度越低,他就越有可能違反社會準則。
任何社會的存在和發(fā)展,都離不開一定的秩序,而實現(xiàn)人類社會有序發(fā)展的手段就是社會控制。羅斯認為,人的天性中有一種自然秩序,比如人生來就有同情心、互助感和正義感,他使社會成員相互同情、相互幫助、相互約束,從而使社會處于一種自然、有序的狀態(tài)之中[2]311。我們不可否認有一種自然秩序的存在,但隨著工業(yè)社會的發(fā)展,自然秩序越來越難以得到維持,必須通過法律、道德等一系列的社會控制機制,才能維持社會秩序。社會控制是一個宏大的論題,在此不再展開。但是筆者認為,社會控制應該把握這樣的原則,即“所有社會為了發(fā)揮其職能并長期延續(xù)下去,都必須既有個性(個人創(chuàng)造性)又有社會一體化(或社會控制)。 ”[3]53
[1]大百科全書·社會學卷[M].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1.
[2]皮藝軍.越軌社會學概論[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4.
[3]杰克·D道格拉斯,弗蘭西斯·C·瓦克斯勒.越軌社會學概論[M].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86.
[4]周東平.犯罪學新論[M].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06:141.
[5]曹立群,周慷嫻.犯罪學理論與實困[M].北京:北京群眾出版社,2007:102.
[6]許金春.犯罪學[M].臺北:臺灣三民出版社,1991:260.
[7]特拉維斯·赫希.少年犯罪原因探析[M].北京: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1997:12-19.
K02
A
1673-1999(2011)02-0033-03
段彪永(1984-),男(白族),云南大理人,中國政法大學(北京100088)刑事司法學院2008級碩士研究生。
2010-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