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華夏燦爛的文明史,身為思想家的孔子,其思想光輝照亮了中華五千年的文化進程,這些真知灼見又在教育中得以傳承,關(guān)于教育,孔子也有著獨到的見解與切實的實踐,而《論語》正是這樣一部記錄其言行的著作,這些言行中自然包括諸多孔子教化弟子的實踐,其中蘊含著其深刻的教育思想與先進的理念。這也奠定了其"萬世師表"的地位。那么本文筆者就將從以下兩方面淺析孔子教學思想中的批評與表揚藝術(shù),以觀其是何以達到卓越的教化效果的。
教育,可謂是一門藝術(shù),而表揚則是彰顯其魅力的重要藝術(shù)技巧。贊美、肯定可有效激發(fā)學生的潛力,使教育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表揚在學生個體成長過程中的重要性,早在數(shù)千年前就已為我們的先哲孔子領(lǐng)悟,并被其廣泛地應(yīng)用于傳道授業(yè)中,觀其眾多弟子的卓越成就,方知孔子擅用表揚的教育成效頗為顯著。如在其極為重視的德育中,孔子就將表揚塑造英才的教育理念深入地應(yīng)用于立德樹人的過程中。發(fā)覺弟子身上美德的細小萌芽,以贊美之甘霖滋養(yǎng)之,使其成長為美好的德行與品性。
顏淵出身貧寒,但勤勉好學,品行尤佳??鬃訉掖伪頁P:“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保ā墩撜Z·雍也》)粗茶淡飯,蝸居陋室、處于他人眼中不堪忍受的境地,顏回依舊堅不移志,且自得其樂。孔子的褒獎肯定了顏淵安貧樂道的處事態(tài)度的同時,無疑也堅定了其保持真我的信念,促進了其美好德行的繼續(xù)發(fā)揚。再如,季康子問:“弟子孰為好學?”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保ā墩撜Z·先進》)子曰:“語之而不惰者,其回也與?”(《論語·子罕》)子謂顏淵,曰:“惜乎!吾見其進也,未見其止也?!保ā墩撜Z·子罕》)孔子在不同的場合,從不同角度稱贊了顏回勤奮好學、知過善改、克制自律等高貴品格,這些對顏回的表揚都為其他弟子樹立了治學處世的榜樣,激勵弟子們以之為表率,學習效仿,以促進自身德行的完善。可見,表揚不僅對受褒獎?wù)弑旧泶嬖诩钚Ч?,同時也對其他人具有勉勵促進作用。諸如此類,孔子借贊譽一人激勵眾人的例子還有很多。如《論語·顏淵》中有“子曰:‘片言可以折獄者,其由也與!”評價子路辦事果斷,講求信譽;《論語·雍也》中“季康子問:‘仲由可使從政也與?子曰:‘由也果,于從政乎何有!”稱贊子路治國理政的才干。
這些無不體現(xiàn)其孔子在其終其一生的育人生涯中都諳熟地運用著表揚的獨特育人功能,對學生的點滴進步都給予充分的鼓勵,以激發(fā)其潛能與熱情,促進其再接再厲發(fā)揮優(yōu)點。
肯定表揚對學生發(fā)展起著巨大推動力的同時,孔子也并非是一味的褒獎,而是在學生表現(xiàn)不盡如人意時,及時地指出,給予其適當?shù)呐u,當褒則褒,當貶則貶,表揚與批評相輔相成,共同促進學生修養(yǎng)的提高。
如孔子在對弟子的教導中,就常常對學生的不足之處,給予中肯的批評,促進其完善自身??鬃泳蛯ψ勇沸愿耵斆?,必招禍端,對于子路之死更曾有預(yù)見性的說法:“閔子伺側(cè),唁唁如也。子路,行行如也。冉有、子貢,侃侃如也。子樂:‘若由也,不得其死然?!保ā墩撜Z·先進》)可見,孔子對子路批評是對其真誠的勸誡,希望他做事要多思考,批評中沒有任何岐視與偏見,而是在客觀評價中帶著對弟子嚴格要求與真心愛護。即使是對自己偏愛的子貢,孔子也絕不袒護子貢所犯的錯誤,及時且適時的給予批評、指證,促其學業(yè)日進,品行益高。如關(guān)于子貢平時喜歡議論別人的是非長短:“子貢方人”(《論語·憲問》),孔子說:“賜也賢乎哉?夫我則不暇。”委婉地勸戒子貢,要把精力用在提高學問道德上,不要整天評論別人。
孔子對于這樣的非原則性問題給予溫和委婉的指證,然而,對于一些原則性問題,若有學生在這方面做法不得當,他的批評則是不留情面的。關(guān)于學生宰予,具有能言善辯的才能,卻時常白日里睡覺,孔子非常生氣,“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墻不可污也?!保ā墩撜Z·公冶長》)孔子認為他不能以志帥氣,懈怠荒疏,故深責之,以使宰予及時改正。后來宰予在齊國混了個臨淄大夫的官,因為與田常作亂被夷族??鬃訍u之 。
孔子是如父母般關(guān)心愛護學生成長的,他以贊美表揚引導學生正向發(fā)展,又適時嚴厲批評,糾正其所犯過錯。在表揚與批評相結(jié)合的教育中,孔子又強調(diào)“勿意、勿必,勿固,勿我”(《論語·子罕》),即不能主觀揣測、拘泥固執(zhí)、唯我獨尊。這樣才能促進教育者準確捕捉學生的優(yōu)點,及時發(fā)現(xiàn)學生的不足,依此進行實事求是的表揚和批評,避免摻雜任何個人主觀偏見。正是這種樂于表揚、擅于批評的教育方法,不僅為當時培養(yǎng)了眾多的國之棟梁、學之先哲,對當今的教育也存在著重要的借鑒意義。
參考文獻:
[1]蔡尚思.孔子思想體系[M].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2.
[2]韓鐘文.先秦儒家教育哲學思想研究[M].濟南: 齊魯書社, 2003.
[3]羅佐才.孔子教育思想體系研究[M].長沙: 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9.
[4]李澤厚.論語今讀[M].上海: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 2005.
[5]南懷瑾.論語別裁[M].上海: 復(fù)旦大學出版社, 2003.
[6]曲阜師范學院, 孔子研究所. 孔子教育思想論文集[M]. 長沙: 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4.
[7]孫培青.中國教育史[M].上海: 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0.
(作者簡介:舒露(1990-),女 湖北武漢人,華中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英語專業(yè)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