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通過對大理白族自治州云龍縣團結彝族鄉(xiāng)的五個行政村的音樂特征進行了簡單的分析。以便讓更多的人了解大理的民族音樂文化,更好的保護和傳承我們即將消亡的民族音樂。
2006年第十二屆CCTV青年歌手大獎賽首次設立原生態(tài)唱法,千百年來一直很少被外界關注的原生態(tài)音樂終于走出深谷大山,登上了更為廣闊的藝術舞臺。原生態(tài)音樂開始被全國人民所認識和接受。云南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地方,也是原生態(tài)藝術文化大省。但是隨著經濟與社會的發(fā)展,以前幾乎與外界隔絕的少數民族人民的生活方式正在發(fā)生著或緩慢或劇烈的變化。原生態(tài)文化的保護與傳承工作顯得尤為重要。多年以來,在各級領導的重視和社會各界的關注下,云南藝術學院和其他藝術文化專業(yè)團體對云南各州市少數民族文化從業(yè)者進行指導與培養(yǎng)。原生態(tài)文化的保護與開發(fā)體系正在一步步健全起來。
大理白族自治州是一個以白族為主的多民族聚居地區(qū)。境內居住有彝、回、傈僳、苗、漢等民族。大理地方文化燦爛,民族風情濃郁。大理州云龍縣是云南少數民族較早的聚居地之一,位于滇西瀾滄江、怒江流域的山區(qū)河谷畔,地處東經98°52′~99°46′,北緯25°28′~26°23′之間。是大理、保山、怒江等三州市的交叉點。東連大理州洱源縣、漾濞縣,南鄰永平縣和保山市,西靠怒江州瀘水縣,北接大理州劍川縣、怒江州蘭坪縣??偯娣e4400.95平方千米,基本地勢是東西高,中部低,從北往南逐漸降低。屬山區(qū)地形,交通不便。正是因為這種特殊的地理位置,造就了當地豐富多彩的少數民族原生態(tài)藝術文化,也正是這種相對封閉的交通條件使得這些珍貴的文化資源得以較好的傳承下來。
團結彝族鄉(xiāng)位于云龍縣城東部,關坪河流域,下設河南村、團結村、豐收村、新宅村、和河東村5個行政村。各村寨的人們都能歌善舞,他們的音樂雖然都屬于大小涼山的分支,但是在各自不同的特殊地理環(huán)境下,各個村寨的音樂形式也不盡相同。
河東村東傍河谷西倚峻山。全村人口以彝族為主,在農閑或有婚喪嫁娶等儀式時,村民最常演奏的樂器是彝族嗩吶。彝族嗩吶音樂中的旋律音程與和聲音程經常運用中立音,這與中國傳統嗩吶迥異。除此之外,演奏形式也與中國傳統嗩吶有很大不同。彝族嗩吶演奏時多為三人一組,或四至五人一組。演奏中多人吹奏嗩吶,一人和著嗩吶演奏的旋律說唱。在演奏中,有時嗩吶聲和人聲形成對答,有時嗩吶的演奏者還可以放下嗩吶,與說唱藝人直接進行對唱或齊唱,情緒即興的的融入音樂之中。雖然聽者會感覺嗩吶旋律時斷時續(xù)而且進行非常的自由。但是這也恰好表現了彝族人的率性、樸素與直爽,說明他們的音樂本身就和生活是一體的。
河南村所處地形呈三山兩箐六面坡。全村共1586人,依山散居,其中有1581人是彝族。村里通用彝族話進行交流,外人較難聽懂,是較典型的少數民族行政村。無論農閑還是農忙時節(jié),田間地頭或山澗河谷都能聽到兩兩對唱的山歌,這就是著名的“彝族聶蘇民歌”。歌詞一般都是即興所作,完全取決于演唱者當時的心情和內心感受。歌曲的內容包羅萬象、豐富多彩,有男女對唱的情歌,男男或女女對唱的拉家常,還有老人去世后的哭喪和農作物豐收后的歡頌。
豐收村的彝族和其他四個村的彝族有些不同。他們多是外地遷徙移民過來的,有人說是從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遷徙過來的,也有人說是從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過來的,現今說法不一。從服飾上看同大小涼山的彝族服飾差距不大,女孩身穿色彩艷麗的長裙,男孩上身穿彝族馬褂、無包頭,披由棕櫚制成的蓑衣。這一點與其他地方彝族有些不同。通常大小涼山的彝族男人身披較長披風,頭帶包頭、要挎長刀。而豐收村的彝族經過長時間的發(fā)展和當地其他民族的結合,使其在語言和服飾上形成了自己獨有的風格。音樂主要以歌舞為主,單人或多人舞蹈組成,在節(jié)日時歡歌起舞邊唱邊跳,歌聲與舞蹈相結合。為民間常見的“三跺腳” ,舞蹈動作較少。歌聲為多人齊唱或一人領唱眾人齊聲吆喝。屬于彝族舞蹈中較為普遍的“阿西跳月”,形式較為單一。但具有一定的民族性和地方性。
團結村是本鄉(xiāng)的政府所在地,人口以漢族為主,少數民族以彝族和苗族為主,還有少量的白族和傈僳族。這里大多數的居民與外界交流頻繁,原生態(tài)文化與外來文化發(fā)生了融合,特點不是很明顯。但是居住在本村的苗族與外界接觸較少,全部人都還居住在山上,房屋多以較為原始的垛木結構建成。他們的生活幾乎完全靠打獵和少量的農作物耕種來維持。但,恰恰是這種較為封閉的生活模式很好地保護了他們特有的民族文化,當然這其中也包括大量優(yōu)秀的原生態(tài)音樂。當地苗人擅長演奏的蘆笙,制作工藝簡單,主要作用是在傳統節(jié)日時,為圍在篝火邊跳舞的男女老幼伴舞。和貴州苗族蘆笙相比,雖然和聲效果不夠明顯、音區(qū)較窄,大概在一個半八度內,但能演奏較簡單的民族歌曲。而且這種獨特的蘆笙高音并不追求音色的嘹亮,低音也不追求渾厚,單就獨奏而言可能表現力有限,但卻是難得的伴奏樂器。在歡樂的氛圍下,這種獨特的蘆笙悠悠的重復著輕盈而簡單的旋律,烘托了舞蹈的氣氛,卻并不會喧賓奪主。
與其他四個村子相比,新宅村人口較少,植被稀疏,水土流失嚴重,交通十分不便。由于地處山坳,晴天時風很大,一點也不亞于風城大理;雨天時道路非常泥濘,行人很難出行,車輛也無法正常前進。 “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這句當地的俗語很好的反映了這里的情況。當地的自然環(huán)境雖然較為惡劣,但是本村的藝術文化生活也是異常的豐富。村內有多個青年組合,演繹的作品中最具代表性的一首歌曲,名為《山里的彝人》。這首歌曲是由兩個男子用彝族話演唱的。但與其他村寨的原生態(tài)音樂相比,這首歌無論是旋律進行還是和聲配置都要復雜嚴謹一些。單演唱形式而言,其中就包括了對唱、齊唱、重唱等。本曲的和聲配置則多以純四度、純五度和純八度為主,這些特點都比較符合現代音樂理論。旋律進行平緩,音樂安靜而連綿。
現今我國研究民族音樂的各大音樂院校的名家學者甚多。以云南藝術學院民樂系和聲樂系的少數民族器樂和聲樂課程為例,已被“教育部”評為精品課程。課堂上不僅僅是融入了我們大理白族音樂、還有怒江傈僳族、德宏景頗族、西雙版納傣族、紅河彝族、哈尼族、麗江納西族、文山壯族、苗族、侗族、普洱拉祜族、臨滄佤族等等的少數民族民間音樂。將我們云南少數民族聲樂與器樂發(fā)揮的淋漓盡致,把不同民族不同種類的山歌小調和民族器樂融會貫通。較好的傳承和發(fā)揚了我們云南優(yōu)秀的少數民族音樂。
大理白族自治州云龍縣的彝族傳統音樂和其他的民族音樂一樣,在這個飛速發(fā)展的時代,正在經歷著從音樂思維方式、傳承方式、表達方式和音樂制度、活動場合、傳播要求等等的具體行為方式和文化方式上的改變,如不加以繼承和保護,終究會走向衰敗和滅亡。
以上是我在幾個月新農村工作學習中收集到的一點點云龍團結彝族鄉(xiāng)少數民族音樂的特證和共性,期待于更多的同行和專家們不斷完善。
( 作者簡介:柴磊(1986.8-),男 ,漢族 ,云南大理人,助教,學士學位,琵琶教學,大理學院藝術學院,2009年畢業(yè)于云南藝術學院民樂系本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