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志
從提出細化解讀課程標準以來,筆者一直不斷地學習、探索、研究、實踐,取得了一些成績。本文從細化課標的必要性、如何細化課標并使之成為每一節(jié)課明確的、可檢測的學習目標等方面,以初中思想品德《走近法律》為例談幾點做法及反思與大家共享。
一、細化課標的必要性
課程標準的細化解讀是對課標中的教學理念進行深入挖掘,通過教學內容,變成具體的、可操作、可評價的若干點,落實到課堂教學中。細化解讀課標是為了內化課標,達成學習目標,提升課堂效率。而學習目標是預期的學習效果,它是教學的出發(fā)點、歸宿、靈魂。當學習目標設計不具體、不清晰時,課堂教學效果等于零。
此外,現(xiàn)實課堂教學中也存在不少問題:教師不看課標,只看教材;把教學目標當擺設,落實不到行動上;教學目標問題化,彈性大,不便操作等,從而影響教學效果。
2008年鄭州市教育局提出要“扎實做好細化課標工作,全面提高教師學科能力”。將細化解讀課程標準、科學設置學習目標作為學科課程建設的一項基礎性工作來抓。
二、細化課標的步驟
課標要真正在課堂上實施,細化是前提,筆者以《走近法律》為例來談談細化解讀課標的具體做法。
一是把握關鍵詞,擴展核心概念。本課在課程標準中屬于 “成長中的我”之“學法用法”部分。具體表述為:“知道法律是一種特殊行為規(guī)范,理解法律在社會生活中的作用。” 其中關鍵詞是:知道、理解;核心概念是法律。本課教材呈現(xiàn)的是法律的含義、特征(難點)、作用(重點)。二是擴展、剖析行為動詞。三是確定行為條件與表現(xiàn)程度。四是敘寫學習目標。在教師的引導下,結合生活中的規(guī)則,說出法律的含義;在閱讀教材的基礎上,結合視頻,復述法律的特征;在小組合作、案例分析的基礎上總結法律的作用。
三、細化后課標的落實
課標解讀的成果最終要落實到課堂教學中,需要通過教學實踐來檢驗課標解讀的效果。如學習目標的制定是否符合學生實際,教學重點是否突出,難點是否有效突破,教學過程是否有利于學生充分參與課堂,練習設計是否具有針對性、有效性,學生學習的效果怎樣等。通過達標,進一步驗證教師對課標把握與實施的情況,促進教學策略的優(yōu)化,使之更加適應學生需求與發(fā)展。
教學中,筆者是這樣落實細化后的課標的。在講解法律的含義時,首先引導學生聯(lián)系實際,列舉生活中的規(guī)則,并對這些進行規(guī)則分類。其次讓學生思考假如生活中沒有這些規(guī)則,將會怎么樣?然后小組合作填寫課本表格。這樣的設計既聯(lián)系了學生的生活經驗,又鍛煉了交流能力,通過體驗與感悟,使學生明白社會生活離不開規(guī)則,法律是一種特殊行為規(guī)范。
為了鞏固對法律三個特征的理解和記憶,筆者安排了一些視頻案例,如高曉松醉駕案、藥家鑫案,及全國人大通過的《刑法修正案(八)》的資料等,引導學生將所學知識與生活中的熱點相聯(lián)系,突出政治學科的特點。
但在落實第三個學習目標即法律的作用時,剛開始針對材料問題設計不夠具體,如你怎樣看待高曉松的行為?體現(xiàn)了法律的什么作用?由于本課理論性較強,問題的設計又太大、太空,學生不知道怎樣回答,積極性不高,課堂氣氛一度陷入沉悶,教學效果不太令人滿意。經過反思,對這一環(huán)節(jié)進行了重新設計,具體如:高曉松受到處罰的依據(jù)是什么? 法律規(guī)定說明了什么?如果北京市東城區(qū)人民法院無法可依,情況會怎樣?這樣的設計環(huán)環(huán)相扣,引起學生心靈的碰撞,在反思和交流中,感悟到法律不僅對我們有約束作用,更對我們有保護作用,是我們的守護神。應從小樹立法律意識,做到知法、守法、用法、護法。
總的來說,這節(jié)課基本完成了學習目標。聯(lián)系時政熱點、設置學生身邊發(fā)生的情境,體現(xiàn)學習生活化,增強學生的認同感和學習興趣;引導學生思考討論,增強學生體驗感,提高分析、解決現(xiàn)實問題的能力。
四、細化課標的反思
收獲:細化后的目標表面上只是多了行為動詞、行為條件、行為程度,實際上行為動詞的選擇,條件的鋪設,程度的梯度對每一個老師來說都是智慧的考驗。清晰、具體、可測量、有針對性的學習目標,有效地指導了教學,提高了課堂效率,實現(xiàn)了教師教得有效,學生學得有效。細化中筆者學會了換位思考,細化要求我們“先做學生”,想學生所想,取材要源于學生生活,條件設置要符合學生認知規(guī)律。為了知識的完整性,講課時有時需要整合教材,有時需要打破順序,有時需要跨學科的知識。
困惑: 細化目標時,對于行為動詞選擇(可觀察、可測量、可操作)的度的把握,往往需要太多的能力與智慧。
總之,細化課標就是用心細化課堂,提高效率,要求我們在教學中做個“有心人”。
(作者單位:鄭州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