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崔曉農
筆者有14年報道地方質量新聞的經歷,在這14年里,我見證了我國的產品質量從量變到質變的飛躍;見證了消費者維權意識從淡薄到強烈;見證了企業(yè)從對產品質量的漫不經心到質量責任主體意識越來越強……但是,面對質量狀況越來越透明,消費者維權呼聲越來越強烈的新形勢,如何才能更好地做好地方的質量新聞呢,筆者結合自己的經歷談以下幾點想法。
一是要對各類執(zhí)法檢查活動進行深度挖掘。一般情況下,質量主管部門會時不時召開一些會議,向社會通報一些質量情況。很多人滿足于拿上材料回單位寫成消息就完事大吉。事實上,這些材料背后有許多新聞可以挖掘,能夠從小及大,做出更好更深的新聞。
以山西為例,相當一個時期質量新聞主要集中在消費者投訴和打假上。遇到消費者投訴的,執(zhí)法部門有時解決順利,有時困難很多,甚至被打罵的情況時有發(fā)生;碰到質量不合格產品集中在某幾個行業(yè),通氣會后常常有執(zhí)法檢查,通訊員們常常疲于跟蹤采訪。雖然這些新聞做出來比較好看,有一些轟動效應,但是時間長了,筆者就在琢磨:“為什么假冒偽劣屢禁不止?屢打不絕?是手段有問題還是制度有缺陷?”鑒于此,筆者和很多職能部門的同志們進行了多次探討,從體制、機制方面進行了深入的了解,并撰寫了《假冒偽劣為何屢禁不止?》等比較有深度的文章,受到了職能部門的好評。
二是加強新聞策劃,拓寬新聞思路。對質量新聞的從業(yè)者來說,3·15消費者權益保護日活動是一年中最重要的活動之一。但是這么多年以來,“年年3·15,回回都相同”的現(xiàn)象已經對消費者吸引力不大,如何策劃做好3·15的報道成為新的挑戰(zhàn)。事實上,20余年的3·15 活動開展下來,不但消費者維權意識提高了,生產者和經營者的質量意識和法律意識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因此,策劃報道3·15活動,必須與時俱進,得換個新思路。筆者近年在做3·15報道時,尊重新聞事實,提前和各有關職能部門聯(lián)系,拓寬采訪思路,更多地著重于報道消費者維權方式的轉變,生產經營者自身質量意識和維權意識的提高,社會整體質量水平的提高等方面,讓社會公眾了解本地域的產品質量、服務質量、工程質量等大質量情況,理智面對各種質量問題,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三是具備一定的專業(yè)素養(yǎng),防止說外行話?,F(xiàn)在的質量新聞,涉及的部門非常多:農產品質量要跑農業(yè)部門,生產源頭的質量要跑質監(jiān)部門,市場上的質量要跑工商部門,食品藥品的質量要跑食品藥品監(jiān)管部門等等,質量新聞記者必須熟悉業(yè)務,知道什么問題找什么部門,防止出笑話。有時,也會遇到交叉管理的地段,這時,記者一定要冷靜分析問題,絕不給自己和職能部門添麻煩。曾經有一年,某媒體登載了“鹽業(yè)公司違法生產食用鹽”的稿件,成了當?shù)匦侣劷绲男υ?。由此,筆者感到,報道地方質量新聞的從業(yè)者的專業(yè)素養(yǎng)水平應該不斷提高,尤其在網(wǎng)絡媒體十分發(fā)達的今天,一不小心,就會造成貽笑大方的結果。無意中就會把專業(yè)問題變成了社會問題。
四是多角度思考報道質量新聞。近幾年質量安全事件頻頻發(fā)生,不僅嚴重損害了政府形象,更對消費者的健康造成了傷害。國家在對有關職能部門嚴厲追究責任的同時“,質量責任主體”這個概念也不斷地被強調。企業(yè)的自身質量管理水平、質量意識等都是質量新聞的一個組成部分。在報道質量新聞時,不只報道職能部門如何監(jiān)管,消費者如何維權,更應該關注企業(yè)如何履行質量責任主體的義務。既要報道優(yōu)秀的企業(yè)在行業(yè)和地方經濟發(fā)展中的帶頭作用,也要報道一些不講誠信的企業(yè)在質量事件中應追究的主體責任。
綜上所述,要報道好地方質量新聞,沒有竅門,也沒有捷徑,只有多跑多問多學多思考,腳踏實地,常下基層,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用心寫作,才能寫出真實、有分量的質量新聞報道,才能做一個合格的質量新聞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