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 _ 王崴
一幅正在勾勒金線的“四臂觀音”紅唐卡。
唐卡(Thang-ga),是藏族人民特有的一種宗教繪畫形式。其題材內(nèi)容以佛教神靈形象和宗教故事為主,同時也涉及藏族歷史、政治、文化和社會生活等諸多領(lǐng)域,堪稱藏民族的百科全書。
唐卡最與眾不同之處,在于其繪制手法。畫師用針尖般細小的鼠尾筆勾勒出比發(fā)絲還要纖細的線條,對每一處細節(jié)都一絲不茍,如實描繪。同時,唐卡采用礦物顏料,色澤艷麗,并多用金、鉑金等貴重金屬涂飾,形成了富麗堂皇、莊重恢宏的整體效果。歷經(jīng)一千四百年的演變,唐卡已經(jīng)不僅是一種宗教器物,更是寶貴的文化遺產(chǎn)。
制作唐卡的第一步是繃畫布。唐卡采用的畫布是白色的棉織布,厚實耐用。為了讓畫布平整,必須將其緊緊地捆綁固定在木制的四方畫框上。畫布上需要涂抹加熱溶解的牛皮膠,使其密實,不滲漏。然后打磨畫布,先用石頭磨,然后用瓷碗的碗口。打磨好的畫布表面無線痕,潔白光滑。
以前,唐卡畫師都是喇嘛,后來該繪畫技術(shù)流傳到民間?,F(xiàn)在從事唐卡繪制的畫師主要是來自青海熱貢的藏族人。云南的香格里拉也有唐卡繪畫工作坊。
接下來開始繪制過程。首先是“打描”,用鉛筆勾出線條草稿。唐卡佛像有很嚴(yán)格的規(guī)范,畫師在兒時學(xué)畫時,要重復(fù)繪制幾百個一模一樣的佛像,使其形象爛熟于心。
畫師公巴才讓今年23歲。唐卡繪制復(fù)雜,畫師們必須從幼年時期就開始拜師學(xué)藝,直到十余年后方可出師。同時因為唐卡非常精細,很費眼睛,唐卡畫師以青壯年為主,28歲到35歲為畫師的黃金年齡。
唐卡很費眼睛,畫師專門配制了眼鏡保護眼睛。
唐卡繪制中所使用的金粉是畫師用金箔研磨出來的。將幾百張金箔匯集在托盤里,加入適量牛皮膠,然后用手指反復(fù)搓壓。金箔磨細到一定程度,金粉就會粘在盤底,越細、粘得越多越均勻。再用蘸水的棉花過濾金粉中的磁粉,最后將得到的金粉與水的混合物上鍋蒸20分鐘,才能得到薄薄一層金粉。
打描完成后便開始上色。唐卡使用的顏料全部源自天然,包括礦物顏料(綠松石、白土、藍靛石、雄黃、朱砂、南堿等)、植物顏料(杜鵑花、藏紅花等)、動物顏料(紅珊瑚、珍珠等)。
這幅唐卡長7尺,寬3尺,由3位畫師歷時3年畫成,是香格里拉唐卡藝術(shù)村的“鎮(zhèn)店之寶”,售價68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