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張聞遠/文
三招購買“放心魚”
北京張聞遠/文
不管哪種魚,營養(yǎng)價值都非常高。首先是因為和豬肉、牛羊肉、雞肉等相比,魚肉的蛋白質(zhì)含量很高,達到15%~20%,而且屬優(yōu)質(zhì)蛋白。魚肉鮮嫩,容易消化吸收,消化率達87%~98%。其次,魚肉的脂肪含量低,大部分魚只含有1%~3%的脂肪,如黃魚、鯉魚等,有些魚如草魚、鯉魚、帶魚,脂肪含量也只有5%~8%;而豬肉的脂肪含量為37%,羊肉的脂肪含量為14%。最關鍵的是,魚肉中含有豐富的不飽和脂肪酸,尤以Ω-3脂肪酸為主,對維護心血管健康、降低炎性反應都有非常好的效果,而這種脂肪酸在家禽、家畜中含量很少。
餐桌上常出現(xiàn)的魚,各有各的屬性與功效,適宜不同的人群。比如鯽魚味甘性溫,有利水消腫、益氣健脾、通脈下乳、清熱解毒等功效,可治浮腫、腹水、產(chǎn)婦乳少等癥;草魚味甘性溫,有平肝、祛風、活痹等功效,可治虛勞及風虛頭痛;鯉魚味甘性溫,有利尿消腫、益氣健脾、通脈下乳等功效,可治水腫、乳汁不通等癥。
從中醫(yī)角度來說,魚大致可以分為三類:一是性溫的,如鱔魚、泥鰍、帶魚、草魚、鲇魚、胖頭魚等,這些魚都偏溫,具有補血、補氣的功效,但熱性體質(zhì)和有皮膚病的人要盡量少吃;二是性涼的,如墨魚、甲魚、魷魚等,一般在夏季或者屬于熱性體質(zhì)的人可以多吃;三是性平的,如黃魚、鯽魚、鯉魚、鱸魚、平魚,沙丁魚,鯖魚等,這些魚寒性和熱性體質(zhì)的人都可以吃。
需特別注意的是,老年人或熱性體質(zhì)的人最好少吃無鱗魚,包括銀魚、河鰻、泥鰍、黃鱔、鱈魚等。無鱗魚屬于發(fā)物,熱性體質(zhì)即平時表現(xiàn)為容易上火、口干、長瘡、大便干燥的人,應當少吃,否則會加重這些癥狀。此外,一般來說,以上幾種無鱗魚膽固醇含量較高,患有冠心病、動脈硬化、高血壓、高血脂等慢性病的老年人也要少吃。
以中國營養(yǎng)學會制訂的《中國居民膳食指南》為標準,每個人一天應該吃50~100g魚肉,而禽肉和畜肉只能吃50~75g,魚肉確實應該比其他肉類多吃一些。從吃魚的頻率來看,有調(diào)查顯示,46.92%的人都能做到每周吃兩次魚,有35.33%的人每周吃魚3次以上。專家建議,最好每周最多吃兩次魚,這樣才能很好地避開食物被污染的危險。但魚類也并不是十全十美的食物,比如大多數(shù)魚肉中的礦物質(zhì)鐵的含量就比不上牛羊肉。所以,應該幾種肉搭配起來吃,魚肉略多一些為佳。
魚肉中所含的Ω-3脂肪酸有降糖、護心和防癌的作用。魚的吃法雖然多種多樣,如清蒸、紅燒、煎、炸等,但專家建議最好使用最能保留魚中脂肪酸的烹調(diào)方法,即清蒸法最好。這樣做不會嚴重破壞Ω-3脂肪酸,而紅燒、煎、炸等方法雖然吃起來口感比清蒸的好,但會導致Ω-3脂肪酸和B族維生素被嚴重破壞,使脂肪含量上升,營養(yǎng)價值大大降低。
不論淡水魚還是海魚,人工養(yǎng)殖的魚中所含Ω-3脂肪酸含量都比自然生長的低。市場上出售的淡水魚和海魚中的大小黃魚,大部分都是養(yǎng)殖的,Ω-3脂肪酸含量低,保護心臟的作用不是很大。而帶魚、鯧魚、平魚、鲅魚、金槍魚、沙丁魚、偏口魚、魷魚等,體內(nèi)會含有較多的Ω-3脂肪酸,更有利于保護心臟。
受污染的水產(chǎn)品對人類危害極大,應避免食用。那么,如何區(qū)分正常的魚和受污染的魚呢?專家教你三招辨別放心魚。
觀魚形污染重的魚形態(tài)異常,有的頭大尾小,脊椎彎曲甚至出現(xiàn)畸形,還有的表皮發(fā)黃、尾部發(fā)青。然后看魚眼。受污染的魚眼混濁,失去了正常的光澤,有的甚至向外鼓出。
看魚鰓鰓是魚的呼吸器官,大量的毒物可能蓄積在這里,有毒魚的魚鰓不光滑,較粗糙,呈暗紅色;同時還要看魚的鱗、鰭。被污染的魚魚鱗異常,胸鰭、腹鰭不對稱。
聞魚味正常的魚有明顯的腥味,受污染的魚則氣味異常,由于毒物的不同,氣味各異,有大蒜味、氨味、煤油味、火藥味等,含酚量高的鰓甚至可以被點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