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小兵
(中鐵二院武漢勘察設計研究院有限責任公司,武漢 430071)
京廣鐵路下行K985+821浉河大橋,位于河南省信陽市境內(nèi),大橋跨越?jīng)负?,為直線橋,始建于1959年,全長205.4 m,全橋共6孔,圓端形橋墩、T形橋臺,基礎均為擴大基礎,1~5孔梁為32 m上承板式鋼梁,第6孔為20 m上承板式鋼梁。該橋在近50年的使用過程中,由于鋼梁的上蓋板直接承受橋面軌枕的作用以及鋼梁維修養(yǎng)護困難,造成上蓋板銹蝕并不斷惡化,使鋼梁截面削弱,技術狀態(tài)較差,加上鐵路提速等原因,橋梁處于超負荷運營狀態(tài)。2007年6月武漢鐵路局工務檢測中心對該橋在運營過程中進行檢測,檢測數(shù)據(jù)顯示梁體振幅嚴重超限,目前病害還在發(fā)展,且難以遏制。京廣線為我國鐵路南北重要干線,運輸十分繁忙,為保證京廣線運營的絕對安全,對該橋進行大修勢在必行。
根據(jù)該橋的運營狀況以及工務檢測中心的檢測數(shù)據(jù)顯示,橋墩、臺結構完好,鋼梁振幅嚴重超限,則需對該橋進行換梁。由于更換新鋼梁存在日后維修養(yǎng)護困難,故本次設計均更換預應力鋼筋混凝土梁。方案設計的原則是:在確保鐵路行車安全和施工安全的前提下,盡量縮短施工時間,最大限度地減少對鐵路運營的影響。盡量在“天窗點”內(nèi),利用預應力混凝土梁將鋼梁置換出來,以保證既有線的暢通及行車安全;為滿足日后大型養(yǎng)路機機械橋上作業(yè)的要求,梁采用時速160 km客貨共線預應力鋼筋混凝土T形梁(16 m單片梁重650 kN)。
經(jīng)現(xiàn)場勘察,并結合有關該橋的既有資料,提出2個方案,第一方案(圖1)是利用既有橋墩,在跨間設置中墩,將原來的32 m跨鋼梁更換為2跨16 m預應力混凝土梁,20 m跨鋼梁更換為2跨10 m預應力混凝土梁,同時為保證浉河行洪,在北橋臺旁新建2-12 m的框架橋;第二方案為不擴孔直接更換32 m和20 m預應力鋼筋混凝土梁,同時加固橋墩臺基礎,基礎采用樁基托換。
圖1 第一方案橋型布置形式(單位:cm)
第一方案具有混凝土梁梁體較輕,卸梁、移梁施工時操作安全、方便,施工經(jīng)驗成熟,對既有線運營安全影響小等優(yōu)點,而第二方案混凝土梁跨與既有鋼板梁跨度相同,不需在河中另設橋墩,但施工移梁不便,對既有線的安全運營影響很大。經(jīng)綜合比選,最終推薦第一方案為實施方案。
由于河中增設橋墩,壓縮了河道過水斷面,影響浉河正常行洪,根據(jù)防洪評價要求,主要從以下3個方面進行行洪設計。
在浉河橋的北橋臺處擴孔,增設2-12 m框架橋,如圖1所示。橋位選擇主要依據(jù)浉河河道水流走向確定。框架橋施工采用鐵路架空線下大開挖現(xiàn)澆的施工工藝。
擴孔后該段土路基將處于河道中,長期受到河水的浸泡和沖刷,對該段路基的防護則成為重中之重,計算沖刷時將該段路基作為一個橋墩考慮。
防護方案結合現(xiàn)場水文地質等條件,在路基周圍設置防沖墻式結構(圖2),采用φ1.0 m的鉆孔灌注樁結構形式,間距1.2 m,樁間縫隙設置φ60 cm旋噴樁密封,旋噴樁設于背水面,旋噴樁長度至局部沖刷線下2 m。鉆孔樁長度按樁檔結構計算確定。路基坡面采用35 cm厚M10漿砌片石防護。并在框架橋出入口設置導流設施。
圖2 防沖墻結構(單位:cm)
新建鐵路橋墩承臺根據(jù)浉河規(guī)劃河床高程確定,不高于規(guī)劃高程,以利于將來河道管理部門疏浚河道,由于承臺埋深較大,且位于流砂層,設計采用下設沉井護壁,完成橋墩基礎的施工。
完工后疏通河道,確保浉河行洪。
(1)橋梁上部均采用時速160 km客貨共線預應力鋼筋混凝土梁,圖號“通橋(2005)—2101”,橋面布置如圖3所示,橋面寬度4.90 m。橋枕采用新Ⅲ型橋枕。
圖3 T梁標準橫斷面(單位:mm)
跨度16 m梁參照時速160 km客貨共線預應力鋼筋混凝土梁“通橋(2005)2101—Ⅳ”施工,梁長、預應力鋼絞線及普通鋼筋在跨中位置相應減短,其他控制參數(shù)均保持不變;跨度10 m梁參照時速160 km客貨共線預應力鋼筋混凝土梁“通橋(2005)2101—Ⅴ”施工,梁長、預應力鋼絞線及普通鋼筋在跨中位置相應減短,除鋼絞線伸長量有所變化,其他控制參數(shù)均保持不變。
(2)新建橋墩及基礎設計
橋墩:均采為混凝土圓端形橋墩。
基礎:均采用鉆孔樁基礎,樁徑1.25 m。
(3)其他有關的技術
橋梁人行道板寬均為1.05 m,支座均采用盆式橡膠支座(通橋[2007]8160),橋上均設有通信電纜槽,橋梁墩臺按《橋規(guī)》規(guī)定均設置圍籃、吊籃及檢查梯。
為節(jié)省換梁時間,設計中作了不少考慮。在既有橋的兩側分別設置移梁支架,一端出梁,一端進梁,進出梁同時進行;梁體拼裝均在移梁支架上進行,然后移至對應孔位待移;由于混凝土梁與鋼梁高度不同,既有橋墩需加高,設計臨時鋼支墩,事先與支座及梁連接,一同進入指定位置,待就位后采用鋼筋混凝土進行包箍;附屬設施如接觸網(wǎng)桿、通信、信號、電力等設施的遷改,均在移梁前完成。以節(jié)省時間,保證鐵路正常運營。具體步驟如下所述。
4.2.1 搭設縱、橫向移梁支架
縱移梁支架全橋搭設,基礎為樁基礎,墩為鋼筋混凝土門式墩,縱梁Lp=11.2 m跨采用I63型鋼搭設,共計6片(1組3片,共2組),通過計算σmax=112.0 MPa<140 MPa,fmax=1.6 cm <L/400=2.8 cm;縱梁 Lp=5.3 m跨采用I45型鋼搭設,共計8片(1組4片,共2組)。上鋪橋枕及軌道(60 kg/m);橫移支架采用軍便墩,基礎采用φ60 cm旋噴樁加固,支架上鋪枕木、軌道(60 kg/m)。具體詳見圖4、圖5。
圖4 縱向移梁支架立面(單位:cm)
4.2.2 制梁運梁
預應力混凝土梁由制梁廠預制生產(chǎn),采用汽車運至浉河南岸橋頭,用“換裝架”將梁吊至縱滑道上,進行拼裝及濕接縫、防水層、橫向張拉及壓漿施工,然后縱移至相應孔位,鋪設道砟、枕木,安裝支座及鋼支墩,等待換梁。詳見圖6、圖7。
圖5 橫向移梁支架立面(單位:cm)
圖6 移梁平面布置
4.2.3 換梁
換梁前期準備及移梁過程,其細節(jié)錯綜復雜、環(huán)環(huán)緊扣、不能出半點差錯。換梁前必須進行移梁演練,以確定各工序時間安排,確保封鎖點內(nèi)完成換梁工作。
(1)換梁應急措施
①防脹軌:換梁前對施工地段線路進行應力放散,鎖定軌溫不低于55℃,并在兩臺尾各向兩端外30 m處進行鋼軌切口,上夾板;換梁前加強軌溫測量記錄,分析軌溫變化對線路的影響,并加強兩頭扣件復緊,觀察線路是否有爬行,必要時采取兩端灑水降溫處理措施,減少起道時的應力集中。
②防移梁支架下沉:移梁前對縱、橫移支架進行堆載預壓(預壓荷載不小于支架上總荷載1.2倍);備好厚度不等(1~5 cm)的雜木板,以防支架下沉,進行及時支墊;檢查移梁支架鋼構件間連接的牢固性,確保受力均勻穩(wěn)定。
③防梁縫擠死:橫移梁前預先對好縱向位置,防止縱向位置對位不準確造成梁縫擠死;橫移梁時控制每孔梁端橫移量并人工同時報數(shù),以便調(diào)節(jié)各梁端移動速度保證同步。
(2)換梁過程
換梁施工自北向南分6次進行,每次將1孔鋼板梁更換為2孔混凝土梁,封鎖要點。換梁前5 d慢行限速(45 km/h),每次換梁前2 d每天申請1次封鎖點,進行換梁前準備工作:拆除護輪軌、安裝軌距桿;舊鋼梁支座錨栓切除、加固等處理;試頂舊鋼梁。
換梁時封鎖要點115 min,用于完成換梁工作。拆除鋼軌扣件、橋枕護木及勾頭螺栓;將換梁孔基本軌抬高50 cm,相鄰孔梁用枕木將基本軌墊穩(wěn);頂起舊鋼梁,采用4臺500 kN千斤頂將梁頂起,每端各備用1臺千斤頂,起梁高度7 cm;安裝滑板,事先將滑板及爬鎬(液壓油泵)連接好,置于舊梁橫移滑道上,移出舊鋼梁;橫移2孔預應力混凝土梁,利用移梁小車、爬鎬等設施將梁滑移就位(圖8);固定梁下鋼支墩,同時對鋼支墩進行包箍,澆筑混凝土。
圖7 起梁場地布置
圖8 現(xiàn)場換梁過程
4.2.4 解除封鎖
恢復線上設施、解除線路封鎖、列車限速25 km/h,48 h 后提速至45 km/h。
本工程選用合理的改造方案,大大降低了對京廣鐵路運營安全的影響;通過橋梁擴孔,滿足了浉河河道的行洪功能;將鋼梁更換為圬工梁,特別是更換“通橋(2005)—2101”客貨共線預應力鋼筋混凝土梁,滿足了大型養(yǎng)路機械橋上作業(yè)的要求,降低了后期養(yǎng)護成本及難度;換梁方案通過優(yōu)化設計、科學施工,115 min內(nèi)完成了換梁任務,確保了繁忙的京廣鐵路正常運營。工程竣工驗收表明,每項檢測數(shù)據(jù)均顯示正常,鐵路運營狀態(tài)良好。該工程的順利完工,對既有繁忙干線上的長大橋梁更換鋼板梁具有一定的借鑒性,但應注意結合橋梁本身現(xiàn)狀(收集既有橋的竣工資料、橋梁檢測數(shù)據(jù)等)、橋址區(qū)水文地質、交通運輸?shù)惹闆r合理確定改造方案,使方案具有一定的可靠性、適用性、經(jīng)濟性。
[1]中華人民共和國鐵道部.鐵建設函[2003]205號 新建鐵路橋上無縫線路設計暫行規(guī)定[S].北京:中國鐵道出版社,2003.
[2]中華人民共和國鐵道部.TB10002.1—2005 鐵路橋涵設計基本規(guī)范[S].北京:中國鐵道出版社,2005.
[3]中華人民共和國鐵道部.TB10002.3—2005 鐵路橋涵鋼筋混凝土和預應力混凝土結構設計規(guī)范[S].北京:中國鐵道出版社,2005.
[4]中華人民共和國鐵道部.TB10002.5—2005 鐵路橋涵地基和基礎設計規(guī)范[S].北京:中國鐵道出版社,2005.
[5]中華人民共和國鐵道部.TB10002.2—2005 鐵路橋梁鋼結構設計規(guī)范[S].北京:中國鐵道出版社,2005.
[6]中華人民共和國鐵道部.TB10017—99 鐵路工程水文勘測設計規(guī)范[S].北京:中國鐵道出版社,1999.
[7]中華人民共和國鐵道部.TB10303—2009 鐵路橋涵工程施工安全技術規(guī)程.北京:中國鐵道出版社,2009.
[8]張會英.京廣線123A號橋換梁工程設計[J].鐵道標準設計,2008(9).
[9]張健.鄭徐鐵路響河中橋換梁施工技術[J].鐵道標準設計,20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