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云新
射柳,又稱“扎柳”,即用弓箭射柳枝,是我國古代的一種射箭活動。于兩晉南北朝時期從鮮卑、匈奴等北方民族傳入內(nèi)地,直至清中葉仍十分盛行。
“射柳”一詞最早出現(xiàn)于北周時期。庚信在《周大將軍司馬裔神道碑》中第一次提到:“藏松寶劍、射柳琱弓”。射柳活動本身則可以上溯到鮮卑、匈奴等北方民族古老的祭祀活動。當(dāng)時鮮卑秋祭中有繞林而祭、豎柳枝馳繞的風(fēng)俗。在馳繞柳枝的同時向柳枝開弓發(fā)矢,因為作為以“騎射為業(yè)”的北方游牧民族,祭祀中騎馳而不射是很難想象的。1965年9月,在遼寧北票縣西官營子出土的北燕貴族馮弗的墓葬中,有一百三十余件鐵簇,皆為扁鋒,且箭桿纏以銀絲,顯然是一種禮器,當(dāng)為北燕時用于射柳的箭?!督鹗贰ざY志》中稱這種專用于射柳的箭為“無羽橫簇箭”。顯然,只有用這種扁鋒橫刃的鐵簇才能射斷圓的柳枝??梢姡邗r卑人建立的北燕時期,祭祀中仍保留了射柳習(xí)俗。
由于兩晉南北朝時期的民族融合,射柳活動傳入中原。在北方,射柳一直十分盛行。特別是遼金時期,射柳已發(fā)展為一種程式化的儀式,專用于祭祀,稱為“射柳儀”或“瑟瑟禮”。金代“因襲遼俗”,也全盤繼承了這一禮射活動。
遼金的射柳儀與中原傳統(tǒng)的射禮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首先,行射柳儀前須卜日,并有專門的“大射柳之服”,連鞍馬都與平時不同。行射之時,先于地上插起排排柳枝,“皇帝再射,親王宰執(zhí)以次各一射”。在金代,仍是“射者以尊卑序”,依次馳射。在射箭活動中滲入尊卑的等級觀念,是射柳儀與中原射禮活動的共同特征。
遼金兩代射柳儀為何如此隆重呢?《遼史·禮志》載:“行拜天之禮……行射柳?!逼蛴?、拜天之祭,在古代是治國安民之大事,自然十分隆重。
射柳儀中雖大量滲入禮節(jié),卻并不改變射柳活動本身的軍事性質(zhì)?!督鹗贰ざY志》中談到:“行射柳……先以一人馳馬前導(dǎo),后馳馬以無羽橫簇箭射之,既斷柳又以手接而馳去者為上,斷而不能接去者次之?;驍嗥淝嗵?,及中而不能斷,與不能中者,為負(fù)。每射必伐鼓以助其氣?!笨梢娺|金時對射柳有嚴(yán)格的要求:一是射柳枝,這是射術(shù)上的要求;二是“以手接而馳去”,即在馬上拾起射斷的柳枝,這是馬術(shù)上的要求。特別是射時還伐鼓助氣,造成緊張的氣氛,更增強(qiáng)了實戰(zhàn)感。
如果說遼金兩代的射柳活動以乞雨拜天儀式為主,只具有部分軍事習(xí)武的性質(zhì),那么,到宋、元時期,射柳已成為軍事訓(xùn)練的主要項目之一。據(jù)《演繁露》記載:“壬辰三月三日……折柳環(huán)插球場,軍士馳馬射之?!边@是宋代閱兵中的射柳活動,顯然已擺脫祭祀儀式的束縛。《析津志》記元代軍中射柳之時,“三軍旗幟森然,武職者以柳條插入土中五寸,各以手帕系于柳上,有引馬者先走,萬戶引弓隨之,乃開弓射柳,斷其白者,則擊鼓為勝……此武將耀武之藝也。”明代皇帝常在宮中觀看衛(wèi)士們射柳。明武宗在皇宮內(nèi)建平臺,“下臨射苑,有弛道可走馬”。此平臺專用于閱射,后廢臺改為紫光閣,成為宮中射柳場地。
從金代開始,射柳與打馬球活動奇妙地結(jié)合在一起,成為端午日必行的娛樂活動,這種習(xí)俗一起流傳到清代。宋、明時期,除將射柳作為平時軍訓(xùn)手段以外,每逢端午節(jié)還把它列為慶典項目,進(jìn)行表演、比賽。已定型為全國性的節(jié)令娛樂活動了。
由于射柳活動的盛行,射柳的形式和內(nèi)容也大大豐富。明永樂時射柳之戲,把鴿子藏在葫蘆或盒內(nèi),懸掛在柳枝上,射中盒開,鴿飛而出,以此為樂。裝在葫蘆中的鴿子系有鴿鈴,當(dāng)鴿飛出來時,場地上空頓時響起串串清脆的鴿鈴聲。若連連射中,則鴿鈴之聲不絕,十分有趣。每于端午舉行射柳之時,朝廷還詔令文武群臣、四夷朝使前往觀看。
清代中葉以前,北京端午節(jié)慶之日,在天壇也舉行射柳活動?!兜劬q時紀(jì)勝》:“帝京午節(jié)……仍修射柳故事,于天壇長垣之下,騁騎走解?!贝送猓话愎?jié)慶中也舉行這類活動。嘉慶初年查揆(公元一七七0年至一八三四年,浙江海寧人。好讀書,為文雄奇。官至順天薊州知州)寫的《燕臺口號一百首》中有“插柳天壇逢午節(jié),耍青同上打球場”一句,說明仍將柳枝插在球場上,騁馳射之。清中期以后,射柳、打馬球活動逐漸衰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