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道改
(河南省有色金屬地質礦產局第三地質大隊 河南 鄭州 450016)
父子岈金礦區(qū)位于河南省鎮(zhèn)平縣北部,構造位置為秦嶺造山帶北秦嶺構造亞帶的東段,四棵樹大背斜西翼,朱陽關—夏館深大斷裂北側。區(qū)內出露地層由老至新為中元古界秦嶺群郭莊組(Pt2g)和雁嶺溝組(Pt2y),其次為中生界白堊系胡崗組及新生界第三系和第四系。
區(qū)內斷裂構造較為發(fā)育,主要為呈NWW—SEE向展布的朱陽關—夏館深大斷裂及其次一級呈NE向及近SN向分布的斷裂。前者為區(qū)內的主體構造,屬導礦構造,后二者則為配礦構造,這些構造聯(lián)合控制了區(qū)域上礦產的分布和產出。
區(qū)內巖漿活動頻繁而強烈,從加里東期至燕山期巖漿巖均有發(fā)育,既有小型巖株、巖脈產出,又有大規(guī)模的巖基出露,侵入巖從超基性—基性—中性—酸性巖均有分布。
2.1 地層
礦區(qū)處于海西期五朵山花山崗巖體與中元古界秦嶺群變質巖系接觸帶結合部位?;◢弾r體呈巖基狀出露于礦區(qū)的北部,秦嶺群則發(fā)育于礦區(qū)的南部。
秦嶺群地層主要是郭莊組和雁嶺溝組,地層呈近東西向展布,傾向南西,傾角60°±。巖石類型自接觸帶向南依次為混合巖化黑云斜長角閃片巖、黑云母斜長角閃片巖、絹云石英片巖、矽線石片巖、白云石大理巖、含石墨條紋、條帶狀大理巖等。局部夾有黑云母片巖、石墨片巖。
2.2 構造
區(qū)內褶皺構造不甚發(fā)育,秦嶺群地層中局部僅可見一些小型緊閉褶皺。區(qū)內斷裂構造成較為發(fā)育,主要有NWW向、近SN向和近EW向三組。其中,前兩者分布于巖體的內接觸帶,后者則發(fā)育于巖體的外接觸帶中。
2.3 巖漿巖
圖1 父子岈銀金礦區(qū)地質簡圖Fig.1 Geological Sketch of Fuziya Silver-gold Ore Field
區(qū)內巖漿活動強烈,北部大面積出露有燕山期花崗巖,為五朵山花崗基的一部分,巖石類型為似斑狀黑云花崗巖。巖石局部具硅化,石英呈細脈狀、團塊狀分布于似斑狀黑云花崗巖。另外,區(qū)內局部發(fā)育有偉晶巖脈。礦區(qū)地質特征見圖1。
3.1 礦體地質特征
經(jīng)1:10000地質測量及槽、鉆探工程揭露控制和取樣分析,圈出9條銀金礦化帶,編號分別為Ⅰ、Ⅱ、Ⅲ、Ⅳ、Ⅴ、Ⅵ、Ⅶ、Ⅷ、Ⅸ。其中,Ⅰ、Ⅱ、Ⅴ號礦化帶各圈出1個礦體,編號依次為Ⅰ-1、Ⅱ-1、Ⅴ-1,Ⅶ、Ⅷ、Ⅸ號礦化帶分別圈出 4、3、2 個礦體,編號分別為Ⅶ-1、Ⅶ-2、Ⅶ-3、Ⅶ-4、Ⅷ-1、Ⅷ-2、Ⅷ-3、Ⅸ-1、Ⅸ-2,區(qū)內共圈出12個銀金礦體。
除Ⅷ號礦化帶產于礦區(qū)南部的花崗巖外接觸帶的斜長角閃片巖之中外,其余的8個礦化帶均產于礦區(qū)北部的花崗巖內接觸帶中。Ⅰ~Ⅷ號礦化帶礦體為石英脈型,Ⅸ號礦化帶礦體為蝕變巖型。主要礦化帶及礦體特征敘述如下:
3.1.1 Ⅰ礦化帶:位于父子岈北部混合巖化黑云花崗巖中,總體上呈“S”型展布,長1000余米,寬4.00~10.00m。北段產狀 305°∠35°,中段產狀 203°∠25°,南段產狀 255°∠52°。 經(jīng)地表槽探工程揭露和控制,圈出一個銀金礦體,編號為Ⅰ-1。
Ⅰ-1銀金礦體:呈脈狀賦存于Ⅰ號礦化構造破碎帶中,長 110.00m,厚 0.38~0.42m,品位 Au1.25g/t~2.00g/t,Ag33.0~81.9g/t。礦石類型為石英脈型,礦化主要有黃鐵礦化,局部可見星點狀方鉛礦、閃鋅礦、黃銅礦、蘭銅礦、孔雀石等礦化。黃鐵礦呈浸染狀、團塊狀分布于石英脈中。
3.1.2 Ⅶ礦化帶:位于玉皇廟西坡,呈北北西向展布。帶長500米,寬 3-4 米。 產狀 217°-270°∠13°-20°。 經(jīng)槽探工程揭露控制,帶內已圈出4個礦體,均呈脈狀產出,長44.00m~180.00m,厚 0.20m~2.50m,品位 Au1.00g/t~7.78g/t,Ag2.2g/t~13.6g/t。
3.1.3 Ⅷ礦化帶:位于礦區(qū)南部花崗巖外接觸帶秦嶺群斜長角閃片巖中,呈近東西向展布,長2000m,寬4.00m~8.00m。產狀185°-195°∠70°-85°。 帶內圈出銀金礦體 3 個,長 50.00m~170.00m,厚0.40m~0.94m,品位 Au1.20g/t~8.65g/t,Ag5.9g/t~12.0g/t。
3.1.4 Ⅸ礦化帶:位于父子岈老北溝似斑狀黑云母花崗巖中,長300余米,寬5.00m~6.00m,呈近南北向展布,傾向西,傾角13°~60°,變化較大。 帶內圈出銀金礦體 2個,規(guī)模長 m~m,厚0.20m~0.784m,品位 Au1.28g/t~8.73g/t,Ag0.7g/t~20.3g/t。
3.2 礦石質量3.2.1 礦石結構、構造
礦石結構主要有碎裂結構、糜棱結構等;構造主要有角礫狀構造、浸染狀構造、蜂窩狀構造、塊狀構造等。
3.2.2 礦石礦物成分
金屬礦物主要有黃鐵礦及少量的方鉛礦、閃鋅礦、黃銅礦、蘭銅礦等。非金屬礦物主要有石英、鉀長石、斜長石、角閃石及少量的黑云母、絹云母、綠泥石、方解石等。表生礦物主要有褐鐵礦、孔雀石等。
3.3 礦石類型
礦石自然類型主要有含金石英脈型及蝕變巖型兩種。
3.3.1 含金石英脈型:礦石主要由石英、黃鐵礦、褐鐵礦及少量的方鉛礦、閃鋅礦、黃銅礦等組成。硫化物呈細脈狀、星點狀分布于石英脈中。
3.3.2 蝕變巖型:主要由石英、黃鐵礦、褐鐵礦、長石、黑云母及少量的綠泥石等組成。普遍具有硅化、黃鐵礦化、碳酸鹽化、黃鐵絹英巖化、綠泥石化等。
3.4 圍巖蝕變
近礦圍巖蝕變以硅化、黃鐵礦化、絹云母化為主,次有綠泥石化、碳酸鹽化等。
3.5 礦床成因
通過對區(qū)域成礦地質背景,礦床地質特征和礦石結構構造及圍巖蝕變等分析研究,認為礦床成因屬于中溫熱液脈型金礦。依據(jù)是:
3.5.1 斷裂控礦構造明顯:區(qū)內已圈出的12個礦體均無一例外地受斷裂破碎帶的嚴格控制;
3.5.2 成礦方式以充填作用方式為主。區(qū)內多數(shù)礦體與圍巖界線清楚,成礦為裂隙充填而成,僅有個別礦體的界線和圍巖呈漸變關系,成礦為交代作用所致;
3.5.3 圍巖蝕變比較發(fā)育,主要為硅化、黃鐵礦化、絹云母化,次為鉀化、綠泥石化和碳酸鹽化。
表1 父子岈銀金礦區(qū)礦體特征一覽表Table 1 List of The Orebody Characteristics of Fuziya Silver-gold Orefield
父子岈銀金礦區(qū)及其外圍的找礦潛力分析如下:
4.1 成礦環(huán)境有利于成礦。該區(qū)處于秦嶺造山帶北秦嶺構造亞帶的東段,朱陽關—夏館深大斷裂北側,構造成礦條件優(yōu)越。礦區(qū)南側有祈子堂金礦,東南側則有秋樹灣銅鉬礦,區(qū)域成礦環(huán)境良好。
4.2 具有類似山東“焦家式”金礦的成礦地質條件,找礦前景可觀。`
4.2.1 礦體產出的空間位置及環(huán)境相似:父子岈金礦床與山東焦家金礦床礦體均分布于似斑狀黑云母花崗巖或中粗粒黑云母花崗巖的內外接觸帶中;
4.2.2 控礦構造性質類似:礦體皆賦存于壓扭性斷裂破碎帶中;
4.2.3 圍巖蝕變類型近似:焦家金礦的蝕變以硅化、黃鐵礦化、黃鐵絹云巖化為主,蝕變強度自里而外由強變弱,有時具有明顯的分帶性。父子岈金礦圍巖蝕變則主要有硅化、黃鐵礦化、黃鐵絹云巖化、碳酸鹽化和綠泥石化、鉀化等。
4.3 父子岈礦區(qū)內已圈出9條有一定規(guī)模的銀金礦化帶和12個具有一定工業(yè)價值的銀、金礦體,顯示出較大的勘查和開發(fā)潛力。
4.4 礦區(qū)外圍找礦前景廣闊。
4.4.1 翻水泉地區(qū)發(fā)育有Ag次生暈異常帶(Ⅲ)。此異常帶分布于秦嶺群雁嶺溝組地層中,出露巖石為含石墨條帶大理巖、白云質大理巖,局部夾斜長角閃片巖薄層。異常帶中巖石遍具黃鐵礦化和硅化,顯示出找好的金礦勘查潛力;
4.4.2 雁來嶺地區(qū)亦發(fā)育有Ag次生暈異常帶(Ⅱ)。該異常帶展布于雁嶺溝組大理巖之中。異常帶內經(jīng)槽探工程揭露和驗證,發(fā)現(xiàn)一厚0.85m、平均品位97g/t的銀礦體。另外,異常帶內老硐取樣分析結果顯示 :Au0.98g/t~2.26g/t,Ag61.8g/t~185.3g/t,Cu0.46%~0.90%,Pb0.12%~0.75%,Zn0.28%~1.75%;這些成果的獲得為進一步開展找礦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支撐;4.4.3 礦區(qū)北側東馬溝茶場東北部狐貍溝發(fā)現(xiàn)有含礦硅化帶,打塊取樣分析結果Au品位1.26g/t;
4.4.4 東馬溝茶場西北部發(fā)現(xiàn)一條黃鐵礦化硅化帶,礦化帶附近有Au分散流異常。礦化帶采樣分析結果Au品位0.45g/t。
[1]姚鳳良,孫豐月.礦床學教程[M].北京:地質出版社,1982.
[2]羅銘久,主編.河南金礦概論[M].河南省地質礦產廳,1991,05.
[3]河南省有色金屬地質礦產局第三地質大隊.河南省鎮(zhèn)平縣父子岈銀金礦地質普查報告[R].河南省有色金屬地質礦產局,199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