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學武
目前我國的城市發(fā)展正進入一個繁榮的時期,城市化水平日益提高,城市建設日新月異。作為城市名片的市政設施也得到了大力的發(fā)展。大量市政設施的改建、擴建、新建工程隨之而來,這不僅為市政行業(yè)帶來了無限的機遇,也對市政工程的施工水平,施工工藝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施工人員是工程實施的主體,無論是現場技術人員、質量管理人員、機械操作手,還是一般工人都對工程的質量、進度、效益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因此現場施工人員效率的提高,包括合理配置現場的人員、機械、材料,以及施工期間對周邊生活環(huán)境的不利影響的綜合考慮等等,這些無疑會促使施工的進度得到充分的保證,使得工程的質量得到進一步提升。最終實現城市基礎設施建設與城市日常運行的和諧共存,為實現精品優(yōu)質工程打下堅實的基礎。
市政施工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牽涉到政策規(guī)定、資源配置、施工環(huán)境等多個方面的因素,這也直接影響到施工人員的工作效率。同時施工人員技術水平、生理、心理狀態(tài)也對工作效率有著重要的影響。
1)政策規(guī)定。政策規(guī)定是工程實施的指示性內容,明確了施工內容、工程量、質量要求、施工期限等硬性指標,施工人員的所有工作都應遵照上述內容來執(zhí)行,施工人員的必要工作效率,即按時、保質完成工作前提下必須達到的工作效率也就得到了確定。因此政策規(guī)定是決定施工人員工作效率的客觀前提。工期緊、工程量大、施工難度高的情況下勢必要求施工人員提高工作效率。
2)資源配置。工程施工從其本質上來說,就是人員、機械、材料的轉移和轉化,即簡單再生產與擴大再生產相結合的過程。因此,資源配置對于一項工程的實施起著決定性的作用。通過經濟學擴大再生產理論可知,提高產品價值的辦法有兩個:a.延長絕對勞動時間以制造更多商品。b.提高相對勞動時間,即提高工作效率,在單位時間內生產更多商品。這一理論在施工中同樣適用,在人力、機械、材料等資源配置合理時,施工得以順利開展,相對工作時間較長,單位時間所完成的工程量較大,施工人員的工作效率較高。反之,在人員匱乏,機械缺少,材料供應中斷的條件下,只能通過延長工作時間來完成額定工程量,從而導致施工人員工作效率的降低。
3)施工環(huán)境。市政施工所實施的環(huán)境通常是在城市之中,這必然會對城市居民以及企業(yè)的日常工作、生活、運營產生影響。同時這種生活、工作、運營的客觀存在也會對工程的實施產生反作用,制約施工效率。例如:施工道路沿途居民的出行往往造成施工區(qū)域交通組織的混亂;施工中自來水、煤氣、電力管線破損、維修往往使挖掘作業(yè)等工作非正常停滯等等。這些狀況都會使得人員的施工效率降低。
4)機械操作人員的技術水平。作為工程的最終實施主體,操作人員的技術水平是決定工作效率又一重要因素。以留園路施工中二灰碎石換填為例,一名熟悉道路施工、技術水平較高的挖機操作手每小時可填筑長約7 m~8 m的路基,而一名技術水平一般、對道路施工較為陌生的操作手每小時進度在5 m左右。因此在施工人員技術水平、熟練程度較高的情況下工作效率往往較高,而技術水平、熟練程度較低的情況下工作效率往往也較低。
5)施工人員的生理、心理狀態(tài)。從生理角度來說,無論體力勞動者或是腦力勞動者,健康的身體狀況、充沛的體力都是他們高效完成好自己工作的保證。而在睡眠不足、過度疲勞的環(huán)境之下人的注意力往往無法集中,體力也無法支持正常工作的要求,工作效率便會持續(xù)下降。相對于生理疲勞,心理疲勞往往在施工管理中被忽略。從心理角度來看,人的心理狀態(tài)呈現周期性的上下波動。處于心理的高潮期時,勞動者的主觀能動性較高,能較好的完成工作;而在心理低潮期時,勞動者工作態(tài)度往往比較消極,懶惰情緒加劇,從而影響正常工作的展開,造成工作效率低下。
綜上所述,可以看出,影響施工人員工作效率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要想全面提高工作效率,必須從多角度入手,具體包括以下方面:
1)合理進行施工組織。合理進行施工組織,盡可能地在作業(yè)安排上實現流水作業(yè),從而使工程量在時間分布上更為均勻,保證了每個施工人員所完成的工作量保持均衡,避免出現人員閑置或超負荷工作等影響整體效率的不良狀況。同時在制定好施工組織計劃之后,應該嚴格按照進度執(zhí)行,現場管理人員在每日工作開始之前和結束之后都應對照整體進度表對后續(xù)的施工組織進行修正、優(yōu)化,保證施工計劃得以落實。合理壓縮關鍵線路上的作業(yè)時間,盡量保證總工期實現,必要時倒排工期。
2)合理優(yōu)化資源配置。當前市政施工已經進入機械化施工時代,但是由于機械數量有限,作業(yè)面寬度不一,要保證各工作斷面都運作良好,必須對機械有個合理組織,把機械施工有效的運用于各個工作斷面,在施工管理人員做好機械調配的同時,應該及時向各機械操作手告知本工作日的工作任務,使操作手能夠心中有數,調整在各斷面的作業(yè)速度。此外,要組織維護、搶修小組,備有關鍵配件,定期維護,隨時排除故障,提高機械的完好率,確保工程正常進行。施工材料是維持工程開展的血液,材料的短缺往往是導致工程非正常停止的重要原因,因此工地材料員應每天清點現場材料數量,保證建筑材料充足。同時也應對進場材料加以控制,避免材料過多帶來的堆放運輸問題。
3)詳細了解施工環(huán)境。在施工作業(yè)開始之前,應及時協調聯系各地下管線所屬單位,明確地下管線的分布,加以注釋標記,盡量避免在開掘作業(yè)中因出現管線破損而造成的停工問題。同時應該對施工地域的交通出行情況加以了解,可以利用VISSIM等交通仿真軟件對施工期間的交通狀況進行仿真,確定施工期間的交通線路組織和便道的設置。在施工中做好交通疏解,樹立明顯的指示標牌引導進出施工區(qū)域的社會車輛,避免交通出行對施工帶來的不利影響。
4)選拔技術過硬的施工人員。施工人員技術的高低直接影響到工作效率的大小。在施工前應做好崗前培訓工作,明確各個崗位的職責范圍,同時要有針對性的進行崗前培訓。在施工中應優(yōu)先選擇技術能力強的施工人員。同時針對工程施工人員在工作中往往都抱有不求有功但求無過的心態(tài),在技術改進和革新方面關注很少的問題,可以引入管理學中的激勵機制與競爭機制,采取施工人員競爭上崗,末位淘汰。嚴格施工人員考評機制,獎勵優(yōu)秀個人、優(yōu)秀班組。施工結束后,應召開研討會,認真總結工程中出現的問題,集思廣益,鉆研提高技術水平的辦法。
5)保障施工人員休息時間。作為現場施工管理者應該盡量保證施工人員每天有正常的休息時間,這樣即保證施工人員體力得到恢復。長時間工作之后,在工期允許的情況之下適當安排施工人員進行輪休。如果工程量巨大,工期緊張,必須加班時,可以采取定額工作的辦法,限定每天工作量,將休息作為一種因素促使施工人員提高效率,以獲得更多休息時間。相比于生理疲勞,心理疲勞的影響是更深層的,這就要求管理者多與施工人員溝通交流,做好心理安撫工作,減少施工人員的心理波動。同時應多多給予施工人員的工作以肯定,營造一個愉悅的工作環(huán)境。競爭、激勵并舉,保證施工人員處于一個較好的心理狀態(tài)。
市政施工是一項復雜的過程,而作為施工單位的現場管理者要與時俱進,大膽探索新的管理思路,通過加強施工的現場管理,全方位,多角度地控制影響施工效率的因素,促進施工效率的全面提高。
[1] 鄭永旺.對現場施工管理的認識[J].山西建筑,2010,36 (3):242-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