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文 崔師堯
“墻”作為景觀設計的主要元素,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和意義?!秷@冶》卷三中對古代“墻”的種類、做法及形態(tài)都做了詳細的論述。隨著時代的變遷,墻體的形式更加多樣,墻的應用也越來越靈活多變。
本文通過對若干現(xiàn)代景觀中的墻的閱讀,在其個體表達和細部設計中,著力尋求景觀空間中的墻自身詮釋出的氣質與韻味,并總結其具體設計手法。
色彩在所有造型中是創(chuàng)造和傳達情感的要素,色彩要服從形體的構成關系。色彩的表達可以使用原始的自然材料,對它們本身的色彩有意識的保留和展現(xiàn),也可以對原始材料的色彩改變以適應新的含義。
在巴拉干的設計中,給人沖擊力最大的就是其使用明亮、濃烈、鮮艷的色彩。各種色彩純凈、鮮艷的墻體的運用是巴拉干作品的鮮明特色。
吉拉迪住宅設計,紅柱與白壁的對比,藍墻與黃廊的對比;在拉薩波里達園林入口處,深色水池與白色墻面的對比……色彩實際上是在毫無羈絆地表達著作者的各種情感與精神。對比色的運用,使色彩的純度升華,使空間顯得更為鮮活,使整個設計融進了一種溫馨、寧謐之中。這種用純粹的色彩塑造的空間,加上光影產生的迷幻效果,使幾何化的簡單構筑物透出絲絲溫情。
單色的運用也同樣可以達到理想的景觀效果。在萬科?第五園的身上,個性的白墻讓我們可以看到徽派建筑元素和晉派建筑元素的影子。萬科?第五園在設計上并沒有簡單地復古和照搬,而是揚棄式繼承,將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中式與西式很好地嫁接和結合。白色的墻體和密集的青竹林,純凈安詳?shù)难堇[著新中式景觀。
造型藝術是藝術形態(tài)之一,是指以一定物質材料和手段創(chuàng)造的可視靜態(tài)空間形象的藝術。墻體的造型是墻體形式的主要可辨認特征,是設計主題的直接表達,是設計態(tài)度的直觀體現(xiàn),是衡量作品藝術品質的關鍵。
不同的墻體造型傳達出不同的設計語言,如直線的運用,體現(xiàn)一種絕對的理性,其簡潔連續(xù)的特點展示出剛硬之美;曲線的運用具有流動性、導向性與聚集性,韻律與節(jié)奏的變化展示一種動態(tài)的美……
對自身形態(tài)的設計,既能表達設計師意圖,又要達到設計要求的藝術品質。追求高品質的景觀空間的營造,必然要求在景觀設計細部設計上做出理性的探索。個體的形態(tài)作為直觀的表達,是設計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
北京 cbd現(xiàn)代藝術中心公園“水舞臺”背景墻——“樂墻”位于東南角山地入口處。作為“水舞臺”背景,結合了擋土墻的功能,圍合山地的形態(tài)。延伸到公園南側一入口,作為這個空間轉折引導,墻體的造型設計運用了工藝復雜的非線性流動造型,極大地提升了墻體自身及場地的空間品格,為墻體及所處的場地空間增添了獨特的藝術氣質。
墻體設計時,要充分考慮空間的功能性質、空間中力求渲染的氛圍。墻體形態(tài)的空間處理,應該注重設計對象的平面、立面的協(xié)同,光影的構成,以及環(huán)境中的其他景觀要素,做到與環(huán)境中各個要素在結構上一致。
青海原子城國家級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紀念園中,非線性的墻體設計,營造出無與倫比的動態(tài)空間,變奏,對比,簡約,深邃……墻體在紀念園中成為設計主體,貫穿整個體驗。銹蝕鋼板墻的躍動與毛石墻的厚重交相呼應,墻體對空間的圍合與對路徑的引導使得空間自如的收放與轉折。這種有條理有秩序的組織結構和有規(guī)律有節(jié)奏的韻律變化將觀者引向深層次的思考,傳達出特殊的歷史語義。
美國達拉斯城區(qū)的貝克公園,用混凝土作為墻壁的材質,形態(tài)上采用硬直的線條,符合材質的表達,既優(yōu)雅又凸顯棱角。
空間處理上,兩個互相垂直的混凝土墻與建筑、街道、樹木在方向性上十分吻合。它們將矩形的廣場明確的分割成四個自成比例的小矩形廣場。在墻壁的交匯處,一處別致的水景設計成為了視覺的焦點,與周圍喧鬧擁擠的交通形成鮮明的對比。為了使廣場有更大的矩形區(qū)域,景觀設計師從縱向排列了土墻建筑,加大了與鄰近建筑的間隙。根據(jù)廣場的地理優(yōu)勢,設計師設計了與周圍人行路相協(xié)調的舒適入口。
整個公園中,場地、墻體、樹木及周圍環(huán)境的結合完美統(tǒng)一,營造了清爽、愉悅、醉人的公共活動空間。
材料是墻體形式的物質載體,是可以左右墻體自身精神氣質的重要因素,它以形式的物質性表象在景觀的營造中闡述其內在的人文價值。
質感的表達同樣是一個重要因素。質感與材料是不可分割的。但質感的表達需要在材料選擇的基礎上進行,相同的材料經(jīng)過不同處理會產生不同質感,從而影響視覺效果和墻體結構。不同的質感給人以軟硬、虛實、滑澀、韌脆、透明與渾濁等多種感覺。質感是形式的表面特征,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人對空間的視覺感受。
在設計中對材料的重量、堅硬度和質感的敏銳感覺的直覺把握都是關鍵。
墻體材料的選擇與質感的處理要做到能夠真實表達墻體的形態(tài)結構,并關注于材質與形體之間的一體化邏輯關系。
美國華裔林纓設計的越戰(zhàn)紀念碑,材質選擇了高度光滑的黑色花崗巖,與墻體簡潔有力的V字形態(tài)十分吻合。材質的選擇與墻體表達出的力度十分吻合。同時,黑色墻體讓整個空間顯得沉重靜穆,磨光的表面將參觀者的鏡像映照在石碑上,似乎這些名字是銘刻在生者的身上,墻體隱約映出四周的天空樹影,又仿佛是現(xiàn)實與歷史的重疊,顯得真實而又虛幻,在這個背景下,那些鐫刻在墻上的姓名似乎也具有了一種依依遠去的神態(tài)。
又如廣州歌劇院,混凝土的應用和簡潔的面的處理,把設計中的各種形態(tài)完美的體現(xiàn)出來,對形體起到了強調作用。
因此,把握好材質,才能準確表達墻體的形態(tài),體現(xiàn)設計意圖。
材料在選擇時,要考量其色彩、肌理、質感等特質,并根據(jù)設計意圖進行質感的處理,做到與整體設計的統(tǒng)一。
青海原子城國家級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紀念園,項目建設地點位于青海省海北州西海鎮(zhèn)東南角,項目基質曾是中國第一個核武器研制基地。
整個園區(qū)的景觀營造是以原子城基地彈痕累累的銹蝕鋼材作為主題材料,以當?shù)氐拇肢E石材作為副題材料,主題、副題貫穿整個設計,根據(jù)體驗需要進行變化。
銹蝕鋼板的選擇,源于實驗基地原址留下的印記,武器實驗使得鋼板留下爆炸后的紋理,時光的流逝又使鋼板銹跡斑斑。全園銹蝕鋼板的大量應用,給整個園區(qū)奠定了基調,富有質感的表面處理,將核武器研究基地的歷史印記清晰的帶到觀賞者面前。石材的選擇,源于青藏高原的瑪尼墻——這些為世人震驚的人類文化景觀。在紀念園中的運用,似乎是借瑪尼墻蘊含的信仰的力量,映射核武器研發(fā)人員的一種執(zhí)著的精神。
材質與主題一致性的運用,在設計中較為普遍,也是設計時必須要考慮的因素,從這種含蓄的表達里,也使得景觀作品更耐人尋味。
設計中,地域性的表達往往通過材質來體現(xiàn)。在墻體的設計中,要考慮所用材質能準確表述設計師所要表達的思想,表述所處地區(qū)一定的歷史文脈。王澍曾在威尼斯雙年展上展出的裝置作品“瓦園”,將 6萬片舊青瓦從太平洋西岸的杭州運到地中海上的威尼斯,足以說明了王澍是多么鄭重的對待它們。在象山校區(qū)之后再一次使用舊青瓦表明王澍對這一材質的認同和執(zhí)著。對待這種材質的選擇,他曾說“我的校園一建造起來就有時間,帶著50年甚至 100年的時間”。這些在民宅中作為屋頂存在了數(shù)十年的瓦片,材質的本身,透著一種沉重的歷史感,是獨一無二的,無法復制的??傊?,在墻體設計中,應謹慎的對材質選擇進行考量,充分挖掘材料的本真及所蘊含的美學意義,完美的體現(xiàn)設計意圖,使材質不再是形式的附屬表象。
優(yōu)秀的現(xiàn)代景觀作品,細部凝結了設計師極富創(chuàng)造力的設計構想,體現(xiàn)出較高的藝術修為。墻的各種細節(jié)要素是設計的語言,通過各種可能且合理適宜的方式合理運用,使設計的構思得以表達,使人與景觀得以交流,最終形成賦予特定意義的景觀。
[1] 朱育帆,姚玉君.“都市伊甸”——北京商務中心區(qū)現(xiàn)代藝術中心公園規(guī)劃與設計[J].中國園林,2007(3):50-51.
[2] 青 鋒.建筑?姿態(tài)?光暈?距離——王澍的瓦[J].世界建筑,2008(9):15-16.
[3] 張 鵬,王冬麗.建筑與環(huán)境的互動[J].山西建筑,2009,35 (19):4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