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明輝,趙黎明
(遼寧師范大學 a.文學院;b.國際教育學院,大連 116021)
隨著中國國際地位的提高,全世界的漢語學習者日益增多,以至“將漢語推向世界”已經成為我們的一個重要任務。鑒于此,一個響應時代需求的新興專業(yè)——對外漢語專業(yè)已于新近率先在一些高校興起,并有逐漸擴大趨勢。一般來說,對外漢語教學的研究對象就是作為第二語言或外語的漢語學習和教學。具體地說,就是研究外國人學習和習得漢語的規(guī)律及相應的教學規(guī)律。對外漢語教學的研究目的是揭示作為第二語言或外語的漢語學習和教學的內在規(guī)律,以便指導教學實踐。為了實現這一目標,各高校都在課程設置上極力突顯其專業(yè)特色。本科學位論文的撰寫是四年專業(yè)學習中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應該看成是專業(yè)課程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因此,我們應該像重視其他課程設置那樣來重視畢業(yè)論文的撰寫,從選題到撰寫過程都值得我們專門研究。本文旨在從對外漢語專業(yè)的實際出發(fā),來談談對外漢語專業(yè)本科畢業(yè)論文的撰寫過程。
根據該學科辦學宗旨,對外漢語專業(yè)的學生從總體上說必須要加強兩個方面的學習:一是包括現代漢語、古代漢語和語言學概論在內的語言學各方面的學習;二是包括對外漢語教學法、對外漢語課堂實踐、對外文化交流在內的教學法方面的學習。本科畢業(yè)論文是對四年學業(yè)的總結或展現,自然也應該體現對外漢語專業(yè)的專業(yè)特色,因此,對外漢語專業(yè)本科論文的撰寫應該圍繞上述兩個方面選擇題目。
教育部明確指出,對外漢語專業(yè)的培養(yǎng)對象應該“具有從事語言和文化研究的基本能力”[1]60,也就是說,“對外漢語教學研究”可以包括“語言本體”的研究,對外漢語專業(yè)的學生應該具有堅實的漢語基礎。因此,以語音、詞匯、語法、語義、語用為主要研究范疇的語言學這門科學應該是對外漢語專業(yè)的主修學科之一。在本科階段的課程安排下,學生都以必修或選修的方式對語言的相關要素進行了專門學習。因此,畢業(yè)論文的選題可以立足于漢語作為第二語言教學的本體研究,通過此項研究,可以使學生對某一語言事實有一個更加深入的理解,以便在教學中以短時省力且效果顯著的方法深入淺出地解釋語言現象,來幫助留學生真正學會如何使用漢語。陸儉明(2008)強調,漢語作為第二語言教學的本體研究與漢語本體研究存在差別。[2]360我們這里只談前者在選題方面可以考慮的問題。
1.語音方面。
語音是語言教學的基礎,語音方面的研究主要包括研究人類語音的基礎、語音的分類、語音的系統(tǒng)、語音的結合、語言的節(jié)律、語音的變化規(guī)律以及音位學的理論、輕重音和語調研究。
有條件者,在選題方面可以考慮利用實驗語音學的相關研究成果,通過實驗的方法更加準確地測試出普通話中某些輔音、元音的確切發(fā)音部位和發(fā)音方法,以總結發(fā)音規(guī)律。或者可以將幾個發(fā)音容易混淆的音素加以比較研究,以總結出區(qū)分的方法。另外,還可以進行漢語方言研究,包括某一方言區(qū)的方言語音調查研究及方言與普通話對比研究。少數民族語言研究也是語音研究的一個不可或缺的方面,做好少數民族語言與漢語的對比研究,有利于少數民族地區(qū)的漢語習得。
2.詞匯方面
詞語是直接影響語義表述的重要因素,因此,詞匯教學無論對母語語文教學來說,還是對以漢語作為第二語言的教學來說,都極為重要。立足于對外漢語教學的詞匯研究主要集中在詞語的意義和用法方面。我們的選題可以立足于構詞法、義素分析法及訓詁學、語體觀等方法論方面的研究;還可以立足于文化詞語研究、詞匯的網絡性研究、詞匯的定量分析、詞義的系統(tǒng)性研究、詞的色彩義研究、同義詞和反義詞辨析研究等實體研究。這些研究具有重要意義,比如對構詞法的研究可以使學生理解復合詞的構造,以幫助留學生快速理解和掌握生詞;對文化詞匯的研究有助于幫助留學生理解漢文化的特有詞語。同時,漢語詞匯的發(fā)展具有歷史積淀性,有時恰當運用訓詁學的方法可以使學生正確理解詞義和進行詞語辨析。
3.語法方面
語法教學是對外漢語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語法研究極為重要,可以做的題目也很多。除了詞類問題、句法分析方法問題、短語和句子的結構功能類型等問題外,要特別注意虛詞和構式的研究。對于虛詞,應該一個一個地研究,研究它們的意義和用法以及幾個虛詞之間的比較。我們的研究結論對漢語教學具有切實的指導作用,比如說,如果我們僅憑教材或工具書上對“也”的解釋來教授留學生,那么無論是教學過程還是學習過程都不是那么簡單和容易的,因為“也”的義項較為繁多。馬真(1982)通過研究,將“也”的各種用法總結為一點“表示類同”,[3]283這為學生的學習減輕了很多負擔。馬真(2001)對“并”和“又”的比較研究也是如此。[4]12構式主要包括一般的短語和內容固定格式的研究,以漢語為母語的人由于語感和習慣使然,不會將語法規(guī)則當成金科玉律,也不會一味地類推語法規(guī)則,而留學生則相反。但有時類推規(guī)則是會鬧笑話的,如我們經常舉的例子“吃食堂”可以說,可是“吃北山食府”卻不可以說。如果我們對“吃+賓”這一構式研究得十分透徹,在教學過程中就可以將一些用法交待得更清楚。內容固定格式的研究也極為重要,比如陸儉明(2006)提到的“V1多少V2多少”構式,[5]10里面的詞語學生都知道是什么意思,可是往往不能準確運用這一構式,就是因為對構式的整體語義和語用背景不了解,不知道構式義。這一點在相關教材和工具書中是查不到的,需要教師的指導,這就需要教師進行專門的相關研究。
4.語言理論方面
語言理論對本體研究具有指導作用,是不可或缺的。詞塊理論的研究對詞匯教學具有促進作用;認知心理學有關知識類型的劃分在詞匯教學中具有一定意義。功能語法、篇章語法、普遍語法、認知語法、轉換生成語法、配價理論、三個平面等理論研究在對外漢語語法教學中都起到一定的作用。區(qū)別特征理論對聲調教學有較大的啟發(fā)作用。
應用研究主要指解決在教學過程中遇到的具體問題,即解決語言的各個要素如何教、教什么的問題。這方面的選題極為豐富。
1.對外漢語語音教學
可以進行漢語與留學生母語語音系統(tǒng)的對比研究,包括聲母、韻母、聲調、調類、變調等;留學生不同學習階段的語音教學方法研究,比如初級階段的聲母教學、中級階段的語調教學等;某一特定學生團體學習語音系統(tǒng)的偏誤分析,比如韓國留學生聲母偏誤及對策分析;語音學習規(guī)律研究,比如聲母的學習順序應該怎樣排列;語音教學的難點分析研究,比如變調應該教到什么程度、怎樣能讓學生更容易學會卷舌聲母等等。
2.對外漢語詞匯教學
可以進行詞匯教學的方法和策略研究,比如從總體上研究漢語詞匯教學的方法和原則、分析某一階段的詞匯教學方法、分析不同課型的教學方法、討論不同國別的教學方法等。詞匯語境的設置研究也極為重要,我們普遍以為外國學生只要隨著漢語教學進程好好學習,漢語詞匯的積累自然就會增加,而不注意講解詞語的具體用法。陸儉明(2007)曾指出,詞語教學中,衡量外國學生是不是真正掌握了某一個詞,標準有四個:(a)字形對號;(b)語音對號;(c)意義對號;(d)用法對號。后兩個標準尤其重要,留學生可能明白一個詞的意義,但是卻不能自如地使用這個詞。[6]13比如我們可能聽到這樣的句子:
*你的歌聲很優(yōu)異。
*我們的生活越來越優(yōu)美了。
留學生通過教材、詞典和教師的講解明白了“優(yōu)異”、“優(yōu)美”的詞義,但是為什么不能恰當使用呢?就是因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沒有注重講解詞語的語義背景和用法,沒有深入挖掘詞語的語義特征,而這些在對外漢語教學中恰恰是至關重要的內容。
另外,還可以開展詞匯學習情況的調查研究、教材中詞匯重現率研究,以改善教學方法或教材編排。還有教材中詞匯釋義問題研究,比如詞匯的外文釋義問題、舊詞新義問題;還包括教材詞匯中出現的外來詞或流行語問題研究,比如對外漢語教學中的字母詞教學研究。
3.對外漢語語法教學
在本科階段的對外漢語語法教學研究主要集中在研究對外國人漢語語法教學的原則、方法和技巧方面。比如語法偏誤研究,這是跟教學實踐最為密切的一個語法研究領域,近年來這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不少成果;語法個案研究,指的是基于對外漢語教學需要,對各類虛詞、常見實詞、各類格式等的句法、語義和語用等方面的研究,包括它們之間的對比研究。教材中的語法問題研究,包括對教材語法點的選擇、切分和編排順序的研究,以及對現有教材語法點的分布考察和語法點的對比研究等方面。另外,還可以進行語法項目的分級與排序研究,研究語法點在內容上分層次的問題,比如分析“把”字句的語法點哪些先教,哪些后教。
此外,還包括對外漢語教材的編撰研究;多媒體技術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應用研究;游戲法、交際法、語境法等具體方法在教學過程中的作用研究。
題目定下來以后,就進入了撰寫環(huán)節(jié)。在論文寫作之前,搜集資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環(huán)節(jié)。我們所用的語料主要指的是具體的例句和留學生的言語結果,我們將其統(tǒng)稱為語料。漢語研究一定要基于語料,離開語料,研究工作無從進行。因此語料的取舍十分重要。我們從下面幾個角度來談語料問題。
從總體上可以分為兩個方面,一個是有聲材料,一個是文本材料。有聲材料一般用于方言調查、詞語運用調查和語法現象調查,一般是在被測試者無意識的情況下進行的。比如對留學生對“把”字句、“被”字句的使用情況的調查、對留學生掌握zh、ch、sh、r這一組聲母使用情況的調查等,都可以通過錄音方式來進行,得到有聲語料。
但是,一般來說,大量的語料來自文本材料,包括圖書、資料和語料庫。由于語料庫具有海量、全面而便捷的特點,我們一般使用語料庫來選擇和確定例句。最常用的是北京大學漢語語言學研究中心開發(fā)的現代漢語、古代漢語和英漢雙語語料庫,簡稱 CCL(http://ccl.pku.edu.cn/Yuliao_Contents.Asp)。還有北京語言大學語言研究所最近發(fā)布的“北京口語語料查詢系統(tǒng)”(http://www.blcu.edu.cn/yys/index.htm),簡稱BJKY。此外還有北京語言大學針對對外漢語教學研究而開發(fā)的“HSK動態(tài)作文語料庫”,其以留學生作文中的句子為語料,是表現留學生漢語能力的真實文本,可用作偏誤分析的語料。
另外,“在互聯網中,有大量可以用為語料的文本形式,另外,我們現在也能夠看到大量的電子出版社,它們雖然不是專門為語言研究而設的,但是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起到語料庫的作用,所以我們稱之為“兼職”語料庫”。[7]104具體來說,我們可以通過網絡檢索報刊中出現的例句,如《人民日報》系的各類報刊、《光明日報》、《羊城晚報》、《新民晚報》等都可以在線檢索。除此以外,還可以利用百度和谷歌等網站的搜索引擎進行檢索,或者利用電子圖書,查找相關語料。當然,也可以適當地憑借自己的語感自編合適的用例,一般稱為“內省式用例”,前提是本人具有普通話的語感系統(tǒng),而且比例要少。
此外,如果研究立足于留學生材料中出現的某些語言現象,就可以以材料、練習或試卷等為語料庫,從而展開全面分析。留學生的課堂練習本、作業(yè)本和考試試卷都可以作為偏誤分析的語料。
1.開闊的視野
一般來說,漢語研究在選取例句時取例范圍應該廣一些,眼界應該開闊一些,從某種意義上說,不能就事論事,畫地為牢。比如我們研究留學生習得“被”字句的偏誤分析,不能僅搜集“被”字句的語料,其他與被字句相關的“給”、“讓”、“叫”字句以及一般的受事主語句,甚至還包括與“被”字句相關的主動句都要進行研究,并找出其中的聯系性和差異性。再如我們研究“像…一樣”構式,也不能僅孤立地考慮這一構式,同時還要分析“像…似的”、“跟…一樣”、“跟…似的”構式,在對比中才能對擬研究對象有一個更加深入的理解。
在搜集例句的過程中,要注意稍有關聯的例子都要保留,以免需要的時候再回頭去找,就影響寫作進度了。因為我們在寫作過程中,思路可能處于一種動態(tài)的變化中,可能由于發(fā)現了某些新的例句而改變或調整我們原本的觀點,也可能重新構思。這樣的情況屢有發(fā)生,這就提醒我們在例句的選擇中要有開闊的視野,相關的都不放過。當然這些例句是有主次之分,在當時不用的例句可以建立一個備用文檔保留,或單獨用一張卡片記錄。
2.一定的數量
學界一直有這樣的觀點:例不十,不立法。我們一般是不能以孤例作為例證的。這要求我們在搜集資料的時候要注意例句要有一定的數量,而且還要典型的、沒有爭議的;還要盡量涵蓋不同的小類,幾個例子不能都是同一類型的。
3.不同的層次
語料的選擇是一個十分復雜的問題,對初學者來說是不容易把握的。有時語料選擇不慎,可能會得出錯誤的結論。朱德熙(1987)先生曾經指出:“進行語法研究的時候,必須區(qū)別語料中的不同層次以保證研究對象的均勻和一致……作為語言學家,也不能無視口語、書面語、方言、文言和新興句式的區(qū)別。”[8]321因此,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一般的語言研究,語料應該均衡,區(qū)分不同文體和語體。比如原新梅[9]36(1996)在研究“程度副詞+N”這類語法現象時,選擇了《物理學習》、《求是》、《人民文學》、《遼寧青年》、《讀者》、《青年文摘》、《上海服飾》和《女友》這 8種刊物作為語料來源,代表了不同的語體。最后她得到這樣的結論:“程度副詞+N”是一種日常談話語體和文藝語體的超常組合形式,以其簡潔幽默、新潮前衛(wèi)用于貼近現代生活的通俗文體。
當然,我們可以將研究范圍限定于某種語體,比如我們可以專門研究口語中的某些語言現象。
第二,區(qū)別不同時代。語言是發(fā)展變化的,即使同為“現代漢語”,今天的某些語法現象已經跟幾十年前的時候不一樣了,因此還要注意語料的歷時性。我們的研究可以簡單地分為共時和歷時兩種,前者將研究限定于某一個階段,比如新時期新語法現象研究,唐代新語法現象研究。后者則從漢語史的角度研究某一語言現象的發(fā)生發(fā)展過程,這就要求在選取語料時特別注意區(qū)別不同的時代。比如我們研究漢語被動句的發(fā)展演變過程,應該從先秦的語料開始搜集,研究在各個歷史時期,漢語被動句進行了怎樣的發(fā)展變化。
第三,注意典范性。不同學者對典范的定義不盡相同,如果很難把握,我們可以參照前賢文章中的取例范圍。除特定研究目的外,我們一般選擇北方作家作品為語料,而且語料一般要標注出處。
如何記錄搜集到的例句?傳統(tǒng)方式是以卡片形式記錄,一張卡片記錄一個例句,或者一張卡片記錄一類例句,邊記錄邊完成初步的整理工作。但是,現在我們多數用電子語料庫,而且在word文檔里完成撰寫過程。所以,記錄例句的方式也變?yōu)椴捎秒娮涌ㄆ男问?,即直接在word文檔中記錄例句,一般可以將找到的例句直接復制、粘貼過來,也要添加標題以區(qū)別不同類型的例句。
理論性材料主要包括作為論文理論支撐的理論知識,比如結構主義理論、轉換生成理論、功能主義理論、認知主義理論、構式理論、語塊理論等。一般的論文都是有一定的理論框架的,比如筆者的一篇論文談認知類動詞的界定,這就要求查閱認知語言學的基本觀點、基本概念、主要范疇等,還要了解相關的范疇理論、隱喻理論、相似性理論等。如果我們選擇配價理論在語法教學中的作用這樣的題目,就必須對配價理論的起源、相關概念、主要內容等有一個詳細的了解和深入的理解。如果以語境教學法為題,就要對古今中外的語境理論有一個詳細的把握和梳理,在這個過程中明確自己的理論立場。
1.檢索文獻
(1)如何檢索前人研究成果
因為我們的研究目的就是要在前人研究的不足之處、留有余地之處或空白之處展開研究。所以,一定要對前人的研究成果做到窮盡性統(tǒng)計,這可以對該問題的研究現狀有一個全面而深入的了解,以便進一步確定自己的研究空間,可以說前人對擬選題所做的研究對我們的下一步研究起到確定方向的作用。
前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期刊、論文集和專著中。這些資料除了自己購買外,還可以在圖書館查閱,若當地的資源不很便利,還可以到其他大型圖書館如北京大學圖書館、復旦大學圖書館或中國國家圖書館等借閱。當然還可以利用電子資料,像論文集和專著這樣的圖書資源,我們可以到“超星數字圖書館”上面去找,還有一些語言學專門網站或學術論壇可以提供電子書的下載。期刊和碩博士論文主要集中在“中國知網”上,另外像“維普資訊網”、“萬方數據庫”等網站都提供大量的中文期刊供我們檢索。我們在閱讀這些資料時,除了了解文章中的理論觀點、研究結論和研究方法等,還要特別注意注解和參考文獻部分,這部分往往給我們提供了關鍵信息。
除此以外,還有一部分研究成果是以間接形式表現出來的,即通過后人對此項研究而做的綜述、述評或學術史著作的形式表現出來的。綜述性資料也非常重要,可以在短時內匯集大量信息以及相關評價。我們認為,綜述性資料應該和直接研究性資料結合著看,這樣得到的認識會更加深刻。
(2)檢索范圍不能過于狹窄
我們的選題可能定得比較具體,但是不能僅就這一小的方面進行檢索。而應該在一個更大的視野中去檢索文獻。比如我們搞認知類動詞研究,不能僅以認知類動詞為關鍵詞進行檢索,不能僅知道前人對認知類動詞做過哪些研究,還要在整個動詞范圍內進行檢索。因為有些相關研究可能是在談整個動詞或某一類動詞時提到的,可能稱謂不同。比如提到動詞的分類,很多會談到認知類動詞的問題。
2.了解以往研究該選題使用的研究理論和方法
在檢索過程中,還要查閱以往用哪種理論或方法對此選題進行過研究,取得了怎樣的結論。對理性材料的搜集是十分重要的,其對我們的進一步研究具有啟發(fā)和幫助作用,不僅可以使我們掌握一種構建整篇論文的理論框架,而且還掌握一種駕馭論文的方法。
比如我們要研究副詞“可”,通過搜集資料可知,以往用傳統(tǒng)的虛詞分析方法、用三個平面理論、焦點理論對“可”進行過分析,我們可以用不同的理論從不同的角度入手來研究,以期得到更加具有解釋力的結論。再如以往對某個特殊格式的研究是自下向上的,如“V+個+明白”構式,前期研究主要集中于討論其中V的類型、“個”的詞類,在此基礎上解釋“V+個+明白”的語義和語用特征,并認為構式的語義是由構成要素的語義決定的。而我們可以換一個角度,用構式語法理論自上而下地對此構式加以研究,張明輝(2006)認為“V+個+明白”作為一個獨立的構式,具有固定的構式義,這個構式義不是由V的語義和“個”的語義決定。[10]29再如,以往研究配價都認為動詞具有固定的價,或一價、或二價、或三價,這樣的研究成果固然能夠對很多語法現象進行有效的解釋,但有時卻遇到矛盾,很難自圓其說。這時就需要運用新的理論和方法來對一些現象作出解釋,如沈家煊(2000)就此問題提出句式配價的方法。[11]291再如張伯江(1999)對“雙及物句式”的研究[12]175、張伯江(2000)[13]28對“把”字句的研究都突破了以往的理論方法,從新的角度來解釋相關語法現象,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這一部分我們一般稱為文獻綜述,在論文寫作過程中起到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對文獻歸納總結的過程,也是個人思考的過程,分析總結前人未述之處、述而未盡之處、存有疑問之處,看看自己在哪些方面就不用再說了,或者可以有話可說,或者可以深入挖掘之處,從而初步確定文章的立足點和主攻之處。
在這個過程中,如有困惑之處,可以向指導教師請教,也可以在一些論壇中向一些前輩學者請教。比如北大中文論壇、湘里妹子學術論壇都是很不錯的,可能受益匪淺。
這一部分其實就是論文提綱的撰寫過程,是正式撰寫論文之前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當論文擬解決的具體問題確定后,我們就開始計劃從哪幾個角度、用何種理論和方法對這一問題展開論述。
對一個問題展開具體研究,拿語法研究來說,最終離不開研究語法的形式和意義之間的關系。
1.從形式入手
從形式入手比較直觀,一直是結構主義語言學的研究方法。比如現代漢語“把”字句研究,就可以先從形式入手,研究把字句的結構??梢詫炎志浞譃榍啊⒅?、后三段,分別是主語、把字結構和謂語部分,并研究這三段分別可以由哪些成分充當,一層層細化。再如研究新興構式“被XX”,我們可以從XX形式入手,將XX分為動詞性結構、形容詞性結構、體詞性結構,然后再分小類。[4]85
2.從意義入手
當然也可以從意義入手,比如我們對動補結構“V+個+明白”進行研究時,就是從構式義入手,先從整體上歸納“V+個+明白”表達幾種構式義,再從意義角度繼續(xù)分小類。當然,為了研究的深入和透徹,我們往往從多個角度對同一問題進行研究。比如語法研究往往從句法、語義、語用三個角度來解釋語法現象,揭示其在不同平面之間的表現及其價值。也可以先對某個語言現象進行描述,然后用相關理論加以解釋,將研究提升到理論高度。
論文的寫作方式可以根據個人的習慣、風格等有所不同,但較為符合科學規(guī)律的方法是一氣呵成式,即按照前后連貫的順序從開始一直寫到結尾,而不是先挑容易的部分寫,再完成難寫的部分。寫作過程中可以先不過于苛求字斟句酌,追求表達的精準,而要注重思路的清晰和內容的完整,表述方面的問題可待日后改整。[7]253
對于任何研究者來說,都應該遵守學術規(guī)范并堅守良好的文風,這些也是非常重要的。朱德熙先生曾經告誡年輕人“尊重別人的勞動成果。凡是別人說過的話,一定要稱引,即使只是受了點啟發(fā),也應該點明。”[15]序所以剽竊和引用不注明出處都是不符合學術規(guī)范的嚴重問題,應該杜絕。同時,我們應該知道做學問與做人是相同的,都應該具有良好的品性,對于學術前輩我們要本著謙遜和寬容的態(tài)度,因為我們是站在前輩的肩膀上看世界的。
[1]國家教育部高等教育司. 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yè)目錄和專業(yè)介紹[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2]陸儉明. 談漢語作為第二語言教學的學科建設及其本體研究[J]. 外語教學與研究,2008,(5).
[3]馬真. 說“也”[J]. 中國語文,1982,(4).
[4]馬真. 表加強否定語氣的副詞“并”和“又”[J]. 世界漢語教學,2001,(3).
[5]陸儉明,王黎. 開展面向對外漢語教學的詞匯語法研究[J]. 語言教學與研究,2006,(2).
[6]陸儉明. 詞匯教學與詞匯研究之管見[J]. 江蘇大學學報,2007,(3).
[7]刁晏斌. 漢語研究初階——一本寫給初學者的書[M]. 大連:大連理工大學出版社,2010.
[8]朱德熙. 現代漢語語法研究的對象是什么?[J]. 中國語文,1987,(5).
[9]原新梅. 試論“程度副詞+N”[J]. 河南師范大學學報,1996,(2).
[10]張明輝. 動述結構“V+個+明白”的語義分析[J]. 語言教學與研究,2006,(5).
[11]沈家煊. 句式和配價[J]. 中國語文,2000,(4).
[12]張伯江. 現代漢語的雙及物結構式[J]. 中國語文,1999,(3).
[13]張伯江. 論“把”字句的句式語義[J]. 語言研究,2000,(1).
[14]張明輝. 論時下流行構式“被XX”[J]. 廣東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10,(3).
[15]曹錦炎. 語言學新探——1978—1983年全國語言專業(yè)研究生論文提要集[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