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新職
(黃岡職業(yè)技術學院科研處,湖北黃岡438002)
從學生權利本位談高校管理權力與學生權利的平衡
蔡新職
(黃岡職業(yè)技術學院科研處,湖北黃岡438002)
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推進和學生法律意識的不斷增強,高校的管理權力與學生權利的沖突隨之增多。讓“學生權利本位”回歸校園,厘清學校與學生之間的關系,構建高校權力與學生權利之間的平衡機制是解決這一矛盾的有效途徑。
依法治校;高校權力;學生權利;平衡
2011年9月5日晚,浙江大學城市學院七號教學樓內,100多名大三學生和學院老師進行了一場激烈的對話,結果“話不投機半句多”,雙方不歡而散。這場對話的起因是,該校廣告和會展專業(yè)學生9月2日接到了學校通知,從9月17日起,他們將去杭州休博會當志愿者,為期兩個月。工作六天休息一天,每天的工作分成兩班,第一班從早上8點到下午4點,第二班從下午1點半工作到晚上8點,每天的工資是20元。對于這個安排,許多大學生認為打亂了自己的學期計劃[1]。這一事件凸現(xiàn)了高校行使管理權力與學生維護自身權利之間存在的矛盾與沖突。
近年來,高校學生管理工作出現(xiàn)了新變化,高校管理權力的行使與學生維權意識的覺醒之間的矛盾增多,大學生狀告學校侵權的案件因之時有發(fā)生,爭議大多集中在高校與大學生之間的法律關系方面。而高校與大學生之間的法律關系,主要體現(xiàn)就是雙方的權利和義務關系。要厘清這一關系,必須對高校的法律地位進行準確定位。
根據(jù)《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法》規(guī)定,高校自批準設立起取得法人資格。根據(jù)《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的劃分,高校屬于事業(yè)單位法人。也就是說,高校不是行政機關,不具備行政機關的資格。但是,高校同時具備一定教育行政管理權,這個權力來自于教育行政主管部門的授權,所以高校又屬于法律法規(guī)授權行使部分行政職能的授權組織,是行政主體的一種。因此,高校與大學生存在以下三重法律關系:
第一,憲法權關系,由學校代表政府來滿足學生基本的憲法權利。憲法乃依法治校之根本“良法”。學校若要實現(xiàn)實質意義上的依法治校,使依法治校方略從“紙面”走向“鮮活”,就必須確保該規(guī)則本身飽含“權利至上”的憲政精髓,并貫穿平等、自由、人權、民主等憲政精神。
第二,行政權關系,政府委托學校行使對學生的管理權。在我國法制體系中,《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高等教育法》都明確規(guī)定了高校具有“依法自主辦學”和“按照章程自主管理”的權利。教育法規(guī)乃依法治校之基本“良法”,現(xiàn)行法律法規(guī)中有關高校管理的規(guī)定便是高校依法治校的基本規(guī)則。高校作為履行特定職能的特定主體,依法享有在其特定職能范圍內自定規(guī)章、自主管理的特別權利。
第三,民事權關系。在這個范疇內,雙方是平等民事主體,具有同等的法律地位。雙方權利義務平等,高校與學生都依法享有民事權利,履行民事義務,不存在一方強制另一方為或不為一定行為的現(xiàn)象。如學生向學校交納住宿費、教材費、接受后勤服務等行為,即與學校形成平等民事權關系。在大學生與高校發(fā)生的諸多爭議中,根本的引發(fā)原因是高校在處理與大學生的法律關系時,較多地注重了行政權關系,對其他兩種關系則關注不夠。特別是一些高校在制訂內部管理制度時,忽視學生的權利,有意無意地將民事法律關系行政化、權力化,更加劇了此類爭議的發(fā)生。因此,保護學生權利,尊重學生權利本位,是高校管理法治化的必然選擇。
前文所及的浙江大學城市學院安排廣告和會展專業(yè)在校大學生當志愿者,是提高學生專業(yè)技能、鍛煉社會實踐能力、培養(yǎng)奉獻精神的一個有利途徑,也是學校行使教育教學管理權力的一個方面,本來應該不會產(chǎn)生爭議。但是,不知該安排是原已列入人才培養(yǎng)方案或學期教學計劃,還是臨時起意。如果原來已經(jīng)列入,學生就必須遵照執(zhí)行而不能片面地以維權為由拒不參加。如果是臨時起意,確實是打亂了學生的學期計劃,這時就需要學校與學生雙方對話協(xié)商。雙方協(xié)商的焦點,應該不是“當”或“不當”志愿者,而是如何根據(jù)新情況調整學期計劃,為雙方意愿的實現(xiàn)尋找最佳結合點,既保證學校管理權力正常行使,又保證學生權益不受侵害。
法律是權利和義務的載體,權利和義務是法律的核心。在20世紀末關于權利、義務何為法律本位的爭執(zhí)中,權利本位占據(jù)上風。根據(jù)法學理論,權利本位是指法以(應當以)權利為其起點、軸心或重點,在整個社會中,社會成員皆為權利主體,都平等地享有各種權利,在權利和義務的關系上,權利是目的,義務是職責,權利是第一性因素,義務是第二性的因素[2]。當人們提出“依法治?!?、“學校管理法治化”時,便引入了“學生權利本位”這個概念。對“學生權利本位”,可以這樣理解:在高校的學生管理過程中,高校要保證在校大學生平等地享有憲法及法律賦予的各種權利,在大學生權利和高校學生管理權的關系問題上,學校應尊重并采取積極措施維護大學生的合法權利,保障大學生權利從法定權利到實有權利的實現(xiàn)。[3]
綜合學術界的研究成果,可以將大學生在校期間的權利歸納為以下四類:
第一,受教育權。受教育權是公民的憲法性權利,它包括財產(chǎn)性權利比如獲得獎學金,也包括人格權的內容,比如說獲得公正評價。我們認為受教育權應該同時包括兩方面的內容,即平等的受教育權和受到良好教育權,二者缺一不可。學生都是交納了同等學費的,所以有理由、有權利要求學校相應的提供合格的教學條件和教學質量。
第二,民主權利。大學生民主權利的內涵可以概括為大學生在自由狀態(tài)下對學校公共決策事務的平等參與,是一種自由而不是受壓制狀態(tài)下的平等的參與權。具有典型意義的權利,比如大學生的結社權,再比如大學生對學校行政事務的管理權以及對教學事務的參與管理權,這些權利在一些高校得到了很好地體現(xiàn)。
第三,人身、物質保障權。該權利是指大學生在校生活期間所享有的生命健康不受侵害、其人格尊嚴不受侵犯以及正當必要的物質需求得到滿足的權利。其典型權利包括屬于人身保障權范疇的安全保障權、隱私權以及物質保障權、勤工助學權等等。
第四,生活方式選擇權。這是一個純私人化的權利,可以理解為“在法律規(guī)定的范疇內,在校大學生在私人生活領域,對自身行為的自主選擇”。比如大學生結婚的問題、寢室不受侵犯的權利,都是這一領域內的典型權利。
實現(xiàn)高校管理法治化,既需要明確并保障大學生依法享有的權利,也需要明確高校對大學生的管理是在正當行使國家教育權。問題的關鍵所在,就是實現(xiàn)高校權力與學生權利的平衡。
“高校管理權力”與“學生權利”從表面上看是一對矛盾關系,但它們作用的主體同一,目標一致,仍然可以通過構建高校管理權與學生權利的平衡機制,使其處于動態(tài)平衡狀態(tài)??蓮膬炔亢屯獠績蓚€方面著手,形成“里應外合”之勢,以構建高校管理權力與學生權利的平衡機制。
第一,學校層面。學校要堅持依法治校的理念,樹立法治精神和維權意識,貫徹“育人為本”的原則,尊重和保障學生的合法權益。學校在行使管理權力時,必須切實避免民事法律關系行政化,避免將不具備行政色彩的民事法律關系納入管轄范疇。尊重學生的權利,明確高校的義務,并不是限制高校行政權力的行使,也不構成對高校發(fā)展的制約,相反卻是高校進一步健康發(fā)展的保證。學校的管理活動要根據(jù)《高等學校學生行為準則》和《普通高等學校學生管理規(guī)定》,明確學生的權利主體地位,常規(guī)管理要體現(xiàn)學生管理的制度化與人性化特征,體現(xiàn)學生權益的保護和學生權利的主張,體現(xiàn)對人的尊重與關懷,從而實現(xiàn)人性化、民主化、法制化、科學化的現(xiàn)代學生管理模式。同時,學校要通過日常的教育、管理活動,逐步培養(yǎng)大學生現(xiàn)代法律意識,幫助大學生樹立民主法制觀念、養(yǎng)成守法習慣,鼓勵大學生依法保護自身權利、依法參與學校管理,建立暢通的大學生正常溝通渠道,積極探索“高校法律咨詢室”和“校園聽證制度”的建設,疏通學生權利主張渠道,保障學生合法權益的實現(xiàn),實現(xiàn)師生共建法治校園。當然,主張尊重學生權利本位既不是否定高校管理權力的正當行使,也必須堅決反對學生權利的濫用。實現(xiàn)高校管理法治化,學校在法治的軌道內糾正學生的短期行為,仍然是必要而且必須的。
第二,學生層面。首先,當代大學生要把掌握必備的法律知識、培養(yǎng)較強的法律意識、具備一定的法律素質作為自身適應社會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要在掌握更多法律知識、樹立較強法治觀念的前提下開展依法維權活動。大學生要正確地認識自身權利,在實踐中實現(xiàn)權利的行使,要積極主動地維護自身權利。其次,在校大學生也必須正確認識學校管理權的行使,要認識到國家教育權是一種行政權力,高校教育管理活動是履行國家教育權的職務行為,大學生作為行政相對人,既然選擇了接受高等教育就必須依法接受高校的正當管理。
第三,高校學生會是大學生實行自我管理、維護自身權益的自治機構,學生會在平衡高校權力與學生權利方面可以積極主動地發(fā)揮獨特的作用。一方面,學生會要提高參與學校管理的能力,組織大學生加強自我管理,配合高校實現(xiàn)培育人才、傳承文明的戰(zhàn)略目標。另一方面,學生會還要逐步形成和完善學生維權職能,要在大學生中宣傳正確的權利知識,通過使用合理的維權方式、確立優(yōu)質的服務理念,維護大學生正當?shù)姆ǘ嗬?,在自我管理、正當維權過程中培養(yǎng)大學生現(xiàn)代法治觀念。
第一,開展法律救濟。不僅僅是學校,在校大學生的權利還可能受到來自同學、社會、教育行政部門的侵犯。此時,完善的救濟措施、合理合法的救濟手段顯得尤其重要。英國有一句法諺:“無救濟即無權利”,因此,得到法律救濟也是學生的一項基本權利。救濟權利是大學生權利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生可以根據(jù)法律規(guī)定要求學校為其接受教育提供一定的條件,并有在受教育權利受到侵害時申請補償和救濟的要求權[4]。高校制定的內部學生管理規(guī)則,既要規(guī)范、合法,要載明學生應享有的權利,還要明確提供大學生實現(xiàn)權利的行政或司法途徑,疏通學生權利主張的保障渠道[5]。要通過設立學生申訴處理委員會、舉行聽證會等措施,建立內部糾錯機制,確保學校作出管理行為的合法性、合理性以及可審查性,從而保障學生的合法權益不受侵犯。
第二,實施教育仲裁。高校學生與學校已經(jīng)形成法律上的合同關系,一旦雙方發(fā)生爭議,而不愿通過協(xié)商、調解解決或者協(xié)商、調解不成,可由特定的仲裁結構來解決。顯然,現(xiàn)有的仲裁庭不具備專門的人員與條文,因而需要設立獨立的、不被干涉的教育仲裁庭。仲裁庭可以由若干律師以及學聯(lián)、青聯(lián)、教育行政管理部門的人員組成,獨立開展工作,不從屬同級機構領導,不受同級教育行政的干擾。教育仲裁庭的仲裁結果具有法律效力,當事人應當履行。
仍以前文對話事件為例,浙江大學城市學院安排學生當志愿者,并就此事與學生進行對話,顯示了學校尊重學生的受教育權和民主權利。但是,在具體工作安排上確實也存在需要雙方協(xié)商之處,如工作六天休息一天,每班工作七或八個小時,每天工資20元等方面,則對學生的休息權、生活方式選擇權顯得保護不夠。如果校生雙方在這些方面能夠達成一致,當不至引發(fā)學校安排“志愿者”學生不太樂意這一爭議的發(fā)生。
實現(xiàn)高校管理權力和學生權利之間的平衡,需在確立學生權利主體地位的基礎上,高校與學生共同提高法制觀念,共同守法用法。高校在對大學生進行依法管理的同時,更應將服務意識貫串其中。大學生在積極維權的同時,更應自覺守法。構建和諧校園、法治化校園,在法律軌道內,大學生的生活秩序不被打擾,大學生的意志自由得到尊重——這是當代高校應當具備的管理理念。
[1]袁春宇.學校安排“志愿者”學生不太樂意[N].錢江晚報,2011-09-06.
[2]卓澤淵.法的價值論[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385.
[3]宣剛.學生權利本位-高校學生管理法制化的精神內核[J].韶關學院學報,2008(7).
[4]呂潯倩.高校學生管理的法治化路徑探討[J].文史博覽(理論),2009(3).
[5]秦小雯.高等學校與大學生法律糾紛探析[J].法制與經(jīng)濟(下旬刊),2009(12).
Power and the Students’Rights from the students'rights
CAI Xin-zhi
(Huanggang Polytechnic College,Huanggang 438002 Hubei)
With the continuous progress of education reform and the growing legal awareness of the students,the conflicts of university's management power and the students’rights will be increased.Let“students rights-based”return to campus,to clarif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chools and students,build balance mechanism between the college power and the student’s rights is an effective way to solve this contradiction.
Run school according to the law;College power;Students'rights;Balance
DF48
A
1672-1047(2011)05-0057-04
10.3969/j.issn.1672-1047.2011.05.14
2011-09-04
湖北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高校學生管理工作中的法律問題研究”(2006Z119)。
蔡新職,男,湖北蘄春人,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高職教育,地方文史。
[責任編輯:胡亞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