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麗哲
(河南大學外語學院,河南開封475000)
“S比NP還NP”構式探析
趙麗哲
(河南大學外語學院,河南開封475000)
現(xiàn)代漢語中將兩種事物加以比較常使用“S比NP還AP”的句式,程度副詞“還”后面常用表比較結果的形容詞,也可接動賓或動補結構。但是在口語和一些文學作品中存在著“S比NP還NP”的特殊句式,在程度副詞“還”后用名詞做比較結果項,并且這個比較結果項與介詞“比”后的比較客體用的是同一個名詞,來突出比較主體S所具有的某些性質特征??蓪ⅰ癝比NP還NP”看作是一種構式,從構式語法的角度來分析這一語言現(xiàn)象,因其具有構式的所有特征。這一構式的產生可以用糅合理論來解釋,是漢語中表示比較的表達式“S比NP還(更)AP”參照同語式“NP是NP”類推所形成的表達方式。這一語言表達方式既簡潔明了又不失生動活潑。
名詞;比較;構式;糅合
日常生活中,有人會說“你這頭發(fā)一剪,看起來比大一新生還大一新生”,在小說里也可以看到“麻利得比電腦還電腦”這類“S比NP還NP”的句子?,F(xiàn)代漢語中,將兩種事物加以比較常常使用的句式是“S比NP還(更)AP”,比如:“贊無言之美的話不能比此更透辟了”(朱光潛《談美書簡》)“真是比上班還累”等等。這種句式是將兩個相關事物進行對比,介詞“比”引出比較的對象一般都是名詞。通過比較突出所要陳述的主語,因此在副詞“還/更”后面一般須要有一個表示結果的形容詞,也可接動賓或動補結構。[1]P64但是現(xiàn)代漢語中,尤其是口語和一些文藝作品中存在著“S比NP還NP”的特殊句式,在程度副詞“還”后用名詞做比較結果項,并且這個比較結果項與介詞“比”后的比較客體用的是同一個名詞,來突出比較主體S所具有的某些性質特征。
桂詩春教授曾經探討過“這個地方很郊區(qū)”這樣的用法,認為人的短時記憶瞬息即逝,口頭交際都講求效率,因此而產生了源于規(guī)則而又突破規(guī)則的策略性行為,并且稱之為形容詞化體詞謂語詞。使用“這個地方很郊區(qū)”這類用法的人也許會意識到它不夠規(guī)范,但出于交際需要,便“鋌而走險”,因為它們往往簡短而傳神,說話人又不容易找到一個合適的貼切表達意思的說法,因此就臨時制造一些估計聽話人能夠接受的說法。這些說法不能完全離開規(guī)則(如漢語有形容詞謂語句),但又突破規(guī)則(把一個名詞形容詞化)。[2]P26“比大一新生還大一新生”這樣的句子中名詞的用法與“很郊區(qū)”中的名詞的用法相同,都屬于將名詞形容詞化的表達方式。說話者同樣可以使用“很大一新生”或是“這個地方比郊區(qū)還郊區(qū)”表達主體所具有的特征。周錦國從修辭學的角度對“S比NP還NP”這一結構式進行分析,認為這一語法表達式表達的主要是修辭意義,是一種比喻的結構式。[1]P63也有研究者表示這是一種臨時活用的現(xiàn)象,這種結構是一種臨界現(xiàn)象,處于合格與不合格的中間狀態(tài)。王德亮用構式語法理論對“很NP”做出解釋,認為這是一種構式,而對該構式的認知理解是借助于概念轉喻來實現(xiàn)的。[3]P22本文試圖使用沈家煊先生解釋句式糅合的理論對這一句式的形成進行研究。
根據(jù)構式語法理論,構式是形式和意義的對子(pair)。假如說C是一個構式,當且僅當C是一個形式和意義對子,而且形式或意義的一些方面不能從C這個構式的組成部分或其他先前已有的構式中完全推知(strictly predictable)。構式是語言的基本單位(basic unit)。王德亮指出,“S比NP還NP”是一種構式,它具有構式的所有特征。[3]P22首先,“S比NP還NP”是一個形式和意義的對子。從形式上來講,它是一種主謂結構;從意義上來說,它表達了將主體S與客體NP進行比較,以突出主體的某些性質特征。另一方面,構式的形式或意義的一些方面不能從這個構式的組成部分或其他先前已有的構式中完全推知。在“S比NP還NP”中,該結構的意義不能從其組成部分“S”或“NP”中推知,是各部分意義相結合表達出的整體意義。比如在“你這頭發(fā)一剪,看起來比大一新生還大一新生”里,連詞“比”連接兩個欲比較的事物,程度副詞“還”要連接一個比較客體和一個表示要比較的性質或狀態(tài)等意義的詞。名詞是指代人、物、事、概念等實體或抽象事物的詞,但是在此結構中第二個“大一新生”卻具有新的意義,將主體“你”與“大一新生”相比較,說話者想表達“你的新發(fā)型顯得你很年輕,很有青春活力”等意思。
在一個構式里,各成分意義的相加不一定能得出這一構式的整體意義。組成成分的意義影響著構式的整體意義,同時構式的整體意義也制約著組成成分的意義?!氨却笠恍律€大一新生”中表示比較結果項的第二個“大一新生”進入這個構式里,它就不再是表示類屬的名稱了,而“大一新生”所代表的一些特征就被凸現(xiàn)出來。聽話者可以從這樣的表達方式中得出說話者想傳達的“看起來比大一新生還要年輕,還要有青春活力,還要清純”等意義。而且這一名詞也只有在這種形容詞化的構式中才能凸顯出一些形容詞所具有的描述意義,是這一構式本身使能夠進入這一構式中的名詞發(fā)生類似的變化,具有特殊的意義。因此,“S比NP還NP”是一個構式。
并非所有的名詞都可以出現(xiàn)在這一構式中,因為比較句中對比較項有一定的要求。王強(2008)指出,根據(jù)《現(xiàn)代漢語大辭典》,比較只能在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不同對象之間或同一對象的不同方面之間進行比較。[4]比較句的語義是比較主體在比較結果項所表現(xiàn)出的性質、量度等方面超過比較客體,要求充當比較結果的成分本身在語義上具有程度性,必須是一個可變的量域,因此在一般情況下由形容詞來充當比較結果項。但是有些名詞,比如“大一新生”“男人”“專家”等名詞的描述性語義特征中有表示性質的部分,具有獨特的屬性、特征等,這些描述性語義特征相當于評價性內容的形容詞?!按笠恍律笔侵竸傔M入大學的一類人,有“年輕”“青春”“有活力”等描述性語義成分,同時這些特征也具有量度上的模糊性,有彈性的變化區(qū)間。這一類名詞可以與程度副詞相結合,充當比較句的結果項,體現(xiàn)比較主體的性質特征。王強把出現(xiàn)在“S比NP還NP”這一構式中的名詞大致分為三類:內涵凸現(xiàn)式,大多為指人名詞,如淑女、學究、希特勒、諸葛亮等;特征概括式,大多為比較出名的并具有獨特個性特征的國名或地域處所的專有名稱,如中國、巴黎、天堂等;形象比喻式,大多為一些具有比喻義的指物名詞,比如電腦、猴子等。[4]P28這些名詞都具有描述性語義特征,能夠使聽話者產生某種聯(lián)想或共鳴,不僅容易理解,而且能達到一定的修辭效果。比如“你比大一新生還大一新生”聽起來非常形象生動。如果只說“你比大一新生還年輕/清純”似乎又不能窮盡說話者想傳達的意味。
“S比NP還NP”這一構式的產生可以用糅合理論進行解釋。沈家煊(2006)認為糅合作為一種基本的認知操作,不限于語言,也包括思維和行為。糅合能產生浮現(xiàn)意義(emergent meaning),這一構式所產生的特殊意義可以解釋為糅合所產生的浮現(xiàn)意義。[5]P291沈家煊強調說在漢語里,糅合不僅是造詞的重要方式,也是造句的重要方式。
這個具有獨特意義的構式中,前后兩個NP的重復出現(xiàn)看起來形式完全相同,似乎是同意重復,而實際上后一NP已經具有陳述或描寫的功能,與程度副詞組合,取代了形容詞的功能。周錦國指出,這恰為這一構式最重要的核心。同語修辭格的典型形式是“NP是NP”,它的根本特征是主語和表語為同一詞語。比如“孩子是孩子,我是我,他并不能延續(xù)我的生命?!薄皯?zhàn)爭是戰(zhàn)爭,不是開玩笑,如果惹起對任何人都沒有好處的災難,那就太愚蠢了?!蓖Z修辭格所表達的語義是間接的、隱蔽的,同語式的意思不是明確表示出來的,它們所表達的意思不是其邏輯意義。上例中所說的“戰(zhàn)爭是戰(zhàn)爭”表達的就并非其字面意義,說話者用這樣的方式試圖表達“戰(zhàn)爭是很殘酷的事情,戰(zhàn)爭會給人們帶來災難,要嚴肅對待戰(zhàn)爭這個話題”?!皯?zhàn)爭”在這里代表了痛苦、災難等典型特征。劉德周指出同語式可以用來表達人們對某一類對象所表現(xiàn)出來的典型特征的態(tài)度,[6]P339比如男人的典型特征是“堅強、勇敢、力氣大”,年輕人的典型特征是“有闖勁、觀念新”,孩子的典型特征是“天真、活潑、不懂事”,這些詞用在同語式里便可體現(xiàn)出這一類人所特有的這些特征。從這一點來看,這些具有典型特征的詞與我們所說的可以出現(xiàn)在“S比NP還NP”構式中的名詞似乎屬于同一類別,兩者都可以用具有描述性特征的名詞。比如在學校文藝晚會上,各年級同學都表演了節(jié)目,大一新生表演的節(jié)目突出地展現(xiàn)了他們的青春活力,而稍高年級的學生就顯得稍為沉穩(wěn)成熟,觀眾就可以說“大一新生就是大一新生”。這句話表達了大一新生年輕有活力的意思。而同語式早在古漢語里就已存在,比如孔子的“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因此,可以將“S比NP還NP”這一構式的形成解釋為以下小句的糅合:
A.大一新生就是年輕。B.大一新生就是大一新生。
X.你比大一新生還年輕。Y.你比大一新生還大一新生。
以前沒有“你比大一新生還大一新生”這種說法,Y項空缺,等到出現(xiàn)了這種創(chuàng)新說法后就形成了A和B的關系與X和Y的關系相對應的情形。這里的Y句的產生是X項與B項糅合的產物,Y是在X的基礎上按照A和B的關系特別是參照B類推出來的。說話者認為可以用同語重復來表達主體特別具有比較客體的某種性質特征,既然可以用B句形象的表達主體所體現(xiàn)出的某種特質,那么也可以類推到Y句上,將名詞活用,生動地傳達意思。也就是說,這一構式的使用并非憑空而來的,是以語言運用者的認知模式為基礎的。
在這一糅合過程中,說話者選擇B作為類推源項是有一定道理的。我們可以把這一類推糅合的過程描述為:首先,說話者想表達“你剪了頭發(fā),顯得很年輕很有青春活力”這一層意思,第二層想表達的意思是“大一新生是典型的年輕又有青春活力的人,而你的新發(fā)型顯得你比大一新生還要年輕又有青春活力”。語言中缺乏一個簡潔明了的表達這樣語義的方式Y,但是語言中有已經存在的表達式X,如果用X來表達說話者的意思,不單單要說一長串的形容詞,甚至說很多句也不能形象地傳達自己想表達的意思,只能傳達“你的新發(fā)型顯得你比大一新生還年輕等”這些有限的內容,而“大一新生”所涵蓋的說話者想表達的其他特征就要受損。其次,語言中有形象的表達方式B可以表達“大一新生就是年輕、青春、有活力”等一系列描述性語義特征,但是不能表達“你和大一新生相比更勝一籌”,表達式X也只能表達“你比大一新生看起來更年輕”等意義。表達式B是A項的形象說法,而表達式A和X在傳達意義的方式上有相似之處,都是用形容詞來修飾主體具有的特征。因此,說話者選定B為類推源項,按照B項的表達方式將X和B糅合,使用同語修辭式來形成一種新的表達方式來傳達自己想表達的“你的新發(fā)型顯得你比大一新生更像大一新生”這一意義。因為A與B相關,X與A有相關之處,說話者才會由X類推到Y。正如沈家煊先生所言,Y的選定是聯(lián)想和類推兩種思維方式交會的結果,也是認知上的“相關原則”和“相似原則”共同作用的結果。
“S比NP還NP”是一種構式,它具有構式的所有特征。它是一個形式和意義的對子,而且該結構的意義不能從其組成部分“S”或“NP”中推知,是各部分意義相結合所表達出的整體意義。只有那些具有描述性語義特征的名詞才可以用到該構式中,這些描述性語義特征相當于評價性形容詞的內容。而這一構式的產生可以用糅合理論進行解釋,是“S比NP還(更)AP”參照同語式“NP是NP”類推所形成的表達方式,在語言規(guī)則的支配下,靈活地使用規(guī)則形成新的用法,使語言表達方式不僅簡潔明了而且生動活潑。
[1]周錦國.“S比N還N”結構式的修辭學分析[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2003,(2):63-66.
[2]桂詩春.從“這個地方很郊區(qū)”談起[J].語言文字應用,1995,(3):24-28.
[3]王德亮.“很+NP”的構式分析[J].西華師范大學學報,2009,(3):21-23.
[4]王強.“X比N還N”句式探析[J].語言應用研究,2008,(5):27-29.
[5]沈家煊.“王冕死了父親”的生成方式——兼說漢語“糅合”造句[J].中國語文,2006,(4):291-300.
[6]劉德周.同語修辭格與典型特征[J].中國語文,2001,(4):339-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