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以存
(黃石理工學院師范學院,湖北黃石 435003)
劉備“三顧茅廬”辨*
胡以存
(黃石理工學院師范學院,湖北黃石 435003)
劉備“三顧茅廬”實有其事,《魏略》及《袁子》所載諸葛亮擇主的異聞并非信史。劉備、諸葛亮的相互選擇各有原因:與荊州士族關系密切的諸葛亮,代表荊州在野集團的利益支持劉備;客居荊州的劉備通過諸葛亮與荊州士族結盟,因為諸葛亮既能代表荊州在野集團的利益,同時,客居者的身份又不至于危及自己的根本。雙方利益的訴求決定了“三顧茅廬”的必然性。
劉備;諸葛亮;“三顧茅廬 ”;利益
建安十二年 (公元 207年),已名動天下、兼皇叔之尊、47歲的左將軍劉備,三次前往隆中草廬,拜訪荊州既無顯赫名聲、亦無實際功績的一介布衣、時年 27歲的諸葛亮。在他一再誠懇地敦請下,諸葛亮分析天下大勢,并出山許其“驅馳”。千百年來,“三顧茅廬”一直被視為求賢的典范,無數(shù)士人都渴望這樣的機遇。
劉備“三顧茅廬”,有論者懷疑其真實性,但更多論者肯定了“三顧茅廬”的必然性。在已有的解讀中,論者或依傳統(tǒng)觀念贊嘆劉備禮賢下士,并有方家進而推斷,人才是《三國演義》的主題;亦有論者從諸葛亮的角度,稱贊諸葛亮心系漢室;更有人從現(xiàn)代人力資源管理的角度,將曹操、孫權、劉備等集團當成“公司”,而把諸葛亮擇主看成是一次“求職”,頗具新意①。但是,這些考察過多地強調了當事人的主觀性,而對他們背后的集團利益訴求沒有作充分的闡釋。
劉備三顧茅廬敦請諸葛亮出山,見諸史籍記載,亦為多數(shù)論者所認同。今人孫文禮先生對此多方面加以辨析:“此文可與書中其他多處文字相印證,又陳壽本是蜀人,對蜀地之事較為熟悉,因而此說為學界所認同。一般說來,劉備訪請諸葛亮往返幾次且屢屢碰壁,知情者必然不少;又諸葛亮身為蜀漢重臣,其出身來源必然為朝野所議論,而他本人也十分看重,不必虛飾。依此,既能體現(xiàn)作為君主的劉備禮賢下士、赤誠待人的個性,又能突出作為臣子的諸葛亮的卓越才華和深受信任的特殊地位。”[1]孫先生的辨析是令人信服的。
但也有文獻對此持異說,裴松之注引《魏略》稱:
劉備屯于樊城。是時曹公方定河北,亮知荊州次當受敵,而劉表性緩,不曉軍事。亮乃北行見備,備與亮非舊,又以其年少,以諸生意待之。坐集既畢,眾賓皆去,而亮獨留,備亦不問其所欲言。備性好結毦,時適有人以牦牛尾與備者,備因手自結之。亮乃進曰:“明將軍當復有遠志,但結毦而已邪!”,備知亮非常人也,乃投毦而答曰:“是何言與!我聊以忘憂耳?!薄瓊溆纱酥劣杏⒙?乃以上客禮之。[2]913
《魏略》的作者魚豢是關中人,仕于魏,限于見聞,再加上魏蜀對峙的偏見,《魏略》記魏事精審而于蜀漢記載殊多不實,裴松之已有所批駁②。偏見與局限,于敵國史臣修史在所難免。
歷史上,“北行見備 ”確有其人?!度龂尽ぶT葛亮傳》云:“時先主屯新野。徐庶見先主,先主器之?!毙焓鼮椤皢渭易?”,早年“好任俠擊劍 ”,后來棄武從文,“折節(jié)學問 ”[2]914。既非世家子弟,又不知名于當世。以劉備梟雄之姿,徐庶如果沒有顯示出過人才干,是很難得到器重的。再說,既然徐庶主動北行,勇于自見,則用世之心昭然若揭。以徐庶之能,在缺少謀士的劉備手下獻計獻策,脫穎而出,自是常理。
《魏略》在記徐庶一事亦有傳聞失實之處,稱劉備潰敗率眾南逃時,徐庶與諸葛亮猶跟隨其后,直到徐母被曹軍擄獲,徐庶才離開劉備北投曹操。對這段經(jīng)歷,《魏略》則云:“及荊州內附,孔明與劉備相隨去,福與韜俱來北?!盵2]914石韜與徐庶后來均仕于魏,見諸陳壽《三國志》,然魚豢于徐庶投劉備一事,或諱言或失載。以諸葛亮與徐庶的密切關系③,則“北行見備”一段公案,魚豢誤聞誤記亦在情理之中。
客居荊州的北方士人甚多,但大都思念北方故土,獨徐庶與諸葛亮追隨劉備。作為諸葛亮的好友,陳壽明確記載徐庶主動前去拜訪劉備,并深受先主器重,是可信的。受到劉備重視的徐庶推薦自己的好友諸葛亮便順理成章了:“此人可就見,不可屈致也。將軍宜枉駕顧之”。正是前有司馬徽的推薦,后有徐庶的頌揚,這才有了“三顧茅廬”。若是諸葛亮主動投靠,在荊州寄人籬下的劉備怎么可能會把與荊州大族關系密切的諸葛亮“以諸生意待之”呢?
又據(jù)裴松之引《袁子》,諸葛亮似乎有投順孫權的可能,“張子布薦亮于孫權,亮不肯留。人問其故,曰‘孫將軍可謂人主,然觀其度,能賢亮而不能盡亮,吾是以不留?!盵2]916考《江表傳 》云:
(諸葛瑾)在南郡,人有密讒瑾者。此語頗流聞于外……權報曰:“子瑜與孤從事積年,恩如骨肉,深相明究,其為人非道不行,非義不言。玄德昔遣孔明至吳,孤嘗語子瑜曰:‘卿與孔明同產(chǎn),且弟隨兄,于義為順,何以不留孔明?孔明若留從卿者,孤當以書解玄德,意自隨人耳?!予ご鸸略?‘弟亮以失身于人,委質定分,義無二心。弟之不留,猶瑾之不往也。’其言足貫神明?!盵2]1233
既然是“此語頗流聞于外”,看來這件事在當時很引起過一陣猜疑,袁孝尼所言不知是否即此事。諸葛亮在赤壁戰(zhàn)前赴吳結盟,為孫權所賞識,想利用諸葛瑾的關系把他留下,是可以理解的。諸葛亮沒有改投孫權,除諸葛瑾所說的原因外,恐怕還有幾個方面的考慮:第一,諸葛亮代表著荊州士族的利益,與江東大族有沖突之處;第二,江東孫氏,限于劃江自保,盡管周瑜、魯肅等人以建功立業(yè)自許,但受江東大族的掣肘,也不可能有大的作為,這同諸葛亮的志向不符;第三,諸葛瑾在江東已受重用,諸葛亮必受限制,因為無論是江東大族還是孫氏,都不可能允許諸葛氏勢力過于強大。所謂“不能盡亮”,大抵如此?!对印匪啤傲敛豢狭簟闭?亦因亮以備部屬身份出使江東之故,同于諸葛瑾所言“弟之不留”,故而孝尼所記,必在三顧之后明矣④。裴松之雖然引錄袁孝尼的說法以備異聞,但他自己并不相信,正是他態(tài)度審慎之處。
既然我們肯定“三顧茅廬”的可信,那么,隱藏在這個行為之后的,究竟是什么呢?“三顧茅廬”并不單純是劉備與諸葛亮君臣之間的個人行為,而是兩個政治集團的“聯(lián)姻”。
諸葛亮在荊州,很快便融入荊州當?shù)厣鐣P系網(wǎng)中。按丁寶齋先生的說法:“諸葛亮一家與襄陽大姓家族之間,有姻親關系、同窗好友關系、師生關系,以及跟隨劉備、諸葛亮入仕蜀漢而成為臣屬、僚佐的關系?!盵3]關于這點方家論述甚多,茲不贅述。
融入荊州利益集團之中的諸葛亮,不像王粲等汲汲于北返故里。好友孟公威欲北歸,諸葛亮勸阻道:“中國饒士大夫,遨游何必故鄉(xiāng)邪!”⑤但是,有著如此廣泛的社會關系的諸葛亮,并未出仕,而是仍舊選擇了高臥隆中,待時而動,這是由荊州的現(xiàn)實狀況決定的。
荊州劉表政權的根基并不深厚牢固,從一開始,劉表便只能依靠荊州部分世家大族尤其是蔡氏、蒯氏等勢力,而不能團結所有的力量,荊州世家大族的分裂,甚至部分地反映在劉表兩個兒子劉琦與劉琮的斗爭中。劉琮受蔡氏支持,而劉琦則尋找另外的幫助?!吧钇髁痢钡膭㈢鶠榱嗽诟改浮⑿值?、權臣威逼之下安身,屢次向諸葛亮尋求“自安之術”。以劉琦的地位,卻向諸葛亮咨詢關涉身家性命的大事,可見諸葛亮的重要性,亦可視為劉琦向蔡、蒯之外的荊州豪族尋求幫助的信號。劉琦后來同劉備走到一起,是順理成章的。
這是當時荊州兩個不同的利益集團。王曉毅先生曾作過分析:“當時的荊州地區(qū),既存在著以劉表為核心的政治當權派集團,蒯越、蔡瑁、韓嵩、傅巽、劉先、宋衷等人是骨干分子;又存在著以龐德公為代表的地方在野名士集團,司馬徽、龐統(tǒng)、諸葛亮、徐庶、石韜等青年名士在其周圍?!盵4]在野名士成員關系十分密切,而以龐德公與司馬徽為核心。龐德公許“諸葛孔明為臥龍,龐士元為鳳雛,司馬德操為水鏡”,“孔明每至其家,獨拜床下”。龐統(tǒng)少不知名,龐德公使其訪司馬徽,“徽甚異之,稱統(tǒng)當為南州士之冠冕”[2]953。成員之間的交往見諸史籍的有向朗、馬良等?!度龂尽份d:“(向)朗少師事司馬德操,與徐元直、韓德高、龐士元皆親善”;“朗素與馬謖善,謖逃亡,朗知情不舉……免官還成都”[2]1010。《三國志·廖立傳》云:“朗昔奉馬良兄弟,謂為圣人?!盵2]997
這個集團中的代表性人物,如龐德公、司馬徽及黃承彥等,都不與劉表合作。據(jù)《襄陽耆舊記》記載,龐德公被劉表“數(shù)延請,不能屈”,劉表“乃自往候之 ”,德公猶不應 ,“表乃嘆息而去”,“后遂攜其妻子登鹿門山,托言采藥,因不知所在”[5]。穎川人司馬徽是荊州官學中宗師級的人物,“人謂劉表曰:‘司馬德操 ,奇士也 ,但未遇耳?!砗笠娭?,曰:‘世閑人為妄語,此直小書生耳。’其智而能愚皆此類”[6]。荊州士族的另一個代表人物黃承彥,盡管與劉表連襟,亦無仕宦經(jīng)歷見諸史籍。
劉表“昏世之主,不可黷近,久而阽危,必有讒慝間其中者”[2]655,以諸葛亮之明,當然不會夤緣鉆剌,仕宦于荊州。高臥隆中待時而動,不失為一個明智的選擇——這不光是諸葛亮個人的行為,也代表了這個集團的意向。隨著北方時局逐漸明朗,坐守荊州的劉表面臨著越來越大的壓力。此時,蒯越、韓嵩等荊州實力派皆勸劉表服從曹操,劉表猶疑未定。在野的荊州士族將目光轉向了北方軍閥劉備。
劉備在袁紹被擊潰后,于建安六年 (201年)投奔劉表,此時荊州安定,人才繁盛。收買人心是劉備的強項,在徐州時他因得到糜氏、陳氏等大族的支持得以接陶謙為州牧,后來又據(jù)徐州叛曹。來到荊州后,劉備仍然發(fā)揮他的這個優(yōu)勢,“荊州豪杰歸先主者日益多,表疑其心,陰御之”[2]876。劉表的疑心不無道理,據(jù)《三國志 ·伊籍傳》載,伊籍是劉表的同鄉(xiāng),又在荊州為官,卻與劉備“常往來自托”,后來隨之入蜀,深受劉備信任。
據(jù)《襄陽記 》載:“劉備訪世事于司馬德操。德操曰:‘儒生俗士,豈識時務?識時務者在乎俊杰。此間自有伏龍、鳳雛?!瘋鋯枮檎l ,曰 :‘諸葛孔明 、龐士元也。’”[2]913以司馬德操的威望與地位,劉備前去拜訪并不意外,難得的是司馬德操居然一改平日的謹慎小心,主動向劉備推薦諸葛亮與龐統(tǒng)⑥。司馬徽難道不明白劉表對劉備的防范之心嗎?
劉備去拜訪司馬徽,是否想延攬他為己所用?按他一貫的作風,這種可能性極大。劉備去“訪世事”,司馬徽答“識時務者在乎俊杰”,那所謂的“世事”為何,豈不是很明了嗎?司馬徽最終沒有跟隨劉備,但他卻推薦了諸葛亮與龐統(tǒng)。事實證明,司馬徽推薦的這兩個人,對劉備的事業(yè)有著絕非尋常的意義,幾乎可以代表整個荊州在野士族的鼎力支持。
劉備剛到荊州時,諸葛亮還很年輕 (21歲),來到荊州時間不長,大約剛剛同蒯氏、龐氏結親,與徐庶等師事司馬徽的時間也不會太長,劉備當然不會知道、更不會關注這個默默無聞的年輕人。推想起來,諸葛亮被司馬徽許為“臥龍”應該是稍晚的事情,此時他已在荊州立下腳跟,學問日進,為荊州士人所矚目。
劉備“三顧茅廬”的時間,裴松之根據(jù)《出師表》推斷為建安十二年 (公元 207年),諸葛亮時年 27歲?!叭櫭]”,應該是劉備看到荊州情況日益危急,不由得加緊活動。而荊州士族,也因迫在眉睫的危機分化更為激烈。蔡氏、蒯氏等既得利益者及北方士人是歡迎曹操的⑦。以龐德公等人為代表的在野集團,在曹操軍事壓力下與劉備走得越來越近,劉備訪賢于司馬德操及司馬德操推薦諸葛亮、龐統(tǒng)二人,都是在此背景下發(fā)生的。
以劉備政治經(jīng)驗之豐,他當然對諸葛亮及龐統(tǒng)的背景了然于胸。但意味深長的是,司馬德操向劉備推薦了諸葛亮與龐統(tǒng),而諸葛亮與龐統(tǒng)得到的待遇卻迥乎不同:與充滿傳奇與理想光環(huán)的“三顧茅廬”相比,龐統(tǒng)獲得劉備重視要坎坷得多。
被司馬德操許為“南州士人之冠冕”、又為龐德公“從子”,龐統(tǒng)出仕較諸葛亮早。他作過南郡功曹,赤壁戰(zhàn)后,周瑜領南郡,他還曾作為屬官送周瑜喪至東吳,在東吳頗有盛名。后劉備借得荊州,龐統(tǒng)也只是一個耒陽令,而且后來還被免官。最后,居然是東吳大將魯肅向劉備修書薦舉 (附帶著還有諸葛亮的作用,“諸葛亮亦言之於先主”,但怎么看似乎都不是主要原因),由劉備親自考察,這才重用龐統(tǒng),“大器之,以為治中從事”。
同樣作為司馬德操所薦舉,為何劉備對諸葛亮與龐統(tǒng)的差別如此之大呢?對于龐統(tǒng)而言,根本看不到司馬德操的推薦在劉備那兒發(fā)揮任何作用,難道劉備根本不重視司馬德操的評價,所以“三顧茅廬”也不可信嗎?
根本的原因,在于劉備的取舍。盡管司馬德操把諸葛亮、龐統(tǒng)當作荊州青年才俊的代表來推薦,但是,諸葛亮與龐統(tǒng)二人在荊州的根基、地位不可同日而語。
諸葛亮本為瑯邪人,漢末大亂中因叔父諸葛玄與荊州牧劉表有舊,前往投靠劉表。諸葛氏本不是漢末著名的高門大姓,來到荊州之后,是諸葛亮主動融入到荊州勢力集團之中,他娶黃承彥的女兒,與劉表及蔡氏拉上關系,又分別將兩個姐姐嫁與蒯氏與龐氏,不僅與在野勢力關系密切,而且與當權集團也關系匪淺。這種姻親關系,正如恩格斯的論斷,“對于騎士或男爵,像對于王公一樣,結婚是一種政治的行為,是一種借新的聯(lián)姻來擴大自己勢力的機會;起決定作用的是家世的利益,而決不是個人的意愿?!盵7]
與荊州豪門有密切的聯(lián)系,但在荊州并無任何實際的根基,這是諸葛亮與龐統(tǒng) (以及馬良、向朗等荊州本土才俊)的關鍵區(qū)別。同孫吳政權由淮泗集團入主江東一樣,劉備也是以客軍身份寄居荊州,如何處理主客關系,這是一個極端重要而又棘手的問題。在半生闖蕩中,劉備也具備了一定的勢力,但組成劉備心腹集團的,無論是關羽、張飛、趙云,還是糜竺、孫乾等,都不具備主掌全局的素質。劉備想要取得荊州利益集團的支持而又不會被架空甚至是取代,就勢必要尋找一個能拉攏荊州利益集團而又不會威脅自身地位的關鍵人物。這個理想的人物,便是諸葛亮。
之所以選中諸葛亮而不是龐統(tǒng)或其他任何人,是因為諸葛亮確實已成為荊州利益集團的重要節(jié)點,劉備拉攏了諸葛亮,就可以憑借諸葛亮的社會關系,達到與荊州在野集團結成聯(lián)盟的目的。而被劉備選中的荊州利益集團的代表者——諸葛亮,并不能完全代表與掌握荊州利益集團,因為他自己也只是一個客居者,而不是真正的荊州土著豪門大族。
在吳、蜀兩個客居集團政權中,對本地利益集團的利用與打壓,一直是個很敏感的問題。田余慶先生論及到的李嚴興廢,也是將其與蜀漢主客集團之間的矛盾聯(lián)系起來考察[8](巧合的是,作為益州利益集團的代表加以吸納團結的李嚴,也不是本土人士,而是客居益州的荊州人)。這個因素,在未入益州之前,劉備接管荊州時便已加考慮了。
建安十六年,劉備受劉璋邀請入蜀,留下諸葛亮、關羽、張飛、趙云等人鎮(zhèn)守荊州,而帶領龐統(tǒng)、黃忠、魏延等人入益。關羽、張飛、趙云等人,一直跟隨劉備,是元從集團的核心,也是劉備最為信任的心腹,以之守衛(wèi)荊州,自然是為了高枕無憂,但完全排斥荊州人士,難免會引起疑議,故而讓諸葛亮亦留守荊州⑧。而劉備帶走入蜀的龐統(tǒng)、黃忠、魏延⑨、馬謖、陳震、霍峻等,全是荊州人士。實際上,隨同劉備入蜀的荊州人士,遠不止此數(shù)人,僅僅依據(jù)延熙四年楊戲所作的《季漢輔臣贊》里的統(tǒng)計,便還有鄧方、輔匡、劉邕、張存、習楨、馮習、張南等。
當然,劉備之所以選中諸葛亮作為突破口,除了諸葛亮的身份之外,他的才能也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方面。諸葛亮高臥隆中,“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目的是觀察時局,待機而動。這一點不僅可以證諸“隆中對”,亦可從他對劉琦的安排窺見一斑。劉琦向諸葛亮求自安之計,諸葛亮以申生與重耳作喻,教他出守江夏。這固然是諸葛亮為劉琦安排的出路,但何嘗不可以視為諸葛亮伏下的一支奇兵呢?劉備當陽大敗,諸葛亮出使江東,談到自己的軍力時說:“豫州軍雖敗于長阪,今戰(zhàn)士還者及關羽水軍精甲萬人,劉琦合江夏戰(zhàn)士亦不下萬人”[2]915,劉備的嫡系全部收攏來才萬人,不過與劉琦的勢力相當。關羽收集殘兵敗將,劉琦所領的卻是生力軍??梢?盡管諸葛亮沒有主動歸附劉備,但他并不是庸碌無為地困守在隆中作兩耳不聞窗外事的腐儒,《魏略》誤記,非為無因。
得到大儒司馬德操的推薦,再加另一個推薦人徐庶的才能為他所親見,故而劉備對諸葛亮不可能不重視。建安十二年 (公元 207年),在曹魏大軍即將南下入侵荊州的前夜,47歲的左將軍劉備,從新野南下前去拜訪 27歲的諸葛亮。無論劉備的目的為何,總之,他去了三次,禮賢下士的形象也因之確立了。
從文獻記載與歷史進程兩方面看,劉備“三顧茅廬”確有其事。之所以會有這樣的舉動,司馬徽、徐庶等人的推薦是不可或缺的,但諸葛亮身后所代表的荊襄豪族的勢力亦不可小覷。事實上,在實現(xiàn)“跨有荊、益”的過程中,無論是赤壁戰(zhàn)后劉備“借荊州”,還是蜀漢在益州立國⑩,荊州士族 (以及作為荊州士族領袖的諸葛亮)都發(fā)揮了不可忽視的作用。尤其是“三顧茅廬”之時,當依于荊州無尺土之資的劉備,得到諸葛亮及荊州士族的支持,確實有如魚得水之感。
當然,以當世英雄的名望及左將軍之尊,去拜訪一個小自己 20歲而未有任何實際業(yè)績的年輕人,劉備這一舉措為自己贏得了名聲,也為“三顧茅廬”贏得了絢麗奪目的光環(huán)。由此,“三顧茅廬”千百年來一直被渴求得到重用的士人視為君臣際遇的典范,在他們的理想中不斷地被重新描述。
注 釋
① 可參閱于朝貴《一部形象生動的人才學教科書》(載《三國演義學刊》1985年第 1輯)、孟祥才《論諸葛亮的人格魅力》(載《臨沂師范學院學報》2005年第 5期)、王仕軍《諸葛亮投劉備的深層原因——經(jīng)濟學角度的粗略解讀》(載《學習月刊》2006年第 8期)等相關文章。
② 記蜀漢事,《魏略》有過于荒誕者,如記后主的奇遇,被裴松之評為“以事相驗,理不得然。此則《魏略》之妄說,乃至二百余言,異也”(《三國志·后主傳》)?!段郝浴芬嘤胁煌诒緜髡?如記姜維降蜀事,裴松之評為“此語與本傳不同”(《三國志·姜維傳》),記孔明死時安排,裴松之評曰“此蓋敵國傳聞之言,不得與本傳爭審”(《三國志·魏延傳》)。
③ 徐庶南客荊州,“與諸葛亮特相善”。諸葛亮為蜀相后,回憶起知交,對徐庶思念贊嘆不已,一則曰“人心苦不能盡,惟徐元直處此不惑”(《三國志·董和傳》);再則曰“昔初交州平,屢聞得失;后交元直,勤見啟誨”。(《三國志·董和傳》)其情誼之篤,可見一斑。時人對此皆有所聞,亦合常情。
④ 劉表“外寬內忌”,作為親戚的諸葛亮,即使有江東孫氏重臣張昭的推薦,似乎也不應該如此貿然地前去拜見孫權,更不應該讓人有所耳聞,畢竟荊州與江東孫氏結怨極深。
⑤ 太和中,諸葛亮出隴右,離元直、廣元仕財如此,嘆曰:“魏殊多士邪!何彼二人不見用乎?”(《三國志·諸葛亮傳》裴松之引《魏略》)。
⑥ 據(jù)《司馬徽別傳》載:“(司馬徽)有人倫鑒識,居荊州。知劉表性暗,必害善人,乃括囊不談議時人,有以人物問徽者,初不辨其高下,每輒言佳。其婦諫曰:‘人質所疑,君宜辯論,而一皆言佳,豈人所以咨君之意乎?’徽曰:‘如君所言,亦復佳?!渫窦s遜遁如此?!?/p>
⑦ 蔡瑁少時即與曹操有舊,歸曹以后,盡管“為時人所賤”,但曹操仍然青眼有加,官封“從事中郎、司馬、長水校尉、漢陽亭侯”。至于蒯越,先助劉表定荊州,歸順曹操以后,曹操在寫給荀彧的信中說:“不喜得荊州,喜得蒯異度耳?!?《三國志·劉表傳》)荊州名士韓嵩,早就被拜為侍中,授零陵太守,荊州平定后,更被曹操授予大鴻臚的印綬。(《三國志·劉表傳》)
⑧ 馬良在諸葛亮入蜀時亦留在荊州,但馬上被召為左將軍掾,其弟馬謖則隨劉備入蜀。王夫之在《讀通鑒論》中亦指出,劉備信任關羽甚于信任諸葛亮。
⑨ 義陽人魏延“以部曲隨先主入蜀”,經(jīng)歷不詳。
⑩ 當然,荊州士人在劉備伐吳一役中也起到了重大作用,參見拙文《諸葛亮為何感嘆法正——談談諸葛亮在伐吳問題上的處境》,《文史知識》2010年第 3期。
[1] 孫文禮.“三顧茅廬”相關問題考辨[J].華中科技大學學報,2003(2):62.
[2] 陳壽.三國志·諸葛亮傳[M].北京:中華書局,1975.
[3] 丁寶齋.諸葛亮與漢末襄陽大姓[J].文史哲,1999(6):45.
[4] 王曉毅.荊州官學與三國思想文化[J].孔子研究,1994(1):45.
[5] 習鑿齒.襄陽耆舊記校注[M].舒焚,張林川,校注.武漢:荊楚書社,1986:38-39.
[6] 余嘉錫.世說新語箋疏[M].北京:中華書局,1983:67.
[7] 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思選集:(4)[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6-77.
[8] 田余慶.李嚴興廢與諸葛用人[M]//秦漢魏晉史探微.北京:中華書局,2004.
The D iscr im ination of Paying Three Visits to the Cottage by L IU Bei
HU Yicun
(Normal School,Huangshi Institute of Technology,Huangshi Hubei 435003)
Paying Three Visits to the Cottage byLiu Bei is indeed the case.The recordation that ZHU Geliang set outmaster by"Wei lue"and"Yuan Zi"is not true.The alliance between ZHU Ge-liang and L IU Bei is important to each other.ZHU Ge-liang that is on nobility’s behalf in Jinzhou supported L IU Bei,and L IU Beiwanted to obtain the alliance.The mutual demands of interestsmade the alliance inevitable.
L I U bei;ZHU Ge-liang;Paying Three Visits to the Cottage;interest
K207
A
1671-7422(2011)02-0065-06
10.3969/j.ISSN.1671-7422.2011.02.016
2011-01-27
湖北省教育廳人文社科項目“基于三國題材的穿越類玄幻小說研究”,項目編號:2009b416;黃石理工學院課題“民間歷史知識體系初探”,項目編號:2009yjr79B。
胡以存 (1971— ),男,湖北英山人,副教授,碩士,主要從事中國古典文學及歷史的研究。
(責任編輯 尹春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