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倫俊鄧強林 馮禮斌 熊小鳳 王榮強
碗豆尖,又稱龍須菜、碗豆頭。碗豆尖富含蛋白質(zhì)、碳水化合物、礦質(zhì)營養(yǎng)元素等。碗豆尖是一種沒有污染、營養(yǎng)豐富、風味獨特、售價不凡的高檔綠色食品蔬菜。它可以素炒葷做,又可涼拌配湯,深受人們喜愛,產(chǎn)品極為走俏。為使碗豆尖產(chǎn)量高、品質(zhì)優(yōu),增大農(nóng)民的收益,利用科學技術(shù),加強其田間管理非常重要。
1.化學除草 碗豆尖一般在10月上、中旬播種。根據(jù)除草應除早、除小、除凈的原則,在碗豆種播種后,應立即采用土壤封閉方法化學除草,具體方法是:
(1)每畝用72%異丙甲草胺600~800ml,對水 900~1000kg噴霧。
(2)每畝用50%撲草凈可濕性粉劑60~80g,對水 80~100kg噴霧。
2.芽前除草 可避免藥物傷害碗豆苗,除草全面、徹底。但施藥時,要嚴禁重復交替噴霧,以防藥害。要采取退步式均勻噴霧。要保持土壤濕度,又不可積水,以利于藥效發(fā)揮。
碗豆尖幼苗期容易發(fā)生草荒,表土容易遭雨淋而板結(jié),需進行中耕。一般要淺中耕2~3次,使表土疏松、細小。中耕有利于碗豆尖地下根系生長和地上壯苗早發(fā),有利于除去前段時間未除盡的雜草。第一次中耕應在碗豆尖株高5~8cm進行;第二次中耕在碗豆尖株高10~12cm進行。如果在生長中后期雜草較多,仍應拔除,以免雜草叢生,植株受蔭蔽;避免雜草與碗豆苗爭水、爭肥、爭光,影響產(chǎn)量。
碗豆苗有根瘤菌能固氮的特殊功能,所以不必多施氮肥,一般只施提苗肥和追肥2~3次。第一次在碗豆尖出苗后5~7天左右施提苗肥,以畝施清糞水2000~2500kg,加入尿素肥3~5kg、鎂鋅肥1~1.5kg澆灌,以保證幼苗健壯,葉色濃綠,提高光合效率。第2~3次分別在每次采收后,按每畝追施尿素12~15kg,并澆足水,可促進嫩梢肥大,提高嫩頭產(chǎn)量。第2~3次施肥時不再加人畜糞,以便碗豆尖清潔衛(wèi)生。在碗豆尖生長期間若遇干旱,要及時澆水,保持土壤濕潤,保證碗豆尖正常生長。若雨水過多,應及時疏溝排水,嚴防田間濕度過大而誘發(fā)病害。
碗豆尖的病蟲防治,應采用農(nóng)藥減量控害增效新技術(shù),選用無公害藥物防治病蟲。具體操作是:
1.病害及其防治 碗豆尖的主要病害有白粉病和褐斑病,可選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或15%粉銹寧1500倍液噴霧,每隔10~15天防治1次,連續(xù)防治2~3次。
2.蟲害及其防治 碗豆尖的主要蟲害有碗豆蚜和潛葉蠅,可選用50%辟蚜霧可濕性粉劑,畝用10~15g,對水40~60kg噴霧,或每畝用80%敵百蟲可溶性粉劑80~100g,對水60~80kg噴霧。
碗豆苗以摘幼嫩未張開的托葉及頂部嫩梢供菜用。碗豆尖出苗18~22天后,當苗長出8~10片葉、18~20cm高時,即可開始分次采收碗豆嫩尖。一般采摘頂部帶有1~2片尚未充分散開的嫩芽;兩周后,可采收分枝嫩尖,每個分枝應留基部2~3個節(jié)位,以便繼續(xù)產(chǎn)生分枝。以后每隔12~18天便可采摘1次,一般可采收5~7次。碗豆苗采收時,應用手摘嫩尖或用小刀分次割收嫩頭。同時,采收后放入筐中,切勿堆積,及時運銷上市,以防發(fā)熱變質(zhì)。另外,還可用食品包裝膜將優(yōu)質(zhì)碗豆尖整形包裝,密封后分層放置無菌箱內(nèi)保鮮,并運往外地市場銷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