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艷麗
(中國民航大學外國語學院,天津 300300)
T.S.艾略特與東方宗教思想
——透視《荒原》與《四個四重奏》中的印度教與佛教思想
喬艷麗
(中國民航大學外國語學院,天津 300300)
T.S.艾略特在其作品《荒原》和《四個四重奏》中借漁王神話、輪回、禁欲等主題以及“荷花”意象、“輪子”意象、循環(huán)時間觀和“四大皆空”來表達對印度教和佛教思想的尊崇。雖然《小吉丁》中,詩人傾向于將印度教和佛教視為詩歌創(chuàng)作的手段,但其跨越文化樊籬、穿越時空的詩創(chuàng)風格激發(fā)了美國60年代的“垮掉派”代表人物對東方文化的濃厚興趣,使之沿著艾略特的思維路徑繼續(xù)尋找西方社會獲得拯救的東方良藥。
T.S.艾略特;詩歌;印度教;佛教
一
艾略特出生于美國唯一神教(Unitarianism)家庭。受祖父威廉·格林利夫·艾略特影響,艾略特從小就施洗成為唯一神教教徒,并不可避免地繼承了威廉宗教自由主義和社會保守主義的矛盾信仰。一方面,艾略特不能接受唯一神教對“三位一體”、“道成肉身”等傳統(tǒng)基督徒信仰的拋棄以及對人類“罪”感的削弱;另一方面,唯一神教對“道德品行”的強調又使艾略特對一切強調道德品行的理論和宗教信念都極為推崇。[1]100這也正為艾略特接受東方的宗教信條奠定了思想基礎,因為印度教和佛教也尤為注重人的道德行為。
中學時代,吉卜林的小說《吉姆》和《想做國王的人》使艾略特了解到了印度的風土人情、動物植物、地理特征。1906年,艾略特入讀哈佛大學,專修哲學和文學。其時正值哈佛大學的“黃金時代”,活躍著一批著名教授,如歐文·白璧德、查爾斯·蘭曼、詹姆斯·伍茲、亨利·柏格森和喬治·桑塔耶那等等,正處于東方文化熱的浪潮中。受白璧德要建立秩序的思想的影響,艾略特開始對梵文與佛教產生濃厚興趣。研究生階段,艾略特在蘭曼的指導下開始學習梵文和巴利語,并師從伍茲學習了一年缽顛閣梨的玄學。同時,他還選修了一位日本教授(Masaharu Anesaki)開設的佛教課程。[2]47在這些課程中,艾略特接觸到了大量古印度典籍:如《吠陀經》(Vedas)、《奧義書》(Upanishad)、《瑜伽經》(Yoga—Sutras)以及《薄迦梵歌》(Bhagavad—Gita)。[1]111這些經典之作使艾略特對印度教關于人神之間的關系和“道成肉身”的理論有了更深入的認識,同時更加尊崇古印度智者創(chuàng)立的道德規(guī)范。也正是此時,艾略特閱讀了對他影響甚大的佛教讀本:亨利·克拉克·沃倫主編的《佛教譯本》。從早年對東方文化的研習中艾略特汲取了印度教及佛教的古老智慧,并稱:“智慧對各處的人們都有用,不然,一位歐洲人又能從婆羅門教的優(yōu)波尼沙士(Upanishads)或佛教中的尼卡亞斯(Nikayas)中得到什么益處呢?”[3]雖然艾略特于1927年施洗加入了英國國教圣公會,并稱自己在宗教上是“英國國教成員”;但他對東方宗教思想的感情并未因此而消退。細讀其作品《荒原》和《四個四重奏》,我們不難感受到詩人對印度教和佛教的獨特情思。
二
《荒原》的創(chuàng)作靈感來自于德國思想家奧斯瓦爾德·斯賓格勒所著《西方的沒落》一書,該書反映了二十世紀初期西方知識分子對西方的文明開始所持的懷疑態(tài)度。受此啟發(fā),《荒原》的主題主要是強調西方現代資本主義的精神危機及迫切需要新生。詩中充滿了零碎的片段,字里行間彌漫著人們的百無聊賴和在失去信仰、精神空虛、生活毫無意義時產生的危機意識。在這樣一個情境中,艾略特扮演了一個悲天憫人的角色。在見證苦難的同時,他希望能夠找到一付醫(yī)治歐洲人精神創(chuàng)傷的靈丹妙藥以拯救這片古老的大地。也正是這樣一種心境讓艾略特找到了印度教和佛教。
艾略特承認,《荒原》這首詩的題目、結構和象征體系都來自杰?!ろf斯頓的《從儀式到傳奇》。書中,韋斯頓探討了基督教圣杯傳奇的來源與古代“漁王”(Fisher King)的故事相關。由于某國的統(tǒng)治者“漁王”被一支利矛傷害,臥病在床并喪失性能力;國家因而干旱無水、土地荒蕪。要使該國恢復生機,必須尋找圣杯,醫(yī)治“漁王”的疾病,使之恢復性能力。然而,韋斯頓稱這并不是一個純粹的基督教故事。有關追尋“圣杯”的神話,實際上是古人類對生命奧秘的探尋儀式的記錄,其更早的源頭是印度教經典《吠陀經》。在這部印度教經典中,王子(Bhagirath)為拯救他的家族和國家,歷盡千辛萬苦,登上喜馬拉雅山尋找恒河女神,以釋放河水、拯救干涸的大地。[4]42因《荒原》的故事情節(jié)與該故事有諸多相似之處,印度學者辛格將這個故事視為“圣杯傳奇的印度版”。[5]
盡管艾略特稱,《荒原》一詩主要是其個人的內心感受,帶有明顯的個人悲觀色彩和病態(tài)心理,但它象征了一戰(zhàn)后西方人四分五裂的精神風貌及其精神生活的無序與無聊,因此很快就被世人看作是當時對西方社會一個具體時期的客觀反映。其創(chuàng)造的黑暗與痛苦的景象“不屬于某一個人,而是屬于那個時代的文化,屬于現代的城市,屬于戰(zhàn)后的世界”。[6]那么,如何才能讓人們擺脫痛苦,走出荒原?詩中,艾略特引用了印度教經典《奧義書》中的一個寓言來暗示荒原人可以獲得救贖的方法:創(chuàng)世者生主(Prajapati)的三個門徒——人、神、魔在完成了修行后問生主,他們應該擁有怎樣的品德才能生活得有意義,生主連續(xù)使用了“噠、噠、噠”來回答他們。對人,“噠”意味著“給予”;對神,“噠”意味著“抑制”;對魔,“噠”則意味著“同情”。[1]111在此,艾略特表達了對信仰的渴望和對失去的人生的整體感的追尋;同時將拯救的希望寄托于印度教,將“給予、抑制、同情”三字箴言視為拯救人類的最高智慧。
在《荒原》中,我們還看到了一些佛教成分。“輪子”是艾略特在其詩歌中用的較多的意象。在佛教中,“輪子”用來寓指輪回,有生命的東西在天、人、阿修羅、餓鬼、畜生、地獄等六道迷界中生死相續(xù),猶如車輪沒有始終地轉著,所以叫“輪回”。輪回是與“涅槃”相對稱,人只有中斷輪回,才能抵達涅槃的彼岸。在“死者葬儀”一章中,艾略特借梭斯脫里斯夫之口說,“這是帶著三根杖的人,這是轉輪”,“我看到一群人,繞著圈子走”,以此象征倫敦人生息繁衍的單調循環(huán)生活。不僅如此,在《荒原》的草稿中艾略特欲借“輪子”意象說明倫敦人雖生猶死的絕境,并寫道,“倫敦,你的人民系在輪子上,”“漢普斯蒂德的居民永遠系在輪子上?!钡淉嫷陆ㄗh,艾略特在正式詩稿中將這兩行刪掉了。[7]52-53
艾略特對佛教的興趣是和他當時對未來、對人生的最終歸宿的關注分不開的。戰(zhàn)后的歐洲,一切業(yè)已墮落,人們變得精神空虛,相互間的真誠友誼已經變成相互猜忌,吃喝玩樂成了他們的唯一希望。因此,欲望作為《荒原》的一個重要主題,在某種意義上被視為西方文明的問題的根源。為彰顯禁欲的重要性,同時也是希望能有一種神秘的力量來遏制住這些墮落現象,詩人搬出了佛主的《火誡》,并在其中摘取一些辭句直接作為詩句。詩歌的結尾,詩人特意用了梵語“平安”(Shantih)以暗示只有在宗教中才能找到所追尋的“超越理解的平安”。也正是詩人對他所在的那個社會、那個時代情欲罪孽現象的一種透視,詩人才叫出“主啊你把我救拔出來”的呼號,不幸的是,這最后一句還未說完,他已經在欲望之火的重重圍困下走向殞滅。
三
《四個四重奏》在創(chuàng)作上是很受印度教經典《薄伽梵歌》的影響的,根據艾略特本人對《薄伽梵歌》的評價,“我們從但丁或者《薄伽梵歌》或者其他宗教詩那里學到了很多,這些詩讓人覺得去相信那種宗教。《薄伽梵歌》就我所知是僅次于《天堂篇》的最偉大的哲理詩?!保?]達馬揚·蒂·戈希曾說,《四個四重奏》中的四大元素與《薄伽梵歌》的四個重要瑜伽具有平行關系;具體而言,《焚毀的諾頓》的空氣與禪有關,《東庫克》的土與行有關,《干賽爾維吉斯》的水與智慧有關,《小吉丁》的火與信仰有關。[9]正如《薄伽梵歌》的不同瑜伽,《四個四重奏》借用艾略特的祖先和他本人生活中值得紀念的四個地方為詩題,既各自獨立成章,又合為一體來探索最高真實,表現了詩人處理整體與部分、合與分的卓越能力。
長詩開篇《焚毀的諾頓》中,敘述者沿著不曾走過的那條走廊,朝著從未打開的那扇門,進入記憶中的玫瑰園,呈現其眼前的是“干的水池,干的水泥,褐色的池邊緣,池子里充滿了陽光中流出來的水,荷花在靜靜地,靜靜地,升高?!备鶕u論家P.S.斯瑞的說法,艾略特對玫瑰園的情景描繪與恒多羅的壇場的結構相似?!逗愣嗔_經》在描述壇場的結構時說,“主要的形狀是圓形,或是同一中心的多層圓,外有方形包圍,四門可進入……壇場的中心指向宇宙,由一圈荷花圍成寶庫,象征著最高智慧……壇場是整體的濃縮,類似宇宙,它反映了宇宙形成的過程,元素的循環(huán),以及其內部的對立面:塵世的和非人間的,靜態(tài)和動態(tài)的之間的融合?!保?0]103壇場在此不僅是一個幾何圖形,而且充滿著精神意蘊。當人們看見壇場,自然陷入沉思,各種沖突將在通往“中心”的過程中得到緩解與平衡,個體也即得到精神上的升華。[7]52除此而外,當我們看到“池子里的荷花”時,不僅要問,與佛教相關的“荷花”為何出現于此?艾略特借“荷花”要表達什么樣的象征意義?眾所周知,在印度思想中,“荷花”不僅意味著純潔與完美,而且寓指沉思與覺悟?!逗愣嗔_方法》在談到“荷花”的象征意義時如此描述:“正如荷花長于‘泥的黑暗’中,在水的表面開花,出污泥而不染。由此觀之,內在的自我超越物體的局限,超越自身,這樣就不受幻象與無知的污染?!保?0]102由此而見,詩人借玫瑰園和“荷花”的象征意義,將整個《四個四重奏》看作壇場,在一步步走向玫瑰園中心的過程中思考著人與時間、生與死、痛苦與行為之間的關系,同時一步步地意識到各種矛盾的和諧統(tǒng)一,并且逐漸產生對最高真實的短暫領悟。
《四個四重奏》中也不乏“輪子”意象?!斗贇У闹Z頓》中,詩人為我們描繪了一個幻象。用詩歌語言來說,它是旋轉世界的中心,或“旋轉世界的靜止點”。用哲學的語言來說,它既沒有運動,也沒有停止運動;既不是肉體,也不是沒有肉體。艾略特說它像一只“中國花瓶”,永遠旋轉,但又永遠靜止。[4]43這顯然是受了印度教思想的影響?!栋昨厞W義書》(Svetasvatara Upanishad)將廣袤的字宙看作為梵之輪,若個體與梵分離,他就圍繞輪子旋轉;但當個體意識到梵與他同在時,他就不再隨輪旋轉,即達到了永恒。[10]34由此推之,艾略特將“梵”視為宇宙世界的最高境界,當這種“靜點中心”軸陷入不潔的肉體中,車輪的運轉受到了阻礙,人世的罪惡與貪婪阻礙了輪子的自由運轉,人生才變得毫無意義。因此,人只有在偉大的模式——“梵”中,才能克服自身的局限;人只有在對靜點的領悟之中學會與本體的和諧相處,現象世界的無常與痛苦才不會造成人的精神痛苦;輪子才可以不受人的不完美的阻礙,圍繞中心軸自動運轉。
這種和諧生活的“輪子”意象同樣存在于《東庫克》中。東庫克是英國薩馬塞特(Somerset)地區(qū)的一個古老村莊。17世紀末,詩人的祖先安德魯·艾略特從這里起身赴美洲大陸。1937年,年近花甲的艾略特重歸故里。[2]254-255對這個小村莊來說,生活就是一種重復,房屋倒了又建,村民死了又生,構成了一種人生的循環(huán)。循環(huán)往復的形象說明人生就像一個巨大的轉輪,從最低點轉到最高點,然后又從最高點跌落到最低點。東庫克村的人們曾經圍著篝火跳舞,“相親相愛,手挽手,臂連臂”,合著四季的節(jié)拍,“吃、喝、拉屎和死亡”。[4]44這個篝火舞蹈儀式更加深了先前的“輪子”意象。篝火舞蹈象征著陰陽交合,豐收季節(jié);象征著萬物和諧,天地一體。艾略特正是運用這些若隱若現的意象來暗指輪子,輪子不停地運轉,象征著存在的不停流動,天地萬物都圍繞輪子旋轉,并在輪子旋轉的高低弧線上找各自的位置。[7]54
《干賽爾維吉斯》是一首充滿回憶的詩。艾略特一開始所提及的那條大河就是流過其出生地圣路易斯的密西西比河。這條“神情陰郁,桀驁不馴”的河流,既是現實生存的地理圖,也是有限時間與永恒時間的關系圖。[11]艾略特將時間比作河,永恒比作海:河的上游指向未來,下游指向過去;但是海卻在人類之外,成為包圍著人的存在的神秘成分,它敵視人類生活,人們控制不了它。這便是永恒。盡管河海屬于兩個不同的世界,但他們并不是可望而不可即的,也并不意味著人類永遠不能穿越河流進入永恒的海洋。詩人這種對時間的思考可以說是對生存和一切存在的思考,詩人從河的運動中看到的是人類的生存和個人人生的痛苦,認為人類的生死和植物的枯榮有著同樣的節(jié)奏,“死亡”是重生的必經之路,這也是詩人反復提及重生的目的。詩人的這種時間觀明顯是受到了印度時間觀念的影響。印度的時間概念是循環(huán)的,印度教的時間觀是重復性。這種時間循環(huán)的觀點與艾略特重生的原則有著不謀而合的邏輯聯(lián)系。因此,在宣布耶穌降臨之后,詩人祈求得到克里希納這一印度神話中最強大的神的教導,他要人們“用平靜的頭腦/把未來和過去思考一番”,并說“無論存在的哪一個區(qū)域里/人的頭腦在死亡的時刻/也許會是專心致志的?!彼麣⑺懒松砼R磨難時脫逃的阿求納。[12]106
在《干賽爾維吉斯》我們也看到了佛教思想的影子。詩人描寫了與河海相關的漁民生活:漁民一代又一代在海上作業(yè),出海后又返航,從一個地點向另一個地點運動,卻不問哪里是終了。“對于漁民來說‘航?!撬麄兊闹\生手段,對艾略特來說,航海就是人間生活的縮影。”在此,艾略特的想象又一次在佛教思想中找到了印證。佛教認為:人間就像大海,人只不過是漂浮其上的迷失方向的落水者,一生漂泊,經受著無盡的煎熬。佛教箴言“苦海無邊,回頭是岸”,不但是對人間生活的寫照,同時也是對迷失的人們的召喚。因此,對艾略特而言,在人生的苦海上,航海者只需要“一路向前”,以離開欲望的苦海,到達天堂的彼岸。[4]45
《小吉丁》中,小吉丁是英國東部的一個小村莊。小吉丁雖小,但意義卻不平凡。17世紀時尼古拉斯·費拉在此創(chuàng)立了一個小型的英國國教團體。這個團體的成員以“神圣地生、神圣地死”為信條,終生過著貧窮、自律和虔誠祈禱的家庭式生活。因此,對于艾略特來說,小吉丁是一個“禱告曾經生效的地方”;而這個宗教團體的成功經驗也進一步說明,人可以通過虔誠和信仰來超越歷史的是非,從而實現靈魂與永恒的交匯和對現實生活的超越。這種“超越”不是愛,而是“漠然”,如佛教的“四大皆空”,它超越人間欲望,引人生沖出時間的牢籠、奔向精神的自由;而這也正是艾略特所追求的目標。在此,艾略特的思想雖與佛教再次碰撞,但他已不再如此前對佛教甚或東方宗教所擁有的熱情,而更多的是將其相關哲學與經驗視為詩歌創(chuàng)作和思想表達的手段或語料來源,并且在使用時“表現出更多的謹慎?!保?3]雖然艾略特也承認,人文主義學者在促使人們意識到基督教需要理解和審視東方思想的必要性方面做出了貢獻,認為“未來的基督教哲學不可能忽視東方思想”。[4]46但是,他還是毅然決然地豎立起恢復基督教傳統(tǒng)的旗幟,試圖以“上帝無所不在,無所不能”的宗教氣息感染現世的人們信仰上帝,尊崇上帝,從而走出荒原。當然,詩人的如此舉動并不能抹煞其對歐美詩壇的貢獻和對后世詩歌創(chuàng)作的影響。這種影響所及的直接后效是激發(fā)了美國60年代的“垮掉派”代表人物——金斯堡、雷克斯洛斯、斯奈德等人對東方文化的濃厚興趣,并使其沿著艾略特的思維路徑繼續(xù)尋找西方社會獲得拯救的東方良藥。
[1]徐娟.簡述T.S.艾略特的宗教探求[J].新鄉(xiāng)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4):110-111.
[2]Ackroyd,Peter.T.S.Eliot.A Life[M].London:Sphere Books Ltd,1985.
[3]T.S.Eliot.On Poetry and Poets[M].London:Faber&Faber,1957:226.
[4]張劍.艾略特與印度《荒原》和《個四重奏》中的佛教、印度教思想[J].外國文學,2010(1):39-47.
[5]Singh,Amar Kumar.T.S.Eliot and Indian Philosophy[M]. New Delhi:Sterling Publishers Private Ltd.,1990:23.
[6]陳鼓應.悲劇哲學家尼采[M].北京:三聯(lián)書店,1996:57.
[7]蔣洪新.印度思想與《四個四重奏》探幽[J].外國文學研究,1996(2):50-56.
[8]T.S.Eliot.“Dante”in Selected Essays[M].3rd.ed.London: Faber&Faber,1951:258.
[9]Damayanti Ghosh.IndianThoughtinT.S.Eliot[M]. Calcutta:Sanskrit Pustak Bhandar,1978:56
[10]P.S.Sri.T.S.Eliot,Vedanta and Buddhism[M].Vancouver: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1985.
[11]劉田.“四個四重奏”的時間主題與元素變奏[J].外國文學研究,2005(5):97-102.
[12]陳欽武.“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解讀T.S.艾略特的《四個四重奏》”[J].淮北煤炭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3):102-106.
[13]Murry,Paul.T.S.Eliot and Mysticism[M].London:Macmillan,1991:152.
Eastern Religious Concepts in Poems by T.S.Eliot--Concepts of Hinduism and Buddhism in The Waste Land and Four Quartets
QIAO Yan-li
(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 of CAUC,Tianjin 300300)
T.S.Eliot’s interest in Hinduism and Buddhism is shown in the story of the Fisher King,the concepts of Transmigration and Asceticism in The Waste Land and the images of“l(fā)otus”and“wheel”,the ideas of“circulating time”and“complete indifference to worldly temptations”in Four Quartets.Eliot tended to treat the concepts and experiences in Hinduism and Buddhism as means of writing poems in Little Gidding,while his cross-cultural writing style guided the Beat Generation in America to follow him and go on looking for the oriental cures for western social problems.
T.S.Eliot;poems;Hinduism;Buddhism
I 0-03
A
1001-4225(2011)04-0060-04
2010-10-15
喬艷麗(1979-),女,山西臨汾人,英語語言學碩士,中國民航大學外國語學院講師。
天津市高等學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T.S.艾咯特詩歌中的后現代性”(20082222)
李金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