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 芳
(云南省社會主義學院,昆明 650031)
論和諧文化與中華民族凝聚力
諸 芳
(云南省社會主義學院,昆明 650031)
以和諧為特質的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凝聚力的思想基礎和源泉。和諧文化通過促進國家統(tǒng)一、民族團結、民族認同,增進民族自豪感,維系海內(nèi)外華人的民族情,而起到中華民族精神紐帶的作用。面對全球化背景下中國社會的深刻變革,增進中華民族凝聚力,必須堅持和諧理念:用和諧理念正確處理中華文化與各種地域文化發(fā)展的關系;用和諧態(tài)度正確對待外域文化;法治文化與和諧文化相融合。在中國和世界范圍內(nèi),使中華文化的核心價值——和諧得以延伸,是我們光榮的歷史使命。
和諧;中華文化;中華民族凝聚力;精神紐帶
民族凝聚力是民族的精神紐帶。作為一種軟實力,它對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發(fā)展具有重要影響,是綜合國力的重要組成部分。而民族的精神紐帶,是以文化為基礎的。中華文化作為我們民族幾千年歷史的沉淀,它為中華民族的當代發(fā)展奠定了厚實基礎。站在時代的高度研究和思考中華文化的核心價值——和諧與中華民族凝聚力的關系,對我們在新的歷史條件下不斷增強中華民族凝聚力,發(fā)揮中華文化的紐帶功能,推動中華民族的統(tǒng)一和強盛,具有重大的現(xiàn)實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
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在不斷適應環(huán)境、改造環(huán)境、形成自身特有語言、習俗和人文傳統(tǒng)的發(fā)展歷程中形成和表現(xiàn)出來的精神現(xiàn)象、個性特征、價值追求。中華文化是多元一體的文化,各種文化流派、文化思想在文化創(chuàng)造活動中,在長期的歷史磨合和主體自覺的價值選擇、整合的循環(huán)往復中形成了充分體現(xiàn)中華民族整體利益的文化價值體系,較全面地規(guī)定了個人對社會、對國家和對民族的責任和義務,對個人和祖國的關系進行了明確的價值定位。中華文化的核心價值主要可以歸納為四個方面,即天人合一、剛健有為、以人為本、貴和尚中。這些思想都具有極強的思想統(tǒng)攝性,是我們整個民族的精神依托和團結紐帶,是中華民族凝聚力的思想基礎,是民族凝聚力的不竭源泉。
尤其,在中華文明的思想寶庫中,有著非常豐富的“和諧”思想資源。無論是儒家還是道家、墨家以及后起的佛教、道教,都提倡人與自然的和諧,人與人的和諧以及全社會、全世界的和諧。和諧是中華文化最重要的命題與核心價值,是中華文化的主旋律和終極追求。每一種民族文化都具有社會整合和導向、激勵功能,而和諧使得中華民族既生生不息、與時俱進,又厚德載物、包容寬厚,歷經(jīng)千回百折而不衰,使中華文化的民族凝聚力功能進一步增強。
中國自古以“和”為最高價值。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中,儒釋道三家的和諧思想雖然各有側重,但對和諧的追求卻是一致的。儒家說,“禮之用,和為貴。
意思是“社會秩序的作用,貴在使社會和諧。”通過對禮的體認和人際交往,化解緊張與沖突。《國語?鄭語》中西周史官史伯說:“和實生物,同則不繼”。意謂不同的東西和合才能導致新事物的產(chǎn)生,相異事物相互協(xié)調(diào),才能促進事物的產(chǎn)生、發(fā)展,實現(xiàn)“和而不同”、“和實生物”。相同的東西簡單相加,沒有意義,甚至窒息事物的生機?!吨芤?象傳》還提出:“君子以厚德載物”。儒家還把“中庸”作為實現(xiàn)和諧的方法,并用來規(guī)定和諧的度。孔子說:“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庇终f:“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抖Y記?中庸》提出:“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币浴爸轮泻汀睘樾摒B(yǎng)的最高境界,要求人們處理問題找準平衡點,恰如其分,恰到好處。也就是把握準確的度,既不要缺位,也不要越位,“過猶不及”。道家雖然抨擊儒家的思想是本末倒置,失去了“道”這個根本而去追求“仁”和“禮”,但道家主張“道法自然”,合乎天道,順應自然,減少沖突對抗,維護和諧之美,也透出其倡導“和諧”的精神。老子還說:“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意思是:人不自我顯揚,反能彰明;不自以為是,反能是非昭彰;不自我夸耀,反能見功;不自高自大,反能顯出長處。正因為不爭,所以天下沒有人與他爭。這是教人們做事適可而止,不要走極端,要把握好“度”。這實質上也是一種和諧、中庸的思想。釋家尊崇“中道圓融”、宣揚“善惡必報”,主張人要從心開始,慈悲為懷,常思己過,率真包容,反對用武力去逼迫征服別人,成就“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和諧境界。這種和合、寬厚、包容的思想貫穿于中華文化的整個發(fā)展進程,滲透于中華民族思想和實踐的各個方面。
和諧是提倡一種忽略個體差異、注重整體、群體至上的思想,主張和以處眾、和衷共濟、政通人和、內(nèi)和外順的社會關系,實現(xiàn)一個高度和諧、協(xié)同的社會。以此為思想基礎,儒家及其后來的繼承者漢朝的董仲舒等確立了“大一統(tǒng)”的現(xiàn)實追求,直到今天,“大一統(tǒng)”的理念依然深深根植于每個中國人的心中。自秦漢以來的兩千多年歷史,我國一直是一個多民族國家,這期間雖然出現(xiàn)過數(shù)次統(tǒng)一與分裂的斗爭,但維護集中統(tǒng)一、反對分裂割據(jù)始終是發(fā)展的主流,封建社會最著名的太平盛世——西漢的“文景之治”、唐朝的“貞觀之治”、清朝的“康乾盛世”都是建立在國家統(tǒng)一的基礎之上的。國家的統(tǒng)一促進了多元文化整合的速度和力度,而整合后的中華文化更具強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谷諔?zhàn)爭時期,中華兒女在中國共產(chǎn)黨的倡導、推動和領導下,建立起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國共兩黨以國家和民族利益為重,暫棄前嫌,開展第二次合作,共同捍衛(wèi)國家的尊嚴和完整,也正是基于中華民族的和諧文化。到了20世紀末,香港和澳門成功回歸?!耙粐鴥芍啤钡膫ゴ笳卧O想和成功實踐令西方社會贊嘆不已。其實,“一國兩制”所蘊含的“和而不同”的包容和辯證精神正是和諧文化的精髓。可見,和諧文化在維護國家統(tǒng)一方面發(fā)揮了巨大的作用,是中國國家凝聚力的源泉。
和諧文化不是排他性的文化,因此,消解了由種族差異可能引起的隔閡,形成了中華民族“和而不同”的民族統(tǒng)一觀。中國歷史上“外族” 多次入主中原,漢民族失去了對全國的統(tǒng)治權,新的統(tǒng)治民族的文化盡管與中原華夏文化不同,但華夏文化仍被繼承著,并在新的國家政權中支配著人們的生產(chǎn)生活和歷史進程。不管是建立元朝的蒙古人還是建立清朝的女真人,都認同自己是中華民族的成員。尤其在南北朝和五代十國時期,雖然民族沖突頻繁,但并沒有導致中國分裂為以人種界定或者以民族為單位的所謂“民族國家”,而是經(jīng)過一段時期的沖突與融匯,本著“和而不同”的價值理念互相容納學習,和平共處。和諧也使中華民族形成了多元一體的格局。正如費孝通先生所說,中國56個民族已結合成相互依存、統(tǒng)一而不能分割的整體,在這個民族實體里所有歸屬的成分都已具有高一個層次的民族認同意識,即共休戚、共存亡、共榮辱、共命運的情感和道義。在不同層次的認同基礎上可以各自發(fā)展原有的特點,形成多語言,多文化的整體。因此,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是統(tǒng)一的,民族情感與愛國主義是共生的,語言和文化的多元并沒有妨礙這種認同意識的形成和發(fā)展。不斷強化這種認同意識,對于維護國家統(tǒng)一和增強民族凝聚力無疑都是極為必要的。
縱觀中國歷史,一方面,歷代統(tǒng)治者在制定和推行民族政策時,受和諧文化的影響,“因俗而治”、“以夷治夷”是其主導思想,總是以羈縻懷柔、和平交往為主要原則。這有利于各民族加強團結,互相交流,促進了中華民族凝聚力的形成和發(fā)展;另一方面,和諧文化導致的“大一統(tǒng)”的追求,使得統(tǒng)治者為實現(xiàn)國家統(tǒng)一,進行武力征服和鎮(zhèn)壓,如:改土歸流。但在實現(xiàn)統(tǒng)一以后,和諧文化的包容精神,允許受統(tǒng)治的民族保留和發(fā)展本民族的文化,又極大地消解了矛盾和對抗,因此,又加深了中華民族凝聚力。可見,和諧文化在加強民族團結方面發(fā)揮了巨大作用,是中國國家凝聚力的源泉。
和諧文化要求為人處事以“和衷共濟”、“和以處眾”為美。這對社會各階層的和諧關系起著重要作用,讓社會成員感受到溫暖,強化了對中華民族的認同。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地震,生死關頭,教師們以血肉之軀護衛(wèi)學生;一夜之間,成千上萬的志愿者奔向災區(qū);各種救援資金和物資源源不斷送往災區(qū);低垂的國旗下,悲痛中的人民發(fā)出“汶川加油,中國加油”的吶喊……不同地域、不同職業(yè)、不同信仰的中國人以各自的方式表達同一個關切的聲音。每一次在災難面前,中華民族都像一個溫暖的大家庭,風雨同舟,用力量傳遞力量,用溫暖印證溫暖,這是對中華和諧文化的深切認同,再一次凝聚了中華各族兒女的心。
“和而不同”強調(diào)的是在尊重差異的前提下追求和諧統(tǒng)一。通過協(xié)調(diào)不同,達到新的和諧統(tǒng)一,使各個不同事物都能得到新的發(fā)展,形成不同的新事物。這種追求新的和諧和發(fā)展的精神,為多元文化共處提供了豐富的思想源泉。佛教自漢傳入中國內(nèi)地,長期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思想互相影響、吸收,逐步演變成了不同于印度的中國化的佛教(隋唐時期佛教的“中國化” 誕生了“禪宗” )?;浇涛幕M入中國,不僅沒有動搖中國的家庭制度,反而接受了中國祭祖的儀典。張騫出使西域,玄奘西游取經(jīng),鑒真六渡扶桑,鄭和“七下西洋”,這些中外文化交流的壯舉,正是中華和諧文化的生動體現(xiàn)。正是中華文化和諧的特質,又使其有著極強的涵攝力和同化力,在與外來文化交匯接觸時,它既包涵兼容,博采眾長,卻又始終保留自身的體系和特點。更為重要的是,中華文化以特有的影響力、感召力、吸引力和同化力,形成了中華文明的輻射圈,增強了中華民族的自豪感,增強了中華民族的凝聚力。
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在處理家庭(族)關系時,和諧文化注重家庭(族)成員和睦相處,“家和萬事興”,把家庭(族)矛盾和沖突控制在秩序范圍內(nèi)。以家庭為單位,社會的凝聚力亦得以加強。社團是海外華人華僑開展各種社會活動的樞紐,最早的宗鄉(xiāng)會館以“敦睦宗誼、促進團結、共濟互助、同謀福利”為宗旨 ,重視一脈相承的譜系關系和親屬原則。以家族為共同利益體,同一個家族的成員一榮俱榮,一損俱損。家族和諧成為華人華僑團結發(fā)展的重要精神紐帶。盡管20世紀80年代后,華人華僑社團開始突破血緣、地緣,家族主義逐漸淡化,但由和諧文化孕育出的傳統(tǒng)的家族觀念使得華人華僑仍然心系故鄉(xiāng)、心系祖國,支持祖國的統(tǒng)一和發(fā)展。
隨著中國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事業(yè)的發(fā)展,社會經(jīng)濟基礎的改變,中華文化也必然會碰到新考驗、新挑戰(zhàn)。在新的歷史時期,和諧理念仍然是發(fā)展中華文化,弘揚中華文化凝聚力功能的法寶。
第一,用和諧理念正確處理中華文化與各種地域文化發(fā)展的關系。我國現(xiàn)正處在深刻的社會轉型進程中,區(qū)域間經(jīng)濟發(fā)展不平衡,東西部、沿海與內(nèi)地的差距進一步拉大,地方保護主義抬頭。文化是建立在經(jīng)濟基礎之上的,這種經(jīng)濟發(fā)展上的不平衡,可能導致對區(qū)域文化的片面強化,過分強調(diào)其重要意義和地域獨立性。文化上的區(qū)域主義必然是不利于社會長遠發(fā)展的?!芭_獨”分子片面夸大臺灣本土文化,甚至把它作為與中華文化同一個等次的文化,不承認臺灣文化是中華文化的一個部分,從而為實施分裂祖國的行徑尋找所謂的理由。祖國大陸秉承和諧文化的要義,積極搭建兩岸文化交流平臺,努力拓展交流領域,深化交流內(nèi)涵,不斷推動對臺文化交流與合作,對促進兩岸和平統(tǒng)一具有積極意義。
中華文化的發(fā)展,無論是過去、現(xiàn)在還是將來,都是由許多地方文化如涓涓細流般融合而成的。因此,我們在強調(diào)弘揚中華文化的整體凝聚力時,本身就內(nèi)在地要求各種地域文化、民族文化的相容、互補、協(xié)同發(fā)展,但要內(nèi)聚于統(tǒng)一的中華大文化。中華文化是各個地域、各民族文化在長期歷史發(fā)展中形成的不可分割的整體,強調(diào)這種整體性應是我國文化發(fā)展戰(zhàn)略的主旋律。
第二,用和諧態(tài)度正確對待外域文化。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以亨廷頓為代表的人們注意到了由文明沖突而引發(fā)的嚴重后果?!渡袝?堯典》中說:“百姓昭蘇,協(xié)和萬邦?!币馑际菍ν怅P系上要平等對待,和諧相處。對外開放是我國的基本國策,其中也包括對外文化交流。外域文化與中華傳統(tǒng)文化正在發(fā)生一定程度上的矛盾和沖突。此刻,更要用和諧的態(tài)度對待外域文化,注意防止和克服文化封閉主義和文化虛無主義兩種傾向?!拔幕忾]主義”是文化保守主義的極端狀態(tài),帶有狹隘的民族主義,拒絕與外域文化交往,將本國傳統(tǒng)文化孤立起來。另一種傾向是“文化虛無主義”。它會導致對傳統(tǒng)中華文化的全盤否定,形式主義地移植西方文化。這也正是西方對中國制定的的文化戰(zhàn)略重要目標——弱化中華文化的影響力和凝聚力。
歷史已經(jīng)證明,中華文化在吸取了外族文化精神后,都會內(nèi)化成對己有益的成分,我們要對自身的文化充滿自信。在今天全球化背景下,堅持和推行中華和諧文化,有利于為我國現(xiàn)代化建設構建一個和平的發(fā)展環(huán)境,使我們可以集中精力致力于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事業(yè),提高中國的綜合國力。中國強大了,中華民族的凝聚力也會隨之增強。
第三,中華文化要和諧,也要法治。以和諧為特質的中華文化源于一定社會歷史條件,在既有文化傳統(tǒng)基礎上進行著文化傳承、變革與創(chuàng)新,隨著中華民族歷史的發(fā)展而不斷發(fā)展。和諧的價值取向經(jīng)過認同和整合,逐步形成中華民族成員共同的思想和行為模式,固然對社會成員的行為起著約束和調(diào)節(jié)作用,但當前中國社會正處在轉型期,經(jīng)濟體制的深刻變革,社會結構的深刻變動,利益格局的調(diào)整,生活方式的改變,各個社會階層有著不同的政治訴求和利益,大眾的價值取向日益多元化。尤其是對財富和權力的熱衷追求、激烈的競爭而忽視了對人類生存意義和價值的關心,一定程度上已經(jīng)背離了崇尚和諧的文化傳統(tǒng),導致各種社會矛盾顯現(xiàn)。在這種情勢下,僅僅依靠傳統(tǒng)文化中的和諧思想,固守“倫理本位”的傳統(tǒng),求大同存小異,來規(guī)范社會成員的行為是不夠的,而應該把中華文化中的“重德”傳統(tǒng)與當代社會的“重法”要求結合起來,從“人治”逐步走向“法治”,努力把中國建設成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實現(xiàn)社會全面協(xié)調(diào)發(fā)展。依法治國,是發(fā)展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的客觀要求,也是現(xiàn)代社會文明的重要標志。
和諧文化不僅是凝聚中華民族的精神紐帶,對解決當今世界各種矛盾沖突,構建和諧世界也具有深遠的意義。依托歷史、立足現(xiàn)實,尊重過去、面向未來,以科學的態(tài)度對待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通過挖掘、整理和揚棄,使中華文化的核心價值——和諧得以延伸,是我們光榮的歷史使命。2005年9月,在聯(lián)合國成立60周年的首腦會議上,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發(fā)表了題為《努力建設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的重要講話,提出了建設“和諧世界”的思想,這是對中國傳統(tǒng)和諧文化的歷史傳承和開拓創(chuàng)新。2008年北京奧運會,中華“和”文化給世界人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果中華文化中的和諧真能為世界所廣泛接受,和諧世界的理想一定能夠實現(xiàn)。
注釋:
①《論語?學而篇第一》。轉引自楊伯峻譯注:《論語譯注》,中華書局1980年12月第2版.
②《老子?道德經(jīng)第二十二章》。http://www.zxuew.cn/daodejing_22/,2011年5月5日。
③李道湘、于銘松主編,中華文化與民族凝聚力,中央編譯出版社2007年10月版,第254頁。
[1]楊伯峻譯注.論語譯注[M].上海:中華書局,1980.
[2]《國語?鄭語》.
[3]《老子?道德經(jīng)》.
[4]李道湘,于銘松.中華文化與民族凝聚力[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7.
[5]張先賢.試論中國國家凝聚力和中華民族凝聚力兩個概念的關系[J].廣東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09(4).[6]盧勛等.中華民族凝聚力的形成和發(fā)展[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0.
[7]周麗芳.和諧文化的核心問題及實現(xiàn)路徑探析[J].四川理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1).
[8]陳云飛,馬蕾.和諧:中華文化的核心價值[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 ,2007(5).
[9](美)塞繆爾?亨廷頓.文明的沖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修訂版)[M].北京:新華出版社,2010.
[10]余源培,李冬妮.論弘揚中華文化的凝聚力功能[J].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 ,1999(3).
[11]宋云高,梁琨.中國傳統(tǒng)文化與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關系[J].中央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09(6).
Cohesion of Harmony culture and Chinese Nationality
ZHU Fang
(College of Yunnan socialism, Kunmin 650031,China)
Chinese culture based on characters of harmony is Chinese Cohesion and ideology foundation and roots. The culture, through promoting national unify and unity to improve a sense of national pride and to keep up s sense of national affection of oversea Chinese, is important link of Chinese spirits. Harmony concept must be held in order to enhancing national cohesion under global culture background and profound changes of Chinese society. To deal with some developing relationships between Chinese culture and other international cultures with the harmony theory; to treat oversea cultures,rules of law and harmony rightly with the theory. In China and the whole world, the theory could stretch and promote core values of Chinese culture, the harmony, which is our gloriously historic mission.
Harmony Chinese Culture; Chinese Cohesion Links of Spirits
D64
A
1008-9128(2011)03-0013-04
2011-05-02
諸芳(1972-),女,浙江紹興人,碩士。研究方向:中華傳統(tǒng)文化和民族理論。
[責任編輯 張燦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