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兢,楊 梅
(安徽大學, 合肥 230039)
科學的認識馬克思主義
李克兢,楊 梅
(安徽大學, 合肥 230039)
實踐性是馬克思主義區(qū)別于其他學說的一個最顯著標志,馬克思主義的發(fā)展也是永恒的;馬克思主義是科學,就要求人們用科學的態(tài)度看待它,只有科學地認識馬克思主義,才能避免主觀主義和形而上學的錯誤;科學地認識馬克思主義,是真正堅持和推動馬克思主義發(fā)展的必要前提;從整體性和層次性、絕對性和相對性、理論和實踐三者的辯證關(guān)系上探討了如何科學地認識馬克思主義。
馬克思主義; 堅持; 發(fā)展
概念是思維的細胞,任何博大精深的理論體系都是由簡單的概念構(gòu)成的。愛因斯坦說,科學是用概念搭建起來的邏輯結(jié)構(gòu)。馬克思主義也不例外,作為全世界無產(chǎn)階級和全人類徹底解放的學說,馬克思主義也是由一個又一個概念相互聯(lián)系和作用、有機統(tǒng)一起來而形成的理論體系,各構(gòu)成要素在復雜的相互作用中表現(xiàn)出統(tǒng)一性和協(xié)同性,使馬克思主義作為一個整體表現(xiàn)出不同于構(gòu)成要素的新的性質(zhì)和功能,這便是馬克思主義的整體性。但馬克思主義學說作為整體又不是絕對的,因為整體和部分是對立統(tǒng)一的,在一個層次上是整體,在更高的層次上卻是部分,每一個部分相對于更低的層次而言又成了整體。馬克思主義既具有整體性,又具有層次性,是兩者的辯證統(tǒng)一。偉大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家列寧、毛澤東、鄧小平都深知馬克思主義的層次性,并以此指導他們革命和建設(shè)的實踐,大大豐富和發(fā)展了馬克思主義。人們根據(jù)對馬克思主義系列經(jīng)典著作的具體考究,可將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內(nèi)容劃分為三個層次。
第一個層次主要是指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世界觀包括歷史觀和價值觀,方法論是指唯物辯證法和歷史辯證法。這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核心內(nèi)容,對于這一點恩格斯曾經(jīng)特別指出:“我們黨有個很大的優(yōu)點,就是有一個新的科學的世界觀作為理論的基礎(chǔ)”。[1]列寧把馬克思主義稱為偉大的認識工具,他在《共產(chǎn)主義》一書中批評庫恩·貝拉的“左”傾教條主義錯誤時指出:“他忽略了馬克思主義的精髓,馬克思主義活的靈魂:對具體情況作具體分析”。[2]顯然,列寧認為馬克思主義的核心精髓是:“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在中國共產(chǎn)黨的歷史上,最早提出學習和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的是毛澤東。在毛澤東看來,堅持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來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是馬克思主義的根本和實質(zhì),是真正地堅持馬克思主義的表現(xiàn),毛澤東科學地將之概括為“實事求是”。鄧小平則明確提出:“實事求是,是無產(chǎn)階級世界觀的基礎(chǔ),是馬克思主義的思想基礎(chǔ)。”正是在“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地指導下,鄧小平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的具體實際結(jié)合起來,提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理論,開創(chuàng)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局面。從經(jīng)典作家和革命導師的論述中,我們知道,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統(tǒng)領(lǐng)著整個馬克思主義的理論體系,是第一個層次的馬克思主義。
第二個層次是馬克思主義經(jīng)典作家提出的一些基本觀點和基本結(jié)論。這些觀點是他們運用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在一定的歷史時期結(jié)合歷史任務經(jīng)過分析而得出的結(jié)論。例如,馬克思和恩格斯運用歷史唯物主義分析自由資本主義社會基本矛盾得出的勞動價值論和剩余價值論;社會主義建立公有制、實行計劃經(jīng)濟、按勞分配的理論等。這些重要觀點、結(jié)論構(gòu)成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jīng)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觀點、基本原理。對于這一個層次的馬克思主義我們要堅持但不能盲目地堅持,要以歷史分析的態(tài)度和發(fā)展的眼光看待這些結(jié)論。凡是被實踐證明是正確的原則、結(jié)論,便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組成部分,應該結(jié)合實踐加以理解、闡釋和堅持,并在實踐中加以發(fā)展;凡是未被實踐證明的假設(shè)、設(shè)想,我們不能把它當作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看待,還要將之在實踐中加以研討、驗證。
第三個層次是馬克思主義經(jīng)典作家或革命導師在特定的歷史時期和環(huán)境下對于當時當?shù)貧v史橫截面上的事件做出的判斷、預測,屬于馬克思主義的個別觀點和結(jié)論。這個層次的馬克思主義的觀點和結(jié)論很可能符合了當時的歷史情況,但隨著歷史的發(fā)展和實踐的變換,它們有可能變得不正確了。正如馬克思所說:“正確的理論必須結(jié)合具體情況并根據(jù)現(xiàn)存條件加以闡明和發(fā)揮”,因為真理是具體的真理,而非抽象的真理。對于這一個層次的馬克思主義,凡是被實踐證明是正確的結(jié)論,我們可以借鑒、參考,但一般不具普遍性的指導意義,因此,不能作為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來堅持;凡是被實踐證明了是錯誤的結(jié)論,我們就要勇敢地否定和拋棄。
真理總是客觀的,沒有抽象的真理,這是真理問題上的唯物論。就人們對真理的認識和掌握的程度來說,真理又是絕對的和相對的,這是真理問題上的辯證法。真理的絕對性有兩方面的涵義:一是指任何真理都有不依賴于主體的客觀內(nèi)容,都是對客觀事物及其規(guī)律的正確反映,這是無條件的、絕對的;二是指每一個真理的獲得,都是對客觀物質(zhì)世界的進一步接近,這也是無條件、絕對的。真理的相對性是指人們在一定條件下對客觀實物事物及其規(guī)律的正確認識總是近似的、有條件的。它也有兩方面的涵義:一是指在深度上看,任何真理都是對客觀事物一定層次、一定深度的近似正確的反應,并未窮盡對象的所有特性;二是指在廣度上看,任何真理都是對無限多樣和永恒發(fā)展的客觀世界某一范圍、某一領(lǐng)域、某一部分、某一片面的正確反應,而不是對所有事物的正確反應。
馬克思主義作為真理也必然是絕對性和相對性的統(tǒng)一。認識到這一點對于我們正確理解和堅持馬克思主義具有要作用。馬克思主義揭示了關(guān)于自然、社會和思維發(fā)展的一般規(guī)律,是被實踐反復證明了的客觀真理,因而我們要堅定不移地予以堅持,但馬克思主義也并非終極真理。馬克思主義也要受到社會、歷史的制約,不論從廣度看還是從深度看,它都不可能窮盡人類的所有真理?!翱陀^現(xiàn)實世界的變化運動永遠沒有完結(jié),人們在實踐中對于真理的認識就永遠沒有完結(jié)。馬克思列寧主義并沒有結(jié)束真理,而是在實踐中不斷地開辟認識真理的道路”。[3]如果忽視馬克思主義真理的相對性,就會把馬克思主義理論看成窮盡了一切真理的“終極真理”,就會把馬克思主義理論當作萬古不變的教條,無疑就會滋生教條主義、本本主義和左的僵化思想。以致把馬克思奉為神靈,將馬克思主義的著作當作《圣經(jīng)》,這樣只會窒息馬克思主義的生命力,讓我們落入形而上學的桎梏之中,從而走向了馬克思主義的對立面。歷史上不乏這樣的教訓,王明的教條主義就幾乎葬送了中國的革命。而如果忽視馬克思主義真理的絕對性,以為時代的發(fā)展、實踐的變化使得馬克思主義的某些觀點不符合時代要求或與時代要求相悖了,就完全否定馬克思主義、拋棄馬克思主義,同樣也會抹煞馬克思主義的旺盛生命力和歷史指導作用。試圖以修正主義和資產(chǎn)階級自由化的思想重構(gòu)馬克思主義的嘗試,最終只會走向馬克思主義的對立面。在這方面,歷史上蘇聯(lián)解體、東歐劇變的教訓不謂不深刻。認識到了馬克思主義作為真理的絕對性和相對性的統(tǒng)一,才能做到既毫不動搖地堅持馬克思主義方向,又能在實踐中不斷突破馬克思主義的歷史局限,從而不斷開拓新視野、發(fā)展新觀念從而進入馬克思主義的新境界,促使馬克思主義不斷發(fā)展和豐富。
實踐是理論的基礎(chǔ),任何理論都來自于實踐,并接受實踐的檢驗,在實踐中修正、完善,得到發(fā)展。理論的最終目的又指向?qū)嵺`,理論的意義在于指導實踐,不能指導實踐的理論是沒有生命力的。實踐也離不開理論的指導,“沒有革命的理論,就不會有革命的運動”。[4]“離開革命實踐的理論是空洞的理論,而不以革命理論為指南的實踐是盲目的實踐?!盵5]科學的理論對實踐具有不可缺少的指導作用,實踐離開理論的指導,就會迷失方向,在正確理論指導下的實踐才能增強自覺性,減少盲目性,從而取得改造世界的成功。理論如果離開實踐的基礎(chǔ)便是空洞的理論,只會是沒有生命力的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只重視實踐而忽視理論,就會犯經(jīng)驗主義的錯誤,只重視理論而忽視實踐,也會犯教條主義的錯誤。因此,正確認識和把握理論和實踐的辯證關(guān)系,是拒絕經(jīng)驗主義和教條主義強有力的武器。
馬克思主義是馬克思、恩格斯基于19世紀工人運動的實踐基礎(chǔ)上,對整個人類歷史發(fā)展進行科學地研究和概括而形成的關(guān)于自然科學、思維科學、社會科學最一般規(guī)律的科學。馬克思主義是實踐的唯物主義,實踐是它的基礎(chǔ),同時也是它的目的?!罢軐W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6]毛澤東指出:“理論與實踐的統(tǒng)一,是馬克思主義的一個最基本的原則”。馬克思主義來自實踐,指向?qū)嵺`,同時也要接受實踐的檢驗。實踐是永恒發(fā)展的,認識沒有極限,馬克思主義也要在實踐中不斷豐富和發(fā)展。實踐是馬克思主義發(fā)展的源泉和動力,鄧小平明確指出要“按照實踐的發(fā)展來推動馬克思主義的前進”。[7]當實踐的發(fā)展使得馬克思主義的某些基本理論不再適用的時候,這些理論就結(jié)束了它的歷史使命,失去了指導實踐的作用,如果依然固執(zhí)地堅持這些原則對實踐的指導作用,就會犯教條主義錯誤,使我們改造世界的事業(yè)遭受重大損失,甚至會葬送我們的革命成果。這時我們就要在堅持第一個層次的馬克思主義情況下,大膽地突破這些理論,在對新的歷史條件和歷史任務科學地、具體地分析后,創(chuàng)造性地概括出符合實踐要求的馬克思主義新理論,以適應新的社會實踐發(fā)展的需要。
深入理解上述結(jié)論,有助于人們更好的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有助于人們提高貫徹落實科學發(fā)展觀的自覺性和堅定性;有助于人們堅定馬克思主義信仰,創(chuàng)造性地推動黨和國家的各項工作。
[1] 本書編委會.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 本書編委會.列寧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 本書編委會.毛澤東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96.
[4] 本書編委會.列寧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5] 本書編委會.斯大林選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6] 本書編委會.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7] 本書編委會.鄧小平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AbstractThe practicality is the most significant symbol of Marxism,this is the obvious difference from other theories.Endless practice decided the development of Marxism is eternal.It must be regarded with a scientific attitude because Marxism is science.Without scientific understanding of Marxism,we can’t avoid the error of subjectivism and metaphysics.Scientific understanding of Marxism is the essential condition of adhering to and developing Marxism.This paper discusses how to scientically understand Marxism in the dialectical relationship of following three:Integrity and Hierarchy,absoluteness and relativity,theory and practice.
Key wordsmarxism;adhere;develop
The Scientific View on Marxism
LI Ke-jing,YANG Mei
(Anhui University,Hef ei A nhui230039)
A811
A
1671-4733(2011)01-0005-03
10.3969/j.issn.1671-4733.2011.01.002
2011-02-10
李克兢(1981-),男,安徽淮南人,研究生,研究方向為馬克思主義與當代,電話:15155158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