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胡適與海外漢學家學術交游考述

        2011-08-15 00:54:30郭炳通
        湖北文理學院學報 2011年9期

        郭炳通

        (福建師范大學 閩南科技學院,福建 泉州 362332)

        胡適與海外漢學家學術交游考述

        郭炳通

        (福建師范大學 閩南科技學院,福建 泉州 362332)

        近代著名學者胡適與海外漢學家交往頻繁。以往學界多重視他與海外學人交游的個案研究,文章則通過對胡適日記、書信中大量文獻的梳理,對他與海外漢學家近50年的學術交游做一縱向的梳理。藉此透析胡適對海外漢學研究態(tài)度的變化履跡,為當代的中學西傳提供借鑒。

        胡適;海外漢學家;中學西傳

        十八世紀前歐洲人大多迷戀中國茶葉中散發(fā)出的陣陣清香、瓷器中透出的淳淳古風。到了二十世紀,歐洲人對中國的迷戀不僅在精致的家具、瓷器和古玩上,也不再滿足于心曠神怡的茶葉香,他們可以更多地接觸活生生的中國文化個體。眾所周知,人與物的交流是單向性的,如果說物中有特殊的蘊涵,也是人賦予的。人與人的交流卻不同,雙方往往相互影響、彼此借鑒。

        縱觀胡適與海外漢學家近五十年的交游史,不難發(fā)現(xiàn),通過他與漢學家為學之相互切磋,推動了中學在海外傳播。古語道:“志合者,不以山海為遠;道乖著,不以咫尺為近。”本文擬借搜羅的史料對此交游史作一詳盡的闡釋。胡適與海外漢學家的交游歷程,筆者將其分為四個階段:胡適在康乃爾大學留學期間(1910—1917),與漢學家交往較少;歸國后十年(1917—1926),爆得大名的胡適與漢學家的交往越發(fā)頻繁,對漢學的了解愈加深入;1926—1945年,胡適頻頻出國造訪,與諸多海外漢學名家當面論學切磋; 1949—1962年間,老年胡適曾長期旅居美國、后歸臺灣,與海外漢學家的隔閡增多,交往稀疏。

        胡適四歲開始認字,五歲開始讀其父編的《學為人詩》、《原學》,姚鼐選編的《律詩六鈔》。五至十四歲胡適讀完《孝經(jīng)》、《小學》、《論語》、《孟子》、《大學》、《中庸》、《詩經(jīng)》、《易經(jīng)》、《書經(jīng)》和《禮記》。經(jīng)書典籍的通讀,使胡適具備了深厚的國學底蘊,為其日后的國學經(jīng)籍考證夯實了基礎。

        20世紀初,法國的伯希和(Paul Pelliot)、英國的翟里斯(Herbert Allen Giles)運用??狈òl(fā)表了許多研讀中國文化的論文。歐美漢學界在翻譯中國經(jīng)典作品的同時,出現(xiàn)了嚴格意義上的??笨紦?jù)研究,這些論文引起正在康乃爾大學留學的胡適的關注。

        據(jù)《胡適日記》記載,他關注歐美漢學始于1912年。是年10月15日胡適記曰:“下午至藏書樓讀A.H.Smith:Characteristics of the Chinese,夜讀E.A.Ross:The Changing Chinese”[1]165,A.H.Smith中文名為明恩溥,E.A.Ross中文譯作愛德華·羅斯。其中《變化中的中國》由美國紐約世紀圖書公司于1912年出版,該書的副標題為中西文化沖突在中國,主要研究西方文化影響下的中國社會習俗,是美國漢學早期著作之一。胡適在1913年10月9日的日記中再次提及羅斯的此作品,“昔E.A.Ross著The Changing Chinese,其開篇第一語曰:中國者,歐洲中古復見于今世。(Chinese is the Middle Ages maded visible.)初頗疑之,年來稍知中古文化時尚,近讀此書,始知洛史氏初非無所見也。”[1]203此文的語氣中流露出胡適對當時的海外漢學家還是頗多微詞的,這是海外漢學留給他的第一印象。

        自此,胡適對國外漢學的研究疏漏不斷予以補正,開始了相互切磋的漫漫長路。1912年10月16日的日記中記載:“(我)讀Paul.S.Reinsch:Intellectual and Political Currents in the Far East(保爾.S.萊因斯:《遠東的思想與政治趨向》),中有一長篇論吾國廿年以來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于實在情形,了如指掌。美國人著書論吾國者,未有及此書之真知灼見也。中有人名年月稍有訛誤,為糾正之,作書寄之著者?!保?]165據(jù)現(xiàn)存的史料來看,這當是胡適首次對海外漢學家的疏漏進行校補。胡適早期校正漢學家訛誤的又一例證是1914年8月2日的日記中所記的《解而司誤讀漢文》一文。文中提及《英國皇家亞洲學會報》(The Journal of 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1914.PartⅢ,pp.703—729)上刊載英國漢學家翟林奈(Lionel Giles)寫的《敦煌錄譯釋》一文,“所記敦煌地理古跡,頗多附會妄誕之言,抄筆尤俗陋。然字跡極易辨認也,不意此君(解而司)所釋譯,乃訛謬無數(shù)?!税钐柗Q漢學名宿者尚爾爾,真可浩嘆!余摭拾諸誤,為作文正之,以寄此報?!保?]402-403此篇糾誤的文章發(fā)表在《英國皇家亞洲學會報》1915年第35-39頁。該文分四方面補正翟林奈的文章:句讀之誤,認字之誤,文本中解字之誤及其他訛誤的地方。①此文參看胡適:Notes on Dr.Lionel Giles Article on the Tun Huang Lu,周質平、韓榮芳整理:《胡適全集·英文著述一》第35卷,第108—113頁。翟林奈對胡適的校正頗為認同,很快對該文進行修正。②1915年2月11日胡適在日記中記到:“去年八月二日,余讀英人Lionel Giles所譯《敦煌錄》,為摘其謬誤,作一??庇浖闹!袢沼]來英國國家亞洲學會(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寄贈所刊余所作文單行本若干份。譯者已自認其誤,另譯《敦煌錄》一本,亦刊于《亞洲學會雜志》內(nèi)(Journal of 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Jan,1915),則西人勇于改過,不肯飾非,亦足取也?!焙m:《胡適日記全編2· 1915—1917》,曹伯言整理,第48頁。這次糾正是胡適與國外知名漢學家在學術上的首次較量。海外漢學家漏洞百出,這令胡適多少有些看不入眼,鄙薄之意清晰可見??计渌弥ǎ浑y發(fā)現(xiàn)他沿用的是國學研究的??狈?,指正的理路也不外乎發(fā)現(xiàn)錯誤、糾正錯誤和證明其糾正無誤三步。

        胡適憑借其深厚的國學功底、科學嚴謹?shù)男?睂W方法,不斷在國際漢學的權威雜志上發(fā)表文章,日漸樹立在漢學界的權威形象,令海外漢學家高山仰止。

        不難看出,20世紀初期,胡適在美留學期間對海外漢學家雖有些許認可,但以質疑鄙薄為主。他在1916年4月5日日記中所記的一席話足可見端倪。

        西人之治漢學者,名Sinologists or Sinologues.其用功甚苦,而成效甚微。然其人多不為吾國古代成見陋說所拘束,故其所著書往往有啟發(fā)吾人思想之處,不可一筆抹煞也。[2]

        在胡適看來,歐美漢學“成效甚微”,其價值僅在于不受中國古代陳見之約束。雖“不可一筆抹煞”,但鄙薄之意尤為明顯。更有甚者,他提出:“此學(Sinology)終須吾國人為之,以其事半功倍,非如西方漢學家之有種種艱阻不易摧陷,不易入手也?!保?]此語雖無徹底否定海外漢學家之意,但堅持國學研究為國人之己任,不應旁落他人之手。此種情懷,不無狹隘之嫌,但國難當頭,身在海外留學卻心系國學的振興,足見胡適的一片赤誠。

        胡適自1917年7月留學歸來至1926年7月再度出國,歷時九年。留學歸來的胡適已成北京上流社會名流,與海外漢學家交流的機會也日漸增多。九年間,他結識了德國漢學泰斗尉禮賢(Dr.Richard Wilhelm)、日本漢學名家青木正兒(Aoki Masaru)、瑞典考古名家安德森(J.G.Anderson)、英國著名漢學家莊士敦(Reginald Fleming Johnston)、俄國漢學家鋼和泰(Alexander von Stael-Holstein)、瑞典漢學家高本漢(Bernhard Karlgren)等。真誠為彼此的溝通架起了一道橋梁,此間的為學切磋留下了段段佳話。

        鋼和泰出生于沙俄時代愛沙尼亞貴族之家,是知名的東方學專家。胡適與其交往頗多,1918年胡適請鋼氏到北京大學教授梵、藏文和古印度宗教史課程。期間蒙胡適百般關照,使得鋼和泰在中國的生活、工作非常順利。作為近代學術界溝通國際東方學及漢學的重要媒介,鋼和泰對于促成中國學術進入近代世界起到了重要作用。[3]1937年鋼氏因病在北平不幸辭世,胡適聞訊,大為感傷,稱贊他“是一個純粹學人,終生尋求知識,老而不倦”,并在出席鋼和泰的奠儀時“不覺墮淚”。

        1921年6月6日的《胡適日記》中談到莊士敦送他兩本“The New China Review”(《新中國評論》)。雜志中有莊士敦所著The Romance of an Emperor(《一個皇帝的風流韻事》)。胡適評此文“辯證順治帝的董鄂妃為董小宛之謬說,引證甚博?!保?]3016月7日的日記中提到翟林奈發(fā)表在“The New China Review”上的文章《記<永樂大典>》。胡適說該文:“引起我對此事的興趣?!保?]304并據(jù)掌握的資料做了考證。1922年4月1日胡適和陶孟和去探望考古學家安德森,安德森領他們看了仰韶文化遺址中出土的古石器和古陶器。胡適認為:“安君是地質學者,他的方法很精密,他的斷案也很慎重,又得袁復禮君的幫助,故成績很好?!保?]601胡適極力推崇他的考古方法,①胡適在1922年4月1日的日記中記到:“他(安德森)說,舊日考古學者發(fā)掘文物,往往重在文字方面而遺其器物(如中國宋以來的金石學者),或重在美術而遺其環(huán)境(如英國初期之埃及學者),都是錯的。他自己的方法,重在每一物的環(huán)境;他首先把發(fā)掘區(qū)畫出層次,每一層的出品皆分層記載;以后如發(fā)生問題,物物皆可復按。”胡適:《胡適日記全編3·1919—1922》,曹伯言整理,第601頁。并約他為《國學季刊》撰稿。對安德森提議在大學講授《比較古物學》一科,胡也頗為贊同。[4]601-6024月28日晚,胡適與丁文江在安德森家吃晚飯,一起談論古代歷史。胡適贊曰:“Anderson立論甚謹慎,很可佩服?!保?]605譽美之詞,溢于言表。

        1925年6月12日,胡適在華北協(xié)和華語學校(North China Union Language School)所做的演講《當代漢學研究》(“Sinological Research at the Present Time”)中談到西方漢學成就,認為:“西方漢學研究的價值歸納起來可為以下幾方面:一是拓寬了研究的范圍;……二是系統(tǒng)化的材料整理;……三是經(jīng)常采用新材料進行比較研究?!瓭h學研究的現(xiàn)狀表明,在中國文化研究上,國內(nèi)學者與西方學者合作頗具價值。”[5]58-61同時修正自己過去的看法:“通常人們認為在中國文化研究方面,只有自己國人研究才有真正的意義,當你發(fā)現(xiàn)如此之多的西方學者也置身于此,就會大為驚嘆?!保?]61此時的胡適已不再堅持漢學應由中國人為之的觀點,也慎用收效甚微之語了。

        胡適也格外關注海外漢學家為學之態(tài)度。該年8月29日,胡適與鋼和泰、雷興(F.Lessing)一起吃茶,談到為學的態(tài)度,胡適認為尉禮賢“有一種心悅誠服的熱誠,故能十分奮勇,譯出十幾本古書,風行德國?!保?]775-776盡管這種熱誠多少有些盲目,且缺乏批評態(tài)度和歷史眼光,依然令人敬畏。

        以上不難看出,胡適雖也在校正一些漢學家的錯誤,以免造成中學西傳的誤讀,但多是為學基礎上的真誠切磋。恰恰也應了《禮記》中一句古語:“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p>

        國學大師季羨林曾說過:“我覺得要探索中國近百年來的學術史,必須抓住三條線索或三條脈絡:一條是遵守乾嘉諸老以考據(jù)為基礎的治學方略;一條是利用西域和敦煌新發(fā)現(xiàn)或新出土的古代典籍和文物;一條是——利用美國學者費正清的現(xiàn)成的話——‘中國對西方的反應?!?。[6]41926年7月17日,胡適以中英庚款賠償委員會委員的身份前往倫敦商談庚子賠款事宜。8月4日到倫敦,12月31日離開英國前往紐約。這段時間他輾轉于倫敦與巴黎間,除了公差與講演事務,其他時間大都到大英博物館和法國國立圖書館東方寫本部翻看館藏的敦煌經(jīng)卷。大英博物館的經(jīng)卷是英國探險家斯坦因(Marc Aurel Stein)于1900至1915年間三次到敦煌考察時盜回的。法國國立圖書館東方寫本部的經(jīng)卷是伯希和于1907至1909年間從敦煌低價騙購而得。這些經(jīng)卷作為新發(fā)現(xiàn)的史料成為國學研究者的至寶。

        興趣使然,胡適此行首先拜訪翟林奈和伯希和。翟林奈在大英博物館工作,負責管理斯坦因盜回的敦煌文獻。伯希和是敦煌文獻的盜取者,也是法國國立圖書館館藏敦煌文獻的研究者。據(jù)胡適日記記載,1926年8月至12月底,胡適與翟林奈見面9次,提及談話1次;與伯希和會面10次,提及談話3次;與阿瑟·韋利(Arthur Waley)會面15次,談11次;與莊士敦會面8次,談6次。

        胡適為學嚴謹,發(fā)現(xiàn)對方錯誤,從不避諱。這次旅歐五月,單是伯希和治學的訛誤就修正三次。該年9月4日,胡適在日記中提到伯希和送來一篇文章《有關六朝和唐代幾位藝術家的筆記》(Otes Sur quelques artistes des six Dynasties et des T’ang)。該文有論達摩的內(nèi)容,伯希和沿用楊衒之《洛陽伽藍記》的材料,無視唐代道宣的《續(xù)僧傳》。胡適認為《續(xù)僧傳》作者道宣“著書斷自貞觀,其所記大可供參考?!保?]279-280第二次是9月19日,兩人談及敦煌經(jīng)卷編目的事宜,當時的伯希和已就法國國立圖書館的寫本做過詳細編目。胡適僅讀了50卷,占全部編目的三十分之一,便當面指正伯希和的諸多錯誤。9月26日胡適將在巴黎讀敦煌寫本的注釋用英文寫出,寄給伯希和。但伯希和的編目卻遲遲未修訂。[7]343-361究其原因,伯希和事務繁忙恐僅是推托之詞,對胡適遇強逞強的心理不滿乃是主要原因。第三次是在10月18日,胡適用大英博物館敦煌經(jīng)卷《續(xù)僧傳》中的《達摩傳》資料,修正伯希和對《續(xù)僧傳》不公允的說法,甚至斷言“Pelliot(伯希和)之不注重此傳,似因為他看不懂此傳全文?!保?]397-398伯希和是否懂此傳,筆者沒有作詳細考證,但胡適的推斷似乎有些太過苛刻,遇強逞強之心令二者時有交淺言深的唐突感。

        就連這次出訪期間會面最多、交情篤厚的阿瑟·韋利也不例外。阿瑟·韋利1926年前的漢學研究主要集中在詩歌翻譯方面,①1926年前韋利譯介的作品有:Chinese Poems(1916)(《中國詩選》),A Hundred and Seventy Chinese Poems(1918)(《一百七十首中國詩》),More Translations From the Chinese(1919)(《中國詩文續(xù)譯》),The Poet Li Po(1919)(《詩人李白》),Japanese Poetry:The Uta(1919) (《日本詩集:和歌》),The No Plays of Japan(1921)(《日本能劇選》),An Index of Chinese Artists Represented in the Sub-Department of Oriental Prints and Drawings in the British Museum(1922)(《大英博物館東方繪畫寫本分部館藏中國藝術家目錄》),Zen Buddhism and Its Relation to Art (1922)(《禪宗及其與藝術之關系》),An Introduction to the Study of Chinese Painting(1923)(《中國繪畫研究介紹》),The Temple and Other Poems(1923)(《廟歌及其他》)。由此可見,韋利在這一時段的成就主要表現(xiàn)在詩歌譯介上。韋利也是據(jù)此奠定其在英國漢學界的地位的。但成就尚不突出。阿瑟·韋利雖是胡適知心好友,但在為學方面,諸多觀點不敢茍同。該年9月24日,阿瑟·韋利送胡適《禪宗及其與藝術的關系》一書,征求修改建議。胡適暢言:此書“多沿舊說,頗多錯誤?!保?]358該書1959年再版時,阿瑟·韋利先生將胡適指出的錯誤一一予以修正。

        1937年紀念哈佛大學出版社成立三百周年,胡適撰文《中國的印度化:文化借用的個案研究》(The Indianaization of China:A Case Study in Cultural Borrowing)。胡適認為佛教對中國的影響是一種復雜的文化借用(Cultural Borrowing)。[8]1941年9月24日,胡適為芝加哥大學50周年慶典做《中西思想交流》(“The Exchange of Ideas between the Occident and the Orient”)的演講,對上文中的文化借用理論予以深入分析。胡適認為中西思想交流是在文化交流的舞臺上展開的。文化交流有三大原則,其一,交流體現(xiàn)為文化借用,具有相對性和等級性;其二,自由是文化傳播的決定性原則;其三,大眾的接受原則是文化交流得以完成的終極核心因素。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無論是中國絲綢、瓷器的外傳,還是基督教、西方科學在中國的傳播,都緊遵上述三個原則。[9]291-320海外漢學也不例外,也是一種復雜的文化借用。

        1938年的中國國難當頭,國民政府正式任命胡適為駐美大使,爭取歐美各界對中國抗戰(zhàn)的同情和支持。這次赴歐真是以公務為主了,雖也見伯希和、韋利等人,但多是匆匆一見,無暇細談為學之道。7月24日到倫敦,8月24日瑞士參加史學會,9月23日回英國,28日便匆匆離開。

        從1926年8月赴歐到1949年4月僑居美國期間,胡適頻頻出國造訪,與海外漢學家有當面論學的機緣。借此機會,胡適與他們暢談學術研究的問題、方法、路徑,指點其漢學研究的疏漏與不足,幫助他們正確解讀中國文化。

        1949年后,胡適曾長時間滯留美國,1958年4月始才回臺灣定居。晚年的胡適潛心于學術研究,《<水經(jīng)注>疑案考證》即是花費多年心血完成的一部國故考證大著。??笨甲C不僅需要扎實的國學功底,而且要求嚴謹?shù)目茖W態(tài)度??茖W客觀的態(tài)度(Scientific Objective Attitude)是將客觀事實研究置于首位,努力尋求真實,不管結論如何。[5]54胡適認為學術研究應該持這種態(tài)度,且是唯一可取態(tài)度。晚年的胡適依然以此衡量、考察海外漢學研究的得失。

        該期,花甲之年的胡適與海外漢學家仍有些交往。日本的鈴木大拙②鈴木大拙,日本著名的禪學思想家。胡適在1951年1月25日的日記中記載兩人共餐及互贈著述一事。參見胡適:《胡適日記全集8·1950—1962》,曹伯言整理,第96頁。、美國的海曼·莫勒(Herrymon Maurer)①1951年3月26日,胡適日記記載為海曼·莫勒的書《東西方大碰撞》(Collision of East and West)作序,原文參看Hu Shih:“Introduction to Herrymon Maurer,Collision of East and West”,周質平、韓榮芳整理,《胡適全集·英文著述五》,第39冊,第281-289頁。另可參看胡適:《胡適日記全編8·1950—1962》,曹伯言整理,第118頁。、A.W.休姆(Arthur.W.Hummel,現(xiàn)譯為恒慕義)②1951年4月19日,胡適在日記中記到:“下午到會聽A.W.Hummel讀論文。題為‘Basic Orinciples of Chinese Culture’(《中國文化的基本原則》)。”參看胡適:《胡適日記全編8·1950—1962》,曹伯言整理,第120頁。、法國的卡林頓·古德里奇(Carrington Goodrich,現(xiàn)通譯為傅路德)③傅路德為美國著名漢學家,曾幫助伯希和修訂卡特著的《中國印刷術的發(fā)明和它的西傳》一書。胡適晚年與他的交往很多,現(xiàn)存有他們交往的一些信件。等都與胡適過從甚密。昔日老友翟林奈、伯希和也常出現(xiàn)在胡適晚年的日記中??杉氉x日記中有關伯希和的記載,就感覺不到老友間的脈脈溫情了。

        胡適在1955年2月13日的日記中寫到:

        我在一九二六年,曾寫信給Pelliot(伯希和),請他修改Carter(卡特)的《中國印刷術的發(fā)明》,注意元稹的《白氏長慶集序》(元《集》51)。④胡適記錄寫信與伯希和是在1926年,當是記憶的誤差。查看胡適1926、1927年間的日記,可知,此信是在1927年1月23日完成的。1923年1月21日,胡適記到:“檢元稹《長慶集》五十一,頁1,《白氏長慶集序》云:(長慶四年冬十二月)二十年間,禁省觀寺,郵候墻壁之上無不書,王公妾婦牛童馬走之口無不道;至于繕寫模勒,炫賣于市井,或持之以交酒茗者,處處皆是。(揚越間多作書模勒樂天及予雜詩,賣于市埠之中也。)(勒,刻也?!抖Y》,‘物勒工名?!?此一則甚重要,諸家皆忽之?!驍M作一文,寄與伯希和,他擬修改此書。”另見1927年1月23日的日記記到:“作一短文,譯元稹《長慶集序》,并附小論,寄與Pelliot(伯希和)。此序,葉德輝及留庵皆不曾引?!焙m:《胡適日記全編4·1923—1927》,曹伯言整理,第489、492頁?!璓elliot(伯希和)死后,Carter(卡特)書的修改由Carrington Goodrich(卡靈頓·古德里奇)主持。他前月有書來,說,Polliet(伯希和)不信元白詩有刻本之說。此真所謂西洋學者之固執(zhí)自信。[10]358-359

        用固執(zhí)自信來評判伯希和,似乎晚年的胡適對海外漢學家已沒有往日的寬容大度,而多了些尖酸刻薄。[10]230

        人到晚年,思鄉(xiāng)心切,乃人之常情。但促使胡適回臺北的直接原因是與海外漢學家分歧日益增大。胡適在海外漢學界被擠兌得越發(fā)嚴重,為學也好,信仰也罷,恐與老年固執(zhí)休戚相關。此種態(tài)度“得罪”了不少人,胡適在1956年10月18日致趙元任的信中坦言:

        我現(xiàn)在的計劃是要在臺中或臺北⑤應該是臺北市南港區(qū)。郊外的南港尋一所房子為久居之計?!?我)曾有信給元任,說明為什么近幾年總不愿在美國大學尋較長期的教書的事。……第一,外國學者弄中國學術的,總不免有些怕我們,我們大可以不必在他們手里討飯吃或搶飯吃。第二,在許多大學里主持東方學的人,他們的政治傾向往往同我有“隔教”,他們雖然不便明白說,我自己應該“知趣”一點,不要教他們?yōu)殡y。[11]1291

        1956年12月,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決定,為慶賀胡適先生六十五歲生日,史語所集刊第28本為紀念專刊,分上下兩冊。胡適眾多老友紛紛著文志賀,古德里奇的《敦煌文獻考》(“Documents Issuing from the Region of Tun-h(huán)uang”)、陳榮捷的《新論語派解題法的錯誤》(“The Neo-Confucian Solution of the Problem of Evil”),雷興(F.Lessing)的《無量壽:藏傳佛教與中國長壽儀式之比較》(“Wu-Liang-Shou”:A Comparative Study of Tibetan and Chinese Longevity Rites)。阿瑟·韋利也在該刊上冊發(fā)表了《幾份關于敦煌地區(qū)伊朗廟的參考資料》(Some References to Iranian Temples in the Tun-h(huán)uang Region)一文。有趣的是,這些老友的文章多少有些拘謹,究其原因,主要還是老年的胡適太過較真,苛求考據(jù)使得每位學者在他面前有些不敢妄言。⑥該刊收錄了韋利的《幾份關于敦煌地區(qū)伊朗廟的參考資料》(Some References to Iranian Temples in the Tun-h(huán)uang Region)一文。該文參考伯希和及斯坦因的一些敦煌手稿對敦煌地區(qū)伊斯蘭廟宇的一些資料進行分析。文末提到:“許多文章僅僅是同一文本的變種,僅僅依靠一個文本來證明是非常危險的。”韋利在證實上述結論時,曾引用宋初畫家董羽的作品作佐證,故而有“危險”一說。一個證據(jù)證明一件事在考證學上叫孤證,一般情況,考證??辈恢С止伦C的做法。可見韋利為胡適著文時下筆也是小心謹慎,生怕被胡適挑剔。Arthur Waley:“Some References to Iranian Temples in the Tun-h(huán)uang Region”,《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慶祝胡適先生六十五歲論文集》上冊,第28本,1956年12月。

        此后,老年胡適與海外漢學家交往日漸稀疏,對漢學的修正也逐年減少,近五十年的交游告一段落,但留下的段段佳話值得回味。

        眾所周知,近代以來,中學西傳遠遜于西學在中國傳播的蔚然之勢。大多學者致力于宣揚西學的先進成果,為國學西傳搖旗吶喊者寥若晨星。胡適借自己學者與外交官的雙重身份,利用各種機會在歐美竭力宣講中國文化;同時倚仗他與海外漢學名家為學切磋,修正海外學界對中國文化的誤讀。海外漢學家因其與所在國讀者文化相容,在中學西傳上發(fā)揮了獨特作用。胡適以這些文化傳播者為中介,推動中學廣泛傳播,為國學西傳覓到了又一路徑。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隨著中國全面崛起,中外文化交流將越發(fā)頻繁。多種文化彼此借鑒,共同發(fā)展是歷史發(fā)展的必然趨勢。在文化上我們既要引進來,也要走出去,讓世界更多地了解中國。中西兼顧的胡適借海外漢學家這一媒介宣揚國學的路徑當為今天的中外文化交流提供有益的借鑒。

        [1] 胡 適.胡適日記全編1·1910—1914[M].曹伯言,整理.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

        [2] 胡 適.胡適日記全編2·1915—1917[M].曹伯言,整理.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351.

        [3] 胡 適.胡適日記全編3·1919—1922[M].曹伯言,整理.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145.

        [4] 桑 兵.國學與漢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

        [5] 胡 適.胡適全集·英文著述二:第36卷[M].周質平,韓榮芳,整理.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

        [6] 胡 適.胡適全集·胡適文存一集:第1卷[M].鄭大華,整理.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4.

        [7] 胡 適.胡適日記全編4·1923—1926[M].曹伯言,整理.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

        [8] 胡 適.胡適全集·英文著述四:第38卷[M].周質平,韓榮芳,整理.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328-467.

        [9] 胡 適.胡適全集·英文著述三:第37卷.[M].周質平,韓榮芳,整理.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291-320.

        [10] 胡 適.胡適日記全編8·1950—1962[M].曹伯言,整理.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

        [11] 胡 適.致趙元任夫婦.胡適書信集1950—1962下[M].耿云志,歐陽哲生,編.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

        (責任編輯:倪向陽)

        Hu Shih’s Academic Communication with Overseas Sinologists

        GUO Bing-tong
        (Minna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stitute,F(xiàn)ujian Normal University,Quanzhou 362332,China)

        Hu Shih is a famous master of Chinese national culture.He kept frequent communication with overseas sinologists.The past studies on Hu Shih were mostly paid attention to his communication with single abroad scholars.This article quotes detailed historical information which is stated in Hu Shih’s Dairy and Hu Shih’s Letter.Through it we can outline the 50 years associations between Hu Shih and overseas sinologists,and analyze his attitude’s changing on sinology.It can provide reference to spreading Chinese culture to west nowadays.

        Hu Shih;Overseas sinologist;Chinese learning spread to the western countries

        K250.6

        A

        1009-2854(2011)09-0051-06

        2011-09-16

        國家社科基金項目(10BWW008)、福建省教育廳社會科學研究B類項目(Jb11377s)

        郭炳通(1972—),男,山西平遙人,福建師范大學閩南科技學院講師,主要研究方向:中國近現(xiàn)代史。

        成人伊人亚洲人综合网站222| 内射中出日韩无国产剧情| 鲁丝片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亚洲精品久久国产高清情趣图文 | 337p日本欧洲亚洲大胆精品| 欧美成人精品第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日韩综合在线视频免费看| 亚洲第一大av在线综合| 人人妻人人澡人人爽人人精品av | 波多野结衣av手机在线观看 | 无码人妻丰满熟妇片毛片 | 亚洲 高清 成人 动漫| 亚洲成精品动漫久久精久| 国产韩国一区二区三区| 亚州国产av一区二区三区伊在| 18无码粉嫩小泬无套在线观看| 国产传媒在线视频| 亚洲成a人一区二区三区久久| 亚洲av首页在线| 国产一起色一起爱| 婷婷精品国产亚洲av| 91久久偷偷做嫩模影院| 免费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好吊妞人成免费视频观看| 国产性感丝袜美女av| 国产一区国产二区亚洲精品| 午夜福利理论片高清在线观看| 无码一区二区三区AV免费换脸| 久久狠狠髙潮曰十八女人| 亚洲 小说区 图片区 都市| 亚洲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人妖| 国产乱人伦真实精品视频| 伊人精品成人久久综合97| 性按摩xxxx在线观看| 荡女精品导航| 亚洲人妖女同在线播放| 日本精品女优一区二区三区| 97伦伦午夜电影理伦片| 欧美亚洲尤物久久综合精品| 99久久久人妻熟妇精品一区二区| 欧美亚洲熟妇一区二区三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