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四川
(華中師范大學,湖北 武漢 430079)
關于“基礎”課教學專題構建的幾點思考①
余四川
(華中師范大學,湖北 武漢 430079)
“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是思想政治理論課中的一門重要課程。為了更好地實施本門課程的專題教學,在專題的名稱上應注重親合性、價值性、研究性和特色性;在專題的設置上應注意處理好教材與專題的關系、學時與數量的關系、穩(wěn)定性與可變性的關系;在專題的內容上應注重目的與內容的關系、共性與個性的關系、重點與一般的關系、思修與法基的關系。
“基礎”課 教學專題
“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簡稱“基礎”)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中的一門重要課程。為了更好地增強本門課程教學的針對性和實效性,本文擬對“基礎”課教學中有關專題名稱、專題設置和專題內容等問題,談談自己的粗淺之見。
專題名稱并非只是一個簡單的“符號”或“標題”問題,它關系到課程的性質和內容,貫徹著一定的教育原則和理念,同時更直接地影響到教學的實效性。專題名稱起得好,不僅主題鮮明重點突出,有利于教師合理安排教學內容;更重要的是能有效地吸引學生,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熱情。
在給“基礎”課教學專題取名時,應注意如下幾個方面:
一是名稱的親合性,即教學專題的標題使學生聽起來感到親切、實在,具有一定的可接受性。目前,因諸多因素的影響,不少學生對思想政治理論課往往重視不夠,存在著不想聽、不愿聽的情況。因此,要吸引學生,首先就要在專題名稱上下功夫,使其具有一定的親合力。為此,要根據學生的特征,結合教學的相關內容,盡可能地在有關專題名稱的文字上做到新穎、平和或溫馨一些,使學生愿聽想聽;盡可能地少用那些“響當當,硬邦邦”的標語或口號式的標題,以避免學生有可能產生的反感。比如,本課統(tǒng)編教材以“珍惜大學生活開拓新的境界”為起點,在教學中,這一部分一般都將作為一個獨立的教學專題。但是,如何根據這部分的內容給專題取名,則大有講究。教材上已有一個很好的節(jié)名,即“珍惜大學生活 開拓新的境界”,用之不妨,但新意不夠。若用“話說大學生活”作為專題的標題,既涵蓋了教學的內容,又有別于教材的名稱,更主要的是學生聽起來感到親切。
二是學習的價值性,即教學專題在標題上就能使學生感受到學習的價值或作用。因此,為了調動學生學習“基礎”課的積極性,除了在內容上進一步“貼近”學生的生活、在方法上注重靈活多樣的運用之外,同時還有一個重要的方面,這就是在教學專題的名稱上要盡可能地讓學生較為直觀地感受到學習的價值性,進而更好地實現從“要我學”到“我要學”的轉變。比如,統(tǒng)編教材的最后一章,即“了解法律制度自覺遵守法律”,這部分的內容一般也要作為一個獨立的教學專題。為了使學生在專題的名稱上就能感受到“值得學”、“需要學”,我們嘗試著用“知法、守法和用法”作為專題的標題。實踐證明,這一專題的標題效應較好。
三是專題的研究性,即專題標題及所涉及的問題將是一個具有探討或研究性的論題,而非一個簡單的結論或空洞的概念。強調專題的研究性,既符合大學生思維發(fā)展的特點,也有利于研究性教學的實施。從大學生思維發(fā)展的特點來說,他們的思維不滿足于現象的羅列、現存的結論,而要求揭露事物的本質和規(guī)律,要求有理論的深度;同時,思維的獨立性和批判性較之以前有明顯的增強,他們喜歡用批判的眼光看待周圍的一切,喜歡懷疑和爭論,敢于發(fā)表個人的獨立見解。當他們通過思考提出的一些想法得到別人的支持或為事實所證明,他們就會更加自信思維的力量,更加愿意獨立地思考問題。對別人的意見,他們不輕信和盲從,遇事多半要問個“為什么?”“是否有道理?”“根據是否充分?”[1](P46-47)因此,在“基礎”課專題教學的過程中,注重專題名稱的研究性,以論題或問題的方式出現,將有利于更好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fā)學生對有關問題的自覺思考,進而取得良好的教育教學效果。研究性教學是目前新一輪課程改革中的重要內容,它是以小課題研究或項目的設計為教學的切入點,創(chuàng)設一種類似研究的情境或途徑,把方法的獲得、能力的培養(yǎng)和認識的提高融為一體,使學生在研究性學習的過程中有更多的創(chuàng)造機會,并在創(chuàng)造中感受成功的體驗,在成功中感受到學習的樂趣。
四是課程的特色性,即教學專題的標題要體現“基礎”課的特點和內容。“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主要進行社會主義道德和法制教育,幫助學生增強社會義法制觀念,提高思想道德素質,解決成長成才過程中遇到的實際問題。也就是說,“基礎”課的基本任務和主要目的,就是綜合運用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立場、觀點和方法,以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和法治觀為內容,在理論和實踐的結合上,對學生面臨和關心的實際問題予以科學的、有說服力的回答,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和法律素質,為逐漸成長為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打下堅實的基礎。[2]因此,不言而喻,作為“基礎”課教學的專題名稱,要充分體現本門課程的性質、內容和要求。
在專題教學中,專題本身的設置也是一個極為重要的問題,它涉及到專題設置的依據、數量和編排等問題。為此,我們認為在專題的設置上應正確處理好如下三個關系:
第一,教材與專題的關系。教材乃一課之本。在設置教學專題時,不能拋開教材另搞一套,而應以“基礎”課統(tǒng)編教材為基礎。以教材為基礎首先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專題所講的主題,原則上以教材各章的主要內容為基礎;二是專題的先后順序,原則上應以教材的先后順序進行排列。這既反映了課堂教學的要求,也符合新生學習的需要。以教材為基礎,還包括為了更好地發(fā)揮專題教學的優(yōu)勢,體現專題教學的特點,根據專題教學的需要對教材內容進行靈活機動的處理。近年來,經過反復探索和實踐,在教學專題的設置上,筆者對教材采取適當的“增加、突出與合并”,效果較好?!霸黾印保傅氖菑拈_課宗旨出發(fā),以教材全部內容為基礎,增設一專題“談做人”,并作為第一講;“突出”,指的是在教材的緒論部分,主要突出和強調第一節(jié)的內容,并作為一個獨立的教學專題;“合并”,指的是將教材第五章與第六章合并為一個獨立的教學專題,即“三大生活中的道德與法律”。這是因為公共生活、職業(yè)生活、家庭生活是人類生活的三個具體領域,是一個問題的三個方面,因而將此兩章合并為一個專題,更加體現了專題教學的特色性。
第二,學時與數量的關系。教學專題從數量上說,到底設置多少較為合適,應充分考慮本課程的授課學時問題。如果專題設置過多,就有可能在實際教學中因趕搶進度而影響教學效果;反之,如果專題設置過少,也有可能因為過于緊縮教學內容而影響課程的教學質量。在“05方案”中,對“基礎”課只規(guī)定了3個學分,而沒有規(guī)定具體的學時。教學專題的設置原則上不宜過多,一般在8至9個之間較為適宜。另外,在具體專題的學時分配上,既不能采取“一刀切”,各教學專題所分的學時完全一樣;也不能搞“貧富差”,多的多得驚人,少的少得可憐。在保證各專題學時大體相當的情況下,本著實事求是的原則,內容多的專題適當多分配一點,內容少的專題適當少分一點。比如,“三大生活中的道德與法律”這一專題,因涉及教材中兩章的內容,在學時分配上自然也要適當多一點。
第三,穩(wěn)定性與可變性的關系。教學專題應保持相對的穩(wěn)定性。保持專題的穩(wěn)定性,有利于專題自身的建設和完善;有利于對專題所及的理論問題進行深入的挖掘和研究;有利于圍繞專題廣泛收集資料,在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上狠下功夫;有利于教師在實踐中不斷總結和提高,打造本門課程專題教學的精品之作。有位長期在一線從事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教師曾深有體會地說:“‘基礎’課的教學不是簡單的傳授知識,而是啟發(fā)學生的心靈,塑造學生的品德。保持教學專題的穩(wěn)定,將有利于教師在專題教學中精雕細刻,不斷充實、完善,真正把課講深、講透、講活,使學生感受到課堂的魅力,享受到學習的樂趣,進而學有所獲、感而有概、思而有悟?!碑斎?,專題的穩(wěn)定性也是相對的。為了更好地保持專題的穩(wěn)定性,應對其可變性,在設置專題時就要盡可能地使專題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包容性和伸縮性。如針對教材第三章所涉及的“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創(chuàng)造有價值的人生”和“科學對待人生環(huán)境”等問題,我們設置的專題為“人生三論”。這一專題的名稱既能較好地體現和貫徹教材的基本內容,又適合專題教學的特點,同時也具有一定的包容性和伸縮性。
教學內容在整個教學工作中占有極為重要的地位?!按蠖灾逃康牡膶崿F、教學任務的完成,如無內容來保證,勢必落空,教學內容的質量水平直接影響著教育的質量;小而言之,教學內容是教師和學生開展教學活動的基本依據,也是衡量檢查教學質量的基本依據,如沒有它,教學活動就不可能進行?!保?](P396)為了更好地設計和安排好“基礎”課專題教學的內容,我們認為應正確處理好如下四個關系:
第一,目的與內容的關系。目的決定內容,內容服務于目的。在選擇和確定“基礎”課教學專題的內容時,首先需要考慮的就是課程的教學目的,并在此基礎上認真把握各具體專題內容。從課程的教學目的來說,有些內容并非要面面俱到、詳加說明。比如:教材第八章即專題第九講,將涉及“我國憲法規(guī)定的基本制度”、“我國的實體法律制度”和“我國的程序法律制度”,可謂內容豐富、覆蓋面寬。如果像給法學專業(yè)的學生那樣去講授,不僅學時大大不夠,而且也不符合“基礎”課的教學目的。其實,這一部分主要是通過對根本法、實體法和程序法有關法律法規(guī)的簡要介紹,培養(yǎng)學生社會主義的法制觀念,從思想意識上引導學生知法、守法和用法。強調目的與內容的關系,就在于根據教學目的的需要,合理安排專題內容,充分發(fā)揮課堂教學的最大效應。
第二,共性與個性的關系。高?!盎A”課的對象都是大學生,都要進行理想信念、愛國主義以及正確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和法制觀的教育,這是共性要求。但由于專業(yè)性質等不同,學生與學生之間在理論思維、文化基礎和興趣傾向上還有一定的差異性。僅就筆者所在院校來說,有師范類學生,也有非師范類學生;有文科類學生,也有理科類學生;有音樂美術專業(yè)的學生,也有體教運訓專業(yè)的學生,因而在教學內容上應盡量考慮不同學生的不同情況,這就是個性要求。中共中央和國務院在《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即中發(fā)〔2004〕16號)中明確指出,要“堅持以人為本,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學生,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實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這里強調的“三個貼近”,其中就包含了在“基礎”課教學中的個性要求問題。正確處理共性與個性的關系,應注意“三個結合”:一是結合學生未來職業(yè)的發(fā)展情況,在有關教學內容的安排上注意其個性特點,如對師范類的學生在涉及職業(yè)道德問題時,可突出師德方面的要求;二是結合學生專業(yè)學習的不同情況,在案例教學的內容上注意其專業(yè)特點,如對數、理、化等專業(yè)的學生,選擇一些與其專業(yè)學習相聯系的典型人物或事例,效果將更好。而對音、體、美等專業(yè)的學生,則可選擇一些音樂、體育和美術等方面的典型個案,如從齊白石的“衰年變法”談創(chuàng)新,針對性會更強;三是結合學生性別等不同情況,在相關專題的教學中注意其性別差異,如在婚姻法部分,在涉及家庭暴力的問題上,一方面提醒男大學生要注意克服大男子主義思想,另一方面告誡女大學生要善于運用法律的武器維護自己的合法權利。
第三,重點與一般的關系。突出重點,這是課堂教學的一般法則,也是“基礎”課專題教學的基本要求。突出重點,首先就要在專題內容的設計或安排上,分析和把握每一專題的教學重點,用毛澤東同志的話來說,就是要善于抓主要矛盾,“捉住了這個主要矛盾,一切問題就迎刃而解了。”[4](P322)在“基礎”課教學中,由于各個專題的具體目標和任務不同,教學重點也會有所不同。如第二講“話說大學生活”,這一專題的主要目的就是幫助大學新生能更快更好地適應大學生活,因而我們認為,此講的重點是“力爭良好大學生活的開端”。應當說明的是,有些教學專題的重點有時也不太容易把握,如第七講“三大生活中的道德與法律”,這一專題既講道德又有法律,而且就法律來說,又不只是一部法律,而是多部法律。因此,對于這樣的專題,更應在認真領會課程性質、全面熟悉教材內容的基礎上,全力尋找其教學的重點。為了更好地發(fā)揮“基礎”課教學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主渠道的地位和作用。在設計專題內容時,還應適當考慮課堂教學相對的系統(tǒng)性,做到既突出重點又兼顧其他,正確處理好重點與一般的關系。為此,應把握如下四條原則:適度性原則、優(yōu)化性原則、基礎性原則和加深性原則,進而更好地突出教學重點。
第四,思修與法基的關系。從總體上說,“基礎”課包括思想道德修養(yǎng)和法律基礎兩大部分。在實際教學中,往往由于教師所學專業(yè)或知識結構的不同,不是偏重于思修部分,就是偏重于法基部分,在兩個方面教學內容的處理上主觀隨意性過大。最為突出的是,有的教師因思修部分的有些內容,如理想信念、愛國主義、人生觀和價值觀等內容,在教學中講好不易、難度較大,而法基部分特別是有些部門法的內容,知識性和實用性較強,結合案例教學時,學生興趣濃、反應也強烈,因而更是自覺或不自覺地偏重于法基部分。因此,在“基礎”專題教學中,必須從本門課程所承擔的任務出發(fā),正確處理好思修部分與法基部分的關系,合理安排教學內容。
[1]張景瑩.大學心理學[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86.
[2]吳潛濤.“‘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的性質、邏輯結構與特點”[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06,(增刊):26.
[3]丁錦宏.教育學[M].南京大學出版社,2002.
[4]毛澤東選集:第 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G641
A
1671-2803(2011)06-0084-04
2011-08-01
本文系湖北省教育廳2007年度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專項重點研究項目“《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專題教學的實效性研究”的階段性研究成果之一(2007Z022)。
余四川(1960—),男,湖北武漢人,華中師范大學政法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
責任編輯:洋 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