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 云
第二語言習得簡稱二語習得(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簡稱SLA),指的是“人們逐步提高其第二語言或外語水平的過程”(Richards,Platt& Platt,2002:408)。[1]它的學習主體主要是成人。由于成人已經養(yǎng)成了母語語言行為的特定習慣,他們在二語習得的過程中總會無意識地把所學外語與母語進行對比,因此在外語學習過程中,新的語言習慣的形成勢必會受到舊的語言習慣的影響,即受到行為主義心理學中遷移規(guī)律的約束。認知心理學認為,學習是一個主動的認知過程,是對新知識的獲得、轉換和檢驗的過程;在原有的生活經驗和感知基礎上去認識、理解、描述新事物是人類最基本的認知方法。Ellis R把遷移看做是二語學習者為了彌補二語知識的匱乏而采取的一種學習策略。[2]Stern把母語知識的遷移和干擾看做是外語學習的一種前提,指出學習者在學習外語時是把母語作為參照物的。[3]一般認為,當母語的某些特征與目的語相類似或一致時,容易產生正遷移(positive transfer);而當母語與目的語的結構具有差異性時,容易產生負遷移(negative transfer),亦稱干擾(interference),往往差異越大,干擾也越大。我們在看到母語對外語學習的正遷移作用的同時,認為還應該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負遷移上,以期能夠喚起教師與學生的注意,使成人在二語習得中把負遷移影響或干擾降到最低程度。
1.語音負遷移。
“從語音上看,一般來說,每個人都是通過自己語言中的音去感知不熟悉的語音”。[4]學習第二語言的人,尤其是成年人,在一定程度上,必然會受本族語言發(fā)音習慣的影響,往往會自覺或不自覺地把本族語的一套發(fā)音習慣搬到外語學習中去。
下面以漢英兩種語言為例進行探討。漢語和英語這兩種語言屬于兩個完全不同的語系(漢語屬于漢藏語系,英語屬于印歐語系),在發(fā)音規(guī)則及形式上是有著根本的分歧的。漢語屬于以聲調區(qū)別字義的“聲調語言”(tone language),而英語則是一種主要依靠語調來區(qū)別字義的“語調語言”(intonation language),這兩種語言在音素的數(shù)量及其組合方式上區(qū)別甚大。兩者的差異性主要表現(xiàn)在:第一,英語中兩個或兩個以上相鄰的輔音結合在一起的情況經常出現(xiàn),即輔音群(或輔音連綴、輔音叢),如[pr][kr][gr][tr][dr][fr][vr][pl][bl][kl][gl]等。而漢語中沒有像英語中那樣的輔音群,漢語的聲母之間總存在一個韻母,成人在讀英語時,總是不自覺的在輔音群之間加上一個元音,例如:bloat/bl??t/讀成/b?l??t/;plash/pl?∫/讀成/p?l?∫/。這種錯誤在三個輔音組成的輔音群中更常見:screen/skri:n/讀成了/sk?ri:n/;splack/spl?k/讀成/sp?l?k/。第二,英語既有以元音結尾的開音節(jié)詞,也有以輔音結尾的閉音節(jié)詞,而漢語單詞基本以元音結尾或以韻母和n/ng結尾,因而成人往往習慣在英語輔音后再加一個元音,于是,work被讀成了worker,act讀成了actor,bet被讀成了better。第三,有些英語音素在漢語中根本沒有,所以,think,sang,shack常被讀成[sink][sen][sek],尤其是方言很重的成人。再者,英語中的重音、連讀、失去爆破、輔音濁化等,也常常會令成人犯難,容易造成語音方面的負遷移。
2.詞匯負遷移。
二語習得中,詞匯負遷移是影響高成人學習外語的又一大障礙。成人在處理和運用英語時,很容易受母語的影響,因而出現(xiàn)各種詞匯錯誤。詞匯層面的母語負遷移通常是由于中英文中詞的概念意義、內涵意義及搭配不同而導致的。詞匯遷移現(xiàn)象比較復雜,類別也較多。一般來說,可以分成下面兩類。
第一,詞語的表達方式不同。每一種語言都有它們自己獨特的組詞、搭配方式和表達習慣,而外語學習者,尤其是成人往往會從詞義角度出發(fā),把詞匯對等地從本族語翻譯成目的語。因對等翻譯造成的帶有母語語義的英語詞匯例子不勝枚舉。例如,“狼吞虎咽”,英語是“black sheep”,卻被錯誤地翻譯成“black horse”;“drink like a fish”卻被翻譯成“drink like an ox”;英語中的“high school(高中)”被翻譯成“高等學?!?“restroom(廁所)”被翻譯成“休息室”等等。
第二,詞的內涵意義、聯(lián)想意義和感情色彩不同。詞匯作為語言中最基本的構成要素,它蘊涵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在不同的文化中,同一詞匯,其聯(lián)想意義和感情色彩不盡相同。由于不同的民族文化個性,不同的顏色詞匯的褒貶象征的意義也不同,用法上也存在一定的差別。如,漢語“紅”的英譯是 red,但“紅糖”的英譯不是 red sugar而是brown sugar(棕糖);“紅茶”不是 red tea,而是black tea(黑茶);“紅眼病”不是red eyed,而是green eyed(綠眼病);“黃袍”不是 yellow robe,而是 purple robe(紫袍)。
3.句法負遷移。
雖然英漢句子基本結構都是主語(S)+謂語(V)+賓語(O),但是兩種語言的內部結構形式差異性往往會導致負遷移的產生。表現(xiàn)為:
第一,漢語為無標記語言,沒有嚴格意義上的形態(tài)變化;而英語相對于漢語而言,語序、形態(tài)的變化比漢語豐富和復雜得多。對成人來說,他們往往容易在人稱和數(shù)的變化、時態(tài)、人稱代詞、主謂一致等方面犯錯誤。
第二,漢語是主題顯著(topic-prominent)語言,建構在意念主軸(thought-pivot)上。漢語的句子強調意義和功能,其基本結構不是主語與謂語的關系,而體現(xiàn)在主題與述題的關系;而英語則是主語顯著(subject-prominent)語言,句子建構在主謂主軸(subject-predicatepivot)上,主語和謂語之間存在一種形式上的一致關系,所以在成人二語習得過程中,往往會出現(xiàn)中式英語的句子。
第三,就整體結構和表達方式而言,英語是一種形合性的語言,而漢語則是一種意合性的語言。我國著名語言學家王力先生曾經說過:“就句子的結構而論,西洋語言是法治的,中國語言是人治的。[5]”漢語句子重意合,漢語的句子則是按照其字詞的含義來組合和連接的,表達方式靈活多變,上下文主要靠意思貫穿,只要能將意思表達清楚,經常省略主語、關聯(lián)詞等。但譯成英語,必須加上主語we或you,因為英語十分注重主謂賓邏輯和語法的完整。
4.語用負遷移。
我國研究語用失誤的第一人何自然先生認為,“在言語交際中導致交際者本人未能取得完滿交際效果的差錯統(tǒng)稱為語用失誤”。[6]成人在用目的語進行交際的過程中,往往會受到母語和母語文化的影響,誤用母語的語用規(guī)則。Thomas在評論語用失誤的嚴重性時指出:“語法錯誤可能使人不愉快或影響交際,但至少在規(guī)則上,它們是一清二楚的,聽話人會立即感受到它的存在,而且一旦意識到說話人的語法能力較弱,對其是容忍的,然而語用失誤則不然。語法錯誤可能顯示說話人還未掌握一定的語言能力,語用錯誤則可能反映出說話人的人格有毛病。”[7]一般來說語用負遷移可分為兩類。
(1)語用語言負遷移。
語用語言負遷移是指成人在交際時套用了母語中的表達方式。如:
- Thanks a lot.That’s a great help.
-Never mind.
當成人被人稱贊時,他想表達“不用謝,不客氣”,英語應該說“You are welcome.”或“It’s my pleasure.”,受漢語表達影響,誤用了英語回應歉意的表達方式。
(2)社交語用負遷移。
學習者在實施言語行為時,因為對目的語文化缺乏了解而按母語的文化習慣進行交際,從而產生了不符合目標語文化習慣的言語行為,這種現(xiàn)象被稱為社交語用負遷移。如:
問候語:
中西方人打交道的的時候,中國人最常見的開場白就是“Hello,× ×.Where are you going?”或者“Have you had your meal?”這幾句表達都是正確形式,但它們卻是不合適、不得體的英語。如果這樣去和英語人士對話,說話人會被誤解語意甚至被認為是無禮的,是干預別人的隱私。
稱贊語:
-Your English is excellent.
- No,no,my English is very poor.
這樣的對話對于中國人來講非常容易明白,因為謙虛是我們的傳統(tǒng)美德,大家都習慣了這種表達方法。而英語國家的人卻會感到費解,他們對于別人的贊美往往用一句簡單的“Thank you”表示感謝和接受。
禁忌語:
-“What's your occupation?”
-“How much do you earn every month?”
中國人在交往過程中,往往會問及對方的年齡、職業(yè)、收入、婚姻、家庭及健康狀況,但如果對外國人詢問此類問題,對方會認為你是在粗暴的干涉他們的個人隱私,從而造成不快。
在教授與學習過程中,母語的負遷移現(xiàn)象都是客觀存在無法回避的問題。因此,在外語教學中要引導成人逐步學會直接用外語思維,降低或最終消除母語對于學習的干擾。
第一,英漢語音分析對比法,成人學外語時其智力已發(fā)展成熟,因此他是從已知的事實出發(fā),采用相應的方法去學習。要克服其本族語的干擾,最好的辦法是進行兩種語言的對比分析,這在語音上已證明有較明顯的進展。因此,在語音方面,教師在教學中可以根據(jù)英語語音特點,指出成人語中的語音失誤并與漢語語音進行比較,有目的、有意識地強化訓練,逐漸減少其母語的干擾,提高他們正確發(fā)音、拼讀的語言能力。
第二,創(chuàng)設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成人語音基礎普遍差,學習中存在語言焦慮。在英語學習過程中。成人的情感因素和認知因素一樣重要。教師在充分利用課堂時間提供語言資料的同時,要拓寬語言輸入方式和渠道,鼓勵成人在課后利用各種媒體、途徑學習英語,使他們在大量接觸、練習、使用英語的過程中親身體會英漢兩種語言在語言和文化上的差異,使承認逐步形成英語思維習慣。
第三,注重交流與實用性。語言是一種交流思想、傳遞信息的工具。外語學習的主要目的是運用外語進行交際,包括口頭和書面兩種形式,因此,教師要重視語言的輸出,成人在此過程中可以意識到自身的語言問題,修正他們不正確的語言表達習慣;教師也可以從中得到反饋,認清成人英語學習所處的階段,正確對待成人的錯誤,幫助他們找到合適的學習策略,從而能夠有的放矢地提高英語水平。另外,教師要鼓勵成人多交流,組織各種英語課外活動,在交際過程中提高英語語用能力。
第四,二語習得不應該只是注重語言知識的培養(yǎng),也應該把文化教學納入其中,提高成人對文化差異的敏感性,提高他們的跨文化交際能力。第二語言與文化的學習是在兩種語言與文化的對比中進行的。老師在語言材料明顯涉及英美文化特征時適時地和中國文化加以對比,以幫助成人形成對兩種文化的總體印象,找出其中的共性和差異。比如英美人為什么有那么多隱私、他們?yōu)槭裁床荒芾斫庵袊说闹t虛等,從而指導學習者的具體交際,起到以點帶面的作用。因此,劉潤清先生在其專著《論大學英語教學》中認為,“學習外語時,完全脫離母語是不可能的,語言之間有些普遍現(xiàn)象,不參考母語,不與母語對比會造成莫大損失”。[8]由此可見,外語學習者具有較高的母語和母語文化素養(yǎng)也是必需的。
[1]Richards J,Platt J,Platt H.朗文語言教學及應用語言學辭典[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2.
[2]Ellis R.The Study of the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4:343.
[3]Stern H.Issues and Options in Language Teaching[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2.:284.
[4]申小龍.社區(qū)文化與語言變異:社會語言學縱橫談[M].長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7.
[5]王力.中國語法理論[A].王力文集(第一卷)[C].山東教育出版社,1984:35.
[6]何自然.語用學概論[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
[7]Thomas,J.Cross - cultural pragmatic failure[J].Applied Linguistics,4.2,1983:91 -112.
[8]劉潤清.論大學英語教學[M].上海: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