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炎華
(北京理工大學珠海學院 外國語學院,廣東 珠海 519085)
英語導游在帶團過程中如何運用英語俚語
郭炎華
(北京理工大學珠海學院 外國語學院,廣東 珠海 519085)
英語導游;俚語;運用
英語俚語是英語導游在與各行各業(yè)、不同身份的游客接觸和交流中經(jīng)常聽到的一種語言現(xiàn)象。本文依據(jù)英語俚語的特點及其在導游帶團過程中的影響與作用,以及翻譯導游界對使用英語俚語的不同觀念等角度,來探討英語導游在帶團過程中如何對待和使用英語俚語。
英語是當今世界上使用最廣泛的語言。作為英語導游,經(jīng)常與各行各業(yè)、不同身份的外國游客接觸,相互交談的內容幾乎無所不有,自然會聽到很多出自不同社會階層、不同亞文化群的俚語。對此,我們應當采取什么態(tài)度對待俚語這種非標準化的詞語呢?是因為俚語生動形象、詼諧風趣、富有感情色彩和活躍團隊氣氛而刻意使用之,還是片面強調俚語比較粗俗、不夠體面、難登大雅之堂而一味回避之?
俚語是現(xiàn)實生活中客觀存在的語言現(xiàn)象,這是無法回避的事實。本文依據(jù)英語俚語的特點與其在導游帶團過程中的影響與作用,以及翻譯導游界對使用英語俚語的不同觀念等角度,來探討一下英語導游在帶團過程中應如何對待和使用英語俚語。
著名的《韋氏英語詞典》在1828年將俚語定義為“低級的、粗俗的和沒有意義的語言”;但到了l9l1年,“低級的”和“粗俗的”字眼卻從《牛津英語詞典》的解釋中消失了。在1980年出版的《辭海》中對俚語的定義已取消了“粗俗的”這個字眼
俚語雖然不是一個國家或民族全都使用的標準詞匯,但也不僅僅局限于某一社會集團或行業(yè)群體,其地位似乎介于“口頭語”(Colloquialism)與“行話”(Jargon)之間。俚語的文體功能主要在于立意新穎、詼諧風趣、富有感情色彩。俚語的語意特征有流行性,夸大性,譏諷性。以下是俚語的主要特點。
1 局限性
俚語是由暗語(cant)、黑話(argot)及行話(jargon)演變而成(邴 暄,2007:46)。所以俚語的使用受到一定時間、場合的限制,其語言環(huán)境也會因人而定,因時而定。群體的話語隨語境的變化而變化。因此,語言在不同的社會中有不同的功能,即便在同一文化中人們也使用同一語言的不同變體。在適當?shù)膱龊侠觅嫡Z的語言優(yōu)勢進行信息交流,會收到比標準語更生動、更富有表現(xiàn)力的效果。
2 社會性
俚語具有幽默詼諧、語言生動活潑、極富表現(xiàn)力和大量使用比喻或隱喻手法的特點,是英、美各階層亞文化群體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一種簡便、快捷的口頭表達方式,是社會因素與情景因素融合的語言變體。社會的各個階層、各個亞文化群體都對俚語詞匯和用法的增加和形成起到了各自的作用。因此俚語浸透了濃厚的亞文化氣息,反映了英、美國家所傳承的文化價值觀念并能夠反映或強調說話人的身份特征。而從俚語的風格類型來看,我們可以分為:委婉語氣的俚語,地方性的俚語,行業(yè)性的俚語,年齡化的俚語。也就是說,俚語幾乎是人人使用的,但不同年齡階段、不同地方、不同行業(yè)的人使用的俚語是不一樣的(張艷,2007:127-128)
3 時效性與簡潔性
語言反映社會現(xiàn)象,不同的社會文化產(chǎn)生不同的語言變體。俚語的出現(xiàn)和消亡有時代性。除了少數(shù)俚語被收入英語詞典,如美語 scab(不參加罷工的工人或不參加工會組織的人)、striker—breaker(破壞罷工者)、company man(公司員工)最初使用時,這些詞均是俚語,隨著時間的推移,后來成為正式語言。其余俚語仍不被標準語體接受,生命力較短。如cop(警察)一詞20世紀50年代被一致認為屬俚語,但近年來許多人開始使用一個意思與 cop相同的新俚語fuzz,cop仍被使用但帶上更多口語體的色彩。nut一詞在40年前的美國俚語中是指荒唐可笑的怪人,今天的意思是指一個精神錯亂并有危險的瘋子。另外俚語常以簡潔的縮略形式出現(xiàn)。例如:auto取代automobile,cab來自cabriolet,flu則是influenza的俗名。
由此可見,俚語具有變化迅速、簡潔性、形象性、新鮮性甚至“粗俗性”這些特點。
恰當?shù)厥褂觅嫡Z能夠使語言新鮮、活潑、生動、形象,增強語言表現(xiàn)力和想像力。作為翻譯導游,對俚語的特點與語言功能不可低估,而應當給予重視。
在當今英語國家,特別是在美國,俚語的使用較為普遍。在美國人的平均詞匯量中,俚語約占百分之十。即使是保守的英國人,尤其是年輕一代,現(xiàn)在也使用并創(chuàng)造出不少俚語。旅游團中各種身份、各行各業(yè)的人都有。由于其文化背景、受教育程度及社會地位各不相同,他們在語言表達、選擇措詞方面自然存在許多差異。因此我們可以從俚語的使用,看到它對導游帶團過程中的影響及作用:
1 從俚語里識別游客的身份特征與文化價值觀
由于俚語是英、美各階層亞文化群體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一種簡便、快捷的口頭表達方式,不同的社會、行業(yè)集團有各不相同的俚語,因此俚語能體現(xiàn)或強調說話者的身份(表明他們隸屬哪一個社會層次、行業(yè)集團,并顯示他們在其中處于什么樣的地位)。因此,導游可以從游客對俚語的使用來判斷他們的身份特征、性格特征乃至其文化價值觀。如果是美國學生,交談時如brutal(很棒的)、flunk sb.(給某人打不及格的分數(shù))、fender-bender(一件小事)、apple polish(拍馬屁,奉承)之類的俚語必是少不了的;而從言談中如Gabriel(喇叭手)這類爵士樂等專用的俚語就可確信他是爵士樂愛好者或爵士樂團體的成員。
俚語的語言風格有高雅和低俗之分,受教育程度越高,文化素質越高,使用的俚語就較為高雅,反之,受教育程度越低,文化素質越低的人使用的俚語就較為低俗。俚語如fool around(不務正業(yè))、screw around(鬼混)、cumshaw(小偷小摸)、half-inch(盜竊)、tea-leaf(竊賊)等,在文化和受教育程度都比較高的社會群體里就很難聽到了。認識到這一點,翻譯導游就能夠迅速地有針對性地跟游客進行有效的溝通。
2 對導游與游客溝通交流的影響
作為陪同翻譯,我們在實踐工作中聽到的俚語比其他涉外工作人員可能會更多。這是因為旅行團中各種身份、各行各業(yè)的人都有。他們的文化背景、受教育程度及社會地位等各不相同,因此在語言表達、選擇措辭方面存在許多差異。假如我們陪同翻譯對俚語一無所知,往往很難聽懂外國游客在談論什么;如果陪同翻譯誤用俚語,有可能會由于誤解而造成不必要的誤會或沖突,或導致工作失誤。
3 對團隊氣氛的影響
在陪同外國游客旅行中常常遇到這種情形:有的外賓在閑談中不時冒出一字或一句俚語,旋即引起眾人忍俊不禁;有的導游在長途旅行中經(jīng)常給游客講故事或笑話,其間引用一點兒俚語,氣氛頓時活躍起來。恰當?shù)厥褂觅嫡Z能夠使語言新鮮、活潑、生動、形象,增強語言表現(xiàn)力和想像力。對團隊的氣氛起到很大的作用;反之就會枯燥無味。但濫用誤用又會使氣氛僵化甚至導致關系惡劣。
如有時候英美人上廁所會用委婉的俚語來表達:“I wonder if I can go somewhere?”(我可以去方便一下嗎?),如果翻譯導游把"somewhere"誤解為某處,因而回答“Yes,you can go anywhere.”(行,哪兒都可以。)外賓肯定愕然。對于英美人的廁所文化,也有讓人感到匪夷所思的俚語,如"go and see one's aunt"。另外在西方國家,“懷孕”有時也是一個引起尷尬的字眼,當人們覺得“pregnant”過于唐突時,也會轉而使用俚語。例如:“to be in the family way”,“to swallow a watermelon seed”,“to be expecting”等。
在導游翻譯界中,對待俚語有兩種截然不同的態(tài)度。有人認為俚語大都粗俗不雅,是不規(guī)范的詞語,作為導游不應該學習之,或者不學也無關緊要;有人甚至認為俚語是對標準語的“污染”,應當予以摒棄,禁止在導游中使用。另一種態(tài)度則認為:俚語是語,是“新鮮、活潑、生動、形象”的一個構成部分,是語言不可或缺的調味品,可以在非正式場合適當運用。
筆者認為,口頭語言是導游講解中最重要的表達手段。翻譯導游要講究語言美,在內容準確、情感健康的前提下,語言要力求鮮明生動,言之有物,切忌死板、老套、平鋪直敘。為了活躍氣氛和增加游興,在帶團過程中適當?shù)剡x用一些風趣幽默的俚語,可以給游客一種非常親切、悅耳的感覺。但在使用過程中要考慮三個因素的制約,即交談的場合、交談的對象和交談的內容。
1 因時因地而易
什么時候、什么場合使用和如何選用俚語,完全是一種有意識的行為。在嚴肅、莊重等正式場合,理應不用俚語。比如在帶學術專業(yè)團參觀高等學府時,就不宜說“I'm tickled pink to give you a low-down of this university”(“我很樂意向諸位揭一下這所大學的老底兒”)或:“Anybody wants to take a leak (“哪位想撒尿”)?這無疑是缺乏文化涵養(yǎng)的表現(xiàn)。
在非正式場合下,為活躍氣氛和交流感情,適當?shù)剡x用一些俚語,會使游客感到輕松自在。比如在山區(qū)路途顛簸時用一句“Thank-you-mama“來描繪“搓板路”,并告訴他們“You’re enjoying Chinese massage, and it’s free of charge!”(你們正在享受免費的中式按摩?。?,可讓身受顛簸之苦的乘客開懷大笑。只要掌握好尺度,使用得當,就有助于達到活躍氣氛、調節(jié)情緒、增加游興等目的。
此外,已經(jīng)過時的俚語應該少用或不用,這是因為俚語是英語詞匯中變化最快、最不穩(wěn)定的成分,“外國人說英語的一個特征,就是經(jīng)常使用一些過時的俚語” (《牛津詞典》1979年第十版)。對學習英語的人來講,最好記住“俚語詞匯的受歡迎程度并不特別長久,只有在確定它們尚未過時的情況下才能使用。使用俚語要聽起來非常自然,要避免引起他人反感。”(《牛津最新英語學習詞典),1980年版)。
2 因人而易
俚語的使用可以加強說話人之間的關系,如果交流雙方屬于同一社會群體或行業(yè)集團的成員,俚語的使用可以鞏固和加強相互間團結協(xié)作的伙伴關系。因此俚語的使用可以帶來認同感,如果導游能夠使用該團隊的社會群體或行業(yè)集團的專用語,就能在心態(tài)上與其更快地融合,獲取該團隊成員的認同感;而游客們的“自我”也就有了心安理得的歸宿。這樣,導游可以用語言“表明”和“強化”自己歸屬于該旅游團的群體“內”,而不是被排斥在該群體之“外”。如:上班族對上下班高峰或交通堵塞,就用rush hour和traffic jam;;“官僚主義”、“辦事拖拉”被叫作red tape;think-tank表示“智囊班子”;“人才外流”被稱作brain drain;eager beaver用來形容“工作特別賣力的人”;“干活磨洋工”被喻為clock watcher;假如你“過分強調客觀原因”,游客會委婉地批評你:“Don't blame on your computer.”
當然一個口不離大學生俚語的人決不會被誤認為是其他職業(yè)的人,因為學生俚語體現(xiàn)了一種怪誕的幽默。如:brutal(很棒的),flunk sb.(給某人打不及格的分數(shù)),apple-polish(拍馬屁奉承),dof(結結巴巴的傻瓜),lady—killer(帥哥),fender-bender(一件小事),fudge(瞎扯)等都是其中較典型的例子(趙彥芳,2003:78)。學生使用的這種帶有特色的特殊的語言模式已成為其學生身份的明顯標志。
同樣的英文俚語詞匯對來自不同英語國家的人往往有不同的含義或不同的理解。例如,bloody原義是“流血的”,在英語中作為俚語是較粗魯?shù)牧R人用語,但在澳洲英語中常用來加強語氣,表示“非常的”、“…得很”。digger在澳語中是“淘金者”,而在美語中是“扒手”、“傍大款的女人”。很多美國俚語對英國人或澳大利亞人來說都是陌生的。例如,美國作家辛克萊爾劉易斯(Sinclair Lewis)寫的小說(白壁特》(Babbitt)在英國出版時,書末不得不附有一個小小的美國俚語詞匯表,以方便英國讀者理解。又如 a banana bender(昆士蘭人),a Pitt Street farmer(自有農(nóng)場但在城里經(jīng)商的人),an egg-shell blond(禿頂者),cobber(朋友,伙伴)等,這類澳洲俚語對英美人來說是難以理解的。還有些俚語像stick in the mud(反應遲鈍的人)、a real headache(問題、麻煩)、the story of the week(重要新聞)、follow your nose(朝前走)、to belly ache(埋怨、投訴)等,是我們在導游中經(jīng)常聽到的英國俚語。
此外,在帶團過程中對長輩、高官或貴賓,一般不用或慎用俚語。如在催促該類團隊客人快走時就不宜說:”Shake your legs(“快點兒”)。
3 切忌“禁忌語”
大凡從事導游翻譯的人總希望不斷擴大自己的詞匯量和表達能力,靈活運用導游語言藝術與技巧,使自己的導游語言生動活潑、富有感染力和幽默感。細心的導游員會經(jīng)常向外賓討教某個俚語的確切含義,學習在何種語境或場合下恰當?shù)匾觅嫡Z。而有的導游可能以為俚語掌握得越多,說得越“溜”,越能討游客喜歡,越顯得自己的外語水平高,隨后不分場合、不看對象地加以使用,往往會引起游客的反感。
因為早期的俚語詞匯大都來自下層社會,以后逐漸擴大到社會各個亞文化群,現(xiàn)今俚語的主要來源是各種社會職業(yè)和亞文化群的行話或隱語,甚至還有不堪入耳的“禁忌語”(Taboo) (楊 雁,2004:136)。作為翻譯導游要學會識別此類俚語,切不可隨意亂用。如:
Hit the road(走吧),
screw around(鬼混),
Give me some skin(握個手吧),
Hit the hay(睡覺吧),
I’m dying to go to the loo(我著急上廁所),
He is pretty lousy(那人真差勁兒),
Have a fag(抽支煙)
Look at that chick(瞧那個妞兒)
再如含“粗俗,令人嫌惡”之義的“gross”,在青少年口中已被用于任何不合心意的場合(丁蘭天, 2002:68-70)。此類俚語都是比較粗俗或缺少禮貌的。作為翻譯導游切忌亂用。
綜上所述,翻譯導游(interpreter-guide)對待俚語不應該采取一概拒絕或拈來就用的極端態(tài)度。英語導游應當學會如何正確恰當?shù)厥褂糜⒄Z俚語,在不同場合或少用,或慎用,而不是排斥不用。正確使用英語俚語,有助于提高英語導游語言的表現(xiàn)力和想像力,有助于活躍旅游氣氛,有助于增進與游客的感情交流,但使用時一定要注意交談的場合、交談的內容和交談的對象,切忌隨意濫用。
[1]張 艷. 淺析英語俚語的特征與風格[J]. 安徽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7,(9):127-128
[2]邴 暄. 論俚語的語言文化特征[J]. 東北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7,(6):45-47
[3]楊 雁.導游語言中的英語俚語的分析[J]. 重慶工商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4,(6):135-137
[4]丁蘭天. 當代美國青年俚語的文化傾向[J]. 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2,(3):68-70
[5]趙彥芳. 英語俚語的社會功能探析[J]. 安徽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03,(1):77~79
Key words:English-speaking guide; slang; application
Abstract:English slang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English communication; tour guides frequently hear English slang in communication with different tourists from all walks of life.This article probes into the features of English slang and the effect of using slang on tour guiding work. English-speaking interpreter-guides should view the application of slang in a dynamic sense and try their best to use proper slang in different situations to make their expression more vivid and efficient so as to smooth their work.
A Study on How to Use English Slang in Tour Guide Service
GUO Yan-hua
(Zuhai Campus of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Zuhai Guangdong 519085, China)
H315.9
A
1673–2804(2010)02-0117-04
2010-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