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 艷
(浙江經(jīng)濟職業(yè)技術學院,浙江 杭州 310018)
基于默會知識的高職英語課堂教學探討*
韓 艷
(浙江經(jīng)濟職業(yè)技術學院,浙江 杭州 310018)
從高職英語課堂教學現(xiàn)狀出發(fā),確立了基于默會的高職英語課堂教學策略,以此切實提高英語課堂活動的效度,促成學生的創(chuàng)新性思維和持續(xù)性學習習慣的培養(yǎng),同時也指出了課堂教學中所存在的問題。
默會知識;教學策略;高職英語
在我國的高職英語教育中,通常存在的共性問題包括:生源不穩(wěn)定、課堂教學模式陳舊、教材良莠不齊和過于重視過級率等等。究其根本,所有問題的核心在于語言教學中的本體性認知和實踐層面的方法之間的偏差所致。我們都知道語言是“應會的”,而在實際教學中,都把語言教成“應知的”。而語言的隱性層面,如社會文化因素、審美因素等等,由于其不可測性而常常被摒棄與課堂之外。在目前的英語課程和教學改革往往將注意力集中在語言學習的分散環(huán)節(jié)上,忽略了喚起學習者對于語言的整體感知。因而,對于學習者而言,不管如何改革,外語學習依然只是“橫看成嶺側成峰”。波蘭尼的默會知識,強調(diào)的是學習需要從獲得表征的認知轉向參與實踐的情境,對于默會知識獲得的策略研究,對于改變高職英語教學現(xiàn)狀意義顯著。
波蘭尼的默會知識理論提出后不久,就受到英美教育學界的關注并且贊成。教育學者們認為“默會知識”克服了賴爾“知道什么”與“知道怎樣”、“陳述性知識”與“程序性知識”之間的分裂,說明了人類認識活動和知識形式的完整性、統(tǒng)一性。
在英語課堂中,默會知識的介入將會直接改變傳統(tǒng)語言學習的方法與心理,它要求目標語的輸入與研究者個體的默會知識相結合,得到學習者的直覺、想象、和激情的澆灌,而轉化成學習者的個人知識。在這個過程中,學習者對于目標語的攝入將被情境化(contextualized),而寓居于個人的元認知中;同時,對于語言材料的多元認識(直覺、想象、和情感)也將影響學習者的情、意、志,從而使得平面的語言課堂立體化。這表明默會知識在課堂中的運用,將會有很重要的地位。
要使得默會知識在英語課堂教學中發(fā)揮作用,首先要使教學活動的主體,即教師和學生對默會知識有充分的認識和把握。從教師的角度而言,教師要具備豐富的案例知識和策略知識。這些知識,很大部分是教師的親身經(jīng)驗,以默會知識居多。同時要對教學實踐進行不斷的反思,反思備課過程,教學過程和課堂管理過程等。更為重要的是,教師還要幫助學生反思他們曾經(jīng)獲得和正在獲得的默會知識,提倡有目標的活動與領悟。
在高職英語課堂教學中,默會知識的表達要采用一些恰當?shù)姆椒ê凸ぞ摺H缬酶拍顖D、隱喻性語言、象征性語言、模型等用來表達學生的經(jīng)驗、直覺和靈感。將默會知識轉變成可以理解的形式,還涉及演繹和推論技巧,這就要求學生充分運用創(chuàng)造性推論,以收到良好的表達效果。圖形、圖片、視像、影片、多媒體等式高職英語課堂中使用較為普遍的并非常有效的默會知識表達的重要工具和手段。
通過創(chuàng)建學習共同體,成員之間可以建立相同的愿景,建立和諧的、互相信任、互相依賴的關系,相互交流、相互合作。集思廣益能激發(fā)學生靈感的表達,是學生的默會知識通過頭腦風暴或一對一的交流得到傳播和共享,以此促進默會知識的獲得和轉化為顯性知識。再將顯性化默會知識在課堂中進行交流,加快默會知識交流和共享的速度,擴大交流與共享的范圍。
默會知識理論認為習得有幾種途徑,其中之一是通過實踐活動,通過反復操練和訓練的方式獲得,比如技能的強化訓練。在高職英語課堂教學中,要重視讓學生默會知識轉化成明言知識,讓學生的默會知識在實踐中不斷得到批評驗證直到能熟練運用為止。在課堂內(nèi),采用角色扮演、小組討論、演講等活動方式,讓學生領悟和整合教師輸入的英語知識和概念,并重組他們以往的經(jīng)驗和知識,進行分析和判斷,達到高職英語學習的應用目的。課堂外,布置學生做一些小項目,譬如:做一份關于“幸?!钡恼{(diào)查問卷,畫一棵家族樹,等等。學生根據(jù)這些任務,結合課堂中學到的語言技巧和方法,編寫問卷,進行調(diào)研,資料整理,報告撰寫,到最后進行課堂展示。這一系列實踐活動的開展,促進了學生的默會知識的轉化和豐富,有助于學生對語言和知識的掌握。
課題組對浙江經(jīng)濟職業(yè)技術學院P370107國貿(mào)班在2008年3月和2008年7月,即基于默會的課堂英語教學活動模式實施前后(以下表格中簡稱為實施前、實施后),就相同的內(nèi)容做了兩次問卷調(diào)查。調(diào)查結果表明了基于默會的教學策略和活動模式為學生帶來了較為明顯的積極變化。課堂觀察和群體訪談也反映了基于默會知識的學習讓學生對英語學習表現(xiàn)出極大的興趣。
(一)了解并開始主動將默會知識應用于英語學習中
從調(diào)研的三個問題選擇情況看,學生一開始對默會知識及其理論基本不了解,問題“您是否了解默會知識?”“否”的選擇高達 97.9%,對默會知識定義錯誤率為52.1%,認為默會知識對英語學習有幫助的只有4.2%。而經(jīng)過一個學期的教學實施后,對默會知識的定義選擇百分之百正確。87.5%的學生認為默會知識理論對英語學習有幫助,沒有學生持否定態(tài)度。這些數(shù)據(jù)表明學生認可了基于默會知識的高職英語課堂教學活動模式的進行,并開始主動將默會知識應用于英語學習中,從中得到了一定的收獲。
在群體訪談中,有學生說,“我的閱讀做的很不好,其實我的詞匯量還大的,但就是特別害怕做和科技、心理學、生物等等相關內(nèi)容。老師建議我課外多看看相關內(nèi)容的文章,英文的不想看,中文的也行。因此,我課外看的東西雜了起來,體育,科技,化學,物理,娛樂什么都看。最近做練習真的覺得閱讀好像沒那么難了,這次四級考試閱讀做的還挺好的。我覺得這就是默會知識的形成過程和對我的英語學習的正面的影響?!?/p>
(二)對英語學習形成了積極的情感態(tài)度
情感態(tài)度指學習興趣、動機、活動參與度、意志力、合作精神等影響學生學習過程和學習效果的相關因素。以下問題就是從這些相關因素的角度來考察和說明實施前后學生情感態(tài)度的變化。
關于學生的英語學習動機,實施前68.8%的學生認為在高職階段英語學習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就業(yè)和繼續(xù)學習,屬于工具型動機。而實施后50%的學生選擇了“因為對英語感興趣,對英語國家文化感興趣?!睂儆谌诤闲蛣訖C。工具型動機也有利于英語的學習,但融合型動機更為重要,它的持續(xù)時間長,是語言學習取得長遠成就的重要前提。
對于學生的意志和自信問題的考察,實施前有20%的學生在英語學習中碰到困難時會選擇堅持,而實施后有75%的學生表示能堅持學習,這是很大的一個進步。
學生在課堂活動中的積極性和主動參與度實施前75%的學生都選擇不會主動回答問題或進行展示,都是被動的在教師要求下才會在全班面前展示自己。而實施后有77.1%的學生表示會主動參與,值得注意的是其中25%的學生選擇了“不管有無把握,都會”,體現(xiàn)了積極的參與意識。
關于學生課堂活動的主動參與度的積極變化,我們還可以從課堂教學觀察記錄中得到證實。在學期初Travel這個單元的教學過程中,在熱身對話演示部分,沒有學生主動上臺表演;在常規(guī)訓練部分有2名學生主動進行背景知識介紹、朗讀和復述;在頭腦風暴部分,有1人主動進行觀點表達。而這學期期末的Money這個單元中,在熱身對話演示部分,有6組學生主動上臺表演(因為時間原因,還有一些學生沒有機會進行演示);在常規(guī)訓練部分有6名學生主動進行背景知識介紹、朗讀和復述;在頭腦風暴部分,有17人主動進行觀點表達。從這些數(shù)據(jù)不難看出,學生的課堂學習積極性和參與度有了非常大的提高。
(三)學生的主動思維能力得到提高
我們通過學生對不同作業(yè)的態(tài)度來看學生的主動思維性,常規(guī)性作業(yè)主要是模擬和套用,而項目型作業(yè)需要從一開始就要考慮問題的切入點,如何獲得有效資料,如何組織資料,提出怎樣的觀點,如何在PPT中進行展示等,這些都需要學生進行主動的思考。從問題8的選項中,我們看到實施前只有8.3%的學生選擇項目型作業(yè),而實施后這一數(shù)據(jù)已經(jīng)上升到22.9%,學生已慢慢的體會到了在項目型作業(yè)進行的過程中他們的進步和獲得的樂趣。并且從學生在課堂展示的PPT和其它作業(yè)中,我們也發(fā)現(xiàn)了他們的思想性在得到提升。
(四)在英語學習中能運用一些學習策略促進學習
從數(shù)據(jù)統(tǒng)計中可以看出,實施前有超過60%的學生不知道什么是學習策略,只有16.7%的學生經(jīng)常有意識的使用學習策略。實施后有45.8%的學生會使用學習策略,再加上47.9%的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會使用一些學習策略。”這樣,共有93.7%的學生能在學習過程中能經(jīng)常使用學習策略,幫助更好的提高英語學習效率。
(五)形成了一定的跨文化意識。
跨文化意識是指對異國文化與本土文化異同的敏感度,和在使用外語時根據(jù)目標語(英語)文化來調(diào)整自己的語言理解和語言產(chǎn)出的自覺性。本題是多選題,我們可以從實施前后兩組數(shù)據(jù)的變化看出學生那個的跨文化意識的形成。實施前只有25%的學生選擇英文歌曲和電影“有利于加深對中外文化的理解,培養(yǎng)文化意識”,而實施后有81.3%的學生做了選擇,這一變化是顯而易見的。
(一)教師的專業(yè)化程度不夠
由于默會知識是負載于人的,是與人融為一體的,因此從事職業(yè)教育的師資的質(zhì)量尤為重要。教師的專業(yè)發(fā)展意味著先進的教育理念加教學經(jīng)驗。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必須不斷學習,掌握最新的教育教學理論,使理論在實踐中應用。同時也要反思自身的教學經(jīng)驗,把經(jīng)驗和理論的探究結合起來,為解決現(xiàn)實的或未來的教學問題打下基礎。在課程組的研究過程中,我們對于揭示、分析和發(fā)展已有的默會的教育知識、技能、態(tài)度和信念上做的不夠,缺乏主動體驗和反思自己的教學,對于默會知識的外顯化沒有做好足夠的準備。
(二)教師的實踐指導力度欠缺
傳遞默會知識的最佳途徑是“師徒制”,師傅的學識在與徒弟的不斷的交流和溝通中,通過言傳身教,潛移默化的影響著徒弟,默會知識得以有效的傳遞。在課題研究期間,我們規(guī)定了課程組的老師專門留出時間給學生進行課程輔導,重點就課外項目型作業(yè)進行指導,同時幫助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態(tài)度和學習方法。但由于只有兩名指導教師,有48名學生,每星期只能安排一次大約兩小時的面對面的指導時間,因此只進行了一輪指導活動,缺乏深入細致的探討,指導力度欠缺。
[1]路寧寧.關于緘默知識建構及顯性化的思考[J].中國現(xiàn)代教育裝備,2007,(2).
[2] Michael Polanyi.Knowing and Being[M].Routledge,1969.
[3]Mayer,E.R.Models for understanding[J].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1989,(1).
[4]張靜.顯性學習及隱形學習在二語習得中的作用初探[J].蘇州工職院,2007,(4).
[5]吳定初、吳小葉.知識“另一半”的失落及其教學敘事解讀[J].中小學教育,2005,(8).
[6]Rebernik,M.&K.Sirec.Fostering innovation by unlearning tactic knowledge[J].Kybernetes,2007,(1).
[7] Michael Polanyi.Personal Knowledge[M].Routledge,1958.
G642
A
1006-5342(2011)04-0146-03
2010-12-28
浙江省教育科學規(guī)劃辦2008年立項課題研究成果之一(浙教科規(guī)辦[2007]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