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丹
(陜西師范大學政治經(jīng)濟學院,陜西西安710062)
王陽明“萬物一體”的本心之仁
吳丹
(陜西師范大學政治經(jīng)濟學院,陜西西安710062)
“萬物一體說”是王陽明的核心思想,對中國哲學史的發(fā)展具有重要的影響和作用。以現(xiàn)代眼光重新審視王陽明的萬物一體的思想,能更好地揭示儒家的仁愛之心。主要從人與萬物、群己關系、成就自我、自我與群己四個角度來說明本心之仁的拓展。
萬物一體;本心;仁愛
在中國哲學史發(fā)展的各個階段,更多強調(diào)的不是邏輯層次的演進或者理論的辨析,而是從邏輯和理論中所疏導出來的人性自然、道德原則及倫理價值。在宋明理學發(fā)展過程中,更能看到哲人心態(tài)的導向是天與人之間的和諧,王陽明則更具代表性地從自身價值觀出發(fā)提出了著名的萬物一體的核心概念,為天人關系提供了具有價值性的理論。
早在先秦,儒道已從不同的角度提出了類似于天人一體的觀念,而在宋明理學研究中,張載民胞物與思想備受關注,卻容易忽視心學家王陽明關于天人一體的看法。他以縱觀審視的角度認為:“蓋天地萬物與人原是一體,其發(fā)竅最靈處,是人心一點靈明(《傳習錄(下)》)。”王陽明以“無對”“一體”來說明天人本無二。“人心與天地一體,故上下與天地同流”(《傳習錄(下)》)。
萬物一體是王陽明的一個基本信念?!叭收吲c天地萬物為一體(《傳習錄(上)》)”。在此,王陽明將此萬物一體理解為主體之間交往的一種原則。而天地萬物在進入人際世界的同時,要求人與世界之間的交流與溝通才能達成一體,那么就需要王陽明本心來達到這樣的境界,途經(jīng)則是致良知。王陽明關于萬物一體的提出是受到宋代理學二程、朱子、張載的影響,進一步以主體的人生體驗來將天地萬物與自身結合而不二。而王陽明在此卻著重從心體出發(fā)定位物我關系,對于哲學史的天人統(tǒng)一的關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王陽明之所以通過與物同體來表達萬物一體之仁是由于本心達到的精神境界。本心之仁的發(fā)揮正是以心為基點來體認現(xiàn)實世界的萬物存在。在此就可以分為幾層關系:首先是人與萬物的關系;其次是人與人的關系;最后是自我的內(nèi)在關系。
“仁者與天地萬物為一體?!?《傳習錄(上)》)萬物一體既指向天人之際,也涉及人與物的內(nèi)在關聯(lián)。天人關系自先秦就開始討論,天人合一的觀念也十分明確。而在此王陽明試圖通過萬物一體來表達天人合一的觀點。但要注意的是,這里的“仁者”即持本心之人的人,是具有仁愛、惻隱之心的人。人與自然之間需要達到萬物一體,重要的是人需要具有仁愛之心去對待自然,這是一種存在與境界的統(tǒng)一,是人的自身仁愛之心與社會存在的統(tǒng)一。
在這層關系中強調(diào)的是主體個人的仁愛之德,以自身的本心之仁來體認萬物,這樣才能達到萬物一體的境界。
王陽明萬物一體的理想的實現(xiàn),重要的則是自我與他人關系的處理,即群己關系。個人不是獨立存在的,更依賴于外在環(huán)境與他人的關聯(lián),那么群己關系的處理勢必成為萬物一體的難關。“天人無間斷,天—地—人萬物最終亦是身心一如文大生命體?!保?](P73)在他看來,人作為社會存在的重要成分,即萬物之靈,應當具有仁愛之心,人與人的交往則更需要仁愛之心,推己及人,博施濟眾來達到天下之人皆為一家,進一步實現(xiàn)萬物一體。
就群己關系而言,萬物一體則以主體與主體的相互溝通為內(nèi)涵。人我關系的確立主要通過關系主體的內(nèi)在交流。作為世間的存在者,人與人的關系形成則是天地間最自然而真實的存在。史懷哲說過:“作為一種與世界有積極聯(lián)系的存在者,人與世界有一種靈性的關聯(lián),并不是靠單單為他自身活著這個事實,而是靠他自己與他存在領域的所有生命是一體的這一感情?!倍俗鳛閭€體不能只考慮自身所處的環(huán)境,更多的則是融入了社會。也只有處理好融入于他人、融入于社會的關系,才能更加體現(xiàn)個人的自身存在的價值。
博施濟眾是作為儒家最具實踐性的行為準則來實現(xiàn)親親仁愛的目的的。王陽明稱:“大人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者也。其視天下猶一家,中國猶一人焉。若夫間形骸而分爾我者,小人矣(《大學問》《王陽明全集》卷二十六)。”這里的大人則需要從主體自身出發(fā),以親親為本,仁愛為核心,博施濟眾,才能真正地實現(xiàn)以天地萬物為一體。
天地間的精華都體現(xiàn)在人身上,人的仁慈博愛是通過感情溝通互相體現(xiàn)出來的,人與人的交往攙雜的是仁愛與同情,從而形成的人我之間的關系域。王陽明將萬物一體引入了群己關系之中,以此來定位自我與群體、存在與共在的關系。主體的內(nèi)在品格在他那里即德性,自我是品格的主要承擔者,但自我又并非僅僅局限于自我內(nèi)部的個體發(fā)展,往往自我的存在是與他人或者群體密不可分的。這里的德性離不開主體自覺的“博施濟眾”,個人品格的提升注重的是成就自我,但脫離不了為己與為人的關聯(lián)。儒家的親親為本、仁民愛物在此是層次的遞進,群及關系的處理的基本原則及導向則是由親親出發(fā),從而仁愛的施行進而愛物。儒家講求的仁愛之德,并非墨家兼愛,而是根本的血緣親親。這也是拯救萬民的責任與使命,王陽明則以萬物一體來表達儒家的這一精神境界來提高自我的價值,而博施濟眾則更是儒者應該具有的胸襟情懷。
王陽明試圖通過孔子的體天地萬物一體之仁來表達自己的憂國憂民,想解救人民,拯救亂世,即使被人非議,仍然奔走呼號而體認民心,表現(xiàn)了他的大丈夫品格與以儒為己任的精神境界。
王陽明以成就德性立論,對儒家的“為己之心”十分注重,即自我的實現(xiàn)與提高。從為己到成己,是一種德性的邏輯延伸?!叭隧氂袨榧褐模侥芸思?,能克己,方能成己”(《傳習錄(上)》)。自我的成就并不僅僅表現(xiàn)為一種人格境界的提升,而更要具體化為現(xiàn)實生命存在的價值。王陽明的成己之學離不開萬物一體的推進與提升。萬物一體之仁即“天地萬物之心”,也即“造化生生不息之理”。此一體之心,生生不息,普行萬物,稟得天地之“靈氣”充塞于周身,能體知踐行,因而自我的成就首先通過天地稟賦而身心敞開。其次,仁民愛物之心體認萬物,從而身心通達,流通無滯,能致良知而“復其天地萬物一體之本然”,即“推其萬物一體之仁”。是故自我的成就是體仁為本,以推萬物一體之仁為重。
自我之所以能夠成就自我,就在于致良知,知行言一,以儒家本心之仁通達身體與自身之心,從而獲得自身價值的提升。萬物一體中的仁心透視是通過自我的個體參與來實現(xiàn)的,人是萬物的公仆,贊天地之化育是天賦予人的使命,而儒家本心之仁的體證是自家“體貼”出來的。
后現(xiàn)代主義反對現(xiàn)代主義以個人主體為中心,提倡主體客體二元論,追求認識的準確性、明晰性、普遍性、整體性等。道法上重視與環(huán)境的聯(lián)系。而從后現(xiàn)代視域角度出發(fā)審視王陽明的萬物一體之仁,其中正是包含了倫理道德與生存法則,在對待環(huán)境的關系上強調(diào)了二者的聯(lián)系。處理好人與人、人與環(huán)境的關系,必不可少的是擁有超出凡人那樣高尚的倫理道德。王陽明萬物一體之仁也正是要求自我與群體的合理定位才能通達萬物,個體要把自身擁有的品質融匯于萬物,即把自身放入一個生態(tài)關系中,兼顧整個社會環(huán)境,強調(diào)整體的作用與效果。自我與群體之間誰是主體誰是客體已不是很明顯,而要強調(diào)二者的聯(lián)系是密不可分的,主體不再是主干,而是融入于群體,用王陽明更確切的說法就是萬物一體,并不確切地區(qū)分你我。這其實也是在強調(diào)一種人際關系思維模式的轉變,從區(qū)分你我,到你我相連關系的角度互換,人們才不會陷入追求個人利益,無止盡欲望的自我矛盾中無法自拔,從而更加有利于人與人之間的和睦相處。
群體與自我位置的確立,個人與萬物之間的關系的權衡需要自身的倫理道德的高要求,也并非任何人都能體悟到萬物一體的奧秘,因此王陽明在自身所處的時代以一種拯救世亂,憂國憂民的心態(tài)奔走呼號,為的就是發(fā)揚體天地萬物一體之仁,去自私自利之蔽,使人民和睦相處實現(xiàn)大同理想。這樣的任務并非一朝一夕,而是仁人志士的共同努力,將儒家的儒者風范推廣于萬世萬民。
王陽明對《大學》賦予了自己獨特的理解和更深刻的含義?!按笕苏撸蕴斓厝f物為一體者也。”“君臣也,夫婦也,朋友也,以至于山川神鬼鳥獸草木也,莫不實有以親之,以達吾一體之仁。然后吾之明德始無不明,而真能以天地萬物為一體矣”。“明明德者,立其天地萬物一體之仁也;親民者,達其天地萬物一體之用也。故明明德必在于親民,而親民乃所以明其明德也(《大學問》《王陽明全集》卷二十六)?!蓖蹶柮髟谶@里強調(diào)的“明德”是一種圣人之境,其要求就是能夠體恤萬物,親民于世,以做大人為基準的。
人作為宇宙萬物之中的身心統(tǒng)一體,有承擔社會責任、贊天地化育的使命。而這一切則是以“親親”為中心展開的,人是社會關系網(wǎng)絡之中的一個分子,一體之仁必然落實于“人倫”之中。作為人更希望萬物各安其所,各成其己,各盡其性,而同享一體之仁之心。
在王陽明的一體論說中,表現(xiàn)出他對人類、對宇宙生命的尊重和責任。儒家傳統(tǒng)的精華就在于個人承擔社會責任的表現(xiàn),我們生存于人與人的交往間,需要的則是惻隱之心的包容與同情,心胸的豁達與寬廣。這也是王陽明萬物一體的“明德”之境的體現(xiàn),以親親,仁愛來包容萬物?!皩⑺械纳w驗感受為他自己的體驗?!保?](P35)這是一種儒者的生存法則,可能會比較艱辛,但這又是儒者的使命,因而人不單單為自己活著,個人的存在與他人也息息相關,與世界緊密聯(lián)系。
王陽明在提出萬物一體說的同時,更加強調(diào)的是“自我心體”的挺立,也就是將自身的心擴展于萬物之心,將事事物物都推至于良知之上,將知與行統(tǒng)一。這一切都是將王陽明的哲學立場串聯(lián)起來。在踐履一體之仁的過程中,不只是個體生命的體驗,更是個體心性的升華,同時也是道德價值的提升。王陽明認為,每一個體都有成圣的可能,而要使這種可能成為現(xiàn)實,就必須達到對良知的自覺意識。良知作為內(nèi)在的道德意識與理性原則,具有先天的性質,因而人之所以能有萬物一體之仁的體驗,是因為先天條件的滿足使自我本身價值的實現(xiàn)突顯在良知之上。
萬物一體包含著群體的認同和自我的提升,同時亦肯定了自我的個體性品格,與儒家群體關懷的傳統(tǒng)相融合,注重群體性原則,但個人自身需要一定的高度與涵養(yǎng)才能達到。從群己關系到成就自我,本身已涵蓋了一些邏輯的辯論?!皩λ急娴男膶W來講,合理的定位仍是需要實踐來把握的。但值得注意的是群己關系一旦展開,萬物一體的高度自然會造就自我與萬物的統(tǒng)一,那么這種狀態(tài)卻導向了王陽明的‘以無我為本’”。[3](P121)但是萬物一體之仁本身就是自我要求的拔高,怎么會沒有自我的體現(xiàn)呢?因而儒家倫理中的群己觀念,及自我升華的觀念需要進一步的推敲。
王陽明的萬物一體之仁是一種生命的智慧,建構于他的心學之上,由自我出發(fā)的體驗與感受。他不執(zhí)著于個體的自我獨享主義,體現(xiàn)的是儒者的大氣風度和人格魅力,本心的流淌貫穿于自身的價值體現(xiàn),同時他肩負著拯救萬民的責任,更多需要人們能理解的是作為與宇宙的存在相聯(lián)系的靈性者,我們要生存就要與外界融通,這樣的融通更要有親親仁愛之心,這是儒家基本的處事原則。
[1]陳立勝.王陽明“萬物一體”論:從“身—體”的立場看[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
[2]王守仁.王陽明全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3]馮友蘭.中國哲學簡史[M].天津: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7.
Exploration on the Benevolence of the Heart of Wang Yang-ming’s Theory on Everything in One
WU Dan
(School of Politics and Economics,Shannxi Normal University,Xi’an 710062,China)
The theory of Everything in One is the core idea of Wang Yang-ming’s theory,which has imposed great influence o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philosophy.Re-examination of this idea from modern perspective can better reflect the Confucian ideology of love.Relations between people and the nature,individual and the group,self-achievement,ego and social public are explored to extend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benevolence of the heart.
Everything in one;The heart;Love
B248.2
A
1008—4444(2011)02—0059—03
2010-12-25
吳丹(1985—),女,陜西戶縣人,陜西師范大學政治經(jīng)濟學院2009級碩士研究生。
(責任編輯:董紅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