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浩
(江蘇城市學院宿遷辦學點,江蘇宿遷223800)
淺議以學生為本的課堂教學評價體系的構建
張浩
(江蘇城市學院宿遷辦學點,江蘇宿遷223800)
教學評價是教學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在教學領域中進行科學管理的重要手段.合理地開展教學評價活動,是提供教育教學質量的有效保證.通過對教學評價的基本概念、特點、原則的理解,以及對課堂教學中出現的新問題的分析,試圖構建以學生發(fā)展為本的教學評價體系.
學生發(fā)展;教學評價;模式
教學評價貫穿于教育實施的全過程,是教學活動的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對作為教學活動主體的師生來說,無論在思想上還是行為上都有著較為深刻的影響.然而,隨著新的評價理論的出現和發(fā)展,在教學評價活動中出現了許多新問題,這些問題進而影響著教學評價的開展.為了促進教育教學改革,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我們應該建立以學生為本,以學生的發(fā)展為本的評價體系.
新課改以來,教學過程中一直強調以學生的發(fā)展為著眼點,這一指導原則對教育教學如何評價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新的教育思潮的興起,課堂教學中出現的新情況也迫使我們發(fā)展新的教學評價模式.究其原因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在教育過程中,學生作為教育對象(即客體)出現,但學生接受不接受教師的教育,接受的效果如何,學生握有主動權(即學習的主體).人本主義學習理論主張:學生要充分發(fā)揮自己的潛在能力,能夠愉快地、創(chuàng)造性的學習.這一觀點強調了教育應該以“學習者為中心”.同時,人本主義理論強調學生自己評價學習的重要性,他們認為:學生自己評價學習,是發(fā)展學習獨立性的先決條件.這都說明了教學評價時學生的主體地位.
教學評價要堅持以學生發(fā)展為本,充分滿足學生的發(fā)展需要,這是因為由于學生發(fā)展的全面綜合性的特征.教育不僅要提高學生的認知水平,同時還要提高學生的個性心理水平,提升其綜合素質.新課程的培養(yǎng)目標是要培養(yǎng)各方面素質都得以提高的學生.因此,我們在開展教學評價時要堅持以學生發(fā)展為本的全面綜合性的評價體系.
在我們進行教學評價的過程中,需要獲取大量的流動性的信息,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教學評價就是在選擇和分析相關信息的基礎上對教學實施的全過程進行描述與判斷.可見,信息是評價的第一要素,評價就要收集教學活動實施中的有關信息,為學生的發(fā)展提供依據.信息迅速而流暢能為評價者提供豐富、全面、有力的依據,確保對學生進行全面的評價.在收集不斷變化的信息,并不斷地將評價結果科學的、恰當的、及時的反饋給評價主體,進而對教學評價的質量進行監(jiān)控,對學生的發(fā)展進行調節(jié),對教師的教學方式、方法進行規(guī)范,才更有利于不斷地促進學生的發(fā)展.這種評價過程中信息的流動性,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的目的性,要求我們要建立以學生發(fā)展為本的教學評價體系.
我們在進行教學評價中要關注情境,要適應學生的多種需要.我們在進行教學評價中,由于每一所學校所處的環(huán)境是不同的,所以在評價學生時要關注特定的情境.單單就一個學校的內部環(huán)境而言,學生的性格、能力和既定的教育要求,教師的價值觀念、態(tài)度、技能、知識經驗等都是不同的.我們只有在充分分析教育情境的基礎上,全面、動態(tài)、系統地考慮特定的環(huán)境,并把各個方面結合起來,才能滿足學校、教師和學生在教學上的多種需要,評價的結果才能真正被學生所接受,評價才具有實效性.因此,教學評價過程中的這種為適應學生的多種需要,更多關注情境的傾向,要求我們要建立以學生發(fā)展為本的評價體系.
教學評價的根本目的是為了改進教育教學工作,是為了教育教學的可持續(xù)發(fā)展,而不是為了分等鑒別.建構主義教育思想等現代教育思想都強調要讓評價對象參與到評價過程中來,強調評價主體與評價對象的平等性,強調要突出評價促進發(fā)展的功能.堅持評價過程的發(fā)展性原則,要把學生看作是一個不斷發(fā)展的個體,既要看到學生的現實表現,又要看到學生潛在的努力和未來的發(fā)展傾向,從中我們可以體會到以學生發(fā)展為本的評價體系的重要性.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教育對象的思想多元化,也使得課堂教學中出現了新的情況,這就要求我們改變評價策略,注重以學生發(fā)展為本的教學評價:
教學評價強調評價方法多元化,采用理論測試、實踐環(huán)節(jié)測試、創(chuàng)新能力測試、適應能力測試等,在學生運用知識與解決問題的實踐中,判斷學生的學習狀況,從而有針對性地找出差距,促進學生發(fā)展.因此,我們在評價中應采取定性、定量相結合的合理的評價體系.這樣既培養(yǎng)了學生的特長,又能促使學生全面發(fā)展.“全面”是指:評價主體(學生)參與的全面、評價內容(課堂內外、理論實踐、創(chuàng)新應用等)的全面和評價方法(自評、互評及教師評價)的全面.因此,教學評價中對學生進行評價不僅要通過考試和測驗等方法考查學生知識和技能的掌握情況,而且要通過觀察、記錄、訪談、調查等方法關注學生學習的過程和獲得知識技能的方法,以及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培養(yǎng)與形成情況.總之,要綜合運用多種評價手段和評價方法,建立全面性而系統的評價模式,對學生進行全面的評價.
建構主義教育思想強調學習要以學生為中心,注重主體的作用,教師的作用只是在于協助學生構建知識.要讓學生了解評價的目的和內容,并將評價結果及時反饋給學生,使評價轉化為學生的內在激勵,達到評價促進發(fā)展的根本目的.傳統的教學評價的主體在教師,往往只是教師對學生學業(yè)成績和思想品德作出的結果性評價,學生沒有參與評價的權利和機會,這樣的評價往往很難全面、實際的反映學生的實際情況,因而會引起學生的反感和抵制,也不能發(fā)揮教學評價應起的作用.所以,教學評價要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讓學生參與評價.教師應與學生一起討論形成評價目的、確定評價內容和方法.對于評價模式,除了學生自評外,還應結合學生互評及教師評價,然后作出最終的評價結論.因此,在教學評價中要充分發(fā)揮學生的自主性,建立以學生自評與他評相結合的評價模式.
在我們進行的教學評價過程中,形成性評價的重點在過程,它注重某一階段學習結束后進行價值判斷,并反饋學生成功或失敗的信息以及找出失敗的深層原因,找出每個學生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從而為學生的下一步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總結性評價往往是某一學期或某一學年結束后對教學目標達成情況的判斷,它的目的是為了區(qū)分等級、鑒別優(yōu)劣和作出決策.隨著社會的發(fā)展,人才觀念的改變,以及教育理念的轉變,教育不再是選拔適合教育的人才,而是要創(chuàng)造適合人才的教育.在此背景下,要淡化總結性評價的選拔功能,強調形成性評價的促進發(fā)展功能.因此,在以學生發(fā)展為本的教學評價體系中,由于兩者在評價中各有其獨特的作用和價值,可使二者有力結合,建立形成性評價與總結性評價相結合的評價模式,使二者共同為促進學生的發(fā)展服務.
在新的知識觀和新的課程改革思想下,強調學生發(fā)展的重要意義,要求建立以學生發(fā)展為本的教學評價模式.在建構主義看來,教學決不是教師給學生灌輸知識,而是學生通過驅動自己學習的動力機制積極主動地建構知識的過程,課堂的中心應該在于學生而不在于教師,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該是引導者、促進者和幫助者.因此,教學評價的理念應該由“以知識為本”向“以學生為中心”轉變,應該在原有評價指標的基礎上將學生參與情況和學生學習狀態(tài)加入,建立以學生發(fā)展為本的教學評價模式.
每個學生作為個體,相互之間千差萬別.強調教學評價以學生發(fā)展為本,就要正視這種差別.對每個學生要建立個人成長記錄,詳細反映學生的個人資料,當然主要應該是能對學生起到積極的激勵作用的學習進步的相關資料.成長記錄在記載過程中,應該讓廣大學生參與其中,由學生參與評價,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對自己的學習進行監(jiān)控的能力和樹立負責的態(tài)度.因此,通過開展成長記錄評價,讓學生感受到有一種評價的主體性,使評價真正體現出以學生發(fā)展為本.
教學評價是教學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無論在思想上還是行動上都對學生和教師有著較為深刻的影響.新的評價理論的出現和發(fā)展,為建立以學生發(fā)展為本的教學評價模式提供了思想基礎.以學生發(fā)展為本的教學評價體系的建構,有力的促進了教育教學改革嗎,提高了教育教學質量.隨著教學評價體系逐漸的成熟和完善,將會為我們的教學改革提供理論支持和幫助,會更好的促進我們的課程和教學改革.
〔1〕楊甜甜.論學生評價創(chuàng)新的理論基礎、原則和策略[J].當代教育論壇,2005(11):1.
〔2〕王本陸,駱寒波.教學評價:課程與教學改革的促進者[J].課程·教材·教法,2006(1):1.
〔3〕吳雪梅,鄭海燕.探索新課程改革下教學評價的新形式[J].安康師專學報,2005(4):1.
G424.75
A
1673-260X(2011)01-0181-02
江蘇城市職業(yè)學院2009年立項課題《高等職業(yè)教育教學質量監(jiān)控和考核體系評價機制的研究》成果之一(09GZL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