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蓮
(華南師范大學政治與行政學院,廣東廣州510613)
論人權教育在農民現代化進程中的作用
張蓮
(華南師范大學政治與行政學院,廣東廣州510613)
占全國人口70%的農民的現代化是中國現代化進程中最重要、最緊迫的問題,現代人權意識的形成是農民走向現代化的必由之路.本文從農民人權現狀出發(fā),分析人權教育在農民現代化進程中的重要作用,進而揭示人權教育應以怎樣的姿態(tài)作用于農民的現代化.
人權教育;農民;現代化
著名的現代化問題專家英格爾斯說過:“在整個國家向現代化發(fā)展的進程中,人是一個基本的因素.一個國家只有它的國民從心理和行為上都轉變?yōu)楝F代人格,這樣的國家才可能稱之為現代化的國家,而現代人格在心理和行為上的一個最顯著的標志是它的發(fā)展能力.”①在農民占大多數的中國,農民的現代化是人的現代化完成最重要的標志之一,是農業(yè)、農村現代化的先決條件,也是中國現代化的重要標志.農民現代化在學術界有過各種不同的定義,本人認為,所謂農民的現代化,是指農民的生活生產方式、思想觀念、思維方式、價值取向和行為方式由傳統(tǒng)向現代的轉變過程.其實質是農民的現代性素質的完善和提高,是農民從農耕文明的束縛中走出來接納現代工業(yè)文明的歷史過程.
人權教育便是農民完成這一歷史過程的必然路徑.所謂人權教育是指通過教育者一定的作為,使個體獲得維護個人尊嚴和權利以及尊重他人尊嚴和權利的現代意識.這種教育應強調人權本原的固有性、人權地位的重要性、人權的不可任意限制和剝奪性、人權主體的普遍性、平等性和非歧視性、人權內容的開放性和發(fā)展性、各種權利之間的不可分割和互相依存性、人的權利與義務/責任的不可偏廢性、人權保護和促進措施的多樣性和靈活性等.
人權是指人基于人本身而享有的與生俱來的權利.康德對人權精義的描述是:“人們作為人,憑借其自然能力而擁有的道德權利,不是憑借他們所能進入任何特殊秩序或他們要遵循的特定的法律制度而擁有的權利.”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農村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農村的政治、經濟、文化得到了極大的發(fā)展,農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極大的提高,農民的人權素質較之以前有了相對的提高,具備了一定的人權理念,但由于我國曾長期處于農業(yè)文明時代,與農耕文明相對應的許多落后思想并沒有隨著經濟的發(fā)展而從農民的思想根源處消除怠盡.目前在一些偏遠的農村地區(qū),特別是老、少、邊、窮地區(qū),許多農民由于受封建主義及小農意識的長期影響,人權觀念非常淡漠,缺乏基本的人權知識和人權意識,根本不知道應該怎樣維護自己的合法權利,更不知道應尊重別人的合法權利,因而導致蔑視和侵犯人權的現象在農村社會生活中時有發(fā)生.2009年在貴州省畢節(jié)市千溪鄉(xiāng),就發(fā)生了一對夫婦長期借口管教孩子,對年僅6歲的親身女兒婷婷施行讓人發(fā)指的“酷刑”一事,他們不僅用鐵絲抽打、罰跪釘子、毛線穿耳,更為殘忍的是,還多次用燒紅的火鉗烙婷婷的屁股、嘴唇等.這對夫婦雖最終受到了應有的懲罰,但事件充分暴露了他們視女兒的生命為自身附屬品,可由自己任意支配的封建心態(tài),在他們的眼里,我們絲毫看不到婷婷作為獨立個體的生命安全、人格尊嚴等權利的被尊重和維護.對人權知識的匱乏和人權意識的空白,使這對夫婦用一種近乎野蠻的方式行使著封建的倫理綱常.這就是邊遠農村人權狀況的縮影,而與此相對應的人權教育卻極度缺失,在很多地區(qū),甚至是空白.
人權意識首先表現為主體意識——人類自我意識的升華.這種主體意識,是人們通過對自身權利和價值的認識,從而強化自己作為社會主人的自覺意識,表現為人的自主性、能動性、創(chuàng)造性和獨立性,外化為一種積極主動、永恒不息的奮斗精神.人權教育的實施可使農民樹立主人翁意識,這種意識不僅讓農民懂得維護個人利益和尊嚴,也讓農民懂得尊重他人利益和尊嚴.
人權意識又體現為民主意識.人權是民主意識中深層次的內容,人權意識的發(fā)展程度與民主建設的發(fā)展程度總體上是一致的,沒有人權意識,就難以實現真正的民主政治.農民人權教育可使農民正確認識、自覺維護、合理運用自己的政治權利,從而成為自由、自主、自覺的權利主體時,基層的民主政治才能真正實現.
現代化總是從物質現代化開始的,成熟的市場意識可以為農民走向富裕進而在經濟上完成現代化奠定基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實施以來,農民也開始被納入了市場體系,開始有了一些市場知識和市場意識,但總體來說這種市場意識并不足以讓農民順利地參與市場競爭.成熟的市場經濟要求各經濟主體之間能夠自主平等,要求他們遵守市場經濟的游戲規(guī)則,在市場進入、市場交易、市場競爭等經濟活動中誠實守信,還要求他們具備比較強烈的主體意識和自覺意識,在市場經濟活動中表現出積極的主動性、能動性、創(chuàng)造性和獨立性.然而,由于受封建思想和小農經濟意識的長期影響,廣大農民的人權素養(yǎng)顯然不能適應市場經濟的需要.例如,制假售假、坑蒙拐騙、強買強賣的事情在農村時有發(fā)生,全然不顧這些活動可能給他人造成的傷害,甚至達到漠視生命的地步;因循守舊、眼界狹窄、不敢擔風險的心態(tài)還相當普遍.
法制是現代化的保障性精神品質,現代社會的一個基本特征是完善的民主政治和法制制度.然而,受傳統(tǒng)文化的長期影響,我國的社會是顯著的人情社會,在廣大農村尤甚,人權既是民主政治和法制制度要維護的對象,同時又是建立民主政治和法制制度的重要前提.雖然人情社會并不必然蔑視人權,但是,在很大程度上,人情社會主要依靠道德、血緣關系、個人感情等來維持社會的規(guī)范與秩序,追求的是集體利益,并不講究制度面前人人平等.這樣,在農村社會里,忽視、壓制個人正當權利、甚至是生存權和發(fā)展權的現象仍比較普遍,宗法觀念盛行,家族勢力強大,政治、法制制度往往成了“因人而宜”的擺設,民主政治和法制制度的建設困難重重.此外,行政權力的監(jiān)督缺失、家族式的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侵犯農民工的人身權、買賣婚姻、歧視女童等現象,無不與人權缺位有密切聯系.這是農村種種矛盾的重要根源,是引發(fā)農村不穩(wěn)定的重要因素.
道德具有歷史性、時代性和階級性,現代社會要求有與之相匹配的道德規(guī)范作支撐.然而道德觀念對人的影響力是持久的,五千年的中國封建傳統(tǒng)道德對今天的農民的影響仍是根深蒂固的.正如有的學者指出的那樣“:目前在一些農村地區(qū),封建殘余勢力還有重要影響,農村的政治文明、精神文明還很落后,還存在許多不利于農村發(fā)展的劣質思想文化,如重男輕女,男尊女卑;迷信蔓延,宗族勢力抬頭;唯利是圖,坑害消費者等.”②一些農民依賴性強,缺乏自立、自信、自尊、自強的精神和競爭意識;狹隘自私,缺乏團結合作的精神;恃強凌弱,缺乏平等和公正的態(tài)度;自私自利,不遵守公共生活的必要規(guī)范;自卑自棄,不敢主張自己的合法權利;不尊重他人隱私等等.盡管不能以偏蓋全,但這些人權素養(yǎng)方面的不足確實在許多農民身上表現得比較突出,也是與現代化的品質格格不入的.因此,人權教育所提供的對自身與他人權利的尊重與維護的意識,無疑可為農民獲取現代化提供道德支撐.
長期的農村思想政治教育一直是處于理論研究多而實際操作少的狀態(tài),再加上農村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空泛性,實施的不易性,使得其效果并不顯著.而把人權教育作為農村思想政治教育的重頭戲來做,不僅可以使農村思想政治教育內容趨于實際化,也可使其變成能深入結合實際且有操作性的教育,最重要的是,人權教育可培養(yǎng)農民尊重他人的尊嚴和權利與維護自己尊嚴和權利的意識,進而形成人與人之間的平等、互助友愛的農村社會風氣,也從客觀上提升了農民的個體品質和農村的公共道德水平.有了人權教育奠定的良好前提,農村思想政治教育將得以在一個堅實的道德基礎上進行,這無疑是給農村思想政治教育渲染了一潤物細無聲的環(huán)境.因此,有效的農村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從人權教育入手也必須從人權教育入手.
農村的現實情況與城市有所殊異,因此農村人權教育的設計與操作不能把它當作一門系統(tǒng)的人權教育研究課程來做,而必須建立在對農村當下及未來的社會生活的科學分析之上,以切合農村的“生活世界”,凸顯農村的特性提升農村人的整體素質,為他們的生產與生活提供有關人權方面的知識、技能和道德基礎.絕不能用一種居高臨下的姿態(tài),以書本是瞻,以人權教育的繪構的美好藍圖來實施農村的人權教育,這將使農村人權教育流于空泛、空洞和說教,也使農民失去進一步學習的興趣,極大地影響教育效果.
人權教育應與學習者的生活實踐結合,注重人權方面知識的具體運用.人權教育不只是關于人權知識的教育,更重要的是將人權概念與學習者具體實際行為結合起來,實施“為了人權的教育”.一般地,就廣大農民而言,單純從理性來理解人權侵害現象是有一定局限性的.因此,在開展教育時,要使學習者深入理解人權和民主主義,就必須讓他們親自體驗與行動,親身感受與實踐,這樣才能領悟人權的力量.教育工作者不僅要深刻把握人權的實質,還要關注歷史上為爭取人權而付出艱辛努力的人們,要避免單純說教,生硬地解釋條文的含義,而要將豐富的歷史背景納入教學之中,力爭創(chuàng)設真實情景與條件,鼓勵他們積極主動地參與到保護人權的社會實踐中來,以促使學習者在親身體驗和行動中把握人權的意義,在實踐中深化對人權的認識,從而真正地提升他們的人權素養(yǎng),而不是讓他們只簡單地掌握一些人權知識.如可以在農村人權教育中,可選用一些農村人很熟悉、很典型的鮮活的案例來對廣大農村人進行教學,通過對實例的分析、討論,啟發(fā)、引導學習者開展學習、研究,使學習者有“身臨其境”之感,從而激發(fā)他們的興趣和求知欲,避免了空洞的說教而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注釋:
①張應杭.“安土”觀念對農民現代化的負面影響.求是學刊,1996(5):43.
②趙蒙成,王會亭.論人權教育在農村教育改革中的價值與策略.79.
〔1〕廖菲.當代中國農民問題與農民現代化探究.教學與研究,2000(12).
〔2〕婁章勝,李勤.社會轉型與農民現代化.湖北民族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98(1).
〔3〕葉汝賢.在什么意義上說農民是現代化的主體.馬克思主義研究,2002(6).
〔4〕沈其之.中國現代化與人權.社會科學戰(zhàn)線,1993(2).
〔5〕潘順.從人權視角談中國法制現代化的理念支撐.巢湖學院學報,2005(1).
〔6〕唐杰.當前中國農民政治人權意識分析.長春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3).
〔7〕趙蒙成,王會亭.論人權教育在農村教育改革在的價值與策略.江西教育科研,2007(1).
〔8〕黃錦.農村基礎教育中未成年人權利意識的現狀和解決對策.教育探索,2005(7).
D420
A
1673-260X(2011)01-016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