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湘懷
(湖南人文科技學院中文系 湖南 婁底 417001)
淺論《草原日出》的象征意義
段湘懷
(湖南人文科技學院中文系 湖南 婁底 417001)
《草原日出》是2007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多麗絲·萊辛的一部經(jīng)典短篇,作品中的小男孩、螞蟻、雄鹿、草原日出等都具有各自獨特的象征意義,它們合在一起恰恰包容了這部作品的深刻內(nèi)涵。
草原日出;小男孩;螞蟻;雄鹿
《草原日出》是多麗絲·萊辛的一部經(jīng)典短篇,故事取材于作者早年在南非的一段生活經(jīng)歷,南非草原是故事發(fā)生的背景。故事主人公是一個15歲的小男孩。他在一個早晨歡快而興奮的醒來,背著父母親來到離家不遠的森林里,準備獵取幾只珍珠雞,可無意中卻看到了令他內(nèi)心深深震動的一幕:一只受傷的雄鹿受到蟻群的圍攻,幾分鐘之內(nèi)便變成了一堆白骨。于是他之前的興奮一掃而光,取而代之的是一種混合著沮喪、憤怒、迷惘無奈的情緒。關于這個短篇的深層意蘊主要有這樣兩種觀點:一是認為這是一個講述個體成長的故事:“這篇小說常被評論家看作是個體成長的故事,描述的是成長中的痛苦?!保?]另一種觀點則認為這個故事體現(xiàn)的是一種生態(tài)自我的覺醒,認為故事中的“孩子、螞蟻、鹿被平等的放在了一個自然生態(tài)鏈中,在這個鏈條中的每一個參與者的需求甚至情感都得到了同樣的尊重,并且相互影響”,“小說中主人公的成長歷程其實就是生態(tài)意識的覺醒過程”。[2]筆者認為這部作品其實是一部具有深刻的象征意義的作品,小男孩、螞蟻、雄鹿、草原日出等都具有各自獨特的象征意義,它們合在一起恰恰包容了這部作品的深刻內(nèi)涵。
小男孩是故事的主人公,作者沒有提及他的名字,只是借助小男孩的自言自語:“我15歲啦,15歲啦!”刻意地突出了他的年齡,這可以看做是一種有意為之?!靶∧泻⒖梢员徽J為是所有15歲孩童中的一員;盡管他在生活中的成長經(jīng)歷與大多數(shù)同齡人不一樣,但他在生活中的成長經(jīng)歷與獲得的感悟卻具有廣泛的代表意義?!保?]而這一年齡段的男孩往往都有這樣一個共同特征:自信中帶點幼稚的無知,對未來的生活充滿了無限向往,希望能夠去經(jīng)歷一切,充滿了征服的欲望。如他每晚設鬧鐘只是為了醒來那一瞬間的驕傲,因為他能在鬧鐘將要響起的那一瞬間醒來,他認為自己能戰(zhàn)勝自己的思想,控制身體的每一部分;他曾連續(xù)三個晚上出去跑步,不眠不休,然后工作一整天,拒絕承認自己會累;他覺得自己將來的生命是一件偉大而神奇的東西,大聲說道:“世界上所有大人物都曾像我現(xiàn)在這樣小,所以我也能成為大人物。沒有什么我不能做到的,只要我愿意,世界上沒有哪個國家不能成為我的一部分,我能囊括整個世界;只要我愿意,我能把世界變成我想要的樣子。只要我愿意,我能改變世界上正在發(fā)生的一切。這一切都取決于我,取決于我現(xiàn)在的決定?!保?]他細數(shù)著自己的年華,充滿了自信和非凡的勇氣,像極了面對自然的雄心勃勃的人類。我們?nèi)祟惷鎸Υ笞匀?,不和這小男孩一樣嗎?從常態(tài)和應然性的角度講,人與自然的關系是一種相互依存、相互尊重、平等共處的和諧關系,但人類的狂妄和欲望隨著科學技術的突飛猛進而日益膨脹,逐漸走向了科學崇拜和人類中心主義。在現(xiàn)代文明的發(fā)展過程中,這種人類中心主義觀念更是被演繹得淋淋盡致,征服自然的自信中帶點幼稚的無知,充滿了對自然的征服欲,覺得自己可以掌控全局。所以,小男孩可以看做是面對自然的雄心勃勃的人類的象征。
螞蟻這種昆蟲如果不被特別強調(diào)的話,大多數(shù)人對它們是忽略不計的。有一個很形象的比喻“就像捏死一只螞蟻”,隱含的喻意是螞蟻是弱小的,微不足道的。但我們知道,螞蟻是一種群居性的昆蟲,當它們集體出動的時候,其破壞性與毀滅性是相當大的。這恰恰就如我們?nèi)祟惷鎸ψ匀坏挠?,當這種欲望在一個適度的范圍之內(nèi)的時候,它是正常的,不會構成破壞力,我們會覺得這是人性使然,不會注意它。但當它超越了極限的時候,它就如洪水猛獸,其破壞力就是摧枯拉朽般的?!恫菰粘觥吠ㄟ^比喻、擬人等手法,讓螞蟻這一日常生活中常常被忽視的昆蟲變得陌生、可怕,生動地突出了它的象征意義——面對自然的人類欲望。
我們來看作品,當小男孩看到成群結(jié)隊的螞蟻涌向那只受傷的雄鹿的時候,作者是這樣寫的:“地上那黑壓壓的竟全是螞蟻!它們又大又壯,對他視而不見,匆匆地向那掙扎著的公鹿奔去,好像亮閃閃的黑水在草中流淌?!卑衙苊苈槁榈奈浵伇茸髁鲃拥暮谒?,寫出了螞蟻群體出動時力量的強大、恐怖。在螞蟻的蠶食下,這只雄鹿不久之后就變成了一根根白骨。暗示了面對自然的人類欲望的摧毀性。當小男孩看到一只只螞蟻叼著雄鹿的肉往回拖的時候,他感到惡心,但馬上又提醒自己:“螞蟻也要吃東西啊!”這其實是象征著人類面對自己欲望的一種兩難境地:一方面,我們從自然的報復中意識到了控制自己對自然的貪欲的必要性,但另一方面往往又為眼前的利益所驅(qū)使,打著動聽的旗號過度的占有自然。而作品中把螞蟻描寫得“又肥又丑”,有幾只“竟直起身子”,盯著小男孩,“眼里泛著貪婪的光”,更是暗示了面對自然的人性的貪婪,人欲的泛濫。
鹿本來就是一種美麗優(yōu)雅的動物,是草原上自由活潑的精靈。在小男孩的想象中,這只鹿擁有“水汪汪的黑眼睛”,“纖細的前肢”,“也許一小時前,這只小生靈還驕傲又自由的走在灌木叢中,感覺著皮膚上的涼意”,“它自豪地踏著大地,抖著犄角,輕甩著漂亮的白尾巴,嗅著清晨寒冷的空氣,像國王和征服者那樣漫步在這充滿自由的灌木中。每片草葉為它生長,閃亮純凈的河水供它飲用?!北晃浵佇Q食前的雄鹿是如此的自由、安詳、美麗,這恰恰就如我們的大自然,在沒有遭到人類破壞的時候,它也是自在的、安詳?shù)摹⒚利惖摹?/p>
而作品中寫到,當小男孩看到雄鹿被螞蟻圍攻處于一種極度痛苦中的時候,他想開槍朝雄鹿射擊,早點結(jié)束它的痛苦,但他最終還是沒有這么做,原因是“如果我沒有來,它就會這樣死去,我干嘛要干涉呢?這樣的事情在灌木叢中隨處可見,隨時都在發(fā)生”,其實暗示了我們現(xiàn)實生活中的一種普遍心態(tài)。在追逐金錢的狂潮中,自然的痛苦被漠視。人們明明看到了全球變暖、酸雨肆虐、土壤沙化的現(xiàn)實,知道自己必須要為自然去做點什么,卻依然自欺欺人的安慰自己,就如小男孩的自言自語:“我阻止不了,我也無法阻止,我無能為力。”因為我們現(xiàn)在處于一個市場經(jīng)濟的大環(huán)境之中,人的金錢欲望已被徹底的調(diào)動了起來。在金錢的驅(qū)使下,大自然的利益在個人看來又算什么?所以人們明知白色污染嚴重,卻依然使用各種一次性塑料制品;明知要節(jié)能減排,卻依然以私家車的擁有作為一種高品質(zhì)生活的標準。不斷高漲的欲望成為了現(xiàn)代文明發(fā)展的基本動力,人們無限制的嫉羨和攀比,沒辦法理順自身存在的意義,只知道兇猛地撲向大自然,最終造成了大自然的衰亡。就算有識之士已為人類的貪心提前預警,一般民眾也懂得了要保護自然的重要性,但具體到個人身上的時候,能身體力行的就不多了,所以雄鹿在小男孩的猶豫中痛苦地死亡了。這個故事其實就象征著我們美好的大自然正在我們?nèi)祟惖男苄芤靶闹峦纯嗟厣胍鳎勐咕褪敲篮玫拇笞匀坏南笳?。就如舒馬赫所說:“現(xiàn)代人體會不到自己是自然界的一分子,反而視自己為命中注定可以主宰及征服自然界的外在力量。現(xiàn)代人甚至大言不慚地說要與大自然搏斗,卻忘記了如果他們戰(zhàn)勝了自然,卻轉(zhuǎn)眼即已處在敗方?!保?]
“草原日出”是小說的標題,也是和小說主題相呼應的背景,貫穿了故事發(fā)展全過程。筆者認為,“草原日出”也是一個具有獨特象征意義的景象,主要包含了兩個方面的涵義。
首先,“草原日出”象征著人類對未知世界的無限憧憬和熱愛。
日出前的草原是沉默的、壓抑的,這就好比偷偷溜出家門之前的小男孩的感受:“只見房內(nèi)一片漆黑,令人窒息,他的父母就躺在其中呢”,“那矮小的房子卑微地蜷縮在高闊的天空,他把房子甩在身后,把悶聲悶氣睡在其中的父母甩在身后,徹底忘掉它們。”如果說小男孩象征著雄心勃勃的人類,那么窒息、悶聲悶氣就是人類對自身現(xiàn)實生活的感受,所以才會生發(fā)出熊熊的欲望,渴望開創(chuàng)新的天地。因此小男孩溜出家門的行為是對自由的向往,對沉悶生活的反抗。隨著太陽漸漸出來,草原漸漸煥發(fā)出無限生機,“第一只鳥在他腳邊醒了過來,接著一群鳥沖向天空,尖叫著宣布新一天的開始。忽然,他身后的灌木叢也醒來歌唱了!”這生機勃勃的日出草原景象很好地襯托了小男孩的心境:“突然他再也無法克制自己的激情。他跳到那片天空下,發(fā)出狂野的、意義不明的喊叫,然后像頭野獸似的狂奔起來,瘋了一般全不似之前那樣謹慎:正在清醒的瘋狂中忘我地歌唱生命的愉悅和青春的奢華?!睆牟菰粘鰧π∧泻⑿木车暮椭C映襯我們可以看出這一故事背景其實象征著人類對未知世界的向往和無限熱愛。
其次,“草原日出”象征著新的認識的開端。
前文已經(jīng)詳細分析了作品中小男孩、螞蟻、雄鹿的象征意義,其中小男孩象征著面對自然的雄心勃勃的人類,螞蟻象征著面對自然的人類欲望,雄鹿象征著美好的大自然,所以小男孩親眼目睹雄鹿被螞蟻蠶食其實喻示了人類在自身欲望的破壞力面前的驚醒和重新認識。因此作品中小男孩看到雄鹿瞬間變成白骨后的心情是恐懼的、憤怒的,甚至都不敢承認是自己先射傷了雄鹿才導致它最終被螞蟻蠶食。他的內(nèi)心很不安寧,“他想:明天早晨,我要避開所有人,再去那片灌木叢,好好地想一想?!惫适碌酱私Y(jié)束了,但這樣的結(jié)尾卻給我們讀者留下了無限遐想的空間。因為小男孩再去思考這件事情的時候可能會有兩種截然不同的結(jié)果:一是他會為自己對無辜小生靈的傷害而深深自責,從此不再去傷害它們,而是反過來保護它們;另一個結(jié)果則是他會認為這其實是無所謂的,就如他之前所想的:“人們隨時都可能給動物的頭顱絆倒,或者踩碎小生靈的骨架”,這就是生活,這就是生命,他什么也改變不了。對于南非草原乃至整個世界來說,他的行為是微不足道的。這樣的話,他又可以歡快地馳騁于大自然,獵殺動物,滿足自己的私欲。這兩種思考的結(jié)果其實恰恰代表了我們?nèi)祟惷鎸ψ匀坏膬煞N態(tài)度:一種是面對正在被破壞的大自然,重新思索反省自己的行為,尋求人類與自然的和諧發(fā)展之道;另一種則是面對正在被破壞的大自然,認為自己個人力量微不足道,在金錢利益的驅(qū)使下甚至認為這是大勢所趨,自己不能改變什么,不如隨大流,先維護自己的利益要緊。作品中的小男孩到底會做出什么樣的選擇我們不得而知,但從作品的結(jié)尾看來,雄鹿之死確實成為了小男孩重新思考認識自己的生活環(huán)境和行為的一個契機,也暗喻了人類重新審視自身欲望和行為的一個開始。而日出本來就是標志著新的一天的開始,所以在這個作品中,這一背景也就自然而然地成為了新的認識的開端的象征。
從上文對作品中一系列意象的象征意義的分析,我們可以更加深刻的把握這部作品的深刻內(nèi)涵,也可以更好的感受到萊辛作為一位智者的思索和責任意識。因為如何處理人類和自然的關系確實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在生態(tài)文學的里程碑式人物雷切爾·卡森看來,“人類的發(fā)展之主要目標不是經(jīng)濟不斷增長,不是物質(zhì)不斷豐富,而是人性中善良因素的不斷加強,是人格的不斷完善;而要實現(xiàn)這樣的發(fā)展或進步,除了在人類社會內(nèi)部弘揚正義、公平、良知之外,還必須建立、保持人與自然平等、和諧、友好的關系,沒有這樣的友好關系,不僅人的自身健康會受到影響,人的心理健康和人格的完善同樣也會受到傷害。”[6]因此,如何重建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是值得我們每一個人思考的問題,也正是從這里,我們又一次感受到了萊辛的魅力。
[1][2]熊安沅,陳東.生態(tài)自我的覺醒——解讀多麗絲·萊辛的《日出草原》[J].連云港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7,(9):31,33.
[3]鄭博仁.從天真到經(jīng)驗的蛻變——評多麗絲·萊辛《草原上的日出》中人物塑造手法[J].小說評論,2010,(4): 66.
[4]本文中引用的作品原文均來自網(wǎng)站:http://tieba.baidu.com/f?kz=330456271,版本為余書嫻譯.草原日出[J].外國文藝,2008.
[5][英]舒馬赫,李華夏譯.小的是美好的[M].上海:譯林出版社,2007:4.
[6]http://ecoliterature.blog.163.com/blog/static/47126302007916102638210/,王諾,吳桂艷.雷切爾·卡森:生態(tài)文學的里程碑[J].世界文學,2007,(5).
2011-09-15
段湘懷(1981-),女,湖南湘鄉(xiāng)人,湖南人文科技學院中文系,講師,研究方向:歐美文學與女性文學。
I106
A
1671-6469(2011)05-0001-04
(責任編輯:代 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