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慧,宣兆龍
(1.石家莊陸軍指揮學院,河北石家莊,050084;2.軍械工程學院三系,河北石家莊,050003)
研究生“討論課”教學的幾點思考
李 慧1,宣兆龍2
(1.石家莊陸軍指揮學院,河北石家莊,050084;2.軍械工程學院三系,河北石家莊,050003)
課程教學是研究生培養(yǎng)的重要環(huán)節(jié),由于研究生教學強調對學生研究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討論已成了研究生課堂教學的一種重要方式。針對研究生討論課組織實施環(huán)節(jié)應注意把握的幾個關系進行了探討:準備中的簡明與詳細的關系,選題的廣度與深度關系,組織的集中與發(fā)散的關系,總結的點評與考核關系。
研究生課程;課程教學;討論
研究生教學的目標不僅限于對系統(tǒng)的基礎理論和專業(yè)知識的學習和掌握,而且要凸顯專業(yè)領域的研究或為專業(yè)領域的研究提供知識背景和方法論。課堂討論作為啟發(fā)學生思考、讓學生參與教學、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能力的一種有效途徑,理所當然地成為研究生課堂教學的重要模式[1]。一堂優(yōu)質的討論課可以活化課堂、啟迪智慧,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但這些都離不開教師的精心組織,以及對準備、實施、總結等各個環(huán)節(jié)的把握。結合武器系統(tǒng)與運用工程專業(yè)“環(huán)境防護工程”課程教學實踐,就如何組織實施討論課、提高教學有效性進行了一些思考。
“功夫在詩外”。一堂討論課看似只有短短的1~2學時,但這僅是討論課的表面,討論課的精髓在于前期教師的精心設計和學生的認真準備。這是關于帶著什么進入課堂的問題,任何教學法都需要做出回答。有效的討論必須是有目的、有準備的討論。從某種意義上說,討論效果的好壞往往在討論前就已經決定了。當然,師生的準備工作各有側重,對于教師來說,準備工作側重于“路”,思路要簡明扼要;對于學生來說,準備工作側重于“料”,資料要詳細扎實。
討論課是課程教學的有機組成部分,旨在通過引導學生從原有的經驗出發(fā),通過討論完成對新知識的建構。討論課的重點不是面上知識的講解,而是引導學生把握深層次的規(guī)律。可見,討論應是針對特定教學內容而選擇的適用教學方式,而不是形式上的簡單求變求新,為了討論而討論。因此,教師首先要吃透所授研究生課程的內容,再選擇合適的內容體系展開討論,所謂“畫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
應該說,每門課程都有其固有的知識體系和內在的邏輯關系,知識點、線、面渾然一體如參天大樹。教師要做的是加強對所討論內容的分析和梳理,以求對知識體系的融會貫通。也就是削枝蔓、留主干,把握基本思路,在討論中自然能提綱挈領,綱舉目張。比如“環(huán)境防護工程”就是以裝備環(huán)境“效應——分析——評價——控制”這樣一條主線貫穿始終,掌握了這樣一個思路,對于任何裝備與環(huán)境都可以開展相關問題的討論。
討論教學法是師生研究問題、交流學術、表達自我的一種方式,核心要素是師生、生生之間的對話、參與與合作,這其中學生的參與尤為重要。“參與”可分為兩類,一是被動參與,參與的內容和形式由組織者控制、決定,參與者缺少相關的知能儲備與前期的心理準備,參與者只是在活動現場被動響應;二是主動參與,組織者和參與者以合作的方式參與,二者的角色趨于模糊、融合。在課堂討論中強調的是主動參與,只有研究生有意識地主動參與,才能將討論引向深入,彼此產生影響,引起共鳴、爭鳴,活躍思維,進而形成解決問題的策略或思路[2]。
學生的主動參與需要充分的準備,準備功課沒有做足,課堂討論也很難深入到一定層次。為了保證討論效果,教師要給出相應的方法、手段和實施方案,比如提供關鍵詞或者布置有關參考文獻,讓學生充分閱讀、消化、吸收。另外還要對學生提出具體要求:廣泛閱讀資料,特別要占有一定數量的最新參考文獻(鼓勵外文文獻),注明其出處或提供復印件;深入分析文獻,了解該技術領域發(fā)展動向,能指出論文的學術價值(創(chuàng)新點)及局限性;能結合自己所學專業(yè)提出見解并進行闡述;要求學生寫出讀書筆記。其中,特別向學生提倡發(fā)表自己的獨立見解。
研究生課程教學階段強調對學生研究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爸轮诟裎?,物格而后知至”,對于討論課就是讓學生掌握“格物”的方法。知識是可以在課堂上學到的,而一種看問題的視角、能力只能在實踐中體會,開展探究式、問題式、案例式等專題討論便成為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
專題討論,選題都是關鍵。一般來說,基礎理論、基礎知識等方面的內容并不適合討論,應就教學中的重點難點內容、疑難問題、有爭議的學術問題或學科前沿問題展開討論,這樣才能使不同的學術觀點相互碰撞、切磋、交流和補充,以達到教學目的。另外,還應特別注意把握選題的廣度與深度。
毋庸置疑,選題要體現較強的針對性,切合教學內容,貼近專業(yè)領域,但在此基礎上還應兼顧到與相鄰專業(yè)領域的接口開放,給學生充分發(fā)揮的空間。為了提高專題討論的有效性,必須因材施教、因勢利導,具體說就是預先了解研究生各自的專業(yè)方向、已有的知識儲備和今后課題研究方向,再結合課程內容尋求研究生感興趣的題目,啟發(fā)其研究思路,討論可能涉及的內容,讓學生心中有數,有處可查,有話可說。特別是軍校研究生教學,這一點至關重要,因為生源復雜,每個人專業(yè)基礎不同,有的是本專業(yè)應屆畢業(yè)生,理論基礎扎實但不熟悉裝備;有的來自于基層部隊,工作經驗豐富、熟悉裝備但基礎知識欠缺;還有的來自于地方院校,對部隊、裝備知之甚少,針對這種情況,在“環(huán)境防護工程”中做“裝備防護研究”作業(yè)時,我們引導學生根據自身實際情況,就自己的熟悉的某一裝備(或設備)的典型運用環(huán)境進行研究,保證了每個學生的主題發(fā)言既有一定的理論意義,又各有側重,不至于雷同。
討論課的目的是讓學生掌握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這種方法不是講出來的,而是悟出來的,即啟發(fā)?!安粦嵅粏ⅲ汇话l(fā)”,憤乃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乃口欲言而未能之貌,所以啟發(fā)的關鍵是預先設計、給定研討的題目,將學生置于一定問題情景之中。問題分為三類:呈現性問題,這類問題一般由教材或資料給出,學生只需按圖索驥即可獲得;發(fā)現型問題,可能有已知答案,也可能沒有已知答案,往往通向發(fā)現和創(chuàng)造;創(chuàng)造性問題,沒有固定或終極答案,需要研究生利用自己的智慧和思索產生答案。選題應側重后兩種問題,即具備一定深度,這樣容易激發(fā)學生探索的興趣,培養(yǎng)學生獨立研究的能力。通過精心設計問題情景和安排以引探為中心的內容脈絡,把學生的注意力和思維引向發(fā)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軌道上來,讓學生運用一定的探究方法來生成目標、生成有用信息、生成求解方法并最終導致問題的求解,在此過程中學生自然也就領悟掌握了其間的思路與方法。
課堂討論的效果既依賴于學生課前積極、主動的準備,又與教師在討論中的控制密切關聯。課堂討論的本質就是對話。對話是一種意向性活動,因此課堂討論具有集中性,即有特定的討論范疇和問題邊界,而且目標指向十分明確,即要形成某種認識或達成某些共識,不允許漫無邊際的閑聊或脫離主題的貌似激烈的爭論。對話還是一種不斷生成意義的過程,因此課堂討論具有發(fā)散性,即對話的任何一方是以一種開放的心態(tài)參與對話,彼此尊重,分享思想與經驗,逐漸達致視野的交融。教師對課堂討論中駕馭主要表現為把握集中與發(fā)散的關系,做到宏觀調控,收放自如。否則就容易走向兩個極端:一是討論不起來,二是信馬由韁,或者說“一抓就死,一放就亂”,這都是要不得的。
良好的學術氛圍是開展討論的基礎,所謂發(fā)散就是尊重學生主體地位,營造科學民主的課堂氣氛,讓學生自由發(fā)揮暢所欲言。討論中鼓勵每個學生表達自己的見解,每個學生的觀點都將得到尊重,其它學生則可以隨時就問題發(fā)表意見、參與討論。特別對于有爭議的問題,在課堂上可根據不同立場確立為正、反兩方進行辯論式討論。這些問題可能是學生在理解上常犯的錯誤,通過辯論可以明辨真理,糾正錯誤,也可能是目前還沒有得到驗證的一些假說等,通過辯論可以加深理解,開闊思維。教師也可以參與討論或者辯論,但發(fā)言要少,把更多機會讓給學生。事實證明,這種課堂關系不僅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發(fā)展,而且有利于研究生科學與民主精神的培養(yǎng)。另外,討論的形式也應該靈活多樣。比如教師可以走下講臺,坐到學生中間,這種形式上的調整在一定程度上卻能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
所謂集中就是教師要把握討論方向、掌控討論進程。討論的主角是學生,但導演是教師。教師的作用主要表現在:(1)調控學生發(fā)言,控制課堂時間,讓每個人都有充分的機會表達思想,并讓發(fā)言集中在學術層面;(2)引導學生發(fā)言,啟發(fā)那些發(fā)言和表達思想有困難的研究生,同時就有關背景知識可作進一步補充;(3)發(fā)現問題。研究生在課堂上提出的見解、方法不一定成熟,教師應及時發(fā)現其中的問題,促使其做進一步思考;(4)點評作用。在總結陳辭階段對討論進行回顧和評述,特別是梳理問題,引導學生課下進一步思考,從而對討論效果起到鞏固深化的作用。
為了提高討論課的效益,在這里仍然要強調學生課前的認真準備。比如在“環(huán)境防護工程”的討論課上,我們一般首先由學生利用 PPT進行大約十分鐘的主題發(fā)言。由于已經圍繞主題作了充分的準備,學生在討論中所提出的問題和所作的發(fā)言,一般都與討論題目密切聯系,不會偏離討論的主題。教師需要注意的是充分調動學生發(fā)言的積極性,營造討論的民主氣氛,循序漸進地進行,推動討論的深入。
總結是為了提高。討論課的總結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課堂點評,對討論的過程、學生的表現進行講評,鞏固討論效果;二是課終考核,適當把課堂討論表現作為課終考核的組成部分,激勵學生主動參與討論[3]。
對于一堂討論課,破題要簡明扼要,討論要熱烈充分,總結要畫龍點睛,如行文要求“鳳頭,豬肚,豹尾”。教師總結不僅是討論課的有機組成部分,更是點睛之筆。在這個階段,教師應對每個學生(小組)的表現進行點評,提出自己的思路或進一步研究的議題,鼓勵研究生進行討論后的個人反思,引發(fā)研究生更深入地思考所討論的話題,而不是只對學生的討論作出正確、錯誤的評判,這樣事實上就失去了討論的真正目的。
在總結中要突出兩點:一是解決問題的思路,因為討論的目的就是培養(yǎng)學生思維能力、表述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比如對于裝備的大氣環(huán)境防護,其方法的關鍵就是“阻隔”,無論涂敷技術、包裝防護,還是集合封存、庫房存儲都是在裝備與環(huán)境之間設置“阻隔”,切斷作用的途徑從而達到防護的目的。這種“阻隔”的方法在很多環(huán)境控制技術中都有所體現,學生掌握了這種方法在今后的工作中自然就能舉一反三、游刃有余。二是要對學生在討論過程中的表現作出評價,如考慮問題的思維方式是否正確、闡述問題的表達是否得當等,這樣才能培養(yǎng)學生今后獨自思考問題和鉆研科研的能力。
為提高學生參與課堂討論的積極性,可從完善相應的激勵評價機制,比如與課終考核有機地結合起來?;谘芯可虒W自身特點,撰寫課終論文目前已經成為一種常用的考核方式。但這種論文考核往往存在兩個問題:一是影響平時課程教學效果,很顯著的一點就是導致研究生放松平時的學習,認為只要集中精力抓一抓課終論文就過關了;二是課終論文質量難以得到保證,不少研究生從網上下載幾篇論文拼湊應付,企圖蒙混過關。如何切實讓課終論文真正和研究生教學有機地結合起來,是我們一直思考的問題。
在“環(huán)境防護工程”的教學中采用了與課堂討論結合的辦法,即要求學生以平時的專題討論內容為基礎撰寫課終論文??己苏撐膬热輥碓从趯n}討論,同時又是對前期專題研究的再認識和再生成。正是有了討論課的基礎,考核論文的質量才有所保證。鼓勵學生瞄準高水平刊物積極投稿,讓學生感到撰寫學術論文不再是應付交差,而是在完成自己的一項學術成果,從而大大加強了學生的積極主動性。
這種“課堂討論+課終論文”的考核模式,不僅重視課程最終考試的成績,還兼顧了學生學習過程中的表現,其中課堂討論針對專題內容展開,側重創(chuàng)新思維的培養(yǎng),課終論文則是對課堂討論的進一步深化提高,側重學生學術論文寫作能力的培養(yǎng),實踐效果良好。
教學模式與方法的發(fā)展歷史和實踐經驗表明,教學有法,法無定法,法貴在活。課堂討論既是一種教學方法,更是一種教學藝術。有效的課程討論應是遵循教學規(guī)律,提高教學效益,促進學生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上獲得整合、協調、可持續(xù)的進步與發(fā)展[4]。作為教師要針對不同學生、不同專業(yè)、不同內容靈活組織課堂討論,特別是要把握好準備、選題、組織和總結等幾個關鍵環(huán)節(jié)。
[1] 趙碩.我國研究生探究型教學策略研究[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07(5):60.
[2] 伯頓·克拉克.研究生教育的科學研究基礎[M].王承緒,譯.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3.
[3] 魏名山.工科研究生課程教學方法的改革探索[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03(12):28.
[4] 宋秋前.有效教學的涵義與特征[J].教育發(fā)展研究,2007(1):38.
G643.2
A
李慧(1978-),女,博士,講師,研究方向為軍隊教學及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