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曉瓊
(重慶工商大學(xué) 外語學(xué)院,重慶 400067)
隱喻對語伴手勢的認(rèn)知闡釋
楊曉瓊
(重慶工商大學(xué) 外語學(xué)院,重慶 400067)
語伴手勢具有潛意識、伴隨語言、規(guī)約化等多種特征,它與言語中所象征的實體之間的相似性特征表明語伴手勢具有跨空間映射的潛力,這為用隱喻來解釋語伴手勢的生成機制奠定了基礎(chǔ)。從語伴手勢映射具體物體、抽象實體(包括空間概念、時間概念和抽象觀點)等角度對其的分析表明,與言語相比,語伴手勢具有靈活性,給言語產(chǎn)生和理解的認(rèn)知過程提供了大量信息。
隱喻;語伴手勢;相似性
綜觀國內(nèi)語言學(xué)界,學(xué)者們對手勢的研究主要是把手勢當(dāng)作一種非言語交際,認(rèn)為手勢與語言是相對的,強調(diào)手勢對語言具有表達(dá)、補充、調(diào)節(jié)等作用。而在國外,自從20世紀(jì)60年代以來,學(xué)者們已把手勢當(dāng)作語言的一部分來研究,認(rèn)為手勢與說話者要傳遞的信息緊密相關(guān)。尤其是Adam Kendon[1]和 David McNeill[2]的研究使手勢“不僅是作為語言的闡釋者(illustrators)而且是構(gòu)成話語內(nèi)在的一部分”的觀點得到了廣泛認(rèn)同。事實上,在日常的對話、敘述、演講等活動中人們經(jīng)常不自覺地使用手勢,這種伴隨語言而出現(xiàn)的手勢我們稱之為語伴手勢。確切地說,語伴手勢指的是與正在進行的談話、敘述、獨白相關(guān)或與說話者的表達(dá)意圖有關(guān)的象征性運動(主要是指手和上肢的運動)[3]。與言語相比,語伴手勢具有靈活性,能直接地反映言語不能反映的空間關(guān)系、運動、路徑、形狀等特征,在言語產(chǎn)生和理解過程中對認(rèn)知過程起著巨大的潛力作用[4-5]。作為人類的一種普遍認(rèn)知方式,隱喻是一種常見的語言現(xiàn)象,其賴以生存的基石便在于始源域與目標(biāo)域之間的相似性,而語伴手勢具有的多種特征,尤其是語伴手勢與所象征的物體之間的相似性特征為我們用隱喻來解釋語伴手勢的生成機制奠定了基礎(chǔ)。本文擬試圖在分析語伴手勢特征的基礎(chǔ)上,從隱喻的角度對語伴手勢進行認(rèn)知解讀,以期更深入地了解語伴手勢的本質(zhì)。
正如語伴手勢的定義所表明,語伴手勢具有潛意識(即人們會在說話時不自覺地使用手勢)、伴隨語言(即手勢是一種說者現(xiàn)象,經(jīng)常在說話過程中出現(xiàn),或與語言同時發(fā)生)等特征,此外,語伴手勢還具有規(guī)約化、相似性等多種性質(zhì)。
規(guī)約化主要指語伴手勢由不同的文化習(xí)俗和慣例所驅(qū)動。第一,手勢的“適當(dāng)使用”具有文化性,即同一文化內(nèi)部的說話者在使用手勢時常常就手勢的速度、形式和范圍形成一種約定性。第二,手勢所采取的形式受文化規(guī)約制約。如英語中伴隨運動表達(dá)的手勢不同于土耳其語和日語中的手勢[3]。當(dāng)一邊表達(dá)“球沿著街道滾”時,說英語者常常用一個手勢來表達(dá)滾的方式和運動的方向,而描述同一情境時,說土耳其語和日語者更可能分別用兩種手勢來表達(dá)運動的方向和滾的方式。最明顯的體現(xiàn)是在許多語言中有一套套具有特定文化內(nèi)涵的手勢,即通常所說的象征手勢,這類手勢本身就具有完整的意涵,因此常用來取代語言。對同一象征手勢,同一文化語境下的人們有相同的解讀方式,而在不同文化語境中,這一手勢可能具有不同的含義。如“伸出一只手,將食指和大拇指搭成圓圈”的手,美國人用這個手勢表示“OK”,是“贊揚和允諾”之意;在印度,表示“正確”;在泰國,表示“沒問題”;在日本、緬甸、韓國,表示“金錢”;在法國,表示“微不足道”或“一錢不值”;斯里蘭卡的佛教徒用右手做同樣的姿勢,放在頜下胸前,同時微微欠身頜首,以此表示希望對方“多多保重”;在巴西、希臘和意大利的撒丁島,表示這是一種令人厭惡的污穢手勢;在馬耳他,則是一句無聲而惡毒的罵人語。第三,手勢使用中具體的手型、身體部位等受不同文化標(biāo)準(zhǔn)影響。如在歐洲,人們相遇時習(xí)慣用手打招呼。正規(guī)的方式是伸出胳膊,手心向外,用手指上下擺動。而美國人打招呼是整只手?jǐn)[動。
相似性問題最早由與索緒爾同時代的美國哲學(xué)家和符號學(xué)家皮爾斯(C·S·Peirce)提出,該理論認(rèn)為圖象(icon)作為一種符號,反映了形式和意義之間一定的相似性。所謂相似性,就是指兩個事物之間具有彼此相像的特征或特性。換言之,若對象A與對象B共享某一特征或特性,則A相似于B。
語伴手勢作為一種符號,其本身與所代表的物體之間有一定的相似性,如可使用手的一部分來直接象征某種具體東西。如用手指代表一條腿,這樣食指、中指等手指一起可用來表示一個人正在跳舞;用手指代表剪刀的刀片,食指和中指一起用來代表剪東西的剪刀;移動手勢的動作器官(articulator)(手、胳膊等)可用來表示一個物體的形狀,如用手指在空中“畫”出彩虹的形狀;手勢動作器官的運動路徑可以用來代表一個物體的運動路徑,如用手指畫出的圓圈來代表一個人沿著跑道奔跑;手勢也可部分象征生活中的一些常規(guī)活動,如用大拇指按住一個“隱形”的遙控板來象征轉(zhuǎn)換電視節(jié)目等等。
語伴手勢也可用來象征某一抽象概念。如新聞頻道主持人在講述2010年東南亞局勢很“糾結(jié)”時,他那“雙手手掌前后不停地交換變動”的手勢單獨看是代表正在纏繞某一東西,而不停地纏繞會使得事情變得越來越復(fù)雜,因此此處的手勢象征“難以解開的復(fù)雜局面”這一抽象概念;在電影《誰主沉浮》里,毛主席在說那斬釘截鐵的話語“我們的部隊堅不可摧”的同時把握緊了的拳頭重重?fù)粼谧雷由?,“握緊的拳頭”這一手勢猶如一塊實心的石頭,這里象征部隊猶如堅固的石頭一樣牢不可破。
隱喻是指始源域向目標(biāo)域的結(jié)構(gòu)映射,是人類運用聯(lián)想或想象,依據(jù)心理空間之間的相似性,將彼心理空間映射到此心理空間[6-7]。與隱喻在語言系統(tǒng)中的使用一樣,作為一種空間概念,語伴手勢與所象征的現(xiàn)實中具體或抽象實體之間的相似性特點讓手的運動為隱喻提供了一種始源域,即語伴手勢能把一個域的概念轉(zhuǎn)移到另一個域。換句話說,語伴手勢具有跨空間映射的潛力。
語伴手勢映射具體物體的例子很多。如在故事敘述中,演講者在說到“他拿起酒杯喝了一口”時,會做出“五個手指和手掌形成杯狀形式,然后送到嘴邊”的手勢,這種手勢映射拿著酒杯喝酒的具體動作。電視劇《婚姻保衛(wèi)戰(zhàn)》里,在老常試圖說服妻子待在家里生兒育女而不要每天想著出去工作的情景中,老常在說“我們(男人)好到外邊去打獵找食啊”的同時做出“兩手分開,左手往前移動,右手往身體方向移動”的手勢,這種手勢與打獵的動作一致。在生活中,我們也會邊說邊做出“一只胳膊平行放在胸前”的手勢,這種手勢表示不要靠近我或不要打我的意思,“平行放在胸前的胳膊”就相當(dāng)于有著防護功能的“柵欄”或“墻”。
手勢映射空間概念體現(xiàn)在手勢離身體的遠(yuǎn)近、方向和手勢本身形成的距離方向等方面。其中指示手勢本身便是一個典型例子。當(dāng)用語言表達(dá)“這里”“那里”時,聽者需要具有對說者所處位置的知識,否則便不能正確理解“這里”或“那里”的意思,而語伴指示手勢“這里”或“那里”,即說者手勢離身體的遠(yuǎn)近位置更能清晰明顯地表明說者的意思。其他例子如在招呼人過來時,人們經(jīng)常做出“手指向身體方向移動靠近”的手勢,手指向身體方向靠近,暗指聽話者向說話者靠近。在接待貴賓時,接待員“手臂伸開,手掌往前打開”的指示手勢中,“手掌往前”對聽話者來說就是指走的方向,即“請往前走”。當(dāng)在表達(dá)兩個人非常疏遠(yuǎn),幾乎沒有交往時,人們常常做出“兩手掌相對,往左右方向外移”的手勢,外移即兩手掌分開,兩手掌象征兩個人,分開表示相距很遠(yuǎn),即兩個人沒有任何聯(lián)系。而當(dāng)表達(dá)兩個人親密無間時,人們經(jīng)常做出“左右手大拇指或兩手掌互相靠近相碰”的手勢,兩手掌或兩拇指象征兩個人,手掌或拇指的靠近象征兩個人的靠近或有緊密聯(lián)系。
手勢能把空間域的概念映射到時間域。在演講中,當(dāng)演講者演講到“未來就在你前面”時,經(jīng)常會做出“右手手臂往前伸展,手掌向上五指并攏向前”的手勢。這里“手指往前指”的手勢映射到了時間域,“往前”暗指延伸到了“時間的前面”,即“未來”。同樣的手勢隱喻也在蘇聯(lián)創(chuàng)始人列寧的雕塑“右手手臂和手往前延伸,食指指向前方”的手勢中,“食指指向前方”意味著共產(chǎn)主義的美好“未來”。我們也會注意到,說話者在說“我們應(yīng)該忘記過去,憧憬未來”時會做出“從離身體較近的地方移動到較遠(yuǎn)的地方”的手勢,即“左手手掌打開往左移動,右手手掌打開往右移動”的手勢。這里手勢離身體較遠(yuǎn)象征著時間概念上的遠(yuǎn),往左的手勢意味著倒退,即時間的往后,暗指過去;往右的手勢意味著往前,即時間上的將來某個時候。
猶如在語言中用隱喻來表達(dá)某一抽象概念,如用高低來表示抽象概念,情緒高、情緒低、品德高尚、品德低劣等一樣,手勢也被使用來表達(dá)某一抽象概念,如人們在表達(dá)憤怒時,經(jīng)?!笆治杖^或手掌重重地拍打在桌面上”;相反,人們在喜悅時,會做出“雙手打開向上”的手勢。這種“上下”的手勢與言語中的隱喻“下是悲傷,上是高興”的概念一致。手勢也用隱喻的方式來象征某一觀點。如說話者在表達(dá)“事實就是這樣”時,“雙手?jǐn)傞_,手指直直地向身體外指”,這種外指的手勢反映了“真相是直接的”概念。
與對言語的研究相比,由于錄像技術(shù)的限制、相關(guān)數(shù)據(jù)難以收集,以及手勢記錄及轉(zhuǎn)錄的主觀性等原因,對語伴手勢的研究還未得到語言學(xué)家們足夠的重視。然而,語伴手勢的多種性質(zhì)如規(guī)約化、潛意識、伴隨語言、相似性等為言語研究提供了一種新的視角,因此對語伴手勢的研究無疑是對言語研究的一種補充。由于手勢與現(xiàn)實物體的相似性及手勢具有跨越不同概念域的特征,本文從作為一種普遍語言現(xiàn)象的隱喻角度入手對語伴手勢進行認(rèn)知闡釋,以期學(xué)者們進一步重視對手勢的研究,也期待本文對言語的隱喻研究是一種補充。事實上,系統(tǒng)性的隱喻手勢結(jié)構(gòu)除可能獨立于言語隱喻的用法外,也可能伴隨言語隱喻的用法,因此,認(rèn)知語義學(xué)家或心理空間的理論學(xué)家可能需要語用語伴手勢來重新評估伴隨言語的意義[8]。
[1]Kendon A.Gesticulation and speech:Two aspects of the process of utterance[C]//Mary Ritchie Key.Nonverbal Communication and Language.The Hague:Mouton,1980:207-227.
[2]McNeill D.So you think gestures are nonverbal?[J].Psychological Review,1985,92(3):350-371.
[3]楊曉瓊.手勢的語言觀——手勢研究的新視角[J].宜春學(xué)院學(xué)報,2010(2).
[4]McNeill D.Language and Gesture[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0.
[5]Goldin-Meadow S.Hearing Gesture:How Our Hands Help Us Think[M].Cambridge,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03.
[6]王文斌.隱喻的認(rèn)知構(gòu)建與解讀[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7.
[7]武文倩.隱喻式和一致式的認(rèn)知研究[J].重慶三峽學(xué)院學(xué)報,2009(4).
[8]Cienki A.Metaphoric Gestures and Some of Their Relations to Verbal Metaphoric Expressions[C]//Koenig J P.Discourse and Cognition.Stanford CA:CSLI Publications,1998:189-204.
Cognitive Interpretation of Metaphor on Co-speech Gesture
YANG Xiao-qiong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Chongqing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University,Chongqing 400067,China)
Co-speech gesture is characterized by many features such as subconsciousness,accompanying language and conventionalization.The iconicity between gesture and the discourse entity implies that co-speech gesture has the potentiality for the cross-domain mapping,which establishes a foundation to interpret the producing mechanisms of co-speech gesture by means of metaphor.The analysis from the angles of mapping concrete objects to abstract entities reveal that compared with language,co-speech gesture is flexible and plays a significant role in the cognitive process of language production and comprehension.
metaphor,co-speech gesture,iconicity
H03
A
1674-8425(2011)09-0099-03
2011-03-02
楊曉瓊(1978—),女,四川廣安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應(yīng)用語言學(xué)、手勢。
(責(zé)任編輯 王烈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