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貴東
(漳州師范學院,福建漳州 363000)
孔孟儒學修身和入世思想對大學生價值觀教育的啟示
林貴東
(漳州師范學院,福建漳州 363000)
孔孟儒學的“修身”和“入世”思想,最直接體現(xiàn)在“立德”、“立功”、“立言”的思想上,并且“修身”與“入世”思想有一種內在和諧的統(tǒng)一關系。這種內在的統(tǒng)一性充分體現(xiàn)了孔孟儒學“內圣外王”的思想,即人的價值實現(xiàn)的思想。因此,這種思想在當今大學生的人生價值評價、價值取向和價值目標教育等方面,仍有著積極的借鑒和啟迪意義。
孔孟儒學;修身;入世思想;價值觀
孔子是儒學的創(chuàng)始人,是行儒道的始作俑者。孟子作為儒家學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不僅對孔子思想的繼承作出了不可替代的貢獻,而且對儒學有著極其重要的發(fā)展??v觀孔孟儒學從政治思想到倫理思想,乃至人生哲學,無不體現(xiàn)著一種積極的“修身”和“入世”精神,并且“修身”與“入世”思想有一種內在和諧的統(tǒng)一關系。這種內在和諧統(tǒng)一關系最直接體現(xiàn)在《禮記·大學》:“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這種內在和諧統(tǒng)一關系最典型體現(xiàn)在《左傳·襄公十四年》:“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謂之不朽?!贝思春髞硭^的“三不朽”。不朽,指長久的價值。儒家以“立德”、“立功”、“立言”為人生有無價值的衡量標準,是因為:“立德”,人具有崇高品德,便能人格不朽;“立功”,有輝煌的業(yè)績,便能事業(yè)不朽;而“立言”,著書立說,為后世留下永存的文字,便能思想不朽〔1〕。這種內在和諧統(tǒng)一關系最集中體現(xiàn)在《孟子·離婁》(上):“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治天下的基礎在于治國,治國的基礎在于齊家,齊家的基礎在于個人修身。
孔孟儒學這種“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和“立德、立功、立言”把“修身”和“入世”相統(tǒng)一的思想,既充分體現(xiàn)了孔孟儒學“內圣外王”的思想,又是孔孟儒學所倡導的理想人生尊崇的信條和實現(xiàn)個人價值的理想途徑。
“立德、立功、立言”三“立”之間,聯(lián)系緊密,但又不完全是相輔相成的關系,它有主次之分。其中“立德”是其他二“立”的基石和根本。儒家崇尚人生在世,要立言、立功從而立名。當然,前提是“立德”,無德之人談不上立言、立功,更談不上立名(英名)〔2〕。因此,確立了以立德為核心價值,把人的價值歸結為道德的價值,以道德倫理衡量個人價值,并把立德作為人的價值的基石。
“修身”倫理思想的最早提出者是儒家創(chuàng)始人孔子??鬃拥摹靶奚怼焙汀傲⒌隆闭f,內容豐富。首先,德乃人之本??鬃诱J為,擁有美好的品德,是為人之本,“德之不修……是吾憂也”《論語·述而》。其次,“立德”在于修身??鬃邮謴娬{道德修行主體要以身作則,從自身做起?!墩撜Z·顏淵》記載:季康子問政于孔子,他回答說:“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還對學生子路說:“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還諸如“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論語·雍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論語·顏淵》)。再次,“仁”是立德之核心。就個人修養(yǎng)而言,“愛親謂之仁”(《國語·晉語》)??鬃诱撌龅摹叭省?,就是“愛人”,而且還要“泛愛眾”、“博施于民”,就是說仁愛的對象是蕓蕓眾生。最后,德者不朽??鬃釉疲骸褒R景公有馬千駟,死之日,民無德而稱焉。伯夷、叔齊餓死于首陽之下,民到于今稱之。其斯之謂與?”〔3〕262齊景公既死,民無德而稱,可以說是朽了;伯夷、叔齊求仁而得仁,民到于今仍稱之,謂之不朽??偠灾?,德者不朽也。
孟子關于人生修養(yǎng)的理論十分豐富,他在繼承孔子“仁”學理論傳統(tǒng)的基礎上,提出了“性善說”的主張。《孟子·告子》(上):“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孟子認為“四端之心”乃人獸之別,《孟子·公孫丑》(上):“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币仓挥凶鋈省⒘x、禮、智,才能“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孟子·盡心》上),才能獲得做人的資格,成為具有真正意義的大寫的“人”。所以,在孟子看來,從本質上說,“人是道德的動物”。
孟子不僅提出人修身的必要性,還確立人修身的具體目標是:立志成為“大丈夫”。何謂“大丈夫”?他指出:“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孟子·滕文公》下)。孟子在這里所塑造的“大丈夫”的道德形象,成了中國歷史上無數(shù)仁人志士所推崇的道德目標和遵循的行為準則〔4〕。
“立功”,有輝煌的業(yè)績,便能事業(yè)不朽。以有所“立”為不朽。所謂有所“立”,即對國家對他人有所貢獻,是從社會價值的角度來衡量人的價值〔5〕。強調人的社會價值追求,人生在世在于“立功”,“立功”乃是人的價值實現(xiàn)也。
孔子很注重求不朽,積極倡導以“立”為核心的入世思想。他說:“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賜。微管仲,吾其被發(fā)左衽矣!豈若匹夫匹婦之為諒也,自經于溝瀆而莫之知也!”〔3〕219積極入世的孔子,用周游列國,博施濟眾方式,以求實現(xiàn)其“大一統(tǒng)”的理想和自己的人生價值??鬃邮且粋€勤奮的人,他前半生操勞奔波,不辭辛勞,滿懷治國、平天下和濟世安民的熱情和雄心壯志,周游列國,游說各諸侯國君,宣傳以儒道治國平天下;但事與愿違,各國國君們非但沒有采納他的學說,而且孔子有時也沒有得到應有的禮遇。他悲嘆道:“鳳鳥不至,河不出圖,吾已矣夫!”(《論語·子罕》),無奈之中只有以另一種建功的方式——辦學授業(yè)來實現(xiàn)自己的人生價值。此外,積極入世的孔子還提出了富國而后強兵的治國理政思想。儒家的政治倫理觀的集中點:一是為個人,二是為國家,所以重視富國強兵??鬃影选白闶匙惚笨醋魅⌒庞诿竦闹匾獩Q策。富國強兵,首先是富國,《洪范》八政,一曰食,二曰貨??鬃诱J為“富而后教”,富國與強兵互為因果。
孟子3歲時父親逝世,孟子便與母親相依為命,生活艱難。然流傳至今的“孟母三遷”和“孟母斷機”掌故,說明孟母從小教誨孟子要在困境中立志成才?,F(xiàn)在這些掌故,也成為很多父母教育和激勵子女立志成才的經典教材。孟子刻苦好學,發(fā)奮圖強,學成后,以儒道游說諸侯,到過梁(魏)國、齊國、宋國、滕國、魯國,意圖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張,以期建功立業(yè)。孟子繼承和發(fā)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并提出“仁政”學說,但當時幾個大國都致力于富國強兵,爭民掠地,爭取通過暴力的手段實現(xiàn)統(tǒng)一。如此一來,孟子的“仁政”學說被認為是“迂遠而闊于事情”,沒有得到實行的機會。懷才不遇、抱負未展的孟子,最后退居講學。從孟子的游說經歷,可以看出,孟子和孔子一樣,抱有積極的“修齊治平”的理想和“立功”的抱負,并努力去實現(xiàn)國家的大一統(tǒng)和思想的大一統(tǒng)。就如梁襄王曾問過孟子:“天下惡乎定?”孟子回答:“定于一?!薄?〕即天下能歸于一統(tǒng),百姓就會像“水之就下”一樣引領歸附。只有天下大一統(tǒng)了才有百姓安居樂業(yè)、社會發(fā)展和思想統(tǒng)一。
“立言”——著書立說、辦學授業(yè),可以使思想不朽??鬃釉谥苡瘟袊麚P儒道屢屢受挫后,返回故里,辦學授業(yè),辛勤育人,希望通過弟子把他的思想發(fā)揚光大?!妒酚洝た鬃邮兰摇氛f:“孔子以《詩》《書》《禮》《樂》教,弟子蓋三千焉。身通六藝者七十有二人。”〔7〕孔子用自己的不朽思想,成就了他的傳世偉業(yè)。正如他所期待的,在他去世幾百年后,儒家學說成了統(tǒng)治階級獨尊的治國理念,成就思想的大一統(tǒng),傳承了兩千余年,孔子也因此被奉為圣人,中華傳統(tǒng)文化發(fā)展的第一人,中華民族精神教育的第一位老師。正如香港孔教學院院長湯恩佳博士所堅信的:孔子儒家能促進世界和平,能提升全人類道德素質,能與世界多元文化共存共榮,能促進中國統(tǒng)一。他引用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泰勒博士的話說:“如果人們思索一下孔子的思想對當今世界的意義,人們很快便會發(fā)現(xiàn),人類社會的基本需要,在過去的二千五百多年里,其變化之小是令人警奇的。不管我們取得進步也好,或是缺少進步也好,當今一個昌盛、成功的社會,在很大程度上,仍立足于孔子所確立和闡述過的很多價值觀念。這些價值觀念是超越國界、超越時代的;屬于中國,也屬于世界;屬于過去,也會鑒照今天和未來?!薄?〕236湯恩佳博士曾提到:“美國出版的《世界名人大辭典》、英國出版的《人民年鑒手冊》,都把孔子列為世界十大思想家和文化名人之首。”〔8〕75
與孔子有相似游說經歷的孟子,最終也是退居講學,著書立說,和他的學生一起,“序《詩》、《書》,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對儒家思想的繼承和發(fā)展作出新的貢獻,使儒家思想保持了自身的活力和旺盛的生命力,同時成就了他自己的思想體系。孟子的思想集中反映在《孟子》一書中。孟子的思想不僅在國內影響深遠,在國外也得到廣泛傳播?!睹献印芬粫紫韧渌寮医浀湟黄饌魅肓烁啕悺⑷毡?、越南等國。在西方也得到廣泛的傳播,早在明萬歷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意大利傳教士利馬竇就把《孟子》譯成拉丁文傳回本國。隨后,《孟子》又相繼被譯為法、德、英、俄等文,在西方諸國刊行。牛津大學把《孟子》中的篇章列為公共必修科目。倫敦大學把《孟子》列為古文教本。《孟子》一書早已成為世界文明的瑰寶。
綜上所述,我們不難看出,孔孟儒學這種“修身”和“入世”相統(tǒng)一的思想,它從小到大,由近及遠,與生活實際相貼近,與中國人傳統(tǒng)的倫理文化心理相合拍,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道德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因此,對當代大學生價值觀的教育提供了很好的借鑒。
“修身”和“入世”相統(tǒng)一的思想,充分體現(xiàn)了個人價值實現(xiàn)的辯證性和統(tǒng)一性,即人的價值實現(xiàn)過程中個體性和社會性,理想性和現(xiàn)實性,手段性和目的性相統(tǒng)一的思想。而大學生的價值觀教育就是“教會大學生認識、判斷和選擇價值觀念、價值規(guī)范和價值取向的標準和方法”〔9〕。因此,這種借鑒價值和啟迪意義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在大學生的價值評價和判斷標準教育方面??酌先鍖W認為德乃人之本,確立了以立德為核心的人生價值觀,以道德倫理衡量個人價值,把道德上的成就看作是人生最有價值的成就;判斷一個人價值的標準主要不是“成功”而是“取義”、“成仁”,《孟子·告子》(上):“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兩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所以千百年來,歷史上很多成功者并不被人傳誦,而成“仁”者、成“德”者卻流芳百世〔10〕。在立德的基礎上再去立功、立言。然而,當代大學生在價值評價和判斷標準方面主要是以“成功”為標準,而不是“成仁”、“成德”。有德無才是庸人,有才無德是禍害。當前部分大學生為了將來的“成功”,把人作為“器具”來培養(yǎng),片面強調人的知識技能,而忽略了道德品質的培養(yǎng)與完善,從而導致部分大學生技能嫻熟而思想道德貧乏,出現(xiàn)理想信念模糊、價值取向扭曲、誠信意識淡薄、社會責任感缺乏等諸多問題。為此,對當代大學生價值觀的教育,要堅持“修身”和“入世”相統(tǒng)一,“立德”、“立功”、“立言”相統(tǒng)一,以德為先、德才并重的原則,教育和引導大學生既重專業(yè)又重人文,既重專業(yè)學習又重品德修養(yǎng),既重專業(yè)技能的提高又重理想人格的培養(yǎng)和自我修養(yǎng)的完善,成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人。
第二,在大學生的價值取向教育方面??酌先鍖W倡導積極的“入世”思想,強調人生在世在于“立功”,實現(xiàn)人生的價值;并且“立功”要以“立德”為基石,以對國家、對社會、對他人有所貢獻,從社會價值的角度來確定價值取向。然而,當代部分大學生在價值取向上存在明顯的利己主義、功利主義、實用主義傾向。主要表現(xiàn)在“立功”的標準往往偏向于個人事業(yè)的“成功”,高度重視自我價值,崇尚價值主體的自我化,價值內容的物質化,價值目標的短期化。把理想追求和現(xiàn)實功利結合起來,從注重奉獻精神轉向注重實惠、實用和物質享受的現(xiàn)實生活;從注重知識的價值、理性的追求轉向注重金錢的價值、感官上的享受,傾向奉獻與索取,理想與物質并重〔11〕。因此,在當代大學生價值取向教育方面應該積極吸取孔孟儒學“修身”和“入世”相統(tǒng)一的思想瑰寶,教育和引導大學生要“立功”先要“立人”;要“立人”先要“立德”的價值取向;引導大學生理想追求、人生價值實現(xiàn)與奉獻社會相統(tǒng)一的價值取向;引導大學生成長、成才與關心祖國的前途和未來以及建設祖國社會主義事業(yè)相統(tǒng)一的價值取向。
第三,在大學生的價值目標教育方面??酌先鍖W認為“立德”在于修身,修身在于立大志,立志成為“大丈夫”。在此基礎上積極“入世”,即人生在世在于“立功”、“立言”?!傲⒌隆闭呷烁癫恍?,“立功”者英名不朽,“立言”者思想不朽,即人生追求的“三不朽”,這是儒家追求的最高人生目標。這種“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人生目標,“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人生哲學〔12〕,為當代大學生的價值目標教育提供了很好的典范和借鑒價值。然而,當代大學生在人生價值目標上往往重個人發(fā)展目標輕社會發(fā)展目標,重近期目標輕遠期目標,重物質成功輕道德成就。因此,在大學生的價值取向教育方面應積極吸收和借鑒孔孟儒學所倡導的“三不朽”人生目標的思想精髓,教育和引導大學生在確立人生目標上要堅持四個統(tǒng)一:自我價值和社會價值的統(tǒng)一;個人目標和民族命運的統(tǒng)一;個人發(fā)展與社會發(fā)展的統(tǒng)一;事業(yè)成功與人格完善的統(tǒng)一。
從對孔孟儒學“修身”和“入世”相統(tǒng)一的思想考察中,我們可以找到其中蘊涵著豐富的人生觀、價值觀教育資源。結合當代大學生的所思、所想、所盼、所求,通過揚棄與改造,完全可以作為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動教材,有利于塑造出更多適合當代社會發(fā)展的德才兼?zhèn)涞娜瞬拧?/p>
〔1〕劉宗賢.儒家倫理:秩序與活力〔M〕.濟南:齊魯書社,2002:113.
〔2〕翟曉甜.從儒家的“三立”看孔子的人生價值觀及其現(xiàn)代意義〔J〕.伊犁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1):92-94.
〔3〕張葆全.論語通譯〔M〕.桂林:漓江出版社,2005.
〔4〕李會欽.試論孟子的修身學說及其現(xiàn)實價值〔J〕.江西社會科學,2000(2):49-52.
〔5〕譚運啟.“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價值觀體系及當代價值〔J〕.揚州大學學報:高教研究版,2006,10(1):54-57.
〔6〕〔清〕焦循.孟子正義〔M〕.北京:中華書局,1986:35.
〔7〕〔西漢〕司馬遷.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1972:251.
〔8〕湯恩佳.孔學論集〔M〕.北京:文津出版社,1996.
〔9〕楊辛.德育:價值教育還是價值觀教育〔J〕.人大復印報刊資料:教育學,2005(3):150.
〔10〕平海嘯.傳統(tǒng)義利思想與當代大學生價值觀教育芻議〔J〕.青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3):147-150.
〔11〕陳新華.試論大學生價值觀教育〔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6(7):131-134.
〔12〕姚偉鈞.儒家“入世”精神的形成及其現(xiàn)代意義〔J〕.湖北行政學院學報,2003(4):79-84.
(責任編輯 楊朝霞)
The Revelations on the Values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from Thoughts of Self-cultivation and Entering Secular W orld in Confucianism
LIN Guidong
(Zhangzhou Normal University,Zhangzhou,Fujian 363000,China)
The thoughts of self-cultivation and entering secular world in Confucianism aremost directly reflected in the thoughts of buildingmoral character,making contributions,standardizing words and conducts.And there exists a certain harmonious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houghts of self-cultivation and entering secular world.This kind of inner unity fully embodies that the idea of"Nei Sheng WaiWang"is just the realization of human values.Therefore,these thoughts still provide positive references and inspiration to the evaluation,orientation and education of life values of college students.
Confucianism;thoughtof self-cultivation;thoughtof entering secularworld;values
G641
A
1672-2345(2011)01-0039-04
2010-09-08
2010-12-07
林貴東,講師,主要從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